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咱們來到了泉州,參觀古城的老街古厝,在閩南語裡,「厝」讀cuò,意思是房子,深入背街小巷,你會發現,東街的古厝不少。多到數不清,它們像一件件珍貴的歷史文物,就在這裡原封不動地等待著你解開她的秘密。
它不同於北方屋簷統一的顏色和樣式,而且也能體現出泉州人文精神,為什麼這麼說呢?閩南民居的裝飾都極為精細格外用心,非常有自己的獨特的風格,顏色更是花花綠綠分外絢麗。普通民居便是飛簷,一向喜歡屋脊的我到了閩南拍屋脊拍得很開心,閩南大厝的正脊多為馬鞍脊或者燕尾脊,尤其是燕尾脊,兩段靈動而高傲地翹起。想必這飛簷,也是代表了閩南人叛逆和冒險的態度。晚上住古厝還會有一些冷,院子很黑,由於一個人住四人間,自己難得的有點害怕。不知道若是在老北京住四合院是不是也會有這樣的感覺。
咱們先來到南俊路右邊的街道,會看到舉人林資美的宅第。林家媳婦王燕燕,35年間26次維修古厝,為了不留遺憾,竟然有如此大的毅力,林家人還無私捐出祖傳的西周銅「犧尊」,並把市區十餘處房產無償捐獻給國家。小巷裡更多的是看似不起眼的古厝,這些才是核心,深入其中去感受,能感受到當年的匠心,主人的愛護,以及街坊的友愛。
在說說近千年歷史的古橋洛陽橋吧,當地老百姓為了緬懷蔡襄在泉州為官造福一方的功績,自發捐獻立祠。來到橋南街,兩旁極具濃厚閩南特色的建築延伸至視野的盡頭,直通洛陽橋,與蔡襄祠連為一體,巧妙的保留住了村落的傳統。這裡有志願者服務站,有著諮詢、基本救助、休閒茶室、書店、便民服務的功能,就像是景色一般點綴在其中,平添了現代化的風格,未來的它,一定很美。特意去接了一杯免費的茶水,口味偏苦,據說是一種常見的本地茶。
南音是免費的,甚至還有免費的茶水,開始之前就會有熙熙攘攘的人群,還有演員,都是老相識了,直接就談起話來不亦樂乎,代代傳承的藝術是沒有親身見到,永遠也不會懂得的無與倫比的美麗。舞臺是開放式的,隨時都會有人坐下,常常想起自己所說一道光的比喻,如今也再找不到更好的形容。了解非遺的人並不多,但是每一個在做這樣工作的人都像是著了魔,因為它會發光啊,因為這是世界的光源啊。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旅遊之前,先上馬蜂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