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民歌中國」可以訂閱哦
她,5歲接觸民歌,15歲考上中國音樂學院附中,後成為中國音樂學院民族聲樂碩士研究生;她,音色甜美,風格多元,唱法融通,演繹方言作品獨具韻味,被譽為「民通公主」;她,出生於美麗的海濱城市汕頭,有著潮汕女孩特有的賢淑與堅韌,始終以傳播家鄉文化為己任。她是青年歌手——黃堃。
作為青年歌手,黃堃演唱的《紅》、《英雄無悔》、《守望家園》、《翠蘭說》等作品受到了極大關注,好評不斷。作為潮汕籍歌手,黃堃對家鄉有著深厚的情感,陸續推出《月燈謠》、《潮汕風》等潮語歌曲,引起了廣泛共鳴。
《世上只有媽媽好》是黃堃最早接觸到的歌曲作品,更確切地說,這是黃堃最早聽到的兒歌。談及首次接觸民歌的場景,黃堃依然記得很清晰。那是在她5歲的時候,恰逢北京的一位老師來汕頭群藝館開班授課,授課的對象,本是比黃堃大得多的「哥哥姐姐們」。但機緣巧合,黃堃也就跟著一起學習。
拿譜子,跟節奏,練歌唱……5歲的黃堃學得有模有樣,有聲有色。只是老師發現,小黃堃的「畫風」似乎不大對。原來,她把歌譜放反了,讓老師哭笑不得。(PS:民歌君真想穿越回去,看看這可愛的一幕^_^)當然,對於一個處在啟蒙階段並且還不識字的孩子來說,能跟上節奏完整演唱,已經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這種「天賦」,跟黃堃從小成長的氛圍不無關係。
黃堃的爺爺是潮州音樂的老藝人,媽媽是文化管理幹部,有著很好的聲線。應該說,她遺傳了媽媽的「好嗓音」和父輩傳承下來的「好樂感」,與生俱來的天賦,讓她更有悟性和靈性。
黃堃能與歌唱結緣,離不開一位老師的指導。而這位老師,竟是她閨蜜的媽媽。那是黃堃讀小學二年級的時候,她經常跑到閨蜜家裡去玩。在偶然的一次歌唱中,閨蜜的媽媽方萍老師(汕頭市很有名的女中音,聲樂老師)發現了她的唱歌天賦,開始悉心指導。並成為了她學習唱歌的啟蒙老師。
當時,黃堃除了學習唱歌,還在一邊學習鋼琴。對於將來是走「聲樂之路」還是「鋼琴之路」,黃堃面臨兩難抉擇。關鍵時刻,是方萍老師給予了引導:「你的手太小了,如果學鋼琴的話可能會比較棘手,你應該發揮好你的天賦特長。」
在聽取了方萍老師的建議後,黃堃正式踏上了專業學習聲樂的徵程。在天賦、後天學習和大環境的多重作用下,黃堃在音樂道路的起步階段十分順利。80後的一代人是幸運的,正好趕上了汕頭經濟特區快速發展的階段。經濟的發展也推動了文化的繁榮。當時,像海政文工團、總政歌舞團這樣的中央專業團體時不時會到汕頭演出。身在汕頭的黃堃才得以看到很多優秀歌唱家的精彩表演。這種藝術薰陶所帶來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相比音樂學習起步階段的一帆風順,黃堃的音樂考學道路可就沒那麼平整了。黃堃第一次嘗試考取中國音樂學院附中,不僅以失敗告終,而且頗具戲劇性。
「在我初三的時候,潮州箏的一個代表人物楊秀明老師,是很有名的古箏大師,當時他給了我一份(中國音樂學院)附中的招生簡章,由此奠定了我往後發展的基調。」黃堃稱,「因為小時候參加比賽就取得了一些小成績,既然想學,當然想衝刺一下最好的學校,而且初中的時候,我也一直保持著對音樂的熱情和學習,憑藉著這股衝勁,就從汕頭跑到了北京(考學)。」
初到北京,既不熟悉環境,也沒有任何考學的經驗,黃堃遇到了不少困難。她甚至不知道,嘗試考取中國音樂學院附中的學生,都是要經過系統化的培訓學習的,至於培訓學習的時間,通常是提前一年或半年。一般來說,針對考試的練習曲目,會選擇比較成熟的民歌。而當她在北京遇到後來的指導教師——曲學選老師時,試唱的兩首歌曲竟然還是兒童歌曲。
當時,留給黃堃的準備時間,只有短短8天。我們知道,音樂學習是個循序漸進,厚積薄發的過程。黃堃想要在極短的時間內超越已經做好充分準備的競爭者,幾乎是不可能的。最終,奇蹟沒有發生,黃堃落榜了。
第一次考學雖然沒有成功,但也不是一無所獲。經此一役,黃堃了解了規則,也增長了見識。更重要的是,她遇到了曲學選老師。當時,黃堃唱的是頗有些「幼稚」風格的歌曲,但音準和聲音條件都是可圈可點的。曲學選老師覺得這孩子悟性挺高,決定把她「留下」加以指點。黃堃就是在那段時期才開始真正學習民歌的。她最先學習演唱的兩首民歌是《太湖美》和《十八彎水路到我家》。曲老師把這兩首歌交給黃堃,她不到一天時間就學會了。「第二天我就去唱給老師聽,他聽完之後覺得很震撼。我前天還在唱兒童歌曲,今天就能正兒八經地唱民族歌曲。曲老師挺驚訝的。」黃堃回憶道。
北京的考學經歷,開闊了黃堃的眼界。此後一年,黃堃非常有衝勁,背知識、聽錄音、練唱功……該學習的功課都沒落下。第二年,她以專業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中國音樂學院附中,師從金小鳳老師。
成功考取中國音樂學院附中,是黃堃人生的轉折點。更豐富的教學資源,更專業的教學方法,使黃堃得到了更為全面的提升。良好的基礎和優秀的成績讓黃堃得以順利被保送進中國音樂學院。
2004年,黃堃以優異的專業成績免試文化課考入中國音樂學院聲歌系,師從中國音樂學院研究生導師馬淑明教授;2010年,黃堃順利考取中國音樂學院民族聲樂碩士研究生,繼續師從馬淑明教授以及女高音歌唱家、國家一級演員、中國音樂學院民族聲樂教研室主任、研究生導師戴濱教授。說起馬淑明教授和戴濱教授,黃堃絲毫不掩飾心中的感激之情,「我不僅能深深地感受到他們在我的專業發展指導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更是他們的專業和孜孜不倦的教導讓我在大學期間和研究生學習期間打下很好的『地基』。」
在求學深造期間,除了學習本專業的民族唱法外,黃堃還非常關注流行、民通等唱法。這為她後來拓展多元化的歌路奠定了基礎。2009年,黃堃開始嘗試自己寫歌。彼時恰逢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周年,她與音樂人王童語合作,應景地推出了第一首原創作品——《紅》。這首作品發布後,受到了不少網友的關注。後來,《紅》收錄在黃堃的個人專輯裡。「紅,可以是代表一朵花的顏色,也可以代表五星紅旗的顏色,代表一個國家。」黃堃表示。
2007年,中央電視臺《同一首歌》——「相約宜華,走進汕頭大型演唱會」在汕頭舉行,作為「東道主」的黃堃演唱活動主題曲《汕頭之戀》。2011年,「中奧建交40周年維也納金色大廳慶典音樂會」在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行,黃堃受邀參加演出擔任獨唱。黃堃曾多次隨中國青年代表團赴韓國、日本訪問。2013年,黃堃在北京成功地舉辦了「今夜伴月回——黃堃獨唱音樂會」。一路歌唱,一路前行。年輕的黃堃,在追求音樂的道路上越走越寬,越走越遠。
作為一名潮汕女孩,黃堃一直有個「家鄉夢」,她希望把家鄉的優秀傳統文化傳唱開來。「潮汕是我的標籤,大家都在唱民歌,那怎樣找到自己的風格?首先潮汕話的語言是特別的,(潮汕文化)有著深厚的底蘊。像潮州音樂和潮劇都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黃堃稱,「我在外面學習了這麼多年,有責任和義務去挖掘潮汕音樂更深層次的東西。」
2015年,黃堃推出了第一首潮語歌曲《月燈謠》。這首作品由才女作家、小說家佟婕作詞,由汕頭新銳音樂人鄭伊洋作曲。「一壺好茶,伴月圓勿再缺。一聲煙火,響頭鑼掛燈明……」《月燈謠》表達了離鄉多年的遊子對故鄉的思念之情。歌曲的曲調抒情、清新、優雅,尤其是融合了潮汕傳統方言歌的「對偶」,比如「剪陵羅,裁衫仔」、「響頭鑼,掛燈明」、「賞頭橋,食燈茶」,令人倍感親切。曲調也融入了當今流行歌曲的句法,使得潮語歌曲在保留傳統創作手法的基礎上,煥發出新鮮的活力。該作品在廣東音協舉辦的創作大賽中獲「最佳方言歌曲獎」。黃堃把《月燈謠》稱作為「新派潮語歌曲」。相比傳統的潮汕方言歌曲,《月燈謠》的確更加脫俗,更具有時代感。
黃堃表示,潮汕文化不是只有『牛肉丸』和『功夫茶』,像紙燈籠、潮陽套笛、潮劇等,都是珍貴的文化遺產。她要用畢生所學的專業知識,將更多潮汕文化融入到自己的音樂當中。
「我創作潮語歌曲的初衷,就是希望把我們的潮汕文化推廣出去。」黃堃說道。
民歌君:如今年輕人對民歌了解偏少,甚至有人說民歌正在被邊緣化,你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黃堃:因為現在是一個「快餐文化」,年輕人對流行元素比較接受,很多老百姓認為,民歌就是主旋律歌曲,就是民族唱法,而且民族歌手會穿「大裙子」,這可能會給人不親切的感覺,多少有點距離感。但是這些東西也在慢慢改變。大家都越來越接地氣了。
像雲南的民歌,少數民族的民歌,其實都很好聽,我唱很多的創作歌曲後發現,經典的永遠的經典的。通過一代代人傳唱下來的歌曲,肯定有它的價值所在。
民歌君:平常有什麼興趣愛好?
黃堃:平常喜歡旅遊,也需要去採風,尋找靈感,像美國、日本、法國和國內的很多地方都去過。有時是為了去拍攝MV,有時是去尋找靈感。
民歌君:有沒有開音樂會的計劃?
黃堃:2013年,我在北京開了一場個人獨唱音樂會,也是我的碩士畢業音樂會。當時在音樂廳裡唱了一首潮語歌曲《彩雲飛》。我希望接下來能回家鄉開一場音樂會。
民歌君:你有沒有經歷過比較艱難的階段?
黃堃:大學剛畢業的時候。從學校走出來,唱什麼樣的歌,對自己有什麼定位,這些都是未知的。當時會感到迷茫。還好得益於很多老師和朋友的幫助,讓我在音樂這條路上走得很順,我還是比較幸運的。
民歌君:有什麼話想跟歌迷說的嗎?
黃堃:除了感謝還是感謝。沒有他們如此的用心,我沒能像今天這般走得這麼遠。
策劃:一慈
採寫:子衿幽幽
編輯:民歌君
出品:民歌中國_魔方報導組
交流與合作聯繫微信:lemi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