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接觸民歌,15歲考上中國音樂學院附中,被譽為「民通公主」的她堅持用歌聲傳播家鄉文化……

2021-03-02 民歌中國

點擊上方「民歌中國」可以訂閱哦

她,5歲接觸民歌,15歲考上中國音樂學院附中,後成為中國音樂學院民族聲樂碩士研究生;她,音色甜美,風格多元,唱法融通,演繹方言作品獨具韻味,被譽為「民通公主」;她,出生於美麗的海濱城市汕頭,有著潮汕女孩特有的賢淑與堅韌,始終以傳播家鄉文化為己任。她是青年歌手——黃堃

 

作為青年歌手,黃堃演唱的《紅》、《英雄無悔》、《守望家園》、《翠蘭說》等作品受到了極大關注,好評不斷。作為潮汕籍歌手,黃堃對家鄉有著深厚的情感,陸續推出《月燈謠》、《潮汕風》等潮語歌曲,引起了廣泛共鳴。


《世上只有媽媽好》是黃堃最早接觸到的歌曲作品,更確切地說,這是黃堃最早聽到的兒歌。談及首次接觸民歌的場景,黃堃依然記得很清晰。那是在她5歲的時候,恰逢北京的一位老師來汕頭群藝館開班授課,授課的對象,本是比黃堃大得多的「哥哥姐姐們」。但機緣巧合,黃堃也就跟著一起學習。

 

拿譜子,跟節奏,練歌唱……5歲的黃堃學得有模有樣,有聲有色。只是老師發現,小黃堃的「畫風」似乎不大對。原來,她把歌譜放反了,讓老師哭笑不得。(PS:民歌君真想穿越回去,看看這可愛的一幕^_^)當然,對於一個處在啟蒙階段並且還不識字的孩子來說,能跟上節奏完整演唱,已經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這種「天賦」,跟黃堃從小成長的氛圍不無關係。

 

黃堃的爺爺是潮州音樂的老藝人,媽媽是文化管理幹部,有著很好的聲線。應該說,她遺傳了媽媽的「好嗓音」和父輩傳承下來的「好樂感」,與生俱來的天賦,讓她更有悟性和靈性。


 

 

黃堃能與歌唱結緣,離不開一位老師的指導。而這位老師,竟是她閨蜜的媽媽。那是黃堃讀小學二年級的時候,她經常跑到閨蜜家裡去玩。在偶然的一次歌唱中,閨蜜的媽媽方萍老師(汕頭市很有名的女中音,聲樂老師)發現了她的唱歌天賦,開始悉心指導。並成為了她學習唱歌的啟蒙老師。

 

當時,黃堃除了學習唱歌,還在一邊學習鋼琴。對於將來是走「聲樂之路」還是「鋼琴之路」,黃堃面臨兩難抉擇。關鍵時刻,是方萍老師給予了引導:「你的手太小了,如果學鋼琴的話可能會比較棘手,你應該發揮好你的天賦特長。」

 

在聽取了方萍老師的建議後,黃堃正式踏上了專業學習聲樂的徵程。在天賦、後天學習和大環境的多重作用下,黃堃在音樂道路的起步階段十分順利。80後的一代人是幸運的,正好趕上了汕頭經濟特區快速發展的階段。經濟的發展也推動了文化的繁榮。當時,像海政文工團、總政歌舞團這樣的中央專業團體時不時會到汕頭演出。身在汕頭的黃堃才得以看到很多優秀歌唱家的精彩表演。這種藝術薰陶所帶來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相比音樂學習起步階段的一帆風順,黃堃的音樂考學道路可就沒那麼平整了。黃堃第一次嘗試考取中國音樂學院附中,不僅以失敗告終,而且頗具戲劇性。

 

 「在我初三的時候,潮州箏的一個代表人物楊秀明老師,是很有名的古箏大師,當時他給了我一份(中國音樂學院)附中的招生簡章,由此奠定了我往後發展的基調。」黃堃稱,「因為小時候參加比賽就取得了一些小成績,既然想學,當然想衝刺一下最好的學校,而且初中的時候,我也一直保持著對音樂的熱情和學習,憑藉著這股衝勁,就從汕頭跑到了北京(考學)。」

初到北京,既不熟悉環境,也沒有任何考學的經驗,黃堃遇到了不少困難。她甚至不知道,嘗試考取中國音樂學院附中的學生,都是要經過系統化的培訓學習的,至於培訓學習的時間,通常是提前一年或半年。一般來說,針對考試的練習曲目,會選擇比較成熟的民歌。而當她在北京遇到後來的指導教師——曲學選老師時,試唱的兩首歌曲竟然還是兒童歌曲。

 

當時,留給黃堃的準備時間,只有短短8天。我們知道,音樂學習是個循序漸進,厚積薄發的過程。黃堃想要在極短的時間內超越已經做好充分準備的競爭者,幾乎是不可能的。最終,奇蹟沒有發生,黃堃落榜了。

 

第一次考學雖然沒有成功,但也不是一無所獲。經此一役,黃堃了解了規則,也增長了見識。更重要的是,她遇到了曲學選老師。當時,黃堃唱的是頗有些「幼稚」風格的歌曲,但音準和聲音條件都是可圈可點的。曲學選老師覺得這孩子悟性挺高,決定把她「留下」加以指點。黃堃就是在那段時期才開始真正學習民歌的。她最先學習演唱的兩首民歌是《太湖美》和《十八彎水路到我家》。曲老師把這兩首歌交給黃堃,她不到一天時間就學會了。「第二天我就去唱給老師聽,他聽完之後覺得很震撼。我前天還在唱兒童歌曲,今天就能正兒八經地唱民族歌曲。曲老師挺驚訝的。」黃堃回憶道。

 

北京的考學經歷,開闊了黃堃的眼界。此後一年,黃堃非常有衝勁,背知識、聽錄音、練唱功……該學習的功課都沒落下。第二年,她以專業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中國音樂學院附中,師從金小鳳老師。


 

成功考取中國音樂學院附中,是黃堃人生的轉折點。更豐富的教學資源,更專業的教學方法,使黃堃得到了更為全面的提升。良好的基礎和優秀的成績讓黃堃得以順利被保送進中國音樂學院。

2004年,黃堃以優異的專業成績免試文化課考入中國音樂學院聲歌系,師從中國音樂學院研究生導師馬淑明教授;2010年,黃堃順利考取中國音樂學院民族聲樂碩士研究生,繼續師從馬淑明教授以及女高音歌唱家、國家一級演員、中國音樂學院民族聲樂教研室主任、研究生導師戴濱教授。說起馬淑明教授和戴濱教授,黃堃絲毫不掩飾心中的感激之情,「我不僅能深深地感受到他們在我的專業發展指導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更是他們的專業和孜孜不倦的教導讓我在大學期間和研究生學習期間打下很好的『地基』。」

 

在求學深造期間,除了學習本專業的民族唱法外,黃堃還非常關注流行、民通等唱法。這為她後來拓展多元化的歌路奠定了基礎。2009年,黃堃開始嘗試自己寫歌。彼時恰逢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周年,她與音樂人王童語合作,應景地推出了第一首原創作品——《紅》。這首作品發布後,受到了不少網友的關注。後來,《紅》收錄在黃堃的個人專輯裡。「紅,可以是代表一朵花的顏色,也可以代表五星紅旗的顏色,代表一個國家。」黃堃表示。

2007年,中央電視臺《同一首歌》——「相約宜華,走進汕頭大型演唱會」在汕頭舉行,作為「東道主」的黃堃演唱活動主題曲《汕頭之戀》。2011年,「中奧建交40周年維也納金色大廳慶典音樂會」在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行,黃堃受邀參加演出擔任獨唱。黃堃曾多次隨中國青年代表團赴韓國、日本訪問。2013年,黃堃在北京成功地舉辦了「今夜伴月回——黃堃獨唱音樂會」。一路歌唱,一路前行。年輕的黃堃,在追求音樂的道路上越走越寬,越走越遠。

 

作為一名潮汕女孩,黃堃一直有個「家鄉夢」,她希望把家鄉的優秀傳統文化傳唱開來。「潮汕是我的標籤,大家都在唱民歌,那怎樣找到自己的風格?首先潮汕話的語言是特別的,(潮汕文化)有著深厚的底蘊。像潮州音樂和潮劇都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黃堃稱,「我在外面學習了這麼多年,有責任和義務去挖掘潮汕音樂更深層次的東西。」

2015年,黃堃推出了第一首潮語歌曲《月燈謠》。這首作品由才女作家、小說家佟婕作詞,由汕頭新銳音樂人鄭伊洋作曲。「一壺好茶,伴月圓勿再缺。一聲煙火,響頭鑼掛燈明……」《月燈謠》表達了離鄉多年的遊子對故鄉的思念之情。歌曲的曲調抒情、清新、優雅,尤其是融合了潮汕傳統方言歌的「對偶」,比如「剪陵羅,裁衫仔」、「響頭鑼,掛燈明」、「賞頭橋,食燈茶」,令人倍感親切。曲調也融入了當今流行歌曲的句法,使得潮語歌曲在保留傳統創作手法的基礎上,煥發出新鮮的活力。該作品在廣東音協舉辦的創作大賽中獲「最佳方言歌曲獎」。黃堃把《月燈謠》稱作為「新派潮語歌曲」。相比傳統的潮汕方言歌曲,《月燈謠》的確更加脫俗,更具有時代感。

 

黃堃表示,潮汕文化不是只有『牛肉丸』和『功夫茶』,像紙燈籠、潮陽套笛、潮劇等,都是珍貴的文化遺產。她要用畢生所學的專業知識,將更多潮汕文化融入到自己的音樂當中。

 

「我創作潮語歌曲的初衷,就是希望把我們的潮汕文化推廣出去。」黃堃說道。



民歌君:如今年輕人對民歌了解偏少,甚至有人說民歌正在被邊緣化,你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黃堃:因為現在是一個「快餐文化」,年輕人對流行元素比較接受,很多老百姓認為,民歌就是主旋律歌曲,就是民族唱法,而且民族歌手會穿「大裙子」,這可能會給人不親切的感覺,多少有點距離感。但是這些東西也在慢慢改變。大家都越來越接地氣了。

像雲南的民歌,少數民族的民歌,其實都很好聽,我唱很多的創作歌曲後發現,經典的永遠的經典的。通過一代代人傳唱下來的歌曲,肯定有它的價值所在。

 

民歌君:平常有什麼興趣愛好?

 

黃堃:平常喜歡旅遊,也需要去採風,尋找靈感,像美國、日本、法國和國內的很多地方都去過。有時是為了去拍攝MV,有時是去尋找靈感。

 

民歌君:有沒有開音樂會的計劃?

 

黃堃:2013年,我在北京開了一場個人獨唱音樂會,也是我的碩士畢業音樂會。當時在音樂廳裡唱了一首潮語歌曲《彩雲飛》。我希望接下來能回家鄉開一場音樂會。

 

民歌君:你有沒有經歷過比較艱難的階段?

 

黃堃:大學剛畢業的時候。從學校走出來,唱什麼樣的歌,對自己有什麼定位,這些都是未知的。當時會感到迷茫。還好得益於很多老師和朋友的幫助,讓我在音樂這條路上走得很順,我還是比較幸運的。

 

民歌君:有什麼話想跟歌迷說的嗎?

 

黃堃:除了感謝還是感謝。沒有他們如此的用心,我沒能像今天這般走得這麼遠。

 


策劃:一慈

採寫:子衿幽幽

編輯:民歌君

出品:民歌中國_魔方報導組


交流與合作聯繫微信:leminge

相關焦點

  • 他來自新疆,12歲登臺,15歲入伍,從倉庫管理員終成「一代情歌王子」!
    他動人的歌聲傳到了軍隊王宏偉在15歲時被特招到新疆博樂軍分區當文藝兵從此他穿上了軍裝開始了走戈壁、闖雪山為解放軍戰士唱歌的生活西安陸軍學院畢業後王宏偉被分配到了倉庫成為了一名倉庫管理員面對理想與現實的差距的王宏偉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考上藝術學院
  • 她是「民歌一姐」,曾戀上年長37歲老男人,今44歲仍不婚不嫁
    她被稱為「民歌一姐」,曾戀上年長37歲老男人,今44歲仍不婚不嫁前言:其實在我們身邊喜歡聽民歌的人不少,但通常只有在大型晚會上才有機會看到民歌歌手或者歌唱家進行演唱,祖海就是非常優秀的民歌演唱者,也被譽為「民歌一姐」。
  • 8年追夢,常寧12歲小姑娘考上北舞附中
    8年逐夢不止,數千日拼搏堅持,常寧12歲女孩唐馨貝在北京舞蹈學院附中招生考試中突破重圍,於數萬人中脫穎而出,被中國舞專業、歌舞專業同時錄取,成為常寧第一人,在圓夢的道路上邁出堅實一步。她用圓夢之路告訴藝術之路上的跋涉者,只要夠努力,你的夢想必開花。
  • 兒童音樂節目《歌聲的翅膀》,是如何讓傳統民歌火起來的?
    傳媒內參導讀:在注重「爆款」、「流量」的當下大眾文化語境中,《歌聲的翅膀》深耕少兒群體的內容需求, 選擇了民歌、戲曲、童謠等經典的傳統音樂形式,由00後的新一代孩子們的重新演繹,不僅為孩子自己尋找屬於他們的文化自信,也激發了電視機前觀眾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民族自豪感。
  • 9次登春晚民歌天后嫁大37歲丈夫,今被拋棄42歲又變單身一人
    她曾經先後9次登上春晚,被譽為「新民歌天后」,大眾也喜歡以歌唱家的身份去評價她,當然她還有國家一家演員的稱號,在她這個年紀有這麼多成就和稱號堪稱了不起!祖海,1976年5月10日出生於安徽蚌埠市,1985年,9歲的祖海就以一曲《二月裡來》在蚌埠出名。
  • 丹巴的全新主題曲誕生啦,5位實力藏族歌手獻唱!
    今天的嘉絨更年輕,年青一代成長後更會講故事,熱愛自己的家鄉,而歌聲就是最年輕的表達,是傳唱丹巴美景美人最好的選擇。此次演唱主題曲的5位藏族歌手所表達的是丹巴世世代代一脈相承的文化,風景是萬萬年的美麗,她們不同的聲線也表達著丹巴燦爛而交融的美和文化。這次歌曲的表達也有大新意!
  • 他是民歌王子,閃婚小12歲鋼琴公主,王宏偉:我怕配不上人家
    2008年12月13日,奧地利維也納,著名的音樂聖殿維也納金色大廳,中國歌唱家王宏偉的民歌獨唱音樂會正在舉行。幾曲唱罷,主持人楊瀾攜手一位裙袂飄飄的長髮女子登臺,她向觀眾介紹說:「接下來為王宏偉擔任鋼琴伴奏的是他的新婚妻子、鋼琴家楊珊珊。這是神聖的維也納獻給他們的蜜月禮物!」
  • 央視《歌聲裡的中國》湖北民歌專場,土家妹子鄧超予動情獻唱《六口...
    "講述歌聲裡的故事,聆聽故事裡的中國"《歌聲裡的中國》湖北民歌專場,驚喜上線央視綜藝頻道。在動人的荊楚小調中感受湖北人民那撲面而來的熱情,作為中外文化交流大使和公益慈善大使"土家妹子"鄧超予代表家鄉登臺,與男高音黃訓國合作演唱民歌《六口茶》
  • 「民歌王子」王宏偉,選妻子唯一要求,讓守寡45年的母親滿意
    而我們今天所說的這位明星,他登8次登上春晚的舞臺,而他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孝順母親,令人感動,他就是「民歌王子」王宏偉。1971年,王宏偉出生於新疆的一個軍人家庭,家中一共有5個孩子,他排行老三。然而在他4歲那年,年僅35歲的父親突患腦溢血,猝然去世,這讓原本就貧窮的家庭更加的雪上加霜。家庭的重擔全部落在了母親一人身上,她不僅要維持生計,還要照顧年幼的孩子,但是母親是個堅強樂觀的人,從不在孩子面前提及自己的苦。
  • 黎族阿妹出專輯傳播海南民族文化 將民歌唱出國門
    她就是梁偉琪,一個土生土長的黎族姑娘,一個為黎歌夢努力奮鬥,傳播民族文化的使者……  □南島晚報記者劉偉實習生莫思思  在阿婆的歌聲中長大  喜愛黎歌堅定唱黎歌  80後的梁偉琪出生在海南昌江霸王嶺腳下的昂託村,父母都是農民,雖日子比較拮据,但梁偉琪有她自己的快樂
  • 「左權民歌匯·2020年國際民歌賽」 吸引三千多民歌手報名參賽
    「左權民歌匯·2020年國際民歌賽」報名是從6月9日開始的。當天上午,在人民日報社人民網1號演播大廳,民歌音樂界的大咖和左權的「小花戲」「開花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齊聚一堂,民歌界泰鬥田青、歌唱家閻維文、中國實力男歌手平安等向國內外民歌愛好者發出邀請——盛夏八月,相約太行,決戰「左權民歌匯」金樽獎。
  • 登春晚民歌天后,嫁大37歲導演被拋棄,今42歲成這般模樣令人唏噓
    9次登上春晚,除了非凡的演唱實力和靈動的舞臺表現力之外,祖海多變的造型與突破民族傳統的演唱風格也使她成為新民歌陣營最靚麗的風景線,她國際化的聲音,,不僅為內地和港臺觀眾所認可和接受,更在國際舞臺上擁有知音。
  • 9次登春晚的民歌天后,嫁大37歲丈夫,今被拋棄,42歲又變單身一人
    ,也使她成為新民歌陣營最靚麗的風景線,她國際化的聲音,不僅為內地和港臺觀眾所認可和接受,更在國際舞臺上擁有知音。因此,作為在香港舉辦獨唱音樂會的民歌第一人,祖海當之無愧。1985年,9歲的祖海以一曲《二月裡來》在蚌埠出名,1991年,正在蚌埠四中讀高一的祖海去北京參加了音樂學院的招生考試,最終從100多名報考者中脫穎而出,被中國音樂學院附中錄取,從此走上了音樂的道路,1998年,祖海代表中國音樂學院參加了央視第八屆青歌賽,奪得銀獎,中央電視臺邀請她為「籤約歌手。
  • 張也:她被譽為"民歌金百靈",為了彌補父女親情,選擇巔峰期退隱
    在春晚舞臺上曾經有過這樣一個人,她嗓音甜美音域寬廣,無論是柔美嬌俏的民間小調,還是需要技巧的歌劇選段,她都能駕馭的得心應手,她就是被觀眾譽為"民歌金百靈」的著名歌唱家張也。李谷一為了能讓乾女兒張也有一個更光明的未來,就建議她的父母把她送到專業的藝術學校進行系統的學習。就這樣,年僅14歲的張也放棄了不好容易考上的重點高中,考進了湖南省藝術學校學習戲曲。
  • 民歌與「歌場」傳播
    商賈有時也參與民歌的傳唱活動:「蘆人楚語時相問,估客巴歌也自傳。」[14]可見,農夫商賈、童稚婦孺、市井細民、俳優歌伎、道士禪僧等都參與了歌謠的創作或傳播活動。這與以文人雅士、達官貴人及書會才人、女樂歌伎等為主體的詩詞曲等傳唱不同,民歌的傳唱以「無聞無識」[15]的農夫山民、童稚婦孺、市井細民為主體,因而,明代中期何景明在評論傳唱《鎖南枝》等民歌時調時說:「時調中狀元也!
  • 民歌王子王宏偉和鋼琴公主楊姍姍的愛情故事
    2008年4月,好友聚會,朋友說要介紹一個特別優秀的女孩給他認識,是中央音樂學院附中的講師,人稱「鋼琴公主」的楊珊珊。一聽聞楊珊珊氣質非凡,且只有27歲,王宏偉就有些打退堂鼓。朋友揶揄他:「怎麼,你怕了。你好歹也是個民歌王子啊,和『鋼琴公主』正好平起平坐。」王宏偉連連擺手,說:「我怕配不上人家。」
  • 曲木阿依:擁有百萬粉絲的音樂主播 把家鄉美展示給網友
    來源:LSTV今晚800曲木阿依是會理縣小黑箐白沙村人,憑著對唱歌的一腔熱愛,18歲的她就毅然走出大山,依靠與生俱來的好嗓音她開始輾轉於大城市中
  • 《中國好聲音》:用好音樂講述中國夢下的中國故事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王峰 中國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更有著代代相傳的文化,每一代年輕人都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孕育他們的文化,音樂正是媒介之一。在《中國好聲音》中,王朝演唱的《黃河謠》正是將上世紀80年代華語音樂圈流行的西北風,跟今時今日的音樂形式相結合的一種示範。
  • 她,13年考上柯蒂斯學院,15年休學,18年入學伯克利
    歐陽娜娜將入學伯克利據臺媒,近期歐陽娜娜推掉影視邀約,其中原因是在18歲生日後再度成為學生,9月入學美國伯克利音樂學院就讀。此前歐陽娜娜曾在2013年考上柯蒂斯音樂學院,在2015年突然休學進入娛樂圈。
  • 第一屆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國際音樂大賽(中國·成都賽區)
    特邀請俄羅斯頂尖音樂大師助陣: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附中校長—比謝茨基·瓦列裡、著名音樂教育家--達姆楊茲·亞歷山大、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管弦樂系主任—巴奇科娃·伊麗娜、大提琴演奏大師—卡夫勒士·伊格利等知名演奏家。此次賽事將有俄羅斯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青年交響樂團助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