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尚未關注我們,可點擊標題下方的「非遺中華」關注我們,並轉發您喜愛的內容。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每一個中國人應盡的責任!
詠春拳——詠春拳相傳為福建詠春所創造。嚴詠春為武林隱師嚴四的女兒,她吸收了福建永春拳方七娘的白鶴派中的拳技和宗鶴拳、福建少林拳技等,結合蛇鶴相鬥的特點而融匯創編出詠春拳。後因遷居於廣東南雄縣,故傳此拳於廣東。此拳現流行於廣州、肇慶、順德、鶴山等地。此拳根據「長手能運氣、短手能自保」的原理,以「短橋窄馬、擅發短勁」為主要特點,以「拳、橋、膀、指、掌」和「吞、吐、浮、沉」及「二字拑羊馬」為手、身、步法的標誌。其進功分三階段,第一階段練習詠春氣功(腎氣歸元);第二羊段練習十二個老式,即子午拳(穿心捶)、獨龍拳、偏身拳,箭拳、外廉手、內廉手、外搭、內搭、外耕手、內耕手、三品掌、撲翼掌。另有小念頭、沉橋、標指三套基本拳法;第三階段練習「學 手、練知覺」。最後學習「三拳各式散手總合」,即一百零八點木人樁法。詠春拳動作靈敏快速,以靜制動;柔化剛發,剛柔並濟;富於攻防,著重實用。
詠春拳是一門中國傳統武術,是一門制止侵襲的技術,是一個積極、精簡的正當防衛系統、合法使用武力的拳術。較其它中國傳統武術、更專注於儘快制服對手、以此將當事人的損害降至最低。
詠春拳是以「中線理論」等理論基礎為內容、而頗具特色的南拳拳術,強調使用正確的觀念、意識及思維方式,來導出肢體的靈活應用;其內容主要包括「小念頭」「尋橋」和「標指」等,主要練習方式為雙人對練的「黐手」「黐腳」等;輔助器材有貼牆沙包、三星樁等;訓練器械有木人樁、刀、棍等。
2014年11月11日,福建省福州市申報的「詠春拳」項目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關於詠春拳的起源有許多傳說和歷史版本。而發展至今的詠春拳實質上是經過歷代詠春先師逐步發展完善而成。雖然有許多人認為詠春拳源自川滇邊區,流行於福建,而揚名於廣東佛山,但是由於文字資料的缺乏,有關詠春拳的歷史只在群眾中口頭流傳,再則就是野史小說的描述。隨著時間的推移,說法就互有出入,故有關詠春拳的起源,一直都是眾說紛紜,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
詠春拳的拳術套路主要有小念頭、尋橋和標指三套拳及木人樁。基本手法以三傍手為主,還有挫手、撩手、破排手、沉橋、粘打。主要步型有四平馬、三字馬、追馬、跪馬、獨立步等。它是一種集內家拳法和近打於一身的拳術,要求手、腰、馬、心、意、勁整體合一。強調以「心」指揮「意」,以意引導手、腰、馬運動,從而形成整體合一。它立足於實戰,具有招式多變、運用靈活、出拳彈性、短橋窄馬、擅發寸勁的主要特點,以大閃側、小俯仰、耕攔攤膀、黏摸蕩捋、審勢記牢、曲手留中為手法,以搭、截、沉、標、膀、腕指、黏、摸、熨蕩、偷、漏和「二字鉗陽馬」的身形步法為標誌。
詠春拳是一種十分科學、實戰性強的拳術,它拳快而防守緊密,馬步靈活而上落快,攻守兼備及守攻同期,注重剛柔並濟,氣力消耗量少。詠春拳用「寸勁」來攻擊和防守,理論和心法方面注重中線、埋跨、朝面追形、左右兼顧、來留去送、甩手直衝等。其長處在於埋身搏擊。
詠春拳起源與傳承:詠春拳,少林嫡傳武技之一,關於詠春拳的來源,大致有這樣幾種說法:(在這裡須要額外闡明的是:下文中所列的「泳春」「詠春拳」「永春拳」,都為同一拳派的不同稱呼。)
第一種、創於福建永春縣:
據傳是詠春拳始創於福建永春縣,為該縣嚴三娘所創白鶴拳轉化而成,此地名為拳名。故名「永春拳」。亦有以嚴氏名詠春,稱之為「泳春拳」者。此拳傳至廣州,稱為詠春拳。
第二種、創於少林五枚師太:
則以為詠春拳開創於五枚師太,見到蛇鶴相爭而有所悟的是五枚而非嚴詠春。五枚師太是清初的少林派弟子,有說她還是少林白鶴拳高手。由於福建南少林被清政府所焚,她為了避禍,隱居於川滇邊界的大涼山,因見蛇鶴相爭而創出詠春拳,後來便傳於嚴詠春。
第三種、創於五枚傳於苗順:
五枚創詠春拳後,並非直接傳給了嚴詠春,而是傳給了少林弟子苗順,苗順傳少林俗家弟子嚴二,嚴二再傳女詠春及婿梁傅儔。
第四種、創於少林一塵庵主:
詠春拳的創編與五枚師太或嚴詠拳均無關係,更沒有什麼蛇鶴相爭,而詠春拳的前身是清初反清組織「天地會」的一種奮鬥的武技,為河南嵩山少林弟子一塵庵主所創。他(或「她」)首先傳給汀昆戲班的武生張五(人稱攤手五,據說有「一隻攤手獨步武林」之譽),張五後來落難來粵,落腳於南海縣佛山鎮大基尾的「瓊花會館」,便將詠春拳傳於粵劇界諸弟子。後鹹豐年間李文茂起義,諸弟子為避禍而將「詠春拳」的「泳」字改為「永」、「詠」。紅船中人黃寶華、梁二娣、大花面錦等人學得此拳,又再傳給在佛山筷子路開中藥店兼行醫的梁贊,此後梁贊將詠春拳發揚光大。
第五種、傳於少林至善禪師:
詠春拳應為永春拳,得名於福建泉州少林寺的永春殿,乃當年進殿者所習的南派內拳法,全稱是少林永春,總教習是少林弟子至善禪師。南少林被火焚,至善迴避到佛山,曾一度躲匿於粵劇紅船中當夥夫。後因在東莞打抱不平露出真本事,戲班中人便紛紜拜他為師。弟子中有惠州人氏蘇三娘,為戲班中花旦,所學尤精,被人譽為「永春三娘」。後三娘將武功傳於紅船中人黃華寶、梁二娣等人,黃、梁又傳佛山梁贊,使永春拳得以在佛山發揚光大。
第六種、衍於少林鶴拳:
詠春拳源於福建泉州少林寺(於現在的蒲田,以前屬於泉州府)的鶴拳。鶴拳是南少林嫡傳武技之一。嚴三娘的父親乃南少林俗家第子。嚴三娘從學於父親,得一身南少林鶴拳真傳。後嚴三娘下嫁廣東並授拳於當地。因三娘來自福建永春縣,固稱呼其為嚴永春,稱其拳為永春拳。永春和詠春實在是閩南話和廣東話的混雜與及書寫的過錯引起的。詠春拳和現在福建傳播甚廣的鶴拳同出一宗,一看便知。當然詠春拳也經過各代拳師的豐碩和修正。鶴拳在南少林寺中也非一人所創,而是經過各代少林寺僧的豐盛與改良。
最可信的說法:
詠春拳,少林嫡傳武技之一,詠春二字乃是為了記念詠春拳之開創人嚴詠春師祖。祖師嚴詠春原籍廣東福建,其父嚴二公於九連山下經營豆腐買賣。而詠春則自小追隨五枚習技,後因見蛇鶴相鬥而悟出拳術之道,並得其師父五枚之修改,因而武技大成。詠春師祖並請求五枚大師為拳命名,五枚則答曰你既名詠春,就將詠春命名此拳可也。因此,詠春拳之名正式出生了。
祖師後下嫁梁博儔,其後更隨其夫返粵並將其武技傳與博儔,因此其夫盡得詠春之所傳。此為詠春拳之第二傳,時在嘉慶未年。博儔因與紅船中人友愛,並常與其友梁蘭桂、黃華寶及梁二娣等飲酒論技,博儔更將詠春拳與華寶等人交流紅船之名技六點半棍。及後更與華寶等人隨紅船漂流,在此期間,他們更日夕研究,苦心練習,不兩年己盡得其秘奧了。梁蘭桂、黃華寶及梁二娣等可稱之為詠春拳派之第三傳。少林六點半棍更為習詠春拳者必修武器之始也。
華寶六十歲後退休,稅居於佛山快子市,青雲街。快子市著名醫梁贊行醫於杏濟堂,頗富盛名,佛隱士之稱之為贊先生。而華寶與贊先生友善,且退休後永日多暇,乃到杏濟堂與贊先生飲酒論技,並將詠春拳術,盡傳於贊先生,時為遜清道光年間。
梁贊,原籍山縣古勞,只是世居佛山而矣。贊先生醫術高深,經營草藥店杏濟堂於快子市清雲街。他交遊遼闊,故人緣甚佳。贊先生性好武技,瀏覽甚廣,但並未令其滿足,自隨華寶習詠春以後,他即覺得詠春拳,在法式用力,身型和伎倆上,無一不是上乘之法;再憑其天資伶俐,苦心研究,使詠春拳能在晚清期間,在嶺南一帶申明大著。然而,贊先生因店務纏身,未能廣授徒眾,所以並未令詠春拳盛極一時。但能得其真傳者,除其二子梁春及梁碧外,僅陳華順公一人而矣。
華公本藉順德陳村人仕,他亦世居佛山,並以找錢為業,混號找錢華。因華公之找錢事業,常經杏濟堂,故有緣師事贊先生。技成後,更於贊先生前技服豬肉貴,申明大振。及後,贊先生逝世,華公設館於蓮花地大街,正式教授詠春拳術。然而詠春授拳之法,與一般少林拳術不同,因它須要通過長期粘手之練習,而粘手之最佳練法,需由個別教授,故未容多教,故此華公收費頗昂,遂未為一般人仕所能累贅,而能學者,多為貴家公子而矣,當時有【少爺拳】之稱號。故在華公時代未能普遍傳播。
葉問本為佛山名門望族之子,因年幼體弱,七歲便投進陳華順公門下學習詠春拳術,而華公以其伶俐過人,勤懇好學,故經常親身教授,而吳仲素則從旁協助,常與葉問粘手,將詠春拳奇妙逐一指導,葉問因而武技大進。廿年來,葉問對詠春之改良及推廣,使詠春一派能在香港、臺灣及世界各地得以發揚光大,聲名大噪。
詠春拳術從一套女兒家的自衛術發展到實戰武術之上,並在數十年間急速發展,將詠春拳從佛山發展到世界每個角落,成為國際間享負盛名的中國武術,亦是現今最多外國人研習的中國武術。
詠春拳的來源與發展一致被認定為:起於嚴詠春,衍於梁贊,盛於葉問!
詠春拳拳譜:
詠春絕技 源自少林 招無虎鶴 法無五行
只談線位 力與角度 同門技力 四位三度
以弱勝強 始是功夫 內外相消 並無絕招
蓄勁似蛇 發勁似貓 朝形似雞 陰陽發力
不行心意 只用精神 來留去送 甩手直衝
梅花五點 手腳互通 門分內外 手有生死
勁發六合 力從地起 發勁在腰 出招在膊
力未還原 切忌出手 寸內發勁 力有對錯
發盡散盡 散盡發盡 力有八種 當知分間
真假虛實 蓄谷鬆散 線有安危 主分內外
頂位定位 得不追手 拳入三關 任我行走
馬有五敗 十者九壞 演挾跪撐 攤身最慣
敵手行橋 必須落馬 蹬腰作勢 為搶內門
上不過膊 中不過爭 下三路手 以腳消腳
擺放有威 打須有勢 三角朝形 線守分明
橋行中線 指尾垂地 正身子午 側身爭底
兩點之間 直線最短 轉馬朝形 以圓化直
敵壓三關 以橫打直 拳有三尖 掌有三角
有身打身 無身打頸 怕打終打 貪打防空
以攻為守 以守為攻 追形接打 變化無窮
三樁三拳 步手身全 地腳梅花 木人紅船
念頭主守 尋橋打手 追形之始 求諸標指
旁邊輔助 箭槌八種 走馬斜角 幡龍跳躍
固定標步 半全起腳 練力之法 階段五重
松沉穩勁 清脆玲瓏 先松後緊 再緊後松
松鬆緊緊 循環不窮 邪行仇念 正用精神
假想有敵 不可用心 意投於外 一點精神
反覆練習 配合由勤 手腳屬我 控制隨心
升肩聳膊 氣提不利 意沉身穩 高低無忌
發力出招 必第一下 手腳發力 與身無關
力無定位 喉嚨爭膊 嘴不閉氣 力發無形
動靜無礙 語出如寧 拳爭掌膊 也可傷人
中路邊欄 拋橋窒手 詠春八手 皆可攻守
標圈伏綁 捆刮耕攤 可從中破 捆手橫攔
綁有正錯 錯非真錯 按頭屹尾 按尾屹頭
中間綁起 有影無形 武欲精通 唯從苦練
先成後化 先化後成 刀切雖齊 墨守成規
藝能巧變 將形補位 因緣各就 殊途同歸
雖雲定法 變化人為 禪宗絕學 旨在修身
肉身成佛 古今幾人 無為無我 無界無終
您有相關問題,歡迎隨時諮詢我們!(或直接留言)
聯繫方式:136 1139 1193(手機/微信號)
139 1043 3689
010-62512429、010-62510649【非遺中華全媒體】由深圳世紀華業非物質文化遺產投資有限公司開發的中華非遺全媒體致力於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挖掘、開發、保護、宣傳、產業化運營等。旗下擁有《非遺》雜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網、「非遺中華」新浪微博、「非遺中華」微信公眾平臺、非遺微電影、非遺大數據、非遺博客、非遺展覽、非遺旅遊等。
【免責聲明】非遺中華微信平臺旨在推廣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部分資料和圖片來源於網絡,其智慧財產權歸屬原智慧財產權人所有,如果異議,請留言告知本平臺,我們儘快處理。支持:香港文化產權交易所
粵港澳臺豫商投資聯盟
深圳市跨境電子商務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