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6 18: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
上海重要講話精神和視察虹口重要指示精神
全面落實市委關於開展黨史、新中國史、
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學習教育的要求
虹口青年微生活推出了
「百行」青年讀「四史」系列推送
來自虹口各行各業的百名青年
參與誦讀「四史」
感悟初心使命,傳承紅色精神
本期為系列推送的第36期
主播介紹
傅蘭耀,中共黨員,福建國航遠洋運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綜合部主任,集團團總支書記,虹口區共青團代表。
「百行」青年讀「四史」
改革開放史
朗讀內容摘自
《改變中國:經濟學家的改革記述》
(向上滑動啟閱)
《改變中國:經濟學家的改革記述》節選
浦東是指上海黃浦江以東地區,南臨杭州灣,東北抵長江口,西靠黃浦江,總面積約2000平方公裡。在租界時期的上海,浦東顯然是被遺忘的地區。但是,有意思的是,偉大的革命先驅孫中山與浦東有著不解之緣。除了其夫人宋慶齡出生在浦東並在浦東長大之外,根據唐國良主編的《辛亥革命中的浦東人》,由孫中山先生1905年創建的中國革命同盟會中就有浦東新場的葉漢丞,周浦的夏允麟和王一亭,川沙的黃炎培,高行的葉惠鈞、曹成甫以及高橋的李平書等。
1919年,孫中山在其《實業計劃》一書的第二計劃第一章中提出設想,應該在長江口附近的浦東地區建設東方大港,改造上海舊港,使上海成為面向世界的航運中心。非常難得的是,在文中,孫中山還製作了一幅用中英文注釋的「計劃圖」,圖中還有「高橋」「浦東」等字眼。因此,也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浦東開發早在近一百年前就被孫中山設想過了。
在改革開放以後,特別是進入20世紀80年代,浦東的開發就開始受到民間人士的關注。來自民間的研究也開始多了起來。
2016年9月13號的《東方早報》發表了一篇介紹20世紀80年代關於開發浦東的民間研究的文章,提到了一些細節。例如,文中提到,1980年2月,上海市建委的簡報《基建情況》上登載了上海城市規劃局的工程師陳坤龍關於在浦東地區建設新市區的建議。陳坤龍提出上海應該把浦東開發起來,建設新城。同年10月,上海社科院的《社會科學》月刊發表了陳坤龍的文章《向浦東廣闊地區發展》,明確提出了「把浦東地區建設成為上海新城」的觀點。上海市城市經濟學會的易新也在《社會科學》第6期上發表了《在浦東沿江建立新的市中心——要在6100平方公裡上做大文章》,不約而同地提出在浦東沿江建設新的市區中心城市的想法。
另外,在1981年上海市政協五屆三次會議上,政協委員、城建專家、同濟大學教授殷體揚提交了《建議籌設開發浦東建設和規劃機構》的提案;同時,政協委員陸子芬、俞穎生提出了《請積極準備建立浦東新區,建設成為新型國際城市楷模》的提案,還有政協委員李立俠、姜慶湘等的提案《引進外資建設浦東發展上海經濟》。
1983年,上海社科院部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陳敏之領銜的「上海經濟發展戰略研究」被列入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六五」規劃重點項目,該課題提出應當把開發浦東提到上海城市發展戰略的議事日程上來,並且應當佔有重要地位。設想將浦東建設成上海的政治中心,同時輔之以文化中心、教育中心、科技中心和信息中心,而不僅將浦東視為市區的延伸輔助地帶。即使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這也是相當超前和大膽的想法。
讀「四史」學習體會
歷史是對往事的記敘和研討。學習歷史最大的意義,就是讓人可以獨立思考,學好歷史可以使人透過現象看本質,做好自尊自愛。而學習「四史」可以更好地讓我們在當今複雜的世界大環境下,保持自我,認清自我,完善自我,從而真正做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隨著中國越發壯大,我們逐漸開始在各個領域方面嶄露頭角,我仍然記得2005年的突破天際的載人飛船「神舟五號」,2008年震驚世界的北京奧運會開幕式,2010年舉世矚目的上海世博會等等數不勝數的「奇蹟」讓世界重新將目光聚焦回了這片已有5000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
隨著改革開放時代的來臨,中國的經濟呈現出了爆炸式的增長,自從2010年以來,中國GDP總量便常年穩居世界第二。不僅如此,在文學方面及醫學方面,我國也先後斬獲了諾貝爾獎這一最高榮譽,得到了世界的肯定。5G網絡覆蓋,大數據,人工智慧,量子計算機誕生等等高新技術產業標誌著在科技領域我們也在不斷進步。
這一路走來,縱使在早期籤署了各種不平等條約,飽受外部打壓,被強行撞開國門,被迫割地賣國;縱使歷經了長達8年的艱苦抗戰,百姓苦不堪言;又縱使今日遭受了全球疫情的洗禮,人類生命健康與經濟都遭受威脅,中國人臥薪嘗膽,厚積而薄發。回顧這些年來中國取得的成就,簡直堪稱「奇蹟」——收復領土,改革開放,科技進步。這些「奇蹟」離不開的是中國共產黨的指揮,離不開的是每一個中國人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孜孜不倦的努力。正是這份努力和堅持,幫助我們在惡劣的條件下共同度過難關。
歷史告訴我們,曾經中國的傷痛。而現在我們書寫的歷史,將會告訴未來的中國人,什麼,叫中國。
我們已經取得了諸多殊榮,但是我們依舊不能自滿。中國人均GDP自1960年至2019年已增長了125倍,這是一個誇張的數字,但是我國人均GDP的世界排名仍然處於中遊水平。中國雖然有5G這類引以為豪的技術,但在半導體晶片產業依舊存在著被外部制裁的極大風險。從中國的閱兵可以看出,中國的部隊已經不同以往,站在了一個新的高度,如今「東風快遞,使命必達」也是我們一句響噹噹的口號,但是我們也必須牢記,美國依舊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部隊,強大到「能打敗美國一半海軍的只有美國的另一半海軍」。
無論我們走得多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我們需要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把開展好「四史」學習教育作為重要政治任務來抓,創新學習載體,擴大學習內涵,讓「四史」學習教育入腦更入心,讓我們都成為更好的中國人。
作為虹口青年微生活的重點系列推送
「百行」青年讀「四史」
每周發布兩期
還請各位虹口青年持續關注!
不忘歷史、不忘初心,
知史愛黨、知史愛國。
誦讀「四史」,傳承有你。
趕緊長按識別以下二維碼進入學習時間吧
供稿:基層部
原標題:《「百行」青年讀「四史」(三十六) |【改革開放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