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社》好評率100%,BBC又現神劇,娛樂至死的時代,真相在哪裡?

2020-10-12 影探

首發於公眾號「影探」(ID:ttyingtan),作者:香蕉姐,轉載請註明出處


在一個娛樂至死的時代,新聞媒體應該堅守良知,還是順應潮流?

這是一個兩難的問題,也是新聞人面臨的巨大困境。

前不久,BBC就把新聞人的這種困境搬上了熒幕。

《報社》

Press

不過,這麼好的劇,香蕉姐卻差點因為片名和海報而錯過。

你瞅瞅,這個片名和海報也太陳舊、寡淡了些吧。

這部劇標榜劇情片,單衝直觀印象根本想像不出有什麼戲劇衝突。

於是,直接跳過。

直到後臺有人留言推薦,香蕉姐看了一集後驚呼:

這特麼也太好看了吧!

你看,不止香蕉姐一個人因為海報太醜差點錯過

作為劇情片,這部劇完成度非常高。

劇情密不透風,非常抓人,人物完成的精確而飽滿,陳舊的題材竟然拍出了新意。

總之,好看到根本停不下來。

《報社》是BBC出品的六集迷你劇,短小精悍,一集信息量極大。

豆瓣評分8.6.

爛番茄新鮮度91%,觀眾好評率更是達到了100%.

這部劇的背景設定在紙媒深受網絡媒體衝擊的當今社會。

故事拋出的問題很簡單:

紙媒衰落,一家報社該如何生存?是堅持新聞理想還是迎合娛樂化潮流?

劇中兩家報社給出了完全不同的答案。

[先驅報](Herald),一家老派、左傾、嚴肅的報紙,專注於揭露虛偽與腐敗,為社會伸張正義。

這樣一家報社在網絡時代面臨著銷量銳減、受眾縮小等問題。

一直由主編阿米娜副主編霍莉(湯姆·哈迪的老婆夏洛特·萊利飾演)死撐著。

(左邊霍莉,右邊阿米娜)

辦公室簡陋、擁擠,地板角落裡還布置著捕鼠器。

另一家報社則是主打八卦、民粹新聞的[郵報](Post)。

主編鄧肯的帶領下,該報靠著博人眼球,打道德擦邊球的新聞不斷壯大。

針對足球明星金斯利死亡這一新聞事件,兩家呈現的畫風是這樣的:

(上面是《先驅報》,下面是《郵報》)

[先驅報]深切緬懷逝者;[郵報]則抓住金斯利是同性戀的事實不放,聲稱是他父母的不理解間接導致其自殺。

很顯然,兩家報社有著截然相反的辦報理念。

[先驅報]保守、嚴肅,強調以事實為依據;

[郵報]則擅長炒作,說白了就是以誇張的標題、吸睛的內容衝銷量。

大家一聽[郵報]這樣的做法,腦子裡估計會立馬蹦出一個詞:垃圾營銷號!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簡單粗暴嗎?

顯然不是!劇情遠比我們想像的要複雜。

從第一集的「梅森夫人醜聞」裡就能瞧出一些端倪。

梅森夫人,就業及退休保障大臣,內閣地位最為顯赫的女性官員,立場左傾,為女性權利搖旗吶喊,一心想做出政績。

[郵報]是怎麼對她的?

爆她30年前的裸照。

梅森夫人親自找上門來也不能阻止鄧肯繼續曝光她的照片。

相反,[先驅報]就好說話多了。

主編答應把照片的連結放在第四版厭女症專題那頁,等於是為梅森夫人洗白。

[先驅報]立場左傾,支持女權,以為保護梅森夫人就是在維護女權事業。

但是接下來爆出的事實令人大跌眼鏡。

[郵報]竟然扒出了梅森夫人吸食毒品的照片。

通過宣傳對毒品零容忍,贏取民眾選票的梅森夫人,如果以一個癮君子的形象見諸報端,這對她政治生涯的打擊無疑是致命的。

結果,梅森夫人引咎辭職。

顯然,在記者的職業操守——挖掘真相這件事上,[郵報]走得要更遠一些, [先驅報]反而犯了立場先行的錯誤。

我們都知道,比起簡單直白、涇渭分明的劇情設置,英劇更願意呈現兩難的局面,人物也有其內在的豐富性和複雜性。

特別是在面臨進退兩難的選擇面前。

醫院事故中,由於氟洛斯通用量減半,導致醫院死亡率上升。

醫院負責人表示,如果此事曝光,她走了,醫院就會出現問題,到時候可能會死更多的人。

這個時候要不要曝光?

霍莉的答案是:要。

在她看來:

我們的工作是曝光事實,這對逝者的親人很重要,對於其他想採取這種做法的醫院也很重要。而且可以警醒經營者們,我們會時刻監督他們。

沒錯,霍莉是個滿懷新聞理想的人。

精明強幹,對事實窮追不捨,從調查記者一路幹到了副主編的位置。

連對手鄧肯都稱她是這裡最好的記者,比所有人都有能力,一度想把她挖過來。

她甚至還諷刺過[先驅報]誇大其辭,從不查證報導是否真實。

發文diss過鄧肯本人,說他是一個「傲慢酗酒的厭女霸凌者」。

然而,韋斯特性侵案的波折卻讓她對[郵報]的看法有了轉變。

喬書亞·韋斯特,著名慈善家,頂著慈善項目的名義,對年輕的實習生實施性侵。

[先驅報]想趁此機會製造影響力,挽救日益低迷的報紙銷量。

搜集到兩名受害者的訪問材料,霍莉撰寫了頭版文章。

原本以為一切準備就緒,卻在發報的前一夜出事了。

韋斯特以侵犯隱私為由,將[先驅報]告上法庭。

而法官批准了臨時禁令,判決銷毀報紙。

讓霍莉意外的是,主編竟妥協了。阿米娜在金錢和權勢面前扮演了退兵的角色。

而[郵報]做了什麼呢?

他們偷了這個新聞,並讓新聞大肆發酵,於是更多的受害者站出來說話,迫使韋斯特道歉。

就像鄧肯聲稱的那樣,他們手段惡劣,卻做成了霍莉想要的效果——為受害者伸張正義。

鄧肯無恥度、無下限,為了挖料無所不用其極,卻有一點讓人肅然起敬,那就是對權貴和虛偽政客的蔑視,對純粹真相的尋求。

為了做到這一點,不介意用娛樂的方式迎合大眾。

從鄧肯身上,你能看到,鬥士與惡棍也可以互為表裡。

他牛b哄哄,連總統都敢懟。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霍莉和鄧肯其實是一路人,他們了解世界的真相,希望改變世界,為此可以去迎合。

但是,話又說回來,他們真的能追求到純粹的真相嗎?

就像一位受害者的親人所說:

你想要真相,完完全全的真相,直到事情發生在你頭上。

而作為民眾的我們,恐怕就更難知道真相了。

記得《奇葩說》第五季有一期辯題叫「鍵盤俠是不是俠?」

薛兆豐教授最後的發言令香蕉姐印象深刻:

鍵盤俠,雙方都會說代表了公正,代表了正義

TA們真知道什麼是公正,什麼是正義嗎

當雞蛋和石頭在一起的時候

你知道哪一方是雞蛋,哪一方是石頭啊

面對一強一弱兩方,我們常常會對弱者施予同情。

但是弱勢那一方就真的恰如TA表現出的那樣嗎?

或許TA是獲利者,又或許TA才是強者……

鬼知道我們是不是被蒙蔽了。

悲觀一點說,我們甚至永遠無法掌握真相,只能接近真相——通過無數新聞工作者的努力……

文/香蕉姐

2018.10.27/青島


(關注影探公眾號,後臺回復 報社 看劇)

相關焦點

  • 《波西米亞狂想曲》娛樂至死的後真相時代
    Live Aid的三十年多後,皇后樂團的傳記電影或許可以是一個重新回望過去的機會,看一位移民之子,如何在日漸擴張、全球娛樂文化改頭換面的時代,建構出新的文化身份,佔據當時流行文化的中心;加上同志身體形象的變化,和整個八〇年代的愛滋風暴,佛萊迪墨裘瑞這個人物,實在是包含太多可供挖掘的題材與符號。
  • 娛樂至死的時代,我們很可能毀於自己的熱愛
    選秀的「度」在哪裡?轟轟烈烈的開啟了國內新的選秀時代。可我們這一代中不乏積極力量,被庫裡和易建聯點讚的籃球少年張家城、全運會攀巖冠軍張悅彤、徒步100公裡的援鄂志願者朱如歸...他們都在用自己的腳步證明,獨立思考並奮發圖強的重要性。
  • 《娛樂至死》——娛樂至死√,娛樂致死*
    正如我上面所說,它豐富了我們的娛樂方式,給予我們不同的快感,並且能很快給予我們快感。但是正因為太快了,不久就揮發掉了,我們又不得不再次尋找這些快感,周而復始,連綿不絕,刷著B站、刷著抖音、打著王者、看著八卦又一天過去了。影像技術令很多人迷失了自我,甘願在虛擬世界中尋求快樂,卻不想在現實中尋找更長久的快樂。那麼影像技術就是不折不扣的壞媒介嗎?
  • 我們會"娛樂至死"麼?
    ——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在最開頭,想稍微說一下,為什麼要翻出這本老經典看其實這是資訊爆炸時代的必然,可仔細想想,我們以後看人吃飯、看人穿搭、看人旅遊、看人玩遊戲,是不是反而越來越失去對自我生命體驗的把握了呢?
  • 娛樂至死的時代,每個人都是演員!渣男故事下集
    人類無聲無息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心甘情願,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1這是一個精神空虛、快餐文化、娛樂至上的時代。在這個信息千變萬化、高速傳播的時代裡一不小心就會因為「作」而成為一名」小城名人「,瞬息間「揚名萬裡」。
  • 《北野武的深夜物語》:娛樂至死的時代,寫給年輕人的一席話
    我認為父母搶著讓小孩當藝人真是世風日下,但當事人卻認為自己成了王公貴族,哪裡還有得救?」「從食物到文化,一切都變得膚淺又三流,劣幣驅逐良幣,真正的好東西慢慢從社會上消失,而且這個問題越來越嚴重。」其實何止是日本,隨著媒體對流量的過度追捧,現在國內的藝人、網紅門檻也是越來越低了,選秀選的是什麼?
  • 《北野武的深夜物語》:娛樂至死的時代,寫給年輕人的一席話
    我認為父母搶著讓小孩當藝人真是世風日下,但當事人卻認為自己成了王公貴族,哪裡還有得救?」「從食物到文化,一切都變得膚淺又三流,劣幣驅逐良幣,真正的好東西慢慢從社會上消失,而且這個問題越來越嚴重。」其實何止是日本,隨著媒體對流量的過度追捧,現在國內的藝人、網紅門檻也是越來越低了,選秀選的是什麼?籤約網紅看的是什麼?才華?能力?人品?
  • 《黑鏡》娛樂至死的時代,荒誕的虛擬與現實相隔多遠?
    我們都是一條沉浮在這個時代的鹹魚,沒有想過翻身。賓漢姆卻比我們活得更真實:他厭倦虛擬帶來的一切虛偽 — 虛擬的形象,誇大的情感,被包裝的夢想,過度消費的娛樂和人與人之間的冷漠。。。所以他選擇麻木。一、虛擬時代中什麼才是真實?
  • 娛樂至死,年輕人的慢性毒藥
    在他們看來,綜藝、電視劇、遊戲、直播都是一樣的,娛樂而已,管他真還是假。讓年輕人變得浮躁、焦慮、思考力退化,甚至進入「娛樂至死」的境地。 即使大家都知道,這些形象動用了化妝、P圖、濾鏡等變美3大邪術。 但總有人不死心,認為專業的明星網紅肯定有天生麗質,比普通人要漂亮的人。
  • 「娛樂至死」不等於「娛樂致死」!
    書名譯為「娛樂至死」,非但沒有譯錯,反而應該說譯得漂亮極了。人們在採用波茲曼的說法時,不知是有心還是無意,完全篡改了他的本意。「娛樂至死」變成了「娛樂致死」,似乎娛樂本身就是致命的,致人於死地。 我們高雅的有關部門經常以「健康」為理由幹涉媒體節目的製作,一大批知識分子和文人也喜歡從旁搖唇鼓舌,高喊「娛樂至死」,指責媒體上的娛樂化傾向、某些娛樂節目的低俗化,反對迎合市場,鼓吹加強思想審查,以教育人民為導向製作精品節目。 尤其是選秀節目的崛起,民間曲藝的復興,那些官員和知識分子就更憂患了,「娛樂至死」的聲浪就更喧鬧了。
  • 《娛樂至死》:尼爾·波茲曼的驚世警語
    娛樂唱K很多人都聽過「娛樂至死《娛樂至死》可以說是波茲曼的代表作之一,聽書名就頗有驚世駭俗之效。乍一聽,似乎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感覺,但仔細一想,似乎「過度娛樂化」確實成為越來越值得關注的問題。細說來,波茲曼是麥克盧漢的後繼者。麥克盧漢是誰?是大名鼎鼎的現代媒介傳播學派的創始人。
  • 很遺憾:小馬雲被娛樂至死,已是他最大的幸運
    「小馬雲」真的是被網紅時代毀掉的?是娛樂至死的結果?
  • 在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輿論才是最大的罪惡!
    這一次,大家還沒從年初的懸疑劇《反轉》裡深瀨小天使的苦逼戀情中走出來,餅哥就又把一個極端扭曲的變態殺人犯帶進了觀眾的視線。  為了報復牧村,兇手將合成的錄音電話送至警局,透露會把下一個屍體藏在牧村的家中。警察一行趕至牧村的家,中了兇手一早埋下的陷阱,牧村的前輩瀧警官(平田滿 飾)成了陷阱的最大犧牲者。
  • 《報社》BBC新劇,安利給想了解新聞業的你
    《Press》,譯作《報社》或《新聞之爭》,由大名鼎鼎的BBC(英國廣播公司)出品。紙媒衰落,一家報社該如何生存——堅持新聞理想還是迎合娛樂化潮流?劇中兩家報社給出完全不同的答案。「油膩男」老鄧主管的《郵報》,迎合大眾愛好,走在泛娛樂化轉型的前沿。 《郵報》的確很油。
  • 娛樂至死:殺死我們的將是我們熱愛的東西
    ——尼爾波茲曼我們今天已經處在波茲曼描述的世界裡,處在一個信息和行動嚴重失調的時代,在空前便利的媒體時代,我們比任何時候都聰明,也比任何時候都輕飄。《娛樂至死》的語言指向了我們今天的現實。——陳丹青我們未來的生活會是怎樣的?
  • 娛樂至死的時代,該如何保持理性?
    今天弘禾師兄就和你聊聊,娛樂至死的時代,該如何保持理性的話題。 崇尚娛樂,正在讓你慢慢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 你是否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刷抖音,看娛樂新聞,甚至是玩遊戲,總是停不下來呢?
  • 有人追求娛樂至死,孟非卻能娛樂「治癒」
    曾經,娛樂圈的人和事就一個硬核——娛樂。當大眾偶像從勤勞勇敢無私奉獻的英雄,變成天王、影后、小鮮肉之後,「娛樂至死」已然流行起來。圖片來自百度搜索「娛樂至死」對「娛樂至死」的反思與質疑逐漸佔了輿論上峰,其實,沒有誰給了大眾當頭棒喝,就像觀眾讀者自己慢慢從夢中醒來了一樣。
  • 《紙牌屋》中的美國政治:揭秘真相還是娛樂至死?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紙牌屋》中的美國政治:揭秘真相,還是娛樂至死?  《紙牌屋》第二季上載第一天,觀劇人數就是第一季的八倍。主演凱文·斯派西曾說該劇99%的情節都是真的。
  • 娛樂至死是時代最大的悲哀
    讓我真正痛心的是,那些引爆媒體和朋友圈的事件,那些被人們掛在嘴邊的事情,從來都是某某明星離婚了,某某明星出軌了,某某明星又生孩子了……明星的家事大家津津樂道,事關國計民生的大事卻無人知曉,這難道不是時代的悲哀嗎?有多少人知道,6月9日,在景甜分手的當天,袁隆平團隊在國內幹了一件大事。
  • 「羅巍」我是娛樂至死時代的變色龍
    我不討厭網紅,這是時代的選擇,誰也不用非得認同誰。世界從來不缺變革和新潮,有的人從一開始眼光就足夠的好,他們拉動了車輪飛速向前。怪事每天都有,新聞比小說還離奇。我喜歡的雜誌報紙停了一大半,報刊亭丟了整個隊伍。屋裡的電視機屏幕貼滿了備忘錄,我反倒是看不了多少新聞。請注意,當我說到電視機的時候,我不是指一項技術,而是說一種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