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芬頓郵報》娛樂版面主編卡洛琳·佛羅斯特BIRTV演講全文

2021-03-01 中廣互聯

由BIRTV主辦、中廣互聯承辦的媒體融合峰會論壇昨日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舉行。《赫芬頓郵報》的娛樂版主編卡洛琳•佛羅斯特出席論壇,從一個記者的角度發表了她對於媒體融合的意見,以下為演講全文:

圖為:卡洛琳•佛羅斯特

大家早上好,我叫卡洛琳•佛羅斯特,我在《赫芬頓郵報》工作,我來自美國。非常高興見到大家。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現在這個時代下,我們媒體的融合力》。謝謝主持人邀請我從記者的角度談談對於媒體融合的意見。我對這個話題非常感興趣。媒體在過去的二十年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包括我們創造的內容,我們為了誰創造、圖片、視頻和文字的平衡、我們如何搜索新聞以及我們如何與受眾分享新聞。這種改變的速度引起了很多人的焦慮,一些人認為媒介的重要性超過了信息,信息的包裝超過了真實的報導,對於一些人來說,我們可能信息過剩但仍然營養不良。所以呢,我希望在這個簡短的演講中,我能夠給大家一些新的想法,我相信媒體的未來,雖然的確有很多的挑戰,但可能有一些比我們預想的要有前途和熟悉的途徑。

我們回望20年前,那時在媒體工作的人認為那是媒介的黃金年代。它也確實是,每個人都有著清楚的領域,簡單起見,我把它分成三類。

廣播——當時世界上大部分人們都依靠廣播來得到新聞,不管是澳大利亞還是非洲,從政治到棒球比賽,廣播都是最大的新聞提供者,而且現在全球很多地方依然是最重要的新聞來源。

電視——從BBC到有線電視數字頻道,現在視頻已經無處不在。從尼爾·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到金·卡戴珊(Kim Kardashian)的婚禮,我們都能在電視上看到。電視上的畫面可以替代很多東西。

最後,報紙——報紙可以呈現大段優美的語言,它與以上兩大媒體和諧並存,它可以讓我們知道為什麼我們剛剛聽到的新聞故事很重要,它可以提供大量的背景、比較、上下文和提示。

有很多專業的新聞記者、電視人、或是專業廣播播音員,這些專業的記者或者播音不需要在維基百科上查數據,他們對自己的領域十分清楚,並且在自己的領域內積累了相當深厚的經驗和專業知識技能。

很多年以來,我們倚靠這三種媒體保持跟上世界發生的新聞,從而明智地做出選擇。

但是現在——網際網路——它帶來了巨大的改變,衝擊著世界。

我們來看一組數據:

1993年,世界上有623個網站。

1995年,網站的數量超過10000個。

早期的網站先鋒有雅虎、彭博、連線雜誌(Wired Magazine)、經濟學人、必勝客(Pizza Hut)等。

就我個人而言,最有趣的事情是當時這些網站都只是網站,是沒有自己的實體的。而現在的網站都有了實體。而且我們知道網際網路將會是下一個風暴。

2016年,現在世界上有約十億個網站,其中約有31,000個網站是新聞網站。

去年排名前三的是雅虎、谷歌、赫芬頓郵報

當然,赫芬頓郵報2011年被美國在線(AOL)買下,美國在線2015年被Verizon收購,Verizon就在上個月宣布它們要收購谷歌的一部分股份。

這是怎麼發生的?我們先放下別的原因,看一下我剛剛說的三大媒體——廣播、電視、報紙。

現在,每一個廣播節目都有自己的網站,也有同名的社交網絡。沒有一個黃金時間的電視節目不鼓勵人們去訪問它們的網站並留言評論。每一份報紙和雜誌都說如果我們訪問它們的網址會得到更多我們喜歡的故事。

這些事情的目標很明確:數位化。然後,我們得到了什麼呢?我們意識到我們並不需要這些額外的東西。赫芬頓郵報不需要費心補充它們的報導,也不需要憂心它們的市場份額。

所有這些給我們帶來一些積極的因素。

兩個顯而易見的是:生產速度——我在跟你們講話的這段時間裡就可以發布兩條新聞了;經濟效益——少砍伐了很多樹。
無限的空間。

多媒體——音頻、視頻、文字互為補充。

我們可以流水線似地講故事。作為一個記者,在生產一個故事的時候,我們可以利用社交網絡找到故事點,並不斷延伸這些故事,我們只需要幾個按鍵就可以更新這些故事。在發布終端——我們與大眾分享新聞,同時也可以有針對性地發給目標受眾,那些目標受眾可能會分享我們發布的內容。

這當然能給我們帶來商業好處,但另外也有社會的和文化上的好處。這些意味著消息的傳遞不再受到財富、地域、教育背景的限制。消費者的選擇不再受限。

然而,隨之而來的也有很多挑戰

我首先想說的仍然是到達性。現在我們可以讓我們的多媒體內容傳遞到世界各地,但另一方面,我們要確保我們生產的內容不要太複雜,技術要求太高,不然只有世界上擁有高級電腦的少數發達地區才接收的到。

更深一層來講,我剛剛說到消費者的選擇不再受限,但同時他們關注的內容可能還是很局限。原因主要有兩個。

其一是我們的計算機算法。從Netflix到紐約時報的每一個人都在這個算法中,它很簡單而且很有效。作為讀者,我們註冊它們的APP,然後我們讀什麼就基本由他們決定了。計算機認為,「如果你喜歡A,那麼你一定會喜歡B。」好吧,如果它是象棋的另外一部片子,我喜歡象棋的話也不介意再看另外一部,但是對於新聞來說,我覺得這並不是很合適的。因為我周一點擊了一個關於奧斯卡的新聞,這周我每天都收到奧斯卡新聞。如果我生活中全部關注的都是奧斯卡,這當然好,但是我並不。我本來可能看到的其它新聞都去哪了呢。答案是:如果人們點擊奧斯卡的次數足夠多,那些其它的新聞可能越來越不會出現在首頁上。再 過幾個月,可能甚至有些新聞都不會有人寫了。不要擔心,我們還會有金·卡戴珊,還有很多可愛寵物,他們一直都會是頭條。

其二是形式的問題。因為這些全球性新聞機構都面臨著兩大壓力:一是娛樂他們的讀者、觀眾、聽眾,二是用任何他們能想到的方法把內容變為資本,第二個絕不比第二個次要,毫不奇怪幾乎所有媒介都會把注意力集中在幾個重要方面。

目前,我們生活在兩分鐘的新聞視頻時代。每個人都是如此。電視節目把他們最有價值的內容剪成120秒鐘放到網站上。廣播也在測試他們的頭腦中。新聞機構在嘗試用視覺技術把兩分鐘的視頻內容變得更吸引觀眾的眼球。這是視頻定律。兩年前,Buzzfeed的新聞網站符合這個定律。按緊你的帽子,這條街上的風颳得很快。

因此,我的關注點同樣是視頻要等於或少於兩分鐘來爭取我們的時間緊缺、選擇豐富的消費者的正逐漸減少的注意力,但是一些世界性的問題比這個更需要我們的關心。我想說的是,由於人們的注意力改變,現在不再有像以前那樣的專業記者或專業播音員了。即使他們依然存在,我覺得他們很難用120秒鐘解釋前幾日義大利的地震這樣的現象或者英國脫歐這樣的事件。我現在越來越擔心的是,我們的手上有了更多的信息,卻對我們聽聞的信息理解很少。

現在,問題已經提出來了,我們如何應對?我來說說我的幾點看法:

首先,我們應該意識到我們不應該低估讀者。比如,網上有足夠的空間的話,我們應該放小狗摔落樓梯的視頻或者人們做心臟手術的視頻,我們的觀眾可能都想了解。如果我們低估讀者、發布的新聞不足,我們很有可能到最後要認輸。

我已經講了關於全球到達性的兩點——它的重要性以及引起的技術問題。現在我要談的是關於全球到達性的第三個方面——我們不應該過於關心新媒體技術而忽視評價故事。內容仍然是關鍵。不能因為我們能做視頻,我們就一定要每個故事都用這個技術。一個故事應該依靠故事本身來傳播,否則我們就是在重媒介過於信息本身。

品牌意識從未像現在這麼重要。每天我們的社交網絡上傳遞著千萬條信息,對於組織來說讓自己的聲音被聽到很重要。

網際網路已經到30年來的鼎盛時期了,我們已經看到很多組織用不同的方式讓自己脫穎而出。

VICE一開始做網上報導,後來變為短電影製作,生產電影,現在在推出他們自己的頻道。看起來他們好像與其他人反向而行,但是他們相信這是一個市場,他們的內容是一等的、創新的。我也祝願他們能夠成功。

BUZZFEED專門做諷刺的、短小的報導,現在慢慢轉變為風格變為更嚴肅的福利等題材報導,而他們沒有失掉他們獨特的特性。

每一家組織想要停留在行業內都要尋找各種商業策略。VICE把它的視頻內容提供給其他許可的供應商,BUZZFEED有很多贊助的頁面。沒有什麼是通用的策略。

即使在內容上沒有什麼策略,我相信一個網站可以依靠自己平臺呈現的的態度、風格、視角和獨特的聲音在全求市場上取得一席之地。在這方面,中國比其他國家有更多的優勢。

想像一下現在中國有多少獨特的聲音正在發出,中國有13億人口,而我的國家只有6,500萬人。中國有多少不同的聲音想要發出等待被聽到?任何網站如果能夠成為這些獨特聲音的窗口都能成為世界的一股力量。

這也成為一個智力上的挑戰——我們都成為數字為王的俘虜,並由它支撐。

找到並選出我提到的那些獨特的聲音,選擇最好的商業模式,決定什麼時候用視頻、什麼時候長篇、什麼時候社論、什麼時候第三方供稿,這些都是精編你的機構的視角的關鍵要素。這些會幫助你,而不是分散你的時間精力。

建立你的觀眾、你的品牌、你的方式,這些成為技術上的哲學性問題,或者說,在技術發展的同時,弄清楚你想說什麼、以及為什麼的基本立場。

我應該補充一下,赫芬頓郵報,我們的平臺既會展示寵物,也會呈現普立茲獎得主的報導,已經嘗試各種方式找到了自己的聲音。我想提兩點。

它報導傳統的新聞故事,但讓它變得獨特的是新聞視角,這個視角是樂觀主義的——聲援那些奮力讓世界變得更好的人。

在我主持的娛樂版,我編輯一些「善意的文化」——在這個版面上,我致力於描寫任何手上的電影、電視、音樂故事,只要故事背後的支撐點是仁慈。

在編輯這個版面的過程中,我遇到的挑戰是保持真實、一致,還有各個方面的專家,正如我們在新聞的黃金時代時常聽到的。

總結:

從20世紀走來,我們看到媒體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我們創造、分享、消費以及工作的方式都發生改變。我們總是傾向於被機器俘虜,成為算法裡的讀者,而我們曾經是新聞記者。我們的觀眾有可能吃的太多卻營養不良。然而,我希望我今天的演講能給你們提供一些思考的東西,我們應該怎樣利用到手的技術幫助我們而不是阻礙我們創造和保護我們的品牌,並且開拓出新的領域。最後十分感謝你們。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