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商報訊 「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裡的這一表述,受到社會高度關注。
延遲退休有沒有「時間表」?男女是否該同齡退休?就大家最關心的一些問題,記者採訪了權威部門和專家。
焦點一 延遲退休有多大必要性?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養老保險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已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40歲左右提高到了2019年的77.3歲,但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確定的男性60歲、女幹部55歲、女職工50歲的法定退休年齡,近70年未有調整。
「與『十三五』相比,這次規劃建議強調實施,就是要真正『動』起來,從頂層設計到付諸行動,提高法定退休年齡是大勢所趨。」中國社科院世界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說。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金融系教授彭浩然認為,延遲退休是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現實需要。過早退休容易造成人力資源浪費。從國際橫向比較,我國現行退休年齡也明顯偏低。人社部資料顯示,近年來,美國、德國、日本等都將法定退休年齡逐步提高到了65歲甚至更高。
儘管對男女是否該同齡退休等問題,專家們還存在不同看法,具體取決於下一步如何規定,但女性延遲退休的速度略快一些、縮小男女之間退休年齡的差異,在學界已基本成為共識。
焦點二 延遲退休會不會只利好一部分人?
一些人認為,延遲退休有利於機關、事業單位領導幹部以及國有企業負責人,能讓他們施展更多才幹,同時獲得較高的收入。而普通職工特別是基層企業職工相對缺乏積極性。
記者採訪了解到,不同職業、不同行業的從業者,對延遲退休的期待也不一致。總體看,體力勞動者擔憂較多,腦力勞動者反應沒那麼強烈。一些醫學專家、大學教授、科學家等「退而不休」,有的甚至七八十歲還在奮戰。
為了減少社會震動,爭取更多支持,部分專家建議,在具體實施延遲退休時,一是要解決激勵機制問題,二是要強調循序漸進,注重改革的公平性、制度的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