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緬懷青春的電影一部接一部,《那些年》、《匆匆那年》、《同桌的你》、《左耳》、等等,而國外的青春電影早就有《初戀那件小事》、《怦然心動》,仿佛再不緬懷青春,再不追悼初戀,我們就要忘記青春的樣子。而《我的少女時代》也是這樣一部讓你想要重返青春、重新做夢的電影,電影裡的每一個橋段,都精準無比地擊中少女心,讓每一位女性看完後心裡都會發出天問,「如果我的少女時代,也有這樣的經歷,遇到這樣的男生,那麼現在的我,會不會更好?」
回到這個電影,我一開始在看到主演王大陸,李玉璽這兩個名字真是笑出了聲,但是王的表演其實還是不錯的,青澀也恰到好處。中學恰恰就是大家最重面子的時候,徐太宇做作的耍帥反而是理所應當,以後工作了還不得四處裝孫子……林真心笨手笨腳卻又認真的做事,她和徐太宇的一張一弛構造出青春電影最基本卻又百看不厭的衝突。電影在每次兩人感情萌發的時候都會響起那首「小幸運」,第一次只是伴奏,第二次開始快到歌曲高潮,隨著劇情發展這首歌的引用也到了高潮。每一次都把劇情向上抬了一個高度。除此之外,其他各種bgm都是用到剛好,尤其是在對峙訓導主任的時候,bgm真是讓人不由自主抖腳!這也算是日式風格的一個影響。其實我碼了一段男女主人公的性格點評,才發現其實他們都是早已司空見慣的偶像題材,只是電影裡各種畫面和配樂的細節把本來大家都猜得到的故事演繹的引人入勝,讓我為那個傻乎乎的林真心心疼,為那個熱血的徐太宇暗自叫好,讓我一個大男孩開出少女心而流淚。
人生有很多事情,好像就是這樣,並不是你幹了一碗雞湯奮發努力,就能獲得哪怕是失敗的結果。你橫衝直撞的當口被莫名其妙的結論砸中,有點哭笑不得。目標是越過山丘,爬一半給你扔平路上了,告訴你這局不算。就像西西弗斯,被告知明天開始不用再推那塊石頭了,他會不會有點空虛?當然了,膽敢把自己比成西西弗斯,我也是有點夠了。是誰在suffer的關鍵時刻不由分說按下那個停止鍵,我到現在也沒想明白。 雖然在電腦前努力到深夜,還是收到標註「重寫」的稿子,雖然認真對待過一些人,還是不免被騙過那麼幾次還捎帶被指出沒有腦子。很不幸,這是後來的人生,沒有逆襲,也沒有童話故事,什麼都沒有發生。我們大部分80後的人生是挺窩囊的。中學時代,我們在高壓政策下渾渾噩噩額隨著大流混日子,《尼羅河女兒》、《灌籃高手》、明星貼畫、歌詞本、劉德華和張信哲的磁帶成了我們打發時間的消遣物。楊佩佩的金庸劇和瓊瑤的言情劇啟蒙了我們對愛情天真的幻想。可是,在那個時代,班主任的一句「叫你家長來"與自己照照鏡子發現既沒有潘安貌也沒有明星顏,自動就對心動的異性停留到了暗戀檔。還要有些小女生收到情書,她第一反應是忙把信藏起來或者毀掉,連抬頭看一眼作者的勇氣都沒有。待到高考結束,若不能考到好大學或者不能進入外音美專業,女生們姿色平庸又性格內向的,怕是大學四年連場像樣的戀愛都沒經歷,或者勉強接受了一個看上去還算湊合的男生,熬到畢業,一拍兩散,老老實實找工作,服從父母的安排去相親,跟看上去還門當戶對又感覺不算討厭的對象處個半年就領證結婚過日子。
常有人說,好想回到學生時代哦,但是如果你讓我重新回到我的初中時代,完全不改變重新來一遍,我會說滾你妹,因為我真的不確定,那樣大的疼痛,我真的可以再經受得起。但是那真的是我可以,甚至嚴格說唯一可以稱得起青春的部分。天真,執著,暴烈,熱情,陰寒,各種激烈的情緒交織成五顏六色的天空。在後來力氣耗盡,平淡至極的高中,大學歲月裡,我無數次回望那段時光,無數次淚流滿面。雖然我不想再來一次。但是我真的並不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