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洪武二十一年首次大移民,是從山西洪洞「大槐樹」開始的嗎

2020-12-25 大運河時空

在今天的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大部、山東省西部和西南部,廣為流傳著 「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古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的歌謠。並且在大家的認知裡,明朝的大移民,都是從洪洞縣大槐樹開始的,那麼這個說法正確嗎?

清朝的洪洞且

清朝洪洞縣城圖

其實任何新興的事務都有一個探索、總結經驗、擴大的過程。明初的這次大移民也不例外。全國局勢穩定之後,皇帝朱元璋面對著全國特別是中原地區的滿目瘡痍上了愁,經過元末明初的戰亂,原本是人煙稠密、物產富饒的地方,已是「今河北諸處,自兵後田多荒蕪,居民鮮少。」

元末的滅元之戰

為了使這一帶恢復生機,據《明太祖實錄》卷一九三記載,在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八月戶部郎中劉九皋的建議:「山東、西之民自入國朝,生齒目繁,宜令分丁徙居寬閒之地,開種田畝,如此則國賦增而民生遂矣。」

大意就是在太行山的東、西兩側的人民在進入明朝之後,因為休養生息的政策,人口增長迅速,所以如果想恢復戰亂地區的生產力,可以讓這些經過休養生息地方的人們遷到戰亂之地進行繁衍、生產,這樣一來對於國家財稅收入以及人口增長都是十分有利的。

朱元璋一聽有道理,所以很快就作出了「山東地廣,民不必遷,山西民眾,宜如其言。」的決定,太行山以東的居民因為土地廣闊就不要動了,而在山西的民眾就要按照劉九皋的意思辦吧。

遷民方向,洪洞縣第一次並沒有涉及

因為最早的移民也是試驗性質,規模不算太大,並且移民的方向、脈絡朝廷也進行了具體規定,所以也是清晰可見的。「於是遷山西澤、潞二州民之無田者,往彰德、真定、臨清、歸德、太康諸處閒曠之地,令自便置屯耕種,免其賦役三年,仍戶給鈔二十錠,以備農具」

這句話包含了幾層意思:

一是遷出之民,在山西省澤、潞兩州的沒有田地可以耕作的人。二是遷出之地,為北直隸的真定,山東省東昌府臨清州,河南省彰德府、歸德府,河南省開封府太康縣。三是遷出之民享受的優惠政策,選擇閒曠之地後,可以自行建立村莊對土地進行耕種,朝廷免賦稅及徭役三年,並且政府每戶給鈔二十錠,用於準備家具。

因為這是第一次,移出之民僅涉及山西省的潞、澤二州。而大家眾所周知的洪洞縣大槐樹則在平陽府,所以在洪武初移民之始,並沒有洪洞縣參與在內,所以這一次的移民也跟大槐樹沒有關係。

那麼這些移民移出地域和接改地域都是什麼情況呢,本文就把古今地名對應關係羅列出來,供大家參考。

移民移出地域

明朝的潞安府和澤州

潞州

本為元晉寧路潞州,洪武二年改潞州為直隸州,領長子、屯留、襄垣、潞城、壺關、黎城6縣,嘉靖八年二月升為潞安府,增設長治、平順2縣,直到明末。府治在今天山西省長治市。

潞安府全輿圖

潞安府城

澤州直隸州

本為無晉寧路澤州,洪武二年改澤州為直隸州,領高平、陽城、陵川、沁水4縣,直到明末。州治在今山西省晉城市。

移民接收地域

北直隸真定府

本為元代真定路,洪武二年開始對真定府州縣進行調整,洪武十三年十一月後領州5、縣27。分別是真定、井陘、獲鹿、元氏、靈壽、藁城、欒城、無極、平山、阜平、行唐,定州領新樂、曲陽2縣,冀州領南宮、新河、棗強、武邑4縣,晉州領安平、饒陽、武強3縣,趙州領柏鄉、隆平、高邑、臨城、贊皇、寧晉6縣,深州領靜安、衡水2縣。

明朝真定府

山東省東昌府臨清州

本為元朝濮州臨清縣,洪武二年七月直屬於東昌府,弘治二年正月升為州,領丘縣、館陶縣2縣。

明朝山東省東昌府,紅圈內為臨清州及所屬二縣

河南省彰德府

本為元中書省彰德路,洪武元年閏七月改為彰德府,明末共領4直轄縣、1州、2州轄縣。府治在今天河南省安陽市。府直轄縣為安陽、臨漳、湯陰、林縣,1州為磁州,2州轄縣為武安、涉縣。

明朝河南省彰德府

河南省歸德府

本為元歸德府,明初改為開封府歸德州,嘉美二十四年六月升為歸德府,至明末領州1、縣8,分別是商丘、寧陵、鹿邑、夏邑、永城、虞城,睢州領考城、柘城。

明朝河南省歸德府以及開封府太康縣

河南省開封府太康縣

正是因為有了明朝洪武初年移民的「成功案例」,才為下一步把山西、雲南等經受戰亂較少省份的人民進行大移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和提供寶貴的經驗,也才有了「洪洞大槐樹」眾多的移民故事。但是在明朝最開始移民的初期,山西省平陽府洪洞縣卻是沒有參與進來的,僅有山西省東南角的潞、澤兩州的無地人民進行了移民。在那之後的歲月裡,明朝大移民的序幕才緩緩拉開,人口更加稠密的平陽府等地才逐步開始進行移民,洪洞縣大槐樹的故事由此才走上了歷史舞臺。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相關焦點

  • 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傳說是假!反清復明動員才是真!
    但是,毫無疑問,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傳說的文化影響力最大!可以說,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傳說,是中國歷代移民研究中,繞不過去的必研內容!不過,問題來了!學者們必須共同面對一個嚴肅的問題,就是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史無明載;但是大量民間譜牒卻認同它的存在!這種巨大的反差和矛盾,如何解釋?啥原因?不知道!
  • 山西洪洞存根問祖,來這裡會告訴你,遇上亂世古人會去哪裡避難?
    或許山西洪洞大槐樹可以給人們一些啟示。中國曆朝歷代的亂世幾乎都伴隨著人口大量滅絕,某些地區甚至荒無人煙。但是,總有一些地方比別的地方更安全,更容易生存。這些地方,戰火未曾蔓延,糧食可以自給,不乏水源,氣溫適宜,也沒有瘟疫病災侵襲,人們幾十年如一日地平靜地生活著。洪洞大槐樹便是這樣一個地方。大槐樹處於太行山脈群山環繞之中,周圍又有足夠的平原,可以保證人們生活上的自給自足。
  • 洪洞大槐樹 聖地今朝共祭祖
    4月5日,農曆己亥年清明節,「第二十九屆洪洞大槐樹文化節尋根祭祖大典」在洪洞大槐樹景區祭祖廣場隆重舉行。來自全國18個省市的大槐樹移民後裔代表及社會各界人士近萬人齊聚一堂,共同祭奠大槐樹移民先祖。省政協副主席李思進、市政協主席張建平出席祭祖大典。
  • 尋根祭祖只知洪洞大槐樹?河南也有一處,是福建人和臺灣人的祖地
    說起尋根祭祖之地,人們總會想到山西洪洞大槐樹,因為在明朝洪武年間,朱元璋為鞏固周邊地區統治,就從人口稠密的山西,抽調了一部分人分散到了人口較少的周邊地區,讓他們開荒墾田,發展當地經濟。由於大部分移民,都是從洪洞大槐樹下出發的,所以後來移民者的後代,總會回到大槐樹下尋根,後來就形成了定期尋根祭祖的習俗。除了洪洞大槐樹之外,在河南其實也有一個祭祖聖地,那就是河南固始縣,從這裡走出去的人,後來大多定居在福建和臺灣,所以固始又被稱作「閩臺祖地」。別看近代固始縣是一個人口稠密的貧困縣,直到最近才摘掉貧困的帽子。
  • 明初移民留下5個特徵,現代人佔其中3條,可能是移民後人
    元末明初,經過多年戰亂,戰爭重災區山東、河北等地荒無人煙,而山西則人滿為患,於是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樂十五年(1417年)洪武、建文、永樂三位皇帝,經過四十七年的全國大移民,一舉構建了全國人口均衡化的大格局,當時有百萬人走在移民路上,可謂世界級大手筆。
  • 【文化洪洞】《等愛歸來》即將上映(陳志朋、午馬出演)(在洪洞拍攝)
    「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  中華民族「根」文化象徵--山西洪洞大槐樹,是天下千家姓起源,也是全國以「尋根」和「祭祖」為主題的唯一民祭聖地,全球有華人的地方便有大槐樹移民的後裔。山西洪洞大槐樹如今已在炎黃子孫心中演變成「家」與「根」的具象。
  • 揭秘:成武縣831個村從山西洪洞老鴰窩遷來,快看有沒有你村!
    其地形平川輪廓, 由北向南逐漸展寬, 山地外圍,佈有大面積丘陵地, 靠東西兩山, 自北向南,連綿不斷, 多形成梁、垣、峁黃土地貌, 洪洞全境可分為山地, 丘陵地, 山前傾斜平原, 河谷階地。問我老家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鴰窩。
  • 戰疫精神教育故事2,大槐樹下老鸛窩飛出的金鳳雀,今天如期而歸
    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遙想當年祖輩們扶老攜幼,離鄉背井,在頻頻回首遙望大槐樹和老鸛窩時,灑下了多少傷心淚,願大槐樹與海內外同胞永遠根連根,心連心!據山西《洪洞縣誌》以及洪洞縣《大槐樹志》記載,明永樂年間,當地官府曾七次在大槐樹集中百姓遷往中原一帶,涉及到了十八個省的四百九十多個縣市,遍布大半個中國,其中就有湖北的「清江、江都、襄陽、武漢、十堰、孝感、大悟、荊門、監利、沔陽、鄖縣、均縣、隨縣、隨州、棗陽、宜城、保康、光化、鍾祥」等地,而仙桃市是湖北省的直管縣級市, 仙桃原名沔陽,位於湖北省中南部的江漢平原。
  • 二青火炬傳遞 | 山西與臺灣,同衣同食,同祖同根
    根在山西(王清茗)在山西,有著全球華人的根。2011年,時任臺灣親民黨主席的宋楚瑜先生來到山西洪洞大槐樹,並親手植樹以示紀念。如今這棵樹已經鬱鬱蔥蔥。作為根祖符號,大槐樹所蘊含的民族基因和文化傳承密碼,隨著時光的推移,越來越彰顯出不可抗拒的向心力,回歸成為主題。
  • 太行山之西——山西的人文歷史,美景美食和山西特產
    山西,作為黃河文明的搖籃、華夏民族的重要發源地,被賦予了太多的歷史標籤。不到山西,不懂中國,到過山西,才知華夏。俗話說,五千年文明看山西,遊山西就是讀歷史,山西,正在向世界發出深情的邀請。
  • 低頭看看,你的腳趾甲也被分成兩瓣了嗎?
    除了兩瓣甲是漢族人的標誌的說法外,另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就是兩瓣甲的人就是明朝時期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相傳600多年前,朱元璋坐得天下,因戰亂人口減少,決定把當時人口較多的山西人南遷。移民們集合到洪洞縣大槐樹下,難捨故土,士兵們在每人的小腳趾甲上砍了一刀,方便日後認祖歸宗,但凡是趾甲上有裂痕、或趾甲分瓣的,都是親人。
  • 山西,其實是一個隱藏無數傳奇的地方
    山西,其實是一個隱藏無數傳奇的地方。八百裡太行山從這裡崛起,五千年文明史在這裡沉澱。山西,這表裡山河之地,其實遠比你想像中絢麗。
  • 玉堂春、蘇三與洪洞明代監獄
    馮夢龍小說裡的另一位主角是王三公子王金龍(小說裡是王景隆),小說裡的王三公子是禮部尚書王瓊的三公子,不過王瓊確有其人,老家在山西太原縣。洪洞的明代監獄,據資料介紹是現存最早的古代監獄,建於明代,可惜1977年拆除了,1984年重新修建,洪洞明代監獄是重新修建的古代監獄。監獄就是用來關押犯人的地方,也包括像蘇三這樣被冤屈的人,進了監獄都不會有好果子吃,是要受罪的,所以監獄裡有犯人受刑的地方,更有犯人躺無法躺、坐無法舒舒服服坐的「囚室」,只能大多數時間蹲著,「坐監」或者「蹲監」大約也是這樣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