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不懂的《娛樂至死》

2020-09-03 北京新翔科技有限公司

顏值即正義!在這個看臉的時代,小鮮肉們、流量明星們可以沒有演技、沒有拿得出手的作品,只要顏值高,形象好,就能吸引大量的粉絲,獲取巨額的收入。這表明現在的人們主要關注的是形象的東西,已經很少去關注背後深層次的東西。微博、抖音、快手等碎片娛樂的出現,讓我們能在碎片化時間裡獲取高強度的娛樂信息。而且這種娛樂信息並不需要我們投入思考就能讓我們感受到快樂,就這樣我們能集中注意力的時間越來越短,我們越來越不喜歡思考。

以我自己為例,有段時間,我基本上每隔十幾分鐘就會拿手機刷刷朋友圈,知乎什麼,而且我的注意力也越來越難以長時間集中了,思考深度也開始降低了。遇到需要思考的長文章,我很少能一口氣用手機看完了,總要不斷切換好幾個應用軟體的界面後才能讀完。這一切正如阿道司·赫胥黎在《美麗新世界》中描述的一樣,人們感到痛苦的不是他們用笑聲代替了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笑以及為什麼不再思考。為什麼赫胥黎的預言正在逐漸變為現實?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一書中給出了他的答案。


尼爾·波茲曼認為媒介指導著我們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這種介入卻往往不為我們所注意。舉一個例子,鐘錶被發明前,人類的時間觀念是根據自然界中信息來理解時間,例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而鐘錶問世後,人類開始把時間從自然界分離出來,建立了時、分、秒的概念。就這樣,我們從日出日落和季節更替的大自然的時間世界中走出,投入到一個由分分秒秒組成的時間世界,於是我們變成了遵守時間、節約時間和拘役於時間的人。也許最初發明鐘錶的人只是想讓我們更精確的認識時間,可是沒想到的是人類慢慢的快變成時間的奴隸。

在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中,語言文字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印刷術的發明與發展,使得文字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印刷文字,或建立在印刷文字之上的口頭語言,就變成了一種具有語義的、可釋義的、有邏輯命題的內容。如果一個句子不能起到陳述事實、表達請求、提出問題、明確主張或做出解釋的作用,那它就毫無意義,就只是一個語法的空殼。因此,在閱讀印刷文字的過程,也是我們進行邏輯分析的過程。因此,分類、推理和判斷能力對於人來說就特別重要。所以在作者眼中,印刷時代的美國稱之為 「闡釋年代」。闡釋是一種思想的模式,一種學習的方法,一種表達的途徑。所有成熟話語所擁有的特徵,都被偏愛闡釋的印刷術發揚光大:富有邏輯的複雜思維,高度的理性和秩序,對於自相矛盾的憎惡,超常的冷靜和客觀以及等待受眾反應的耐心。

然而,隨著攝影技術、電報以及電視的發明和發展,一個新的時代——娛樂業的時代——慢慢佔據主導。形象慢慢的替代了語言。以電視為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形象,主持人、節目嘉賓的形象往往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人們對信息的接受和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正是裡根總統時代。裡根是演員出身,經常說一些自相矛盾的觀點(在書中作者列舉了一條關於人們不再關注裡根總統自相矛盾的觀點的新聞來佐證),不符合一個成熟的政治家。所以作者認為裡根能當選總統跟娛樂業時代的到來有很大的關係,作者甚至打趣道,如果第二十七任總統威廉·霍華德·塔夫脫(1908年當選)生活在娛樂業時代,那麼他的300多斤的體重一定不會讓他當選總統,哪怕他再才華橫溢。


其次,電視無法展現出思考的過程,思考往往是一個無聲的、反覆斟酌的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而且還很枯燥。而這種枯燥只會使得人們拿起手中的遙控器換臺,所以電視節目製作人為了吸引觀眾,提供市場佔有率,會儘可能的讓節目有戲劇衝突,能取悅觀眾,抓住觀眾的注意力,就連廣告也是精心製作來取悅觀眾的。再次,電視每個節目都有時間限制,沒有充足的時間呈現詳細的信息。並且,新舊信息交替很快,時刻有新的信息出現。以新聞類節目為例,前一秒還在播報某個自然災害,後一秒則換成了某個慶典新聞。所以人們都來不及去思考某條新聞就被另一條新聞所吸引。所以,在娛樂時代,幾乎所有的信息都是以娛樂的形式展現出來。


如今,我們進入了網際網路時代,信息已是爆炸性增長。每個信息、每個自媒體、應用軟體都想抓住我們的眼球。信息以娛樂的形式呈現變得更加厲害,一直被詬病的「震驚體」標題嗎?那便是一個很好的佐證。而微博、短視頻的出現,使得每一個愉悅刺激在隨手可得的情況下,變得更加短暫,只有短短的幾十秒。這更加減少了我們的思考。


面對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作者坦言他也沒有好的應對措施,在書的結尾處,作者悲觀的寫道:只有深刻而持久地意識到信息的結構和效應,消除對媒介的神秘感,我們才有可能對電視,或電腦,或任何其他媒介獲得某種程度的控制。但我們應該怎樣培養這種媒介意識呢?我腦子裡只有兩個答案:一個純屬無稽之談,我們馬上可以否決掉;另一個成功的希望渺茫,但這是我們僅有的辦法。 那個已遭否決的答案是要創作一種新型的電視節目,其目的是告訴人們應該怎樣看電視,向人們展示電視怎樣重新定義和改變我們對新聞、政治辯論和宗教思想等方面的看法,而不是讓人們停止看電視……

相關焦點

  • 《娛樂至死》——娛樂至死√,娛樂致死*
    尼爾·波茲曼指出,電視的本職任務就是產生「垃圾」,套回到現代也就是說影像技術就應該產生娛樂方式來娛樂大眾,這是它的使命。這些年,我都會看到有人過度解讀《娛樂至死》,把「娛樂至死」變成「娛樂致死」,實在滑稽,標題都清楚寫明「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娛樂至死這個翻譯也十分恰當。
  • 娛樂至死誇張嗎
    《娛樂至死》由美國尼爾·波茲曼所著,主要是說現實社會(書中主要以美國社會為例)的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並成為一種文化精神。人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願的成為娛樂的附庸,其結果是人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可悲嗎?
  • 笑看病態世界娛樂至死——《喪屍未逝》
    笑看病態世界娛樂至死——《喪屍未逝》片名The Dead Don't Die / Kill The Head (2019),別名死無可死(港) / 死者不死 / 喪屍死不完。當喪屍們爬出墳墓時,賈木許的心思就很明顯了,他想用喪屍代指現代社會那些娛樂至死的人們。復活的喪屍們只會說一個單詞,那就是他們生前最迷戀的事物。Wifi、藍牙、Siri、咖啡、棒球、高爾夫……他們迷戀的全是娛樂物品。同樣,喪屍會被生前最迷戀的事物吸引,復活之後依舊會前往尋找曾經的最愛。
  • 「娛樂至死」不等於「娛樂致死」!
    書名譯為「娛樂至死」,非但沒有譯錯,反而應該說譯得漂亮極了。人們在採用波茲曼的說法時,不知是有心還是無意,完全篡改了他的本意。「娛樂至死」變成了「娛樂致死」,似乎娛樂本身就是致命的,致人於死地。 我們高雅的有關部門經常以「健康」為理由幹涉媒體節目的製作,一大批知識分子和文人也喜歡從旁搖唇鼓舌,高喊「娛樂至死」,指責媒體上的娛樂化傾向、某些娛樂節目的低俗化,反對迎合市場,鼓吹加強思想審查,以教育人民為導向製作精品節目。 尤其是選秀節目的崛起,民間曲藝的復興,那些官員和知識分子就更憂患了,「娛樂至死」的聲浪就更喧鬧了。
  • 《娛樂至死》:不要讓娛樂吞噬你的大腦,禁錮你的自由
    尼爾波茲曼是美國著名的文化學者,擅長研究媒體生態學,著有《娛樂至死》一書,該書出版於1985年,當時網際網路還未普及,美國的電視取代傳統印刷術後,信息媒介被電視定義,趨向於娛樂化,一切生活方式都走向娛樂,群眾逐漸變成娛樂的附庸。
  • 情節記憶與娛樂至死
    說說當中一個名字:情節記憶,聯繫到幾年前拜倒的《娛樂至死》,似乎又有點新意。所以讀這段的時候,想起來若干年前分享的《娛樂至死》。自從電視普及之後,民眾的邏輯會直線下降——因為任何新聞都不會超過三分鐘,前面剛看到領導人訪問,接著就是戰爭,然後就是娛樂八卦——之間毫無聯繫,而看過之後人也沒有任何記憶。電視辯論越來越短,不像19世紀中葉,人們可以連續幾個小時聽雙方辯論,而每一次發言都會有30-40分鐘。那時大家可以深入地討論一個抽象的概念——而不像後來逐漸發展到粗暴的罵街。
  • 娛樂至死的社會請把明星還原為人
    摘要當國人把娛樂至死發揮到極致的時候,我們離科學越來越遠,孩子的理想是做明星而不是科學家,我們離思想越來越遠,媒體輿論關注的是明星蛋碎這樣的鳥事,而不是宣揚思想、開啟民智,離教育越來越遠,媒體充斥著明星結婚、離婚、生孩子、出軌、找小三等這樣的事。
  • 皇帝微信群與「娛樂至死」
    有的人純粹把它當做笑話看,有的人覺得它實現了寓教於樂,小部分人覺得是對歷史的不尊重。對此,我的觀點是:這是一篇很有趣的歷史入門文章,值得一看。但我真正想探究其實是下面這三個問題。為什麼這篇文會火?是誰在看?它真的能承擔起寓教於樂嗎?01 有趣=意外驚喜+熟悉將這篇趣文純當做笑話來看,是需要基礎的歷史知識積累的。
  • 《娛樂至死》:尼爾·波茲曼的驚世警語
    娛樂唱K很多人都聽過「娛樂至死《娛樂至死》可以說是波茲曼的代表作之一,聽書名就頗有驚世駭俗之效。乍一聽,似乎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感覺,但仔細一想,似乎「過度娛樂化」確實成為越來越值得關注的問題。細說來,波茲曼是麥克盧漢的後繼者。麥克盧漢是誰?是大名鼎鼎的現代媒介傳播學派的創始人。
  • 娛樂至死,年輕人的慢性毒藥
    看直播、小視頻的人有增無減,這個主播「翻車」,就換下一個。在他們看來,綜藝、電視劇、遊戲、直播都是一樣的,娛樂而已,管他真還是假。讓年輕人變得浮躁、焦慮、思考力退化,甚至進入「娛樂至死」的境地。 即使大家都知道,這些形象動用了化妝、P圖、濾鏡等變美3大邪術。
  • 有人追求娛樂至死,孟非卻能娛樂「治癒」
    曾經,娛樂圈的人和事就一個硬核——娛樂。當大眾偶像從勤勞勇敢無私奉獻的英雄,變成天王、影后、小鮮肉之後,「娛樂至死」已然流行起來。圖片來自百度搜索「娛樂至死」對「娛樂至死」的反思與質疑逐漸佔了輿論上峰,其實,沒有誰給了大眾當頭棒喝,就像觀眾讀者自己慢慢從夢中醒來了一樣。
  • 《娛樂至死》:毀掉我們的,恰恰是我們熱愛的東西
    這些內容對你的生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和改變?它們會對你的人生有什麼積極、消極的影響?它們有沒有削弱你的思考力?有沒有破壞你的行動力?我最近在看《娛樂至死》這本書,打算從一個內容消費者、內容創作者、內容創業者的角度分享一下我的思考。
  • 「娛樂至死」到「娛樂致死」中間還要有多少個高以翔?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娛樂至死」到「娛樂致死」中間還要有多少個高以翔?尼爾·波茲曼曾在《娛樂至死》一書中說:「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並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願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不得不說,1935年的他就已經敏銳地觀察到了主流媒介的變革對大眾以及社會產生的深遠影響,他認為人類將毀於我們所熱愛的事物以及泛娛樂化對人類族群帶來的負面影響。
  • 毀掉羅志祥的,是娛樂至死的臺灣演藝圈
    準確來說,羅志祥會因周揚青的爆料事業受損,可真正毀掉他的是娛樂至死的臺灣演藝圈,當標題黨與瞎編消息成為博取版面的手段時,臺媒已經不在乎羅志祥渣男的本質。 而後,羅志祥與任家萱戀愛,臺媒稱兩人為金童玉女,但看任家萱寫的書,可以知曉這段感情對她來說真的很累。
  • 5 年前她一脫成名,今天她娛樂至死
    左右兩邊的宣傳語也是明裡暗裡意有所指:「她,帶給你的不僅僅是火辣的現場激情與快感,完美的身體曲線,直接挑逗,你身體最原始的欲望」「人類悄無聲息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心甘情願,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
  • 娛樂至死的年代,別讓碎片化的「知識」成為摧毀你的武器...
    美國著名的媒體文化研究者尼爾·波滋曼曾在其著作《娛樂至死》中寫道:通過電視和網絡媒介,娛樂得以達到至死的目的;一切都以娛樂的方式呈現;人類心甘情願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最終成為娛樂至死的物種。」  娛樂至死的說法有點嚴重,但不可否認的是,過度娛樂對我們而言,是絕對有害的。
  • 在娛樂至死的年代,你何必在乎朋友圈
    你爸媽的朋友圈中招了嗎?》等等文章迅速走紅,不禁感嘆,朋友圈,確實滲入了生活,只是,我們需要過度的去在乎朋友圈嗎?那不見得,多年前,尼爾 波茲曼在那本著名的《娛樂至死》裡談到電視對生活的影響,細細思來,如今也差不多,只是電視換做了朋友圈。好吧,讓我們順著尼爾 波茲曼的目光遊走,來看看為何我們其實沒必要過度在乎朋友圈。
  • 很遺憾:小馬雲被娛樂至死,已是他最大的幸運
    是娛樂至死的結果?這是年初,小馬雲「被辭退」後,拋向各位的一個疑問。輿論沸騰如煮,悲憫之聲四起,但在燈火君看來,網紅時代確實毀掉了不少孩子的夢想,摧殘了數以萬計的青少年,可獨獨沒有毀掉「小馬雲」。如果非要給一個結論,那小馬雲一家,本就是這場活動中的最大受益者。
  • 「羅巍」我是娛樂至死時代的變色龍
    屋裡的電視機屏幕貼滿了備忘錄,我反倒是看不了多少新聞。請注意,當我說到電視機的時候,我不是指一項技術,而是說一種媒介。它製造了一種稍縱即逝而璀璨奪目的東西,被稱作快感,成為了必需品。這類必需品壓迫著印刷術帶來的鉛文字,通過圖像聲音畫面讓人思考短路。哲學家把它稱為存在主義,心理學家把它稱為精神分裂症,通俗上把它稱為娛樂。
  • 優衣庫大尺度女主出道:我先一脫成名,然後娛樂至死
    就像《娛樂至死》裡曾說過:「人類悄無聲息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心甘情願,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這句話在今天,正在一步一步變成現實。這樣的字眼,再配上濃妝豔抹,衣著清涼的半身貓兒美女照,生怕路人看不懂他們在打黃色擦邊球。那是她第一次試圖出道,但最終沒什麼水花。萬萬沒想到,才一兩年時間,他們又再次捲土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