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飛夢雨花 飛夢雨花
9月1日下午,長沙市新聞戰線第七屆「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比賽舉行。
演講比賽現場。
現場,來自全市新聞戰線的20名選手圍繞長沙市今年的中心工作大局,圍繞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主題開腔亮嗓。值得一提的是,雨花區融媒體中心記者吳禕瑋現場動情演講,講述了雨花融媒體與非遺傳承的故事。
吳禕瑋以《一人、一剪、一世界》為題,講述了她作為一名新聞記者,採訪「中華第一剪」洪源先生的故事。初見洪源,吳禕瑋就被其高超的剪字手藝所折服,蒙眼剪、背手剪,洪源真正做到了「心中有字」,而經過溝通後了解,洪源對這份老手藝的堅守,更是讓吳禕瑋動容。
一起來聽聽吳禕瑋的演講故事吧!
區融媒體中心記者吳禕瑋正在進行演講。
一人、一剪、一世界
談到剪紙,我們並不陌生,那是屬於老一輩的集體回憶。但是剪字,很多人都是第一次接觸,可是你知道嗎,在湖南雨花非遺館,有一位傳承人,號稱為剪出來的字比寫的都好看。他不用事先打任何草稿,一把剪刀即可剪各種書法字體,小到可以剪一平方釐米的小字,大到可以剪幾百平米的大字。蒙眼剪、背著手剪也不在話下。他正是「中華第一剪」洪源。
懷著驚嘆與好奇,作為記者的我,特地拜訪了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初見洪源老師正值去年國慶期間,他戴著一副比啤酒瓶底還厚的框架眼鏡,伏在地上創作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巨幅剪字,只見他將70平方米金色的紙張鋪在地面上,一刀一刀細緻剪出輪廓,這位68歲的老人在近30度的高溫下,席地創作近一個小時,汗水從兩頰滴落,他沒有停止剪字直到「祝福祖國」四個大字一氣呵成。
我對洪源老師進行了深入採訪,走進了他與剪字的世界,洪源出生於株洲攸縣,家裡祖祖輩輩做紙紮活,依託於紮實的書法功底,他學會了刻章和剪字,從此便潛心研習,還獨創了「一刀剪」。
你可能想像不到,他其實患有3000多度先天性近視,這是什麼概念呢?摘下眼鏡只能看到光影晃動,他的世界一片模糊。我問洪源老師,您剪字的訣竅是什麼啊?他說沒有別的訣竅,就是一個字——練,直到「字在心中」!
大家可以試想一下,12分鐘,您能做什麼?作為記者的我12分只能簡單構思一篇文章,但是洪源卻用12分鐘,創造了世界紀錄。時光回溯到2008年,他在短短時間內一刀剪下400平方米的「龍」字成功創造了金氏世界紀錄。因此獲得「中華第一剪」的美譽。
讓人驚嘆的不僅是精湛的剪字技藝,還有他對於老手藝的堅守,他的大弟子黎藝箐說,師傅一輩子都是為了剪字,儘管身患多種疾病,卻沒有一天放棄過練習。因為他堅信著那個最簡單的道理,作為一名手藝人,要想技藝做到精,必須堅持。
今年3月28日,洪源因病去世。如今,「中華第一剪」的牌匾和行雲流水般的剪字,依然懸掛在雨花非遺館的洪源工作室裡,但那把擱在紙張上的舊剪刀,再也等不回它的主人。
洪源老師去世後,我採訪了他的徒弟。洪源有20名弟子,但是他從不收學費,入門只有一個要求,那就是要學滿3年,熬得住的人才能來。在他弟子的回憶中,作為中華老手藝的傳承人,師傅沒有忘記自己肩負的使命。他多次前往韓國、阿聯等,弘揚中華剪紙藝術。他的夢想就是讓中國的這項傳統技藝被全世界看到,能夠不斷傳承下去。
今年1月,弟子黎藝菁舉辦了個人的剪紙藝術作品展,從師6年的她,本想邀請師傅前來觀展,「無奈今年碰上了疫情, 師傅說等情況緩解後就會來的,」黎藝菁說著,聲音禁不住哽咽,「哪知道明天和意外誰先來呢?」
洪源在世的最後一幅作品, 就是一副草書的「活」字。黎藝菁告訴我,她不信鬼神,卻覺得,冥冥之中,將剪紙藝術傳承下去,是師傅最後的囑託。入門時師傅送的一把剪刀她一直收藏著,想著未來繼續傳承剪紙藝術的道路,她的內心沒有彷徨,「我會好好練,讓剪紙藝術,活下去!」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讓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接續傳承?當看到一代代老手藝人以生命為蠟燭,燃燒新的希望,一輩子堅持自己的手藝 、一輩子做好一件事情,將這份堅守薪火相傳時,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我的故事講完了,謝謝大家!
向上滑動查看更多內容
故事還未結束……
事實上,吳禕瑋講述的故事也恰恰說明,好記者離不開基層,好故事就在我們身邊。
疫情期間「衝鋒陷陣」
主題報導有聲有色
深入基層踐行「四力」
……
其實,雨花區融媒體中心還有許多有激情、有才情、有熱情、有顏值的「融花融草」。
↑區融媒體中心副總編輯熊其雨在會議現場進行採訪拍攝。
↑區融媒體中心記者陳靜(左一)深入田間地頭採訪「新農人」。
↑在一次大型活動現場,區融媒體中心編輯顏開正一絲不苟地選取角度,認真進行拍攝。
↑區融媒體中心記者謝旺正在進行拍攝。
↑區融媒體中心平臺編輯周哲文正在認真拍攝視頻。
↑區融媒體中心副總編輯熊其雨在相關街道分享一個基層「傳聲筒」的自我修養。
↑區融媒體中心記者李蕾(右)採訪消防指戰員。
↑區融媒體中心記者戴雨瑤採訪建檔立卡貧困戶。
↑雨花區融媒體中心記者高興(右)在高鐵新城片區採訪拍攝。
↑區融媒體中心編輯楊景茜正在運營「雨花發布」官方微博。
↑區融媒體中心平臺編輯周哲文正在認真審核稿件。
↑區融媒體中心編輯李旦昱是一名「老口子」,編稿上稿、校對挑錯、辦文辦會樣樣「裡手」。
↑疫情期間,區融媒體中心記者吳禕瑋連夜深入社區和樓棟蹲點採訪。
↑頭頂烈日,區融媒體中心記者高興(右)攀爬塔吊採訪高溫下的勞動者。
↑區融媒體中心記者戴雨瑤在跳馬鎮扶貧車間拍攝Vlog。
↑天氣炎熱,區融媒體中心記者謝旺的上衣擰得出水來。
↑金秋九月,區融媒體中心記者積極踐行「四力」,深入跳馬鎮瓜果採摘基地進行採訪拍攝。
↑區融媒體中心記者在雨花非遺館協作採訪著名作家王躍文。
↑區融媒體中心記者陳靜(左一)參加「開放雨花·夢想直達」長沙市雨花區2020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招商推介會留影。
◆更多精彩內容別走開◆
新聞知多點
● 2017年8月7日,雨花區新媒體中心成立。
雨花區融媒體中心內景。
雨花區融媒體演播室。
● 2018年6月初,開通官方抖音「雨花發布」。
● 2018年6月19日,雨花區融媒體中心成立,成為全省第一個「吃螃蟹」的縣市區。
● 2019年8月,集「新聞資信、政務辦理、便民服務」於一體的綜合性客戶端「開放雨花」APP亮相,開設了「雨花實說」移動問政系統,凡是網上能辦的政務事項都能在「開放雨花」APP掌上辦;APP實現在線辦理政務達610項;「開放雨花」APP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融通,實現在APP上進行志願服務「群眾點單、平臺派單、志願接單」等。
● 2019年9月29日,區融媒體中心與區政協辦、區委政法委、區教育局、區市場監管局、區法院、區檢察院、區公安分局、區總工會、區婦聯、左家塘街道相關負責人籤訂融媒體工作室戰略合作協議並進行授牌,打造宣傳工作共同體,傳播雨花好聲音。
載體多樣、渠道豐富、覆蓋廣泛……雨花新聞網、「@雨花發布」微博號、「雨花發布」抖音號、「飛夢雨花」微信公眾號、「新湖南」雨花頻道、「時刻新聞」雨花頻道、「掌上長沙」雨花頻道、「智慧長沙」雨花頻道、 「 開放雨花APP」等九大平臺實現融合。
來看一組數據
● 「雨花發布」微博推稿《雨花區2020年首個政府投資建設工程項目今日復工》閱讀量達11萬+;
● 微博話題《『防疫抗疫·暖心助企』》獲得88.5萬閱讀量;
● 「開放雨花」APP專題《防控疫情·雨花發布》獲得199.3萬閱讀量;
● 三湘「大V」看雨花、「原來你那麼美」話題一周內閱讀量竄至1415萬;
● 互動H5《天天天藍》點擊量達272萬,60餘萬人次參與互動;
● 全區12萬師生共唱《我和我的祖國》視頻,點擊量達20.9萬;
● 原創動漫視頻《改變,圭塘河》觀看轉發23萬餘次;
● 「花園式養老」視頻,閱讀量25.6萬;
● 展示雨花地標的「打卡雨花」短視頻,點擊量達43.5萬;
……
目前,雨花區融媒體中心已成為區委、區政府正面宣傳、輿論引導、網絡問政與政務服務的重要陣地,為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下階段,雨花區融媒體中心將繼續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雲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記錄身邊事,感動身邊人。
同時,用實際行動講好雨花故事、傳播雨花聲音、展示雨花形象,為建設更高質量的財富品質幸福雨花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和強大精神動力。
來源 | 區融媒體中心記者陳靜 李蕾
原標題:《好記者講好故事 !快看,雨花融媒這些「融花融草」,奧利給!》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