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巍」我是娛樂至死時代的變色龍

2021-02-22 新三田

前段時間,公眾知識分子的代表許知遠被全網群嘲。上個星期,《鏘鏘三人行》停掉了。

薛李這瓜是在朋友圈吃的,在此之前,我去找來網紅們的節目,不知道這群人在表演什麼。

兩年前,王思聰的女友團給我普及了「網紅」這個詞。大家除了長得一樣好看,沒有什麼不同。

我不討厭網紅,這是時代的選擇,誰也不用非得認同誰。世界從來不缺變革和新潮,有的人從一開始眼光就足夠的好,他們拉動了車輪飛速向前。

怪事每天都有,新聞比小說還離奇。我喜歡的雜誌報紙停了一大半,報刊亭丟了整個隊伍。屋裡的電視機屏幕貼滿了備忘錄,我反倒是看不了多少新聞。

請注意,當我說到電視機的時候,我不是指一項技術,而是說一種媒介。它製造了一種稍縱即逝而璀璨奪目的東西,被稱作快感,成為了必需品。

這類必需品壓迫著印刷術帶來的鉛文字,通過圖像聲音畫面讓人思考短路。哲學家把它稱為存在主義,心理學家把它稱為精神分裂症,通俗上把它稱為娛樂。

十年前,那個最火的電視選秀節目創造了造星神話,電視靠娛樂立臺成為了傳奇。我記得節目導演說了四個字:娛樂至死。

人類從理性開始,以娛樂結束。赫胥黎早已做出寓言:人們感到痛苦的不是他們用笑聲代替了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笑以及為什麼不再思考。

周圍好幾個做媒體的朋友都辭職了,有的自己寫文當大V,有的開了飯館,有的做直播當網紅,有的移民,剩下的不知道能挺多久。

某個晚上,我接到朋友跳跳的電話。

跳跳辭職了。

在這之前,她在央廣之聲做一名電臺主播。這些年聽電臺節目的人沒有以前多了,廣告商逐年減少,再加上寫了太多檢查,跳跳覺得這把柴就快燒滅了。

辭職之前,跳跳寫了篇文章《負載過重的人都死了》,裡面講到一個故事,說Facebook有個數據分析師轉行去了醫療行業。那個被稱為數據之神的人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們這一代最傑出的頭腦都在拼命思考如何吸引人點擊更多的廣告。這糟透了。

跳跳把這段話寫在了她的辭職報告上。

我問跳跳,你為什麼要辭職?

跳跳說她也不知道,有些事情不放棄就永遠做不完。

後來多家傳媒關閉了電臺業務,電視人負重越來越大,更不用說早已奄奄一息的紙媒了。

有一種珍貴的直覺,不是所有人都能感受得到。

1997年,土星探測器卡西尼號搭載威力強大的泰坦4號火箭從美國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發射升空。那一年,最火的電影是《鐵達尼號》,主演萊昂納多一下子成為了全球巨星。現在說起來,像是發生在古代的事情。

二十年後的這個月,卡西尼號在向地球發出最後一個信號後,熊熊燃燒,消失在大氣層,結束了自己執行指令超過250萬條的使命,不留一絲痕跡。

無論是恢弘精美的卡西尼號,還是璀璨的人類文明,終有它謝幕的時候,而太陽系依舊群星閃耀。

很久以前,大概是我七八歲的時候吧,我的理想是開一家租碟店,身邊有永遠也看不完的電影。結果沒等我長大,街上的租碟店一夜之間全都消失了。

我在日記裡寫了一個疑問句:

世界上有沒有一種職業是永不過時的?

後來十幾歲的時候,我寫作文介紹我的理想,是要當一個作家。老師給我寫評語:理想不是幻想。

現在的我當然沒有成為作家,理想卻換了很多個。我隱約發現,在理想實現之前,先找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情,堅持去做,會少掉許多莫名的困惑。

直到我看了許知遠採訪馬東的那期節目,才發現原來在這個時代,做馬東口中那5%的人成為了一件可笑的事情。

各路人馬紛紛戰隊,朝著95%靠攏。我突然發現這個世界很瘋狂:把熱搜當指標,以娛樂為傲,理想是成為一個有趣的人。

儘管誰也沒有對瘋狂建立標準,但有一點可以確定,這個世界變化得太快了,像一艘航行在洶湧海面上巨輪。如果跟不上它的節奏,聽不懂周圍的人在談論什麼,我會感到失落。

這種失落感比沉入海底還要痛苦。

鐵達尼號航行前曾驕傲地宣布自己永不沉沒。撞上冰川後,船上的鼓手鋼琴師們依舊保持體面,驕傲地演奏音樂。

那麼,我的驕傲呢?

曾做過一個心理測試:請用一個動物來形容自己。

我說:變色龍。

這隻變色龍不在契訶夫的小說裡。它來自馬達加斯加島——島上變色龍有上百種,最小的只有一個硬幣大小,而最大的國王變色龍體長足有七米。變色龍的職業素養是:不被敵人發現而隱藏在千變萬化的環境裡。

幸運的是,世界永遠都是開放的,作為一隻變色龍,要隨時準備喜新厭舊。就算尾巴沒了,也要把屍體踩在腳下長出一件新衣。

自然進化定律並沒有改變,萬物都一樣,在成長的過程裡把自己磨成了一把刀。

事情從一開始似乎就寫好了結局。

時間不是白白流走的,它讓人越來越明白的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是什麼。

忘了誰告訴過我,永遠朝向未來,追悔過往是慢性自殺。

卡西尼號繞行這麼遠的距離,不是為了有一天能回到當年的那個發射場,而是為了有一天回頭再看,才發現自己已經咬牙走了49億公裡的路。

相關焦點

  • 「娛樂至死」不等於「娛樂致死」!
    書名譯為「娛樂至死」,非但沒有譯錯,反而應該說譯得漂亮極了。人們在採用波茲曼的說法時,不知是有心還是無意,完全篡改了他的本意。「娛樂至死」變成了「娛樂致死」,似乎娛樂本身就是致命的,致人於死地。 我們高雅的有關部門經常以「健康」為理由幹涉媒體節目的製作,一大批知識分子和文人也喜歡從旁搖唇鼓舌,高喊「娛樂至死」,指責媒體上的娛樂化傾向、某些娛樂節目的低俗化,反對迎合市場,鼓吹加強思想審查,以教育人民為導向製作精品節目。 尤其是選秀節目的崛起,民間曲藝的復興,那些官員和知識分子就更憂患了,「娛樂至死」的聲浪就更喧鬧了。
  • 《娛樂至死》:毀掉我們的,恰恰是我們熱愛的東西
    我最近在看《娛樂至死》這本書,打算從一個內容消費者、內容創作者、內容創業者的角度分享一下我的思考。波茲曼的《娛樂至死》出版於1985年,當時是蒸蒸日上的電視時代,電視改變了公眾話語的內容和意義,政治、宗教、教育、體育、商業和任何其它領域的公共領域的內容,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並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心甘情願,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
  • 《娛樂至死》——娛樂至死√,娛樂致死*
    正如我上面所說,它豐富了我們的娛樂方式,給予我們不同的快感,並且能很快給予我們快感。但是正因為太快了,不久就揮發掉了,我們又不得不再次尋找這些快感,周而復始,連綿不絕,刷著B站、刷著抖音、打著王者、看著八卦又一天過去了。影像技術令很多人迷失了自我,甘願在虛擬世界中尋求快樂,卻不想在現實中尋找更長久的快樂。那麼影像技術就是不折不扣的壞媒介嗎?
  • 在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輿論才是最大的罪惡!
    影片開端以新聞播報1995年阪神大地震為切入點,主線的謀殺事件和刑事搜查的閃回鏡頭穿插其中,側面交代了第一起謀殺事件的作案時間,以緊張的節奏迅速將觀眾帶入這起「東京連續絞殺案」中。  第一起案件發生在1995年1月4日,被害者是餐館老闆。
  • 「千言」變色龍變色,是為了保護自己,我變臉,是為了發洩情緒
    變色龍變色,是為了保護自己,我變臉,是為了發洩情緒。The chameleon changes color to protect myself, and I change my face to vent my emotions.夜晚可以聽到蛐蛐的叫聲,這是自然,但白天不行。
  • 朗讀 |「開卷八分鐘」娛樂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只有娛樂
    ——《娛樂至死》,同時也是他的媒介批評三部曲之一。當然,我們收穫的還有「娛樂至死」這樣時髦的話語。本來波茲曼所說的「娛樂至死」隱含的是娛樂讓我們死去的意思,他無非是想借這樣一個振聾發聵的吶喊表達對於人類命運的擔憂,從而警醒世人。但在這樣一個娛樂時代,很多好事者卻基於娛樂的心態將娛樂至死,戲謔為至死都要娛樂或是娛樂著死去。
  • 「羅巍」微軟小冰學會了寫詩,我喜歡餘秀華
    因為詩中一句「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這個意外走紅的女詩人餘秀華,身上被貼滿了「腦癱患者」、「農婦」等諸如此類的標籤。面對這些標籤,她表示自己首先是一個女人,然後是一個農民,最後是一位詩人。火了以後,餘秀華馬不停蹄地被採訪,出版社火速為她出了詩集,她第二次來到北京,上了大大小小的舞臺——第一次還是四十年前來北京看病。餘秀華說,媒體的動作好快,就像火箭一樣。
  • 娛樂至死的時代,我們很可能毀於自己的熱愛
    轟轟烈烈的開啟了國內新的選秀時代。看到鍾南山院士遠赴武漢,我們希望鍾老能夠健康歸來,而朱如歸想的是「我也要去」。看到江西發生洪澇災害,我們祈禱洪水趕緊退去,而朱如歸想的是「江西有難,我義不容辭。」用娛樂新聞或明星八卦等娛樂化的「奶嘴」產業,佔滿大眾的時間,這就是布熱津斯基提出的「奶嘴樂理論」。
  • 《波西米亞狂想曲》娛樂至死的後真相時代
    我原本因為惡評如潮而打算放棄觀賞本片,但實在好奇影評和觀眾之間的落差何在,一探究竟後,果然是看得嘆為觀止樂不可支。不過我驚嘆和歡樂的點大概和多數觀眾不一樣,影評人對本片的惡評其實都是真的,電影商業、媚俗、保守和裝模作樣,臉不紅氣不喘的程度甚至帶點坎普風的趣味,就像是一部超長版的皇后樂團音樂錄影帶。
  • 《黑鏡》娛樂至死的時代,荒誕的虛擬與現實相隔多遠?
    我們都是一條沉浮在這個時代的鹹魚,沒有想過翻身。賓漢姆卻比我們活得更真實:他厭倦虛擬帶來的一切虛偽 — 虛擬的形象,誇大的情感,被包裝的夢想,過度消費的娛樂和人與人之間的冷漠。。。所以他選擇麻木。一、虛擬時代中什麼才是真實?
  • 《娛樂至死》:尼爾·波茲曼的驚世警語
    娛樂唱K很多人都聽過「娛樂至死《娛樂至死》可以說是波茲曼的代表作之一,聽書名就頗有驚世駭俗之效。乍一聽,似乎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感覺,但仔細一想,似乎「過度娛樂化」確實成為越來越值得關注的問題。細說來,波茲曼是麥克盧漢的後繼者。麥克盧漢是誰?是大名鼎鼎的現代媒介傳播學派的創始人。
  • 《北野武的深夜物語》:娛樂至死的時代,寫給年輕人的一席話
    早在《娛樂至死》裡尼爾·波茲曼就批判過全民娛樂的現象,他寫道:「我們的問題不在於電視為我們展示具有娛樂性的內容,而在於所有的內容都以娛樂的方式表現出來,這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當代著名藝術家、作家陳丹青面對當今社會的種種,也無不心痛地表示:我們今天已經處在波茲曼描述的世界裡,處在一個信息和行動比嚴重失調的時代,在空前便利的電子傳媒時代,我們比任何時候都聰明,也比任何時候都輕飄。《娛樂至死》的語言指向了我們今天的現實。
  • 《北野武的深夜物語》:娛樂至死的時代,寫給年輕人的一席話
    早在《娛樂至死》裡尼爾·波茲曼就批判過全民娛樂的現象,他寫道:「我們的問題不在於電視為我們展示具有娛樂性的內容,而在於所有的內容都以娛樂的方式表現出來,這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當代著名藝術家、作家陳丹青面對當今社會的種種,也無不心痛地表示:我們今天已經處在波茲曼描述的世界裡,處在一個信息和行動比嚴重失調的時代,在空前便利的電子傳媒時代,我們比任何時候都聰明,也比任何時候都輕飄。《娛樂至死》的語言指向了我們今天的現實。
  • 「我的快樂時代」
    收錄於同名專輯《我的快樂時代》中,發行於1998年05月26日。今天呢我們就來聊一下這首歌吧:說到《我的快樂時代》這首歌呢,就不得不提他的同名專輯了。20年前的專輯「我的快樂時代」(1998),封面的陳奕迅還很年輕,還很純粹,還很青澀,洋溢著鄰家的傲氣,還有著光明而未知的未來。
  • 「娛樂至死」是時代最大的悲哀
    娛樂至死的時代,在當今社會要飯的都能成為網紅,優衣庫女主想要走這條道路也不足為奇,說實話,雖然是負面新聞,但懂得都懂,越黑越是火,「罵」也是一種流量,這就是娛樂至死,她放下臉面,準備徹底的扔掉自己的羞恥之心與道德觀念,只為擁有流量,擁有粉絲,從而實現變現!
  • 從「李雪琴現象」看大眾娛樂的庸俗與坍塌
    許知遠作為比較偏執的代表,通過「十三邀」這檔深度對話節目,與社會主流和行業大家們頻頻對話,試圖找到內心的困惑和時代走向。「奇葩說」在馬東的生意經裡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嘗試。面對許知遠的詰問:你不打算為這個時代做點什麼嗎?馬東脫口而出:我沒那麼自戀。
  • 「故事」亂七八糟的變色龍(機智幽默,保護自己)
    他苦惱地說,「趴在黃色的花上,我應該變黃色,可是你瞧瞧——我變成紅的了!」變色龍不甘心,還想再試試。他跳到石頭上,變成了藍色帶粉點兒。他走到草叢裡,變成了橘黃色!全錯了,真是亂七八糟的!恰巧猴子和筆尾獴溜達過來,看到變色龍,他們說:「變色龍,今天你的顏色不對勁啊!」「我的顏色全亂了!」
  • 你看不懂的《娛樂至死》
    在這個看臉的時代,小鮮肉們、流量明星們可以沒有演技、沒有拿得出手的作品,只要顏值高,形象好,就能吸引大量的粉絲,獲取巨額的收入。這表明現在的人們主要關注的是形象的東西,已經很少去關注背後深層次的東西。微博、抖音、快手等碎片娛樂的出現,讓我們能在碎片化時間裡獲取高強度的娛樂信息。而且這種娛樂信息並不需要我們投入思考就能讓我們感受到快樂,就這樣我們能集中注意力的時間越來越短,我們越來越不喜歡思考。
  • 娛樂至死的時代,該如何保持理性?
    今天弘禾師兄就和你聊聊,娛樂至死的時代,該如何保持理性的話題。 崇尚娛樂,正在讓你慢慢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 你是否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刷抖音,看娛樂新聞,甚至是玩遊戲,總是停不下來呢?
  • 娛樂至死誇張嗎
    《娛樂至死》由美國尼爾·波茲曼所著,主要是說現實社會(書中主要以美國社會為例)的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並成為一種文化精神。人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願的成為娛樂的附庸,其結果是人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可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