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李雪琴告訴大家,自己是「北大」畢業,所以一連串的疑問接踵而至:
你長成這樣,咋就能上北大呢?
你北大畢業,咋能幹網紅呢?
你北大畢業,怎麼可能寫不出稿子呢?
你北大畢業,怎麼不留在北京要回鐵嶺呢?
你回鐵嶺吃鐵鍋燉大鵝,人生不遺憾嗎?
一開始,我也覺得問題很合理,直到我開始思考:北大清華,這些名校或高學歷的標籤,對自己而言,到底意味著什麼?
漸漸,我發現,我們處在一個「標籤」世界,人生處處是「遺憾」:我們用「標籤」看人,他人人生是「遺憾」;我們用別人的「標籤」壓抑自己,自己人生是「遺憾」;甚至,我們以愛之名,用「標籤」愛孩子,卻在孩子本豐富的人生中感慨「遺憾」……
她不叫「北大」,她叫李雪琴
「大家好,我是李雪琴。」李雪琴的出場介紹就是這麼簡單。但大家知道她是北大畢業的時候,還是不淡定了。當你面對一個「北大」畢業的人的時候,他對你而言,意味著什麼?對一些人而言,北大畢業的女生,意味著你應該是一個賞心悅目的美女。所以,看到李雪琴的形象,這樣的人會吃驚地問:你長成這樣,咋就能上北大呢?李雪琴也幽默地回應:但凡我不長成這樣,我都上不了北大!對一些人而言,北大畢業的女生,意味著你應該從事著一份看起來體面而高薪的工作。而網紅,則意味著不體面,甚至低俗。所以,當知道李雪琴是北大畢業的時候,這些人高喊:我們被騙了!而對另外一些人來說,北大畢業,當然意味著能力強,學霸,寫稿子就該不費吹灰之力。所以,當李雪琴說,我是第一次參加脫口秀大會,真著急,就是寫不出稿子的時候,這些人就開始說:裝的,太謙虛。甚至,有人開始用「裝瘋賣傻」來形容李雪琴。當李雪琴選擇回家鄉鐵嶺,享受美味的燉大鵝的時候,沒想到有人開始感慨:真是太遺憾了……對很多人而言,當聽到「北大」這個詞的時候,就把「李雪琴」放在流水線上,像工廠的一件產品,期待她按照一個固定的流程,塑造成我們大腦裡早已形成的固有形象。
但李雪琴是個人,是個和你我一樣,有血有肉,會哭會笑的人。她同樣面對人生各樣難題,也在努力求解。撕下「北大」這個標籤,走進她脫口秀的故事內容,你會對她有不一樣的看法。
每個女孩都愛美,李雪琴也不例外。對於自己的長相,她自嘲:我嫁不出去,一直是以為自己長得不好看……
從小在單親家庭長大,後來父母又都再婚。還沒成家的她幽默地說:結婚難道是大自然給每個家庭的KPI,我爸媽把名額都用完了……
就像每個在北京打拼的年輕人,擠地鐵成為她的生活常態。回到鐵嶺,她笑談:宇宙都有盡頭,北京的地鐵卻沒有盡頭……
第一次講脫口秀,她沒有經驗,每次都需要全力以赴地現寫段子。淘汰賽上,每個人都想晉級,很多男生選擇和她對決。她的壓力可想而知,卻一開場說到:我這輩子,都沒被這麼多男人競爭過……
李誕曾說過,當一個人生活足夠慘,不需要創作,出口就是段子。
李雪琴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她的脫口秀,講的都是自己的生活,而且大多是足夠慘的生活。
李雪琴從小和媽媽一起生活,顯得非常「懂事」,尤其在學習這件事上,更是不用媽媽操心。功夫不負有心人,她的努力使得她踏上了人人豔羨的名校:北京大學。然而,李雪琴並不快樂。她一度心情非常糟糕,就在北大畢業去國外深造的時候,不得不退學回家。更痛苦的時候,她甚至嘗試過自殺。在至重的痛苦面前,她想尋求快樂。
後來,她做網紅,製作搞笑視頻,乃至來到脫口秀大會,都有一個簡單的初衷:不快樂的人太多了,我想帶給大家快樂!
而快樂,對她而言,來源於生活。她,就是一個分享生活的人。
沒有「學霸」「北大」「網紅」這些標籤,李雪琴是誰?
一個在求學和工作上,努力努力再努力的女孩;
一個在愛情上,受了傷也依然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女孩;
一個明白了生活的真相,拼盡全力想帶給人快樂的女孩……
你可以喜歡她,看她的視頻,享受她吃大鵝的樂趣,可以去鼓勵她,安慰她,就像新交了一個朋友;你也可以不喜歡她,可以不去看她的視頻,可以不關注她吃了啥,但依然可以尊重她,就像尊重身邊的一個陌生人。
李雪琴,她不用任何標籤定義自己,遵從自己的內心,選擇自己喜歡的事業,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愛著別人,這樣的人生,誰又能說是遺憾呢!
被標籤壓抑,你成不了「自己」
「很遺憾,這篇稿子不能過。」
聽到這話,我心裡難受極了。尤其是在談論具體哪些地方欠妥的時候,即便對方已經很小心,我聽到的依然是「否定」。當有朋友這樣問我的時候,我才意識到,在我內心深處:名校畢業的人,意味著比我厲害。在他們面前,我就是不行。
而「我不行」這個觀念好像已經深入到骨髓中,因為從小父母和周圍的人就告訴我:你要努力,長大就要考到北大清華,否則人生就完了。沒有考上好大學,就不會有好工作,不會有好工作,人生就沒意義了……
結果,我沒考上北大清華。這個結果好像一根刺,扎在心裡。一遇到清華北大的人,就會疼一下,提醒自己:你不行,太遺憾了。
對於這樣的人,要麼「肅然起敬」,敬而遠之;要麼,自慚形穢,開始全面否定自己,不能客觀地看待問題。
李雪琴,一個北大畢業的人站在我們面前,有人就會想當然地認為:都考到北大了,那她選個公司上班不是很容易的事嗎?怎麼幹起網紅了?她北大畢業,寫個脫口秀稿子不是很容易的事嗎?說寫不出來,誰信呢?
而我自己呢,也會閃過這樣的念頭:人家北大畢業的,怪不得那麼有才華,畢竟我連北大都沒讀過!
但更深入思考,我才發現,這樣的想法,抹殺了李雪琴背後的種種努力,認為人家的成功是輕而易舉;同時,也很難發現其他人的亮光,仿佛「北大」一個標籤就已經註定了比別人優秀。
能讀一所優秀的大學,當然是一件很美好的事,但這並不是一個人人生的全部。那只是生命中的一段經歷。拿著人生中的一段經歷,卻評判一個人的選擇,甚至用「遺憾」來概括,是多麼的片面。
連李雪琴自己也說,我只是會考試。
面對著別人不斷拿著「北大」這個標籤問這問那,她甚至覺得,做個「廢物」挺好啊。
「北大人」都不背著「北大」的標籤了,我們自己卻還在給自己設限。
有人說,李雪琴的選擇很遺憾。按照這個邏輯,我們的人生,真是充滿了無數遺憾:
上學,沒進最好的小學,是遺憾;
讀大學,不是清華北大,是遺憾;
結婚,比同齡人晚了,是遺憾;
生孩子想要兩個,只生了一個,是遺憾;
全職媽媽,不能在外掙錢,找不到價值是遺憾;
職場媽媽,不能給孩子更多陪伴,是遺憾……
說 「遺憾」,其實是我們心中期待「完美」。但所期待的「完美」,又是不可能實現的。我們一邊豔羨著別人,一邊忽視著自己的美好。
人生哪有那麼多遺憾,更多只是選擇不同罷了!
雖不是清華北大畢業,但不影響我們選擇兢兢業業,勤奮努力;
雖不是一二線城市工作,但不影響我們選擇自己的愛好和在專業上拼搏;
雖生活不完美,但不影響我們選擇用熱情和溫暖擁抱每一天……
至於我,學習不看別人的標籤,從內心中接納自己,在所做的事上盡心盡力,學習更客觀地看待他人的評價,還有什麼可遺憾的呢!
以愛的名義,用標籤控制孩子
小學的時候,村裡第一次有人考上了清華大學,爸爸知道了,鄭重地跟我談:好好學習,一定要考第一名,這樣才能上清華北大,一輩子沒遺憾!
多年過去,成為父母的我們依然在走著這條路。
前幾天,小區裡常常一起玩的兩個小朋友搬家了。
「為了孩子,努努力,也要買個學區房!」
我感慨:還沒上幼兒園,就把孩子的學校準備好了。真的是,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啊!
旁邊的媽媽笑著說:這還早啊!現在的說法都是,要讓孩子贏在 「射精前」……
我驚訝得張大嘴巴……
買個學區房,上個好學校,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幾十年過去了,又繞回來了。
然而,好大學=好工作,這個等式在現實中並不成立。不能回答好「為什麼要上個好大學」就不能幫助孩子尋找到學習的真正動力。
幾天前,一個媽媽說,孩子一個班的學生都去學習大提琴了。她就很詫異:大提琴,適合所有的孩子嗎?
是啊,一個美妙的樂曲,難道不是由很多樂器演奏出來的嗎?生活這首歌,不就是不同的你我共同演奏的嗎?你喜歡鋼琴,我喜歡小提琴,你喜歡笛子,我喜歡嗩吶,你喜歡架子鼓,我喜歡非洲鼓……因為不同,才美妙啊!
當我們以愛的名義,跑遍各種興趣班,又用各種標籤貼在孩子身上的時候,他們已經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了:你不會鋼琴,太沒有音樂細胞啦;你不會演講,口才也太差了;你不會英語,太遺憾,錯過學習的最佳時間了……
看到自己的人生不是「遺憾」的,才能擦亮眼睛發現孩子生命的豐富:
孩子不是流水線上的產品,而是有獨特個性的生命;
孩子不是要重複父母的路,他有自己成長的方向;
孩子不是一定要擠進某所大學,世界都可能是他們的舞臺;
孩子不是要努力超過誰,而是成為一個祝福別人的人……
父母學習不按照「標籤」控制孩子,孩子內在的生命可能會迸發出不再「遺憾」的活力!
寫在最後
有一個名叫陸可鐸的作家,他有一雙深邃的眼睛,他早看到:我們已經處在一個「標籤」的世界。我們按照一個人的長相、學歷、背景、能力等等,根據自己的喜好,隨意給他人「貼標籤」。有時候,我們可能根本不了解一個人,也無心去了解一個人,就人云亦云地給他人貼一個。當然,別人也給我們貼標籤。我們自己什麼樣,自己也說不清。別人說好,我們就以為自己已經很不錯;別人說很糟糕,自己就覺得生活沒了希望。直到有人發現,我們可以不過「標籤」人生:不以他人的評價定義自己,遵從自己的內心向光生長,人生可能依然不完美,但會少了遺憾!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