時值1987年5月,我在香港報紙上讀到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關於徵集和評選香港區旗、區徽圖案的啟事。我在心中不禁想像著、思索著代表香港特區的區旗、區徽是什麼樣子的。
不久文樓先生約晤,談及受新華社毛鈞年先生之託,說要選出三位代表香港藝術界的人士加入區旗、區徽評選委員會。同年6月,香港新華社丘東及湯步青兩位先生到訪我與蘇敏儀的工作室。當時新華社大樓就在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與我們在摩利臣山道的設計工作室只隔了一條馬路。我們在大廈高層,可遙望新華社。他們帶來了由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姬鵬飛主任署名的邀請函,邀請我擔任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區徽圖案評選委員會委員,信函中還附錄了11位委員名單,包括錢偉長、馬臨、雷潔瓊、霍英東、毛鈞年、吳作人、劉開渠、榮高棠、文樓、何弢以及我。這個委員會由幾位基本法起草委員和內地、香港藝術界的代表組成,包括雕塑家、建築師和設計師中的代表,因而文樓、何弢及我有幸被選為評選委員。
隨著香港新華社協調部的聯絡與函件通知,區旗、區徽圖案評選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定於1987年8月21日在北京舉行。我與馬臨校長、霍英東先生、毛鈞年副社長等人順利抵達北京後,受到港澳辦公室人員的熱情迎接。這次會議上,我們基本討論並通過了日程安排,決定區旗、區徽圖案將在中國美術館非公開陳列,只供評選委員參觀及評選;評出初選圖案後,將會對外展覽和刊登在報刊上以徵詢公眾意見。我們商榷了區旗、區徽圖案的評選辦法,提出了「在1990年基本法通過以前,諮詢委員、起草委員、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如對圖案提出修改意見,評選委員會將請示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對圖案作出修改」。之後,為了加強徵集區旗、區徽圖案的宣傳方案的推動工作,我被委託負責設計海報、參賽小冊子和投稿表格。
7147份來稿
在徵集活動的初期,我們收到的作品只是寥寥數十張。有評委擔心到了截稿日期,參賽作品的水準和數目若不盡如人意,這樣不免會對人們關於香港前途的信心產生消極的影響。但是在最後的兩天內,差不多每個小時就有200多件作品分別由設計者親手拿到香港中環連卡佛大廈的基本法秘書處。這可忙壞了編號點收站的職員,但他們的心情卻是非常興奮。據說有一位修夜間讀設計課程的學生,他下班後趕著車船來交稿,在接待處還懇求多通融些時間給設計圖作最後修飾。他焦急而認真的神情,感動了秘書處的點收人員,雖然時間已經接近晚上7時,但他們還是安慰他放心修好。而北京方面,在最後的兩個星期內,來自全國各地的作品如雪片飛來,共收到旗徽設計稿3400多件。
據統計在港收到3698件,區旗設計佔了2500多件。參與人員都是美國、加拿大、緬甸、新加坡、法國、英國、澳大利亞、荷蘭、哥斯大黎加、挪威和朝鮮等地的華裔人士。
所有的區旗、區徽的參賽設計稿由當時任中國美術館館長的評委劉開渠先生負責,在美術館內安排陳列7000多份色彩繽紛的旗徽,以便展開初評的工作。在評選前,錢偉長主任向評委會報告了區旗、區徽圖案的徵集情況。整個徵集活動自1987年5月20日《啟事》發表開始,到1988年3月31日止,共收到圖案稿件7147件,內地稿件有3449件,香港稿件有3698件;其中區旗圖案4489件、區徽圖案2658件。
評選當日,我們踏入北京中國美術館的東大廳展覽場,7000多份作品從20多尺高的樓頂串聯懸掛垂至地面,色彩繽紛,非常壯觀。這些作品鼓勵我們盡心做好評選工作,細心從造型、色彩等各方面品評。評委會在仔細評審所有圖案的基礎上,從中挑選出旗、徽圖案316件,採用密碼編號和無記名投票方式,在這些圖案中分別對旗、徽圖案進行初選。
這些鮮明奪目的作品可以分成很多類。有些以「五星」象徵中國主權加上其他元素構成的一類;有文字設計的一類,如英文「HK」,中文「中」字;有一類是以幾何圖形為主要元素的作品,如三角代表太平山,圓形為東方之珠,更妙的是以「金錢」圓形象徵香港為金融中心。徽號大多是綜合類型的,有將龍配上太平山或帆船,或以五星襯上洋紫荊,白鴿為麥穗環繞,以錨來表現香港為世界貿易的大港口。經過三天評選,區旗、區徽圖案各26件初選便揭曉了。
沒選出一等獎
評選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於1988年11月25日在廣州舉行,我們從初選出來的作品中再複選出旗徽各6件,推選出來的12件作品將被選為二等獎。但是大家也認為,這些作品可能需要作出修改,我們很難完全滿意地挑選出一面旗或是一個徽來代表香港。文樓先生當時也指出,入選的12件作品勉強可算是理想,區旗、區徽作品未達要求,兩者之間互不協調,作為特區香港的代表不夠獨特。
1989年3月6日,區旗、區徽圖案評選委員會錢偉長主任與我們在香港會面,他向我們傳達了起草委員會第八次全體會議的評選結果,獲二等獎的作品無一件獲得出席會議委員半數以上的通過。因此,錢老說:「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決定把這個問題交給評選委員會進行研究。」在這種情況下,評委會又承擔了一項新的任務,就是研究提出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向主任委員報告。
在這種情況下,大家認為解決這個問題,既要顧及起草委員會委員們的意見,沒有圖案能選中,但又要對7000多位投稿者負責。於是,我與文樓先生、何弢先生共同負責修改出三件區旗、區徽圖案初稿。為了避免由評委會身份變為設計者的尷尬情況,我們一直都強調修改兩個字,我們新的區旗、區徽方案也是吸收了7000多件應徵作品的優點而設計出來的。在討論修改設計時,我再次提出了在眾多的參賽者圖案中,有不少是採用代表中國主權的五星、紅星,也有不少設計引用洋紫荊作為設計元素。在參賽作品中不乏紫荊圖案,只可惜不少使用當時市政局的標誌為藍本,有的則在造型上太複雜,美感不足或欠缺獨特性。我建議,主體視覺造型上可運用紫荊花加上代表中國主權的五星或星形,紫荊圖案要有異於當時市政局的紫荊圖形。可以借鑑中國剪紙的吉祥圖案中常應用的迴轉圖案,把五瓣紫荊圖案設計成螺旋弧形。富有動態的紫荊圖案,像風車般旋轉,展現了香港是一個永不停步、充滿動力的城市。而何弢也隨即摘了一朵紫荊花帶回與各委員觀看花的形態。基本上大家認為這是一個可行的設計方向。
隨後我們三個修改人會面,我將第一個動態紫荊概念草稿跟文樓及何弢交換了意見。隨後,大家通過傳真溝通,盡力將旗徽修改得更完美。
我們三人分工負責畫出草圖。文樓先生畫的是以五角星為外內藏穩重的對稱紫荊圖形,旗面色塊用紅藍色為基本色;我繪的是以動態紫荊內藏一顆五角星,紫荊以幾何圓弧段圖形構成,以紅為主並配藍白相間條;何弢繪的則基本上以動態紫荊為外、內含小五角星花蕊構圖,並以單紅色為主。
1989年10月上旬,評選委員會舉行會議,大家贊成以紫荊花加星為設計基礎,認為在三位香港專家相互溝通後提出的修改方向各具特色。何弢委員提出的具體修改意見也得到與會委員的支持。最後修改好的旗徽設計圖交到了我的工作室,我將六個色稿圖案製作成畫頁,並配上文字以供第五次全體評委會委員參考。評委會也決定不授予個人一等獎,對進入初選和複選的參賽作品都給予了獎勵。在起草委員會最後通過的五星花蕊紫荊花圖案,曾在市面使用了一段時間,它的特徵是花的頭部尖細而向內勾入較深。現在沿用的第二個版本是我們三人綜合了各自的視覺造型和以幾何圖形規範的版本。
隨著時光流逝,很多人也許已經不清楚區旗、區徽是怎麼來的,也不清楚沒有頒發一等獎榮譽的原因。現在大家所看到的旗徽,是在圖案徵集評選活動的基礎上,集思廣益,共同研究、修改的成果。來自廈門大學的一位教師給我們的信最能代表著7000多份作品的心意:「我不是美術家,但出於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的責任心,設計了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區徽的圖案。能為未來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做一些工作是我自己最大的心願。」他也是幾千名投稿者中的一位。今天在太平山上飄揚的區旗、在每個港人身份證上的區徽,是關心祖國統一、香港順利回歸祖國的參與者集體創作的結晶,寄託了他們對香港繁榮穩定的希望。
來源:摘自《縱橫》 作者:韓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