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何浩 重慶市南岸女子教育矯治所供圖
「看見了嗎?我妹妹特地弄了一個幸福一家人的群,她和老爸每天都要在裡面發一些東西。我也做了很多好吃的,經常給妹妹一家送去……」這是今年疫情期間,39歲的羅薇薇和重慶市南岸女子教育矯治所心理矯治中心楊萍發的微信。
如今,羅薇薇在某區一家快遞公司上班,每天早上九點半上班到晚上七點半下班,忙碌又充實,在同事眼裡她就是一個既開朗又勤勞的開心果。不過,在7個月前,她還是重慶市南岸女子教育矯治所的一位戒毒人員。
而且,進入重慶市南岸女子教育矯治所之前,因為家庭房產糾紛,脾氣暴躁的羅薇薇還邀約「兄弟夥」砸了妹妹和妹夫開的超市,被妹夫舉報後她已是第二次走進戒毒所。二進宮的羅薇薇對妹妹以及父母充滿了怨恨,不過,這一次戒毒回家後,羅薇薇變了一個人。
十年探索
重慶市南岸女子教育矯治所是重慶唯一一個女子教育矯治所,它還有塊牌子叫重慶市南岸女子強制隔離戒毒所。被送進這裡的女性要在戒毒所接受兩年的強制戒毒。
毒癮難戒,復吸率高是一道嚴重困擾世界各國的社會和公共衛生難題。戒毒人員在戒毒所裡一般會接受運動戒毒、醫療戒毒,還有心理戒毒。
楊萍在戒毒所幹了15年,主要在該所心理矯治中心為戒毒人員從心理上戒除毒癮。從2009年開始,楊萍和她的同事開始在戒毒人員之間啟動心理互助員隊伍建設。戒毒人員心理互助組和心理矯治中心、大隊心理諮詢室形成場所三級諮詢網絡,這在全國還是首次。
楊萍介紹,原來戒毒所裡的心理戒毒主要是請專家講座、心理宣傳小冊子、心理測評,以及根據戒毒人員需求安排心理諮詢師進行一對一輔導等。而心理互助員制度是從戒毒人員中間選拔、培養,然後通過這批心理互助員去影響、幫扶身邊的同伴。
11年來,戒毒所共有191名戒毒人員參加心理互助員培訓,經過綜合考核評估,190名受聘上心理互助員。
就像生活中自己受了委屈一樣,很多人願意找身邊的閨蜜傾訴、吐槽,而不願意找上司或者長輩。楊萍說,心理互助員緩解了戒毒人員與民警之間由於法定身份導致的心理距離對心理諮詢效果帶來的客觀影響,彌補了所、隊二級諮詢結構的局限性。
心理互助員培訓課
年度「大考」
但是這一「職務」不是想做就能做,必須符合一定條件,經過選拔、學習、考核過關才能應聘「上崗」。而每年初發布招募令後,一路過關斬將留下來進入心理互助員培訓的戒毒人員不到30人,這一配備比例通常為3%。
心理互助培訓課程並不枯燥,除了佔比很小一部分的心理學基礎理論知識講解外,更多的是參訓人員通過遊戲、討論、心理探索等互動形式來獲得心理互助的技能以及幫助自我成長,課堂上音樂、詩歌也是療傷工具。有時候,戒毒所裡的培訓人員還給她們過生日,給她們一些精神和物質上的鼓勵。
在這些活動中,對羅薇薇影響最大的是「生命中的貴人」,這個專題訓練也是戒毒所裡十一年來從沒取消過的一堂課程。
「閉上眼睛,深呼吸,回憶你過往生命中給自己帶來最深傷害那個人,讓他清晰浮現在自己眼前,去感受自己情緒。睜開眼睛,選擇一種自己最不喜歡的顏色筆,然後把這個人畫出來,把想說的話寫出來……」在培訓人員的引導下,羅薇薇靜靜凝視這個畫像,她若有所思,手輕輕有些顫抖。然後選一支自己既不喜歡又不討厭的顏色畫筆去修改這個人的畫像。她靜靜凝視這個畫像,想到這個人在生命中也曾教會了自己什麼……然後再用一支自己喜歡的顏色畫筆對畫像進行修改,並寫上心裡的話。
由於家庭環境影響,上學時候的羅薇薇喜歡和「不良青年」一起混,超短髮、說話兩句不稱心就動手,羅薇薇後來染上了毒品。第一次進戒毒所出來後,羅薇薇也想從頭開始,但是身上的標籤加上周圍人異樣的眼光,她就像一隻「刺蝟」。
生活中找不到光亮,羅薇薇又和曾經那群「哥們」混在了一起,希望在毒品中解壓。
當時羅薇薇父母在江北的老房子拆遷,獲賠了兩套安置房。父母擔心羅薇薇吸毒敗光,就把兩套房子登記在小女兒名下。一次家庭聚會,妹夫的語言再次激怒了羅薇薇,加之羅薇薇聽親友說妹妹開的超市也是父母資助,怒氣難消的羅薇薇當場掀了飯局,邀約「兄弟夥」砸了妹妹和妹夫開的超市。
妹夫報警後,羅薇薇「二進宮」。
心理互助員談自己學習感悟
看到光亮
羅薇薇當時對父母和妹妹一家充滿了怨恨,她認為自己這輩子吸毒、進所就是因為這樣的家庭。
參加心理互助員培訓後,羅薇薇的臉上明顯多了笑容,狀態也好了很多,和培訓人員、同伴的交流也多了。在課程結束的匯報會上,羅薇薇在筆記本上寫了整整幾頁感悟,其中提到:爸爸媽媽辛苦一生掙來的錢,作為兒女是沒有資格幹涉什麼的,他們願意將財產給誰是他們的權力,作為兒女應該尊重他們的選擇。過去這麼多年,自己給他們添了不少麻煩……
互助員培訓會上,楊萍和同事會通過互動教會參訓人員怎樣協作獲得成功,怎樣學會傾聽,怎樣感恩。
還有10多天就要結束戒毒所生活的丹丹也有多年吸毒史,身材高挑的丹丹在吸毒前是位大美女,後來認識了吸毒的朋友,慢慢她也染上了毒品。
「我想我這輩子就這樣吸毒下去了,未來一片黑暗,父母也絕望到只要我不做其他讓他們再操心的事,這輩子就吸毒直到生命結束吧。」
每月一次20分鐘的家屬會見,丹丹和父母聊天幾乎就三句話:最近身體怎樣?錢多久打過來?我還好。然後丹丹就沉默無語,低著頭,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父母看著丹丹又不忍離去,直到20分鐘時間滿後才默默離開。
進入心理互助員培訓後,每次家屬會見,丹丹的話明顯多了。「我現在過得很充實,我出去以後準備做點小生意,下班回家給您們做好吃的,周末我們一起去爬縉雲山……」20分鐘的會見,幾乎都是丹丹一個人說話,而且滿臉笑容,談到未來,眼睛裡閃著光。
話多了,笑容也多了,談話中都是對未來的期許。楊萍認為,吸毒人員不是天生的,很多是因為後天的環境、婚姻家庭的變故引起的。染上毒品後,他們往往把自己的心關閉起來,培訓就是打開他們的心扉,讓他們看到自己的未來和生命的光亮。
楊萍為戒賭人員過生日
多重角色
心理互助員隊伍建設的最大受益者是心理互助員本身,同樣她們也影響身邊的同伴。楊萍將每年培訓的不到30位心理互助員稱為「火種」,希望他們影響、帶動身邊更多的同伴,畢竟她們24小時在一起,在心理、經歷上更能引起「共情」。
走出戒毒所兩年多的林小雨現在在渝北某家酒店兼兩份工作,出去離婚之後,她又組建了一個幸福的家庭,並和現在的丈夫有了孩子。在戒毒所,林小雨就是一名優秀的心理互助員。
欺騙是戒毒人員剛進所後常見的把戲,林小雨在新收大隊時,有一個剛入所裝聾的戒毒人員陳欣。這種裝聾林小雨當時就看出來了,但是並沒有直接揭穿她。要是以前,脾氣火爆的林小雨早就按捺不住,當眾讓陳欣出醜了。
不過這次林小雨選擇去溝通、傾聽,這是培訓會上學會的人際溝通中的應對技能。等陳欣身邊無人的時候,林小雨過去和她聊。出於遭遇和身份一樣,陳欣告訴林小雨自己有個女兒,擔心女兒沒人管,所以不想待在戒毒所。陳欣對林小雨說她是第一次進戒毒所,讓女兒知道了很沒面子。
林小雨聽到這裡找到了點,對陳欣說,你女兒要是知道你面對事情裝聾作啞怎樣想?陳欣沉默了很久,之後林小雨對她講了很多戒毒所的情況,陳欣就開口說話了。
每次林小雨為同伴疏導後都會寫成文字案例,並交到培訓老師那裡作為案例對學員進行分析和督導,哪裡需要改進,哪裡是閃光點,培訓老師都會評語。
心理互助員培訓課後戒賭人員做的案例筆記
2018年國慶節,重慶市南岸女子強制隔離戒毒所戒毒人員心理健康月總結會上,戒毒所請林小雨回來為戒毒人員交流了自己心理互助員的成長曆程。林小雨以《485個日子 感恩有愛相隨》為題,站在階梯教室的講臺上,向臺下的戒毒人員分享了自己參加心理互助員培訓的成長以及出所後的新生活。
「觀察員、信息員、宣傳員、示範員、輔導員……」去年,楊萍受司法部戒毒管理局邀請到全國分享心理互助員制度時,她總結了心理互助員這幾個角色。
戒毒所給出了一組截至去年的數據,自2009年以來,心理互助員在互助工作中累計發現戒毒人員情緒不良事件並及時向民警匯報超500餘起,摸排到戒毒人員中因不良情緒引發的安全隱患苗頭180餘起,利用自己掌握的心理健康知識疏導他人不良情緒950餘次。
「戒毒,同時也是喚醒生命內在的價值感、使命感、責任感和對美好生活的強烈渴望……」楊萍說。
(文中除楊萍外其餘名字皆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