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真相》零宣發爆了。
我這個五年沒有完整看過國劇的人,一口氣看完了這部12集的短劇。
作為一部懸疑片,《沉默的真相》算不上精彩,熟悉刑偵局套路的人,看到一半甚至三分之一處就能猜到案子的來龍去脈。
這部劇可貴之處在於對社會痛點無情的揭露和諷刺。
9.1的高分,是打給劇中人的堅持、正義以及導演組的勇氣的:
縣檢察官江陽,原本有著美好的前途,他是縣檢察院唯一的研究生,工作沒多久就被提拔為偵監科的科長,同時還是市檢副檢察長的準乘龍快婿。
一天,女同學李靜的來訪,改變了他一生的航向。
李靜上大學時有個男朋友叫侯貴平,到苗高鄉支教時身亡。屍檢報告上說侯貴平是自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為什麼會自殺?公安給學校出具的通報是侯貴平強姦丁春妹後畏罪自殺。
李靜相信自己的男朋友不是這樣的人,恰好江陽在事發地當檢察官。李靜拜託江陽重新調查這個案件。
江陽猶豫,一個大好青年犯不著淌這趟渾水。
江陽的女朋友,吳副檢察長的女兒吳愛可氣不過,要求江陽一定要主持正義。
江陽就這樣被「拉下了水」。
江陽和警察朱偉、法醫陳明章,順藤摸瓜,終於查明了真相:當地的富商孫傳福輾轉安排底下人從女工中物色處女性賄賂市長女婿曾祥東,以換取政府資金扶持。侯貴平撞破了「官商勾結」的秘密,又屢次舉報,被「滅口」。
▲導演最大限度地夾帶了私貨。原著中性侵的對象是幼女,為了過審,電視劇改成了成人。但是透過這個鏡頭,暗戳戳地指出性侵對象當時可能未成年。
「平康三傑」都是科班出身,知道要翻案必須得拿出過硬的證據。無奈敵人太強大,每次在他們要成功取證的時候,都被對方搶得先機。
在追查過程中,江陽失去了前途、愛情、健康。
從一個鮮衣怒馬、意氣風發的白衣少年,變成了一無所有的落魄大叔。
當他患上了絕症,自知命不久矣的時候,以自殺的方式和朋友們做了一個局,換取了一個重新調查侯貴平案件的機會。
有人說電視劇把社會描繪得也太黑暗了,李建國作為一個刑偵大隊的大隊長就能這麼隻手遮天?當縣公安局局長、副局長都是死的?
說這句話的人一般沒有被社會毒打過。
李建國跋扈是因為有著強大的背景。
原著中他的大boss直通中央,直接的保護傘夏立平一直升至省委副書記。
哪怕在劇中,副市長級別的保護傘也夠了。
想想湖南懷化的操場埋屍案。
處理的最高級別也不過是市公安局局長。
判決理由還不是他充當保護傘,只是玩忽職守了:輕信下級的口頭匯報,導致應該立案而沒有立案。
徇私枉法,明知道兇手是誰卻予以包庇的只到縣副局長。
換言之,小小的縣副局長就可以把一件故意殺人案壓下來。
劇中,副市長的女婿站在這條犯罪鏈條的頂端,是直接參與人,地位比「操場埋屍案」中承攬工程的惡勢力集團地位不知道高了多少倍。
縣公安局局長、副局長都是人精,明白其中的關竅和厲害,看到李建國上躥下跳幫著消滅證據,自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江陽和吳愛可帶著一身的熱忱和學生氣走進這鋼筋水泥叢林,對於社會還停留在書本上理想化的認識,難免把問題想簡單。
一個小例子,吳愛可認為檢察院的偵監科就是監督公安局的,江陽作為偵監科科長要公安局重新偵查還不是手到擒來?然而現實中,檢察院在監督這塊的地位很尷尬。
公安局總是自嘲:公安是做菜的,檢察院是端菜的,法院是吃菜的,以顯示自己地位低。但一個問題是,公安的菜做成什麼樣,檢察院都得端。
▲劇中還是有bug的,江陽受賄30萬,才坐了三年牢。在2010年前後,受賄30萬至少十年打底,即便有減輕情節也不至於低到這種程度。書裡說是因為江陽的老師張超找到市領導,市領導有承諾,只要江陽認罪就可以只判兩年,細思恐極。還有一個bug是電視劇宣判的法袍是新式發泡,2010年還沒啟用。
《沉默的真相》揭露了清州市監督系統的失靈。
性賄賂是隱蔽的。但扶持資金的發放不是。
但凡對資金的運作能夠進行有效的監督,拔出隨意資金運作的蘿蔔,就會拔出曾祥東強姦的泥。
現實是:在權力面前,監督是軟弱無力的。
市長女婿打著老丈人的旗號,可以決定暗中決定資金的使用和去向。
一些相關案例中,「領導批示」「領導打招呼」甚至是暗示或不表態,就可以使資金「暗度陳倉」。
社會學家孫立平說,暗箱操作是目前我們這種不受監督和制約的權力模式的必然產物。對上,它使得自上而下的權威和控制失去效力;對下,它使得公民對權力的監督成為不可能。
劇中還有一處絕妙的諷刺:
當窮盡一切手段後,江陽們不得不以身犯險,通過製造爆炸等多種方式引起輿情的恐慌,引發上層的關注,從而啟動「程序正義」。
這一撒手鐧的背後隱藏著這樣的行為邏輯:無論是民眾反映的問題,還是媒體披露的問題,只要沒掀起軒然大波,只要沒引起公共憤怒,就不被當成一個問題。
難怪越來越多的人在自媒體上陳列著自己的「冤情」,敲鑼打鼓地等待著被關注。他們等待著一場民意的風暴,帶來「上級部門」的明察秋毫、為民做主。
我敬佩江陽和江陽們,他以飛蛾撲火的姿勢掀起了罪惡的一角,他像一個燃燈者,為漫漫長夜帶來一縷正義的火光。但另一方面我又替江陽們惋惜,這種滾釘板似的上告方式和民國時期的楊三姐告狀又有什麼本質區別?
所以案件是江陽們推進的嗎?不,沒有局長的「上達天聽」,沒有廳長的首肯和授意,這個案子永遠不會水落石出,正如蚍蜉永遠撼不動大樹。
如果人們在面對罪惡的時候處於一種無能為力的狀態,如果與罪惡的對抗要付出極大的代價,如果人們對抗罪惡的努力得不到理論上應當維護正義的公權力的支撐甚至還會為此受到懲罰,底線就會處於失守狀態,江陽只會成為個例。
難怪原著叫《長夜難明》。
我更喜歡這個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