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黃小白
當然,也包括大眾娛樂營銷。
最近李雪琴的通稿太多了,很多知名媒體都下場了。包括GQ報導在內,幾乎是統一的口徑,描述李雪琴的喪、散漫、痛苦的邊緣,以及各種不同環境和口吻的成長經歷。當然這些都是真實的,通稿通過統一角度不同立麵塑造出相對完整形象的李雪琴。
這件事,大概在上「脫口秀大會」之前就開始預備了。
大眾娛樂的泛文化傳播,並非毫無價值的。十多年前湖南衛視《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到後來的網綜進化,可以看出來大眾娛樂鮮明的進化邏輯。隨著網際網路發展和受眾群體的迭代,以及文化多元性,大眾娛樂呈現了百花齊放的態勢。就單從綜藝節目來看,也有了更多的節目形式和探索,這其中真人秀和說話類節目尤其突出。
但,琳琅滿目的網綜文化和大眾娛樂,也讓社會批判家們感到焦慮。許知遠作為比較偏執的代表,通過「十三邀」這檔深度對話節目,與社會主流和行業大家們頻頻對話,試圖找到內心的困惑和時代走向。
2020年剩下最後100天了,這個問題始終懸而未決。
1
從「奇葩說」到「脫口秀大會」
小眾口味逆襲,走上大眾娛樂舞臺
如果說2012年《中國好聲音》是綜藝文化走向垂直領域的風向,那麼《爸爸去哪兒》就是真人秀的分水嶺。直到《奇葩說》第一季上線引爆之後,從電視綜藝到網絡綜藝,從全齡段受眾面到小眾圈層,從節目形態到內容設計...不難看出,綜藝文化的迭代正在改變大眾娛樂的傳播走向。
而這一切的改變,也僅僅只過了8年而已。
「奇葩說」在馬東的生意經裡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嘗試。面對許知遠的詰問:你不打算為這個時代做點什麼嗎?馬東脫口而出:我沒那麼自戀。
事實上「奇葩說」的走紅不是偶然,將嚴肅辯論放在複雜的社會語境當中,通過打開邊界的談話方式引起大眾思考的神經,這也是馬東擁抱網際網路變化的同時,試圖做的一點嘗試。
只不過,許知遠單刀直入,馬東曲線救國。
「奇葩說」嘗鮮之後,帶紅了一批「奇葩」,他們在各個領域開始發光發熱。商業上的突破讓馬東對於大眾娛樂嗅覺更加靈敏,儘管外界看「奇葩說」已經黔驢技窮的地步,但馬東沒空搭理,迅速又做了「樂隊的夏天」。如今已經到了第二季,隨著「五條人」的爆紅,大家終於看懂了馬東的商業邏輯,做大眾娛樂還是得懂大眾神經,以及理解和包容大眾的善變。
學習能力超快的年輕人李誕,很快融會貫通。早在《吐槽大會》第一季的時候就開始試水將脫口秀搬上大眾舞臺,因為第一期節目用力過猛,遭到下架。
但反應很快的李誕,瞬間摸到了大眾娛樂市場中,觀眾的神經和審查的模糊邊界,找到了一條觀眾喜歡看,市場喜歡追捧,資本願意投錢的路:用吐槽的方式幫助有負面和汙點的明星洗白。
這是一個穩健並且完成了營銷閉環的商業模式,笑果文化也很快組建了一支編劇團隊。無論是目前專職的編劇還是散落在民間的脫口秀人才,都從遊擊隊變成了正規軍,開始商業化運作。
深諳其道並且嘗到甜頭的李誕,並沒有因此飄飄然,還是帶著池子去馬東的「奇葩說」上去取經。回頭跟池子說:大家都是幹說話這行的,人家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還能賺錢,咱們就只能逗人笑了麼?
學習回來之後,李誕以策劃人身份全新做了一檔脫口秀節目「脫口秀大會」,已經不滿足於服務明星客戶的李誕,準備將脫口秀徹底推向大眾娛樂市場。
不僅於此,他還將一批創作水平穩定紮實的編劇團隊,以脫口秀藝人的身份全面出道。於是就有了思文的老公陳璐、第三者梁海源、舞臺多動症張博洋...先後在脫口秀大會上大放異彩。
2
李誕的「平衡哲學」
正在影響「脫口秀」這門生意
許知遠在網絡上被貼上油膩猥瑣的標籤之後,李誕開始著急了,隔空喊話,疑似幫腔。「十三邀」有一期節目,許知遠對談李誕,節目中李誕十分誠懇的勸諫許知遠:許老師你不要那麼說話,你相信我,我是做大眾娛樂的,我太懂他們了。
李誕做大眾娛樂之前,在奧美做一個不那麼優秀和出眾的文案,因為服務於商業,他的才華被一定程度掣肘。還在經常自詡作家身份的時候,李誕也曾表現出了一個文人的糾結很擰巴。他的作品《笑場》裡,時常會有奇怪的段子和一些不合時宜的笑聲。用許知遠的話說,很多時候這些文字只是給自己看的,像一本日記。
在大眾娛樂市場翻雲覆雨的李誕,也受到過大眾娛樂的反噬。但他很聰明,非常清楚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在「脫口秀大會」這檔節目中,用大眾比較熟悉和容易接受的邏輯思維,編寫大眾喜歡的幽默段子,再用不同人設方式表演出來,在大眾娛樂市場中找到了大部分的幽默共鳴。
這是一門「算法技術」,也是李誕的「平衡哲學」。在消費市場跟著大眾審美走,不一定對,但一定是賺錢的。
但不管什麼路,就算沒有下坡路也會迎來轉彎的時候。迫使李誕加速轉型模式的是公司的一場人事變動。卡姆吸毒被抓斷送前途,池子與公司撕逼最後分道揚鑣,這場變動讓李誕措手不及,而脫口秀的生意帝國還沒完成基建,就遭逢大難。
新一季的「脫口秀大會」戰戰兢兢的上線之後,口碑持續回溫甚至走高跡象明顯。在節目的鏡頭視角中,李誕還是一如往常的嬉笑怒罵,只有借著龐博淘汰的空隙,偷偷抹了一把眼淚。沒有人知道他是不是真的為龐博淘汰流淚,還是說為了這一季節目戰戰兢兢走到了現在而情緒失控。
有評論指出,新一季的「脫口秀大會」將大眾娛樂和大眾幽默徹底帶向庸俗化。從文本段子和節目表演呈現來看,過於依賴技巧,表演痕跡過重,幽默搞笑被算法挾持,成為計算方程式。
但,市場成績不俗,李雪琴成功破圈,還是奪冠熱門。
3
從李雪琴的技巧
洞察大眾娛樂波雲詭譎的走勢
如果說吳亦凡喊話李雪琴讓她火了一把,是偶然現象的話,那麼上「脫口秀大會」持續走紅就是必然操作了。有著同樣的軌跡是2016年短視頻初代網紅papi醬,火速躥紅之後又被羅輯思維投資,接著又拍賣出天價廣告位。就當所有人以為papi醬會曇花一現時,短視頻的風口突然來了,最近生完孩子的papi醬回復了更新,一不小心又上了熱搜。
誰說廉頗老矣?只是老將不提當年之勇而已。
同樣是名校加持,專業領域得到認可的李雪琴,看起來更有時下大眾娛樂的熱點特性。喪、無力、抑鬱狀態,是李雪琴的常態,即便在媒體的鏡頭裡李雪琴始終是沒睡醒或者沒睡夠的樣子,就像她段子裡說的「宇宙盡頭」,更多的可能是自己一直在探索「盡頭」的邊緣意識。
李雪琴的段子創作從幽默搞笑的衡量度上來說,並沒有達到預期。但是她「懶散」、「放棄」、「無所謂」、「不想抗爭」等這些傳達的狀態和個性在大眾娛樂市場,有著非常顯性的識別,大家更喜歡的是李雪琴,而不是她的段子。
人設好感度大於內容創作,這可能連她自己都沒想到。
被推到臺前的李雪琴,本人是否真的很抗拒?不得而知。但是她的技巧的確在創作中痕跡過重,脫口秀在「脫口秀大會」這個平臺上更多的是創作一個個搞笑的包袱來取悅觀眾,而幾乎喪失了脫口秀的內涵本質。
看了這麼多期節目之後,發現只有王建國在臺上是認真的在說脫口秀,而在娛樂化過重甚至庸俗的「脫口秀大會」中,認真的王建國已經是一個邊緣化的角色,他的內容有內涵,表演有張力,甚至眼神都很真誠,但為了晉級最後也不得不捆綁李雪琴抄CP。
沒辦法,觀眾喜歡這套,這是大眾娛樂市場的現狀。
4
大眾娛樂的營銷
比大眾娛樂更為庸俗
圍繞李雪琴做的這一波Campaign,大概隨著這一季「脫口秀大會」結束之後會完成一個閉環。在營銷領域動作裡,擅長人物多面分析和社會性洞察的「GQ報導」從長文報導過李雪琴,從人物成長史、求學經驗和心態變化,即便前男友的梗都沒放過,獵奇角度展現出了一個非常立體並且沒有距離感的李雪琴。所以她人比她的段子更火。
連垂直領域的鈦媒體也將目光對準了李雪琴,娛樂化的筆觸,更傾向大眾需求的選題方向,讓李雪琴本來鮮明的人物性格,更加系統化。
早前「奇葩說」的通稿還專注於網綜節目的探索,以及新型形式的邊界討論,在營銷通稿裡居然也能有一股思辨的味道,讓營銷不止於營銷。
現在娛樂市場對於綜藝品牌或者個人產品,營銷上訴求比較簡單粗暴,一味的樹典型和搞人設。這是能最快讓用戶抓住並能記憶的點,但也很快就索然無味,就好像為了搞笑而搞笑的段子一樣,笑過之後並不能反覆回味。
現在回看一遍王冕抱吉他在臺上又唱又跳,就會渾身尷尬。
擅長社交營銷的垂直領域的4A公司,在服務上更多的是依靠大數據來解決大眾娛樂的受眾G點在什麼地方。
有行業人士透露說,綜藝節目的爆點或者節目上某個人需要包裝,都會去找能和觀眾迅速產生記憶和痛點,然後去講故事包裝也好,還是行文搞情緒渲染也罷,都只是套路了。
那有沒有考慮這樣的「即時爽點」時效性很短呢?其實不管制作方還是廣告主,也很難判斷一個節目在流行時間是多久?觀眾對你的持續記憶是多久?所以營銷不做養成,只做快速引爆。
漸漸向下主義的大眾娛樂,更多的是「奶頭樂」思維,正在丟失和毀滅僅存的文化價值,走向持續的庸俗化和坍塌。在營銷層面除了樹典型和炒人設之外,也別無高招了。而在流量為王的網際網路時代,這些都已經成了昨日碎片。
有一句話怎麼說來著,時代是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這粒灰可能還沒落到腦袋上,就被不知名的風口吹來的風,四分五裂的肢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