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至死:殺死我們的將是我們熱愛的東西

2020-09-09 黑蝌蚪娛樂

我們將毀於我們所熱愛的東西。——尼爾波茲曼

我們今天已經處在波茲曼描述的世界裡,處在一個信息和行動嚴重失調的時代,在空前便利的媒體時代,我們比任何時候都聰明,也比任何時候都輕飄。《娛樂至死》的語言指向了我們今天的現實。——陳丹青

我們未來的生活會是怎樣的?好萊塢的未來大片已經給過我們無數個版本,但當我們看完電影第二天不得不像《搏擊俱樂部》裡的傑克早起上班,日復一日重複著繁冗的工作處理客戶信息時,未來只是肥皂劇裡的伊甸園,誰也給不了一個想要的未來。

未來,「是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

正因為我們所處的時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在英國作家阿道司·赫胥黎《美麗新世界》裡,機械文明下的未來社會中,人們過上了不用擔心房價和食品安全的生活,人們處於無比「幸福」狀態,接受種種安於現狀的教育,熱愛機械化的工作與生活方式的未來生活。正是在這個「美麗新世界」裡,雖然人人安居樂業、衣食無憂,但是家庭,個性,甚至喜怒哀樂卻都消失殆盡…在這個想像的未來新世界中,人類已經人性消泯,成為嚴密科學控制下,一群被註定身份、一生命運的奴隸。

如果說喬治奧威爾在《1984》中描繪的老大哥統治下的世界是「死於憂患」,那麼《美麗新世界》告訴我們的就是我們將「死於安樂」。而尼爾波茲曼認為在高度民主的現代社會中面對專制至少會反抗,如果是人們願意接受的安樂又怎樣拿起反抗的武器?


尼爾波茲曼的《娛樂至死》告訴我們赫胥黎預言中的「美麗新世界」離我們並不遙遠,或許現在已經到來:「我們將毀於我們熱愛的東西。」

在「媒介即隱喻」一章中,波茲曼談到當時的娛樂之城拉斯維加斯時說「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願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當電視媒介走向人們關注的視野時當時很多美國人對電視給文化生活帶來的改變表示出了擔憂,他們看到了公眾話語的解體以及向娛樂藝術主導的趨勢轉變。用尼爾波茲曼的話來說,這一切都是資本主義成熟後無味的果實,是人性中貪婪和欲望的產物。1985年時波茲曼深切預感電視媒體帶來的娛樂化給社會文化帶來的毀滅性,雖然30多年後電腦、手機等移動終端代表的網際網路已經取代了電視成為了主要媒介,文化生活也是一片欣欣向榮的表現,《娛樂至死》預言的終結還是,更深的娛樂至死?

細思極恐。

快播總裁王鑫

在2016年快播王鑫的審理案件開庭和百度「魏則西事件」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技術無罪」也成了當時的熱詞,對於技術,尼爾波茲曼指出,每一種技術都有自己的偏向,技術是不可能中立的,就像汽車的出現改變了人們對時間和空間的認識一樣,媒介的技術應用也改變著人們認識世界的方式和態度,甚至生活方式。文字的發明讓人類的認識得以系統化和思辨化,印刷時代帶來了人類文明的繁榮;而以電報的出現開始人類開始埋沒在信息的海洋裡,卻找不到一點兒有用的信息,人們失去了交流的語境。公眾話語權受到了空前的挑戰,無能無聊,散亂無序的信息,帶給我們的是支離破碎的時間被割裂的注意力,人們開始享受這種短暫的歡愉。

電子媒介帶給人們的不再是一個單向傳播的時代(至少在資本主義國家是這樣的),上帝死了,受眾成為了上帝,成了媒介討好的對象,受眾不再需要聽那些無聊的說教,不需要看那些生澀難懂的文字,有趣戰勝了權威,媒介獲取信息的功能讓位於娛樂,媒介代替了口耳相傳。這就是為什麼在美國總統競選要像明星一樣在電視上發表演說,為什麼新聞節目越來越像脫口秀,為什麼很多大學老師不在課堂上給學生講太深入的道理反而講段子反而更受學生歡迎,

我們已經是全民娛樂狂歡的時代,像尼爾波茲曼的預言一樣「娛樂至死」早已是我們生活的常態。尼爾波茲曼說電視提供給人的是娛樂,而不是信息,我們不僅被剝奪了真實的信息,而且失去了對什麼是信息的能力。看似繁榮的社會背後,隱藏的卻是大家都不願面對的悲涼,正如美國著名評論家,李普曼所說,無法察覺謊言的社會是沒有自由的。

觀之當下,我們的生活早已和各種傳媒技術融為一體,在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用麥克盧漢的觀點來說,媒介即人的延伸。很多人,一大早起來,打開手機刷朋友圈和微博,看著短視頻上播放的網紅廣告,吃著從網上買來的早餐同時預訂好了滴滴打車去往公司的路上敲打著鍵盤。在三十年前的尼爾波茲曼可能沒有預料到今天的現狀,我們早已樂於這種「娛樂」,並被這種娛樂馴化。

高度先進的智能設備和網絡代替了人的思考,大部分人不需要看書探索複雜的真理,也不需要理性的思考,更傾向的是那些不需要耗費腦力,刺激感官淺層次的東西。簡短的段子,好看的圖片,少數人的思考指導著多數人的思考,娛樂之上蠶食著理性,謊言和虛偽被沒有主見的人喜愛。人們傾向娛樂,娛樂也反噬著人的心靈,控制著人們的行為讓更多的人服務於娛樂。這也不難理解,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找對象看重的是外表而非才華,為什麼有些大學生寧願逃課在寢室打遊戲看劇,為什麼這麼多人想當網紅當明星而不是大師,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打扮雷同在宣揚個性的口號中失去自我……因為他們早已被娛樂馴化。

「人們感到痛苦並不是他們用笑聲代替了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笑,以及為什麼不再思考。」——《美麗新世界》

這無疑是悲哀的,溫水煮青蛙這樣的謊言卻一直在人們身上驗證著,尼爾波茲曼的著作在現在依然驗證著,那最後滅亡人類的真的是娛樂至死嗎?又如何補救?尼爾波茲曼說,無知是可以補救的,但如果我們把無知當成了知識,我們又該怎麼做呢?書的結尾,波茲曼對解決問題表示得悲觀,他認為只有持久地認識到信息的結構和效應,消除對媒介的神秘感,我們才可能對電視,電腦這種或者任何媒介獲得某種程度的控制。而教育成了不確定而又不得以的選擇,而在商業化、娛樂化的大環境下又如何保證教育能夠出淤泥而不染?

尼採說過,任何哲學都是某個階段的生活哲學。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著人類時間的車輪向前滾動著,發達的媒介技術給我們的豐富了我們的生活改變了社會的生活方式,但是每一種技術都有它的弊端,我們也將面臨更多的挑戰,我們無法停止娛樂,但我們也不能過度娛樂,不知道人類最後是否真的會娛樂至死,但《娛樂至死》就像警鐘一樣提醒著我們。

相信沒能殺死我們的,也終將使我們更加強大。

相關焦點

  • 《娛樂至死》:毀掉我們的,恰恰是我們熱愛的東西
    我最近在看《娛樂至死》這本書,打算從一個內容消費者、內容創作者、內容創業者的角度分享一下我的思考。波茲曼的《娛樂至死》出版於1985年,當時是蒸蒸日上的電視時代,電視改變了公眾話語的內容和意義,政治、宗教、教育、體育、商業和任何其它領域的公共領域的內容,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並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心甘情願,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
  • 娛樂至死的時代,我們很可能毀於自己的熱愛
    其實現在的我們也是一樣。沉浸在各類綜藝和娛樂APP中的我們,也正在一點一點被媒體剝奪思考的能力,自己卻仍樂在其中。用娛樂新聞或明星八卦等娛樂化的「奶嘴」產業,佔滿大眾的時間,這就是布熱津斯基提出的「奶嘴樂理論」。
  • 娛樂至死,為什麼我們不喜歡網紅臉?
    2004年出版《娛樂至死》的作者尼爾·波茲曼指出,「人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願的成為娛樂的附庸,結果是人們成為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有2種方法可以讓文化精神枯萎一種是讓文化成為一個監獄 另一種就是把文化變成一場娛樂至死的舞臺這本書已經被翻譯為8種語言,在世界範圍內大約賣出了20萬冊。
  • 我們會"娛樂至死"麼?
    ——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在最開頭,想稍微說一下,為什麼要翻出這本老經典看其實這是資訊爆炸時代的必然,可仔細想想,我們以後看人吃飯、看人穿搭、看人旅遊、看人玩遊戲,是不是反而越來越失去對自我生命體驗的把握了呢?
  • 我們不是那個需要奶頭的人,不要讓娛樂至死成為我們最終的結局
    大量的偶像劇、肥皂劇、娛樂圈緋聞口水戰已經充斥著我們的生活,不管是聚會出行還是平時吃飯走路,我們都能看到玩手機的低頭族,微信、微博、抖音等等已經充斥了我們所有的休閒時間,我們可以問一問自己到底有多久沒有一個人靜下來花上一兩個小時看一本書,又有多久沒有拿起筆寫一些文字了呢?在每天睡覺前自己想一想,這些是我們應該有的生活嗎?
  • 《娛樂至死》——娛樂至死√,娛樂致死*
    影像技術這種媒介對我們的影響弊大於利。相比起印刷術的興起,影像技術的發展給我們帶來的好處不多,弊端卻不少。正如我上面所說,它豐富了我們的娛樂方式,給予我們不同的快感,並且能很快給予我們快感。但是正因為太快了,不久就揮發掉了,我們又不得不再次尋找這些快感,周而復始,連綿不絕,刷著B站、刷著抖音、打著王者、看著八卦又一天過去了。
  • 《娛樂至死》:尼爾·波茲曼的驚世警語
    娛樂唱K很多人都聽過「娛樂至死《娛樂至死》可以說是波茲曼的代表作之一,聽書名就頗有驚世駭俗之效。乍一聽,似乎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感覺,但仔細一想,似乎「過度娛樂化」確實成為越來越值得關注的問題。細說來,波茲曼是麥克盧漢的後繼者。麥克盧漢是誰?是大名鼎鼎的現代媒介傳播學派的創始人。
  • 《娛樂至死》:不要讓娛樂吞噬你的大腦,禁錮你的自由
    尼爾波茲曼是美國著名的文化學者,擅長研究媒體生態學,著有《娛樂至死》一書,該書出版於1985年,當時網際網路還未普及,美國的電視取代傳統印刷術後,信息媒介被電視定義,趨向於娛樂化,一切生活方式都走向娛樂,群眾逐漸變成娛樂的附庸。
  • 「娛樂至死」到「娛樂致死」中間還要有多少個高以翔?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娛樂至死」到「娛樂致死」中間還要有多少個高以翔?尼爾·波茲曼曾在《娛樂至死》一書中說:「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並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願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不得不說,1935年的他就已經敏銳地觀察到了主流媒介的變革對大眾以及社會產生的深遠影響,他認為人類將毀於我們所熱愛的事物以及泛娛樂化對人類族群帶來的負面影響。
  • 「娛樂至死」不等於「娛樂致死」!
    書名譯為「娛樂至死」,非但沒有譯錯,反而應該說譯得漂亮極了。人們在採用波茲曼的說法時,不知是有心還是無意,完全篡改了他的本意。「娛樂至死」變成了「娛樂致死」,似乎娛樂本身就是致命的,致人於死地。 我們高雅的有關部門經常以「健康」為理由幹涉媒體節目的製作,一大批知識分子和文人也喜歡從旁搖唇鼓舌,高喊「娛樂至死」,指責媒體上的娛樂化傾向、某些娛樂節目的低俗化,反對迎合市場,鼓吹加強思想審查,以教育人民為導向製作精品節目。 尤其是選秀節目的崛起,民間曲藝的復興,那些官員和知識分子就更憂患了,「娛樂至死」的聲浪就更喧鬧了。
  • 【直播預告】聽道沙龍:「娛樂至死」的年代,我們需要更多「真新聞」
    *本次【聽道沙龍】將在騰訊新聞、網易直播、鳳凰直播、暴風影音四大平臺直播,想在哪看在哪看,聽道君一次滿足你n個願望
  • 將我們帶到過去的是回憶,而將我們載至未來的是夢想
    《回到未來》三部曲分別上映於1985年,1989年和1990年,影片的創意最早來自於編劇兼製作人鮑勃·蓋爾,他在探望父母時翻到了父親中學時代母校的年鑑,由此產生了將自己和父親一同置於中學時代的念頭,並與羅伯特·澤米吉斯合寫出了劇本。1985年,羅伯特·澤米吉斯執導、麥可·J·福克斯主演《回到未來》上映後大受歡迎,之後順理成章地衍生為三部曲。
  • 娛樂至死的年代,別讓碎片化的「知識」成為摧毀你的武器...
    但對我們而言,這些資訊又有多重要呢?  其實有時候,我們明知道這些垃圾信息並沒有多大用處,但就是忍不住點擊閱讀,沉迷其中不可自拔,這背後有什麼原因嗎?  很多時候,毀掉我們的不是我們所憎恨的東西,而是我們所熱愛的東西。
  • 情節記憶與娛樂至死
    講述無意識如何與有意識共同塑造了我們的自我。乾貨太多,隨便挑點都能扯半天。說說當中一個名字:情節記憶,聯繫到幾年前拜倒的《娛樂至死》,似乎又有點新意。「醫生強烈建議我們不要在電視機前吃飯,因為這會造成過度進食。
  • 主播年銷售額超商場,「娛樂至死」的年代,隱藏著何等財富?
    一邊是動動手指帶來的巨額財富,一邊是一己之力撬動一個行業,這到底是稀缺性帶來的價值,還是娛樂至死的大眾在自我「毀滅」?這是流量的時代我們將毀於我們所熱愛的東西——尼爾·波茲曼不論是動動手指的網紅,還是奮戰於直播帶貨的主播,他們之所以可以獲得常人難以企及的財富,在於他們的身上集中了流量。
  • 眾神狂歡:「奶頭樂戰略」下的娛樂至死
    說白了,「奶嘴樂」戰略就是人為的製造一個個溫柔地陷阱,把80%的人全部吸引到這些毫無實際用處的內容上,他們大把的時間,也被消耗在這些毫無價值、娛樂至死、感官刺激的平臺產品之上,也讓他們漸漸地適應了這種,喪失思考能力,心靈被麻痺,情緒被宣洩的生活狀態,「心甘情願」做一個娘炮的巨嬰。
  • 娛樂至死,年輕人的慢性毒藥
    在他們看來,綜藝、電視劇、遊戲、直播都是一樣的,娛樂而已,管他真還是假。讓年輕人變得浮躁、焦慮、思考力退化,甚至進入「娛樂至死」的境地。 即使大家都知道,這些形象動用了化妝、P圖、濾鏡等變美3大邪術。 但總有人不死心,認為專業的明星網紅肯定有天生麗質,比普通人要漂亮的人。
  • 你看不懂的《娛樂至死》
    這表明現在的人們主要關注的是形象的東西,已經很少去關注背後深層次的東西。微博、抖音、快手等碎片娛樂的出現,讓我們能在碎片化時間裡獲取高強度的娛樂信息。而且這種娛樂信息並不需要我們投入思考就能讓我們感受到快樂,就這樣我們能集中注意力的時間越來越短,我們越來越不喜歡思考。
  • 全民娛樂下的今天,我們該如何選擇?
    所以,尼爾.波茲曼才會在《娛樂至死》中這樣寫道:「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並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願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
  • 《黑鏡》娛樂至死的時代,荒誕的虛擬與現實相隔多遠?
    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願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賓漢姆所處的世界已將虛擬娛樂發展到了極致: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虛擬形象,任意變換造型;一切的社交都在虛擬中完成;你可以在屏幕中學習拉小提琴,可以玩各種體感遊戲,可以任意看娛樂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