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的日本,從一片廢墟發展成如今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亞洲「領頭羊」,堪稱「增長的奇蹟」。日本是怎麼做到的?今天的視頻就帶大家看看日本如何從戰敗走向繁榮。
1980年代是日本的高光時刻,科技飛速發展,佔據世界主流位置,三菱重工甚至收購美國標誌「洛克菲勒中心」,富士通更是企圖收購美國矽谷「神話」仙童公司,讓美國聽了抖三抖。不夜城東京車水馬龍,燈紅酒綠。
日本如何從「戰敗」、「資源匱乏」的「小國」成長為如今的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第一,戰後的日本
日本總面積37.8萬平方公裡,由北海道、本州島、四國島,九州島四大島及6800個島嶼組成,也被稱為「千島之國」。
日本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GDP總量4.97萬億美元,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在美國和中國之後。
「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日本經歷過二戰,損失是巨大的。但很快,日本就將衰敗的經濟發展了起來,日本是怎麼做到的呢?我們先來走進戰爭過後的日本。
日本雖然是發起國之一,但日本本土並沒有多大損失。主要是侵略別國去了,把別的國家打個稀巴爛,自己國家反倒是受損不大,除了被原子彈轟炸過的廣島長崎還有就是作為戰略重地的東京受損嚴重,相比起德國斷壁殘垣情況好太多了。
1945年日本投降後,軍隊的縮減給日本帶來了巨大的勞動力,加上戰爭並沒有摧毀日本的工業基礎,經濟很快就發展上去了。
其次日本經濟快速發展離不開一個國家——美國。由於日本具有遏制蘇聯和中國的戰略位置,所以美國開始大力扶持日本,以便鞏固自己在亞太的實力,打擊共產主義。
美國的援手起了很大作用。
當然,日本也為美國付出了不少,向美國支付保護費,允許美國駐軍日本,外交上更是對美國俯首稱臣。
第二,日本的不利因素
戰爭結束後,國內政治經濟社會一片混亂,民眾面臨飢餓、失業的困境,日本政府當即重金聘請了許多專家,対日本恢復經濟做出評估。
日本恢復經濟的不利因素總結下來就是:國土面積狹小,其中山地和丘陵更是佔了總面積的3/4。日本平原稀少,耕地面積也少,比日本還小的英國都有20%的耕地面積,日本只有15%。加上日本處於板塊交接斷裂帶,國內又多火山,地質活動頻繁。
在日本,地震是常事,基本每天都能感受到來自大地的召喚。所以日本每家每戶都備有「應急物品袋」,裡面有礦泉水,壓縮餅乾,照明工具,簡單的藥品等急救用品,而且日本國內的建築一般都比較低,採用輕質的材料,以減少地震帶來的人員傷亡。
日本國內資源稀少,雖然有鐵礦和煤礦,但儲量少,更別說石油、天然氣,原油儲量只有900萬噸左右。
當時的情況簡單來說就是人多,沒地,沒錢,沒資源。
第三,揚長避短髮展經濟
雖然不利因素一大堆,但也不是「一無是處」。
日本雖然地理環境並沒有太大優勢,但好在日本島嶼眾多,海岸線蜿蜒曲折,形成了許多天然的深水良港。這彌補了日本匱乏的國內資源和局限的市場,帶動了日本的進出口貿易。廣泛的經貿關係,使得日本能夠依託經濟全球化而迅速崛起。
日本作為一個「島國」海產品的出口也是必不可少的。這裡坐落著世界第一大漁場——北海道漁場。北海道漁場擁有天然的環境優勢,寒流和暖流的交匯使得浮遊生物豐富,魚群密集。豐富的漁業資源也給日本帶來了一部分收益。
另外,日本的造船業也領先世界水平。
日本政府和社會各界在充分認識客觀條件的基礎上,有效利用其有利一面,最大限度改變其不利因素,揚長避短,從而實現了經濟的長期迅速發展。
第四,重視教育,科技興國
日本經濟能夠發展起來,還有一個因素就是——日本人民。
日本是一個非常善於學習的國家,這是說好聽,說不好聽點就是「崇洋媚外」。
古代效仿唐朝的政治制度,幕府時代後期又開始效仿西方進行明治維新。但別說,這樣「無恥」的行徑,日本還真是發揮的挺好的。
明治維新日本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得日本國內經濟科技發展的很厲害,這也為戰敗之後日本經濟走上正軌奠定了基礎。日本勞動力質量高,也是自明治維新以來重視教育的結果。
日本的高新技術更是不容小覷!前面也說了日本善於將別人的轉化為自己的,就在1950-1975這不到三十年的時間裡,日本只用了3%的錢就將西方國家用了半個世紀,花了2000多億美元的研究「學以致用」。當年日本在半導體產業的平地一聲驚雷,可是連美國都嚇到了。
二戰結束後的短短30年時間裡,日本讓世界看到了什麼是「日本速度」。
美國的援助,加上人民的奮鬥,這些都加速了日本的崛起,最終使他們跨入世界發達國家的行列,一度在經濟以及科技上趕超美國。
只是後來我們也知道,日本的快速崛起引起了美國的不滿,對日本進行了強力打壓。日本遭遇重大經濟危機,泡沫經濟的破滅將日本從經濟神話拉回到現實。
真是「成也美國,敗也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