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學校要舉辦照相日,每個小朋友都將有一張屬於自己的好看的相片。可薇樂擔心自己拍照的時候笑不出來,很緊張,也有點害怕。不過最後在爸爸、老師和同學們的幫助下,害羞膽小的薇樂終於笑了,她拍了一張很美的照片!原來,開開心心地拍照是這麼快樂的一件事!原來,小朋友們是這麼友善可愛,和朋友們在一起就能消除懼怕!友情教我們學會信任,信任他人,也相信自己。
這是一個簡單的故事,卻也折射出一些關於性格關於教育關於成長的問題。
在薇樂的班裡,有外向型性格的孩子王貝爾,她交際能力強,善於表達,愛美又自信,但有時候比較任性。也有害羞、拘謹的黛安娜和朱利安,他們內向、膽小,有時缺少點自信和勇氣。
現實生活中,有一些孩子性格內向,在課堂上他們不愛舉手回答問題,即使知道答案。出門就會膽小害羞,還不能主動有禮貌地同別人打招呼。那麼,面對這樣性格的孩子,我們該如何和他們交流,又該如何引導他們呢?
首先,愛舉手,愛表現就一定能獲得更大的競爭力嗎?不喜歡與人爭搶東西就是膽小就一定容易受欺負嗎?不一定!
會不會是我們給他們貼上了膽小、害羞、容易退縮的標籤,因為我們害怕內向型、不愛表現、不夠主動的性格會輸掉他們的競爭力。還是說,我們總想讓孩子在外人看來又聰明又乖巧的虛榮心作祟。遇到內向型性格的孩子,首先我們要做的是接納,只有從內心接納了,才能看到他們身上的閃光點。
很多時候,偏內向的孩子安靜,不那麼衝動,有自己的想法,這些都是長處。至於出門變得害羞,孩子是靠直覺來判斷外部環境的,先觀察,保持安靜,等熟悉環境之後,漸漸放開,這不才是最正確的行為嗎!在家活潑開朗不才證明家給了他足夠的安全感和愛嗎!反倒是一些大人,在不熟悉周圍環境的情況下就去表現自己,才是魯莽的行為。
其次,面對內向害羞的小朋友,作為大人的我們要給予他們更多的耐心,更多的理解和愛。性格本身不分好壞,外向型性格善於交際,表達能力強,這很好。但是內向型性格心思細膩,不那麼魯莽,是不是也不錯呢!
當薇樂得知第二天要拍照時,害羞的她內心是忐忑不安的,她怕自己拍不出好看的照片,幸運的是她有一個懂她的爸爸,一位細心善良的老師和一群可愛的同學們。爸爸溫柔的鼓勵,老師的一個巧妙的小辦法,還有同學們的友善,最終幫助了薇樂,讓她克服了心理的恐懼,拍了一張很美的照片。
現實生活中,如果你遇到像薇樂一樣的孩子,你會怎麼辦呢?你會像薇樂爸爸一樣耐心地鼓勵她,然後和她一起想辦法,比如戴個好看的蝴蝶結,比如做一個能擴大聲音的紙質麥克風,而不是強行要求她一定要怎樣怎樣嗎?這樣不專制也不亂發脾氣更不會輕易指責孩子的爸爸,通常是別人家的爸爸。如果你是孩子,是不是也想擁有同款薇樂爸爸呢!
我們都愛讚揚別人家的孩子,以此來教育自己家的孩子。我們總是選擇性忘記,別人家孩子的背後,有一個怎樣的父母。你想要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首先要成為那樣的人,對嗎?
再次,能遇到一個好老師何其珍貴!書中這位充滿智慧的波斯特老師看出了薇樂的膽怯,於是她想出了一個讓薇樂當攝影師先生的小助手、並協助她給小朋友們拍照的好辦法。每次看到這裡,就會覺得薇樂能擁有如此細心的老師是多麼幸運!
好的老師能看到孩子眼中的光,而不是把孩子按成績高低分好壞。能肯定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而不是局限於分數本身。能包容並欣賞有個性有自己的想法,但不太懂規矩的孩子,而不是只喜歡所謂聽話懂事的乖寶寶。能給予孩子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拘泥於標準答案。好的老師,何其珍貴!
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每個孩子有他自己的發展規律和時間,不能急於求成,更不能拔苗助長。你可以培養孩子,但不能急功近利。
最後,我想說一說童年。我們應該給孩子一個怎樣的童年?是在他們本可以無憂無慮的童年附加自己的很多期許,還是讓他們快樂成長、自由生長?
當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從小就上早教,智力得到了開發、情商得到了培養;別人家的孩子上了多少個興趣班,小小年紀已經是琴棋書畫無所不會;別人家的孩子從小就是到處旅行,眼界寬廣、有很強的感受力。每當看到別人家優秀的孩子,為人父母的我們就會好生羨慕,同時又會伴有焦慮與糾結。此時,快樂童年的理念就會消失不見。因為我們怕自己的孩子落後,我們怕耽誤孩子,我們怕沒有給孩子有意義的童年。內心糾結的我們,也會掙扎,一方面我們想給孩子自由,讓他們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時光,可是另一方面我們又害怕他們輸在起跑線上。尹建莉曾說,自由的孩子最自覺,自由的孩子也會很快樂。教育就是要做到「有心而無痕」,但很多時候,我們是「有心卻用力過猛」。
世界上最沒用的教育就是發脾氣、講道理、刻意感動這三件事。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強加於孩子,自己沒有實現的理想寄託於孩子,自己知道卻做不到的道理灌輸給孩子,自己所謂的權威凌駕於孩子。當孩子沒按照自己的意願,當孩子不服從於你的管教,就嚴厲斥責,或灌一碗雞湯打親情牌,這些老套又無用的做法,要改變!
很多時候,我們自己一邊玩著手機,一邊喊著讓孩子去閱讀去學習;孩子的考試成績沒有達到我們的要求,一頓亂吵發洩了自己的氣憤,卻沒有在乎孩子的情緒,更沒有尊重孩子的尊嚴;我們按照自己認為對的標準要求孩子,忽視他們的興趣,替他們選專業,幫他們選學校。漸漸地,孩子不願意向我們表達自己的想法,不願意流露自己的情緒。漸漸地,孩子和我們越走越遠。可是,父母本應該是孩子最溫暖的港灣啊!陶行知先生曾說:我們要真正看見孩子,讀懂孩子,把孩子當成平等獨立的人去尊重,去呵護,即使那是一個犯了錯或者不成熟的孩子。可是,真正能做到的父母,又有多少呢!
養育孩子的過程也是和他一起成長的過程。成長不就是和孩子一起去發現驚喜,一起欣賞同行的風景。當知道一切都有時限,我們才會更加珍惜當下,珍惜短暫的親子時光。因為孩子真的很快就會長大,擁有自己的人生。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不必在意一時的得失,擁有一個健康快樂的心態才能更從容更愜意地欣賞這一路的風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