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裡描繪過的植物,春夏秋冬,各有不同,它們在古人的生活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或為果腹之物,或有賞玩之趣,或寄相思之情。其中,「薇」便是時常出現的一類植物。
《採薇》中說「採薇採薇,薇亦作止」,《草蟲》中也有「言採其薇」的描述,那麼「薇」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植物呢?
「薇」不是紫薇
從字面上理解,有些人會簡單地將「薇」等同於紫薇,這種想法是錯誤的。紫薇又名百日紅,是千屈菜科,屬落葉小喬木,植株高達3至7米,喜愛溫暖、溼潤且陽光充足的生長環境。夏季開花,花的顏色為紅色、粉色或白色。紫薇作為一種觀賞用的花卉,並不適宜採摘食用。可見《詩經》中的「採薇」活動並非採「紫薇」樹。
「薇」與野豌豆
早在古代,許慎就在《說文》中對「薇」進行了解釋。《說文》寫到:「薇似藿(豆類植物),乃菜之微者也。」《食物本草》一書則將其列為「柔滑類菜部」。由此可見,「薇」大概是古代的一種較為常見的菜蔬。
人們通過考證古籍,證實了「薇」應該指今日的野豌豆類,如野豌豆、小巢菜等。
野豌豆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北、西南各省區。從外表來分辨野豌豆並不難,其基本特點有三:一是植株高度一般在30至100釐米;二是莖匐柔軟且多分枝;三是葉片形狀為橢圓形或披針形。我們也能從野豌豆的花朵形態來辨別,其花為2至4朵腋生,花冠呈紅色、粉紅色或紫色。野豌豆莢果成熟時,呈亮黑色長圓形或菱形。
「薇」的價值
在古代,野豌豆是百姓們非常容易採集到的野蔬,可以直接烹飪成一道菜餚或磨成面後製作食用。此外,在三國時代,野豌豆還被作為宗廟祭祀之物,由官方專門派人種植。在今天,除了食用,野豌豆憑藉秀美的植株和豔麗的花色,竟然躋身成為觀賞花卉。
時至今日,「薇」的風採不僅永遠留存在了千古的《詩經》佳句中,亦代代相傳,在現代的生活中繼續扮演重要角色。
本文由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學高級教師李豔芝進行科學性把關。
本文來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