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熱播的《慶餘年》,堪稱是再次掀起了古典權謀劇的浪潮。上一個具備這般影響力的作品,則是將近十年的《步步驚心》。#影視#
同樣是長篇小說改編,同樣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毫不誇張地說,《步步驚心》不僅帶動了穿越題材的風靡,也為改編作品呼喚了曙光。
可是,近年來的風氣,反而變了味道。每當有一部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播出,輿論往往呈現兩極化:一面是自詡原著黨的朋友,打心眼裡的厭惡;一面則是認可改編的朋友。不可否認,這兩種觀點恰恰都反映了一個現象——由小說改編的影視劇,逐漸拋開了原著的軌跡。
就以《慶餘年》為例,筆者非常認可它改編後呈現的樣子。很多自詡貓膩的「骨灰粉」,堅稱電視劇把範閒塑造得太過完美,少了幾分人味。還有就是對擅自讓「滕梓荊」這個角色盒飯的爭議。
事實上,我們不妨將心比心,難道編劇就未曾考慮過這一點麼?在我看來,情懷固然重要,但是腳踏實地才是硬道理!
時長和投資預算,就是影視劇不可迴避的問題。前者決定了能拍多長,還要考慮爛尾的風險。後者決定了能拍什麼情節,以及能請得起哪些演員。作為導演和編劇,最無奈的莫過於,這兩個標準不是他們來掌控的,而是願意投資的公司。
畢竟投資公司要的是賺錢,而不是原著粉的情懷眼淚。能夠為愛發電的人,終究是少數。卑微地擠在這中間的製作方,唯有權衡一切,交出一份同時滿足投資方和觀眾的答卷。
其實我個人認為,小說與電視劇的界限是很分明的,一個是靜態的文字呈現,一個是動態的視聽體驗。一昧地強調自己是原著黨,除了引起輿論,其餘毫無意義。經過改編再創作本身就是二次發揮,當影視作品的情節,難以與原著一一對應時,我們大可坦然接受,站在原著粉絲的角度,他們只是更希望電視劇,可以用視覺化的方式更貼近他們腦海裡對小說的幻想。
此外,如上文所述,小說是文字作品,裡面有許多充滿想像的地方,也就是說,作者在書中展現的情節,在現實生活中能不能實現都是問題,又何談完美還原?
這當然不是作者的錯,因為作者當時創作的時候,心中無非是希望稿費滿滿,而不是直接衝著小說能被電視劇買斷版權。這就導致,相比於電視劇審核的嚴謹,自由而輕鬆的小說情節,想要符合標準,本身就無法做到原汁原味。
像《慶餘年》這樣,能夠在輿論的爭議中,以好評如山的姿態呈現,堪稱來之不易。君不見,弱冠青年劍指北齊,皇宮殿內揮灑詩文;君不見,豪邁劍客滕梓荊,捨命一擊只為兄弟!也希望在未來,這樣的優秀作品能原來越多。
大家對如今的作品改編的風氣有什麼看法呢?歡迎下方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