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芳表現的是藝術,「娘炮」們傳播的是庸俗,我們需要陽剛之氣

2020-09-05 孤遠的樹

"娘炮"、小鮮肉",這些所謂多元文化的產物,這些年大行其道,著實讓人噁心反胃。在一身雞皮疙瘩的同時,想到的是古代皇宮的太監和鄰國的人妖。這些"娘炮"們,不能與梅蘭芳先生相提並論,一個是藝術,一個是庸俗,二者不可同日而言。

◇不男不女的小鮮肉,是挺可愛吧

近日,新華網發布評論《「娘炮」之風當休矣》,對當前「娘炮」現象予以嚴厲批評。文中寫道,「油頭粉面A4腰,矯揉造作蘭花指」,當下流行的「娘炮風」,是一種刻意強化並扭曲呈現的「人設」,這種病態文化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不可低估。

◇十足的娘娘腔,有點反胃

"娘炮"和"小鮮肉"的出現,雖可歸結於現代社會的進步和審美多元的體現,但絕不能堂而皇之被推崇,更不能以「多元的生活方式」為由而順其泛濫。

◇陽剛之氣,真正的美男

儘管也有專家認為,「娘炮」被文化娛樂資本和粉絲經濟所消費,看似有很大影響力,實際上,並不能代表社會真正的主流文化娛樂消費,也遠遠達不到衝擊主流價值的程度。

但是,許多民眾和學者,對「娘炮」刷屏的現象且表示了憂心忡忡,特別是對下一代年輕人的心理影響,我們更不能掉以輕心。

尊重多元審美並沒錯,但是。病態的審美觀不能混淆視聽,對於美的定義應有正確的認知。什麼為美?不男不女是美?娘娘腔是美?!崇尚陽剛之氣才是美,才是一個國家之本,一個社會之美。

那些把"娘炮」這種低俗現象,美化為"審美多元化,是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的體現"的論調可休也!當代中國需要正能量,這個社會需要陽剛之氣!

相關焦點

  • 聽說要弘揚陽剛之氣,我憂心忡忡
    我是一個熱愛陽剛之氣的人。若是男人缺乏陽剛之氣,我總會覺得這男人缺了點什麼。但是陽剛之氣僅僅是一種氣質,不等於它就是好事,更不能說明有陽剛之氣的就是好人。去年看完了「絕命毒師」,今年正在看「絕命律師」。劇中人多陽剛之氣,尤其是退休警察麥克和那一群墨西哥毒梟,真是太陽剛了。槍林彈雨,刀頭舔血,出生入死,這就是他們的人生。
  • 把粗鄙當陽剛,中國男人對「純爺們兒」究竟有什麼誤解?
    要知道,用男兒身體現女性的柔美而毫無違和感可不是件易事,這種特殊的藝術呈現手法倒是誕生了不少藝術大家。最著名的是大家熟知的京劇梅程尚荀四大名旦 ↓↓↓雖然花錢請來了反串演員表演,但又看不慣娘娘腔玷汙了自己的陽剛之氣。仗著出了錢,便毫無顧忌地先撩起對方裙子「驗明真身」,又重重地把演員摔在地上。雖然,這些中年高管去了KTV也最喜歡在一群女下屬面前,捏著嗓子唱《貴妃醉酒》裡的女聲段落為樂。這種心態並不稀奇。
  • 比娘炮更可怕的,是自以為是的陽剛
    最後談到娘炮背後是血性喪失。看完這篇文章,馬克哥哥就前思後想,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才能寫出這種文章,終於得出了結論——大概是一個自以為陽剛的loser。而點頭如搗蒜般贊同這種觀點的人,大概是擁有肌肉塊又自以為陽剛的loser。
  • 「娘炮」被央視列入黑名單,而90後這些陽剛少年才是最佳模範
    但是鮮肉不一定都是娘炮,今天就跟大家說說四位非常陽剛的少年。首先要介紹的是劉昊然,很多人可能是因為《耿耿於懷》裡的飾演的餘淮而熟知 ,在劇裡他飾演的餘淮就是一個聰明,非常具有正義感的上進的男孩子。不僅如此,他在生活上也表現地非常上進,他在高中就被導演相中去拍戲,但是他也沒有落下學習,一邊拍戲一邊學習,直到他以不錯的成績考上大學。不僅如此,他還是個軍事迷,心裡一直藏著一個軍事夢!
  • 中國男人越來越缺乏陽剛之氣
    現在很多的男孩子粉雕玉琢、風姿綽約、裝容精緻,甚至有一部分人說話嗲聲嗲氣、動作矯揉造作,這是五行缺陽啊,直白點兒說就是有點兒娘或者說缺乏陽剛之氣。不但在外表上缺失陽剛之氣,思想上也是緊隨羊性稱王,如今「媽寶」「巨嬰」橫行,三十而立還安心啃老的人比比皆是。中國男人越來越「娘」,而女人卻更多的表現的更爺們,各行各業都表現出陰盛陽衰的跡象。
  • 從「李雪琴現象」看大眾娛樂的庸俗與坍塌
    從「李雪琴現象」看大眾娛樂的庸俗與坍塌原創 黃小白 許知遠作為比較偏執的代表,通過「十三邀」這檔深度對話節目,與社會主流和行業大家們頻頻對話,試圖找到內心的困惑和時代走向。「奇葩說」嘗鮮之後,帶紅了一批「奇葩」,他們在各個領域開始發光發熱。商業上的突破讓馬東對於大眾娛樂嗅覺更加靈敏,儘管外界看「奇葩說」已經黔驢技窮的地步,但馬東沒空搭理,迅速又做了「樂隊的夏天」。
  • 央視終於出手了:全面禁用「娘炮」藝人!
    最近幾年,隨著電影娛樂事業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選秀節目也因此應運而生,而選秀的主題中心也漸漸開始從對參加選秀者所具有的藝術向外在的面貌長相轉變。以至於,現在很多的選秀節目的男性參加者開始上節目之前必須對自己濃妝淡抹,穿衣風格也是花裡胡哨,女性化。表演的一些舞蹈姿勢更是陰柔、妖嬈!
  • 「限娘令」傳央視全面封殺「娘炮」NINE PERCENT被踢出中秋晚會
    近年有不少年輕男藝人以女性化形象示人,結果惹來官媒連番發文批評「娘炮」(意即「乸型」)之風不可長,甚至上升至國家層面,「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蝕
  • 【薦讀】把這些娘炮們當成四害除了吧 ! 2019年,國家出手!
    祖國的花朵們,看到的都是什麼辣眼睛的玩意:畫著濃妝,帶著耳釘的娘炮們!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士族子弟們,就跟現在的這群娘炮們一毛一樣,擦胭抹粉,搔首弄姿,服丹磕藥,天天穿著女人的衣服比誰更美更白更像女人,最後被各路南下的少數民族暴捶,漢人更是被稱作"兩腳羊"被做成人肉軍糧。
  • 對當下社會「娘炮」之風盛行的冷思考
    那麼,我們為什麼必須要反對和抵制「娘炮」之風呢? 「娘炮」之風盛行是一種畸形病態的審美觀。關於「娘炮」,概括網友們的描述就是「油頭粉面A4腰,矯揉造作蘭花指,搔首弄姿錐子臉,扭捏作態無病吟,肌膚雪嫩又光滑,大有人妖之氣場」。主要表現是過分裝扮,小氣做作,性別模糊,妝容精緻,長身玉立如弱柳扶風,說話娘娘腔,喜歡女性化的詞彙等。
  • 我管你在說哪門子的陽剛之氣,罵就完事了
    這正像詩人T.S.艾略特筆下的空心人:我們是填充著稻草的人,依靠在一起。腦殼中裝滿了稻草。唉!我們乾巴的嗓音,在一塊兒颯颯低語,寂靜,又毫無意義。在網際網路圈層化傳播的當下,能夠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事件,不佔多數。引起跨圈層討論的事件往往能夠為我們敲響警鐘,因為此事必定關乎著較為廣泛群體的利益。
  • 「陰柔之風」盛行?少年,你的「陽剛之氣」還好嗎?
    >讓許多男孩子缺少了些「陽剛之氣」大螢屏上人們追捧的年輕小鮮肉服裝、髮飾等方面也日趨「女性化」網絡上出現了「拯救男孩」的說法希望能夠培養男孩的男子漢氣概這樣的風氣你怎麼看呢近日,某知名歌手在擔任一檔時下流行的電視音樂選秀節目導師時,就說了一番讓全中國男人「顫抖」的話:「
  • 陽剛之氣的男孩名,朝氣蓬勃,奮發向上!
    充滿陽剛之氣的男孩,不僅給人一種陽光和積極向上的感覺,而且還很有魅力。所以,為男孩起一個帶有陽剛之氣的名字,既是一種對生活的責任感的體現,又帶有美好的品質,例如,心胸寬廣、正義凜然等。因此,這種帶有青春正能量的名字類型,太有韻味了。
  • 「我是娘炮,怎麼了」
    一個男生,如果氣質不夠man,就會被指責「缺乏陽剛之氣」;如果性格溫柔纖細,會被說「像個女人一樣」;如果有一些和女生一樣的喜好,會被當作是變態。甚至,對於娘炮的貶低,還會成為一種政治正確。之前會看到一類營銷號文章,標題統統是「少年娘則中國娘」、「娘炮誤國」之類,將矛頭指向娘化的男藝人、男明星。
  • 從黃軒到梅蘭芳,男孩子漂亮起來女孩都會怕
    粉絲紛紛嘲笑昔日老幹部一朝變偽娘,硬生生退去明星身上的陽剛氣,還把一個高大上的品牌弄成了野雞廣告。看看木村拓哉之前的口紅代言,就知道這次關於黃軒的品牌策劃有多失敗。讓男性使用而非呈現化妝品的功用,也是引發爭議的最大原因。
  • 盤點幾位火得不行的鮮肉們?娘炮們?
    雖然確實是解放軍藝術學院畢業,不過看這外表絕對想不到也不應該和解放軍有什麼交集,還是不要去演《特種兵》了吧。說他是娘炮也許很多人會贊成,舞臺上能夠娘得這麼手到擒來,生活中恐怕也man不到哪兒去。誠然,小嶽嶽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歡樂,但是他以「娘」取勝的戰法不值得男人們學習。
  • 央視下令禁止「娘炮」,多個小鮮肉明星被禁止,網友:大快人心
    近幾年社會上不斷湧現出一些所謂的偶像練習生,他們中有很多小鮮肉被很多年輕的小網友追捧,最近幾年可謂是非常火爆,但是在很多男生看來這些小鮮肉太「娘」了,他們也被稱為「娘炮」,因為這類男星非常年輕,而且非常陰柔,沒有男子漢的那種陽剛之氣,還有很多女性朋友表示:他們比很多女生都要漂亮!
  • 別讓「娘炮」上了特修斯的「賊船」︱北楚三分熱
    先說我的看法:我們不能因為人們的冷漠而給人定罪,但是沒有喚起公眾的熱心我們應當反思;我們不必對「娘炮」口誅筆伐,但要進一步關注如何培養起男孩們由內而外的陽剛之氣 ;同樣的,與其擔憂娛樂文化會帶偏社會,不如想想怎麼讓主流文化價值觀成為社會精神意識層面的的中流砥柱。
  • 戲曲巨匠 |梅蘭芳與京劇之美
    1930年梅蘭芳美國表演的超珍貴老視頻        梅蘭芳不僅是一位對京劇旦角表演藝術進行大膽創新的改革者,同時還是將中國京劇藝術傳播到國外的先驅。實際擔當國家統治重任的文官體系,其主體無疑是漢族知識分子,同時這裡又是八旗子弟們的天堂。滿清貴族們為了統治的需要,努力接受與學習漢文化,部分滿清貴族有著很深的漢文化造詣,但從整體上看,又一直保持了戰時體制,並且努力抵制漢化的趨勢,排斥漢文化的壟斷地位。
  • 「娘炮」如何用英語花式表達?「娘炮」服務員,服務棒棒噠?
    眼看著中國媒體和大眾對「娘炮」現象進行瘋狂爭論,英國媒體BBC也開始關注這個話題了。至此,關於「娘炮」的爭議升級!這究竟是「病態文化」還是「多元審美」?拋開這些爭議,我們一起學習一下用英語如何如何花樣達「娘炮」與「陽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