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面關注「功夫之詠春」……
第一部分 論 「 詠春拳學 」
前國家體委的武術方面領導人徐才主席 , 曾於一九八八年號召創立 「 武術學 」 科學體系 , 其後香港的詠春體育會黃淳梁主席則提出了 「 詠春拳學 」 的設想 , 要在沒有規則限制下兩人進行近體徒手格鬥時 , 如何運用現代科學理論去解釋隨意對抗的規律性,環顧當今國際武壇上 , 還未有人提出過這種科學體系。
「詠春拳學」的主要特點可從三個主要方面淺釋如下:
第一方面:近體實戰的基本技術體系
傳說清朝時,五枚師太因見蛇鶴相鬥而悟出詠春拳,姑不論其可信性如何?其實白鶴不會拍動雙翅進攻一字長蛇,人的雙手則不同,它是人體最零巧的運動鏈,不但運動功能最多,而且運動幅度最大。
在古代,「手搏」就是一種以打法為主體技術,並輔以踢法、摔法和拿法,它是四擊的徒手實戰格鬥技。詠春拳強調以雙手打法為主體技術,不但繼承了傳統「手搏」積累的兩千年以上經驗,並且還有所創新,其特點有六:
(一)當雙方近打時,如用轉馬使對手側身相向,僅能一手施力時,可以居於以多勝少的優勢。如果利用連環均衡的攻防雙手,在時間差和機會率方面都會佔較大的便宜。善用雙手為主的數量優勢,是近戰技術體系的特點之一。
(二)人體構造是對稱的和平衡的,可像建築物設計一樣,外有幾何中心線和內有力學重心線。
當以雙手為主體技術時,可將左右方一分為二,去設計簡潔的動態的基本動作,其單手的運動鏈及每個關節都有特定的運動方向和方式。
如將手視作兵器時,其單手的基本動作可成為刀、劍、鞭、斧、錘、鉤、盾、雙節棍等多用途作用。
當將左右方合二為一,隨意組合動態格鬥時,其左半和右半的動作可以不對稱,但整體必須動態平衡。雙手做同一動作可為雙刀、雙劍等,做不同動作可成為一刀一鉤,一劍一盾等,它是以二的倍數增加著。
善於運用雙手為主體的多面手作用,是近戰技術體系的特點之二。
(三)對打時雙手可以同時一守一攻,也可以最短時間連環進攻同一目標。
利用相輔相成的辯證法思想去設計雙手互為兼顧,是近戰體系的特點之三。
(四)身體和馬步姿勢要便於運用雙手朝向對方重要目標———全身的重心線(一般以外形的中心線代替),不但較易擊中要害而且受力也較重,雙手連中時尤甚。因此,正身朝敵的「中線理念」和「朝面追形」戰術,就成為雙手可及距離的近戰技術體系特點之四。
(五)近代立體戰爭,最後勝負仍要取決於陸軍的近戰攻取。同樣實戰格鬥最後勝負也往往取決於近體戰。
詠春拳強調以近打為主,以雙手為主,以快攻為主。近體攻取的成功要決,就是時間第一,一切技術動作均從屬於節省時間,作為衡量其實用何時何地的標準。
詠春拳強調短距理念,例如要拳搶中線以達最短距離和最快時間的猛攻。在技法上強調精簡理念,要用最簡潔動作完成最直接的進攻。因此,精簡實用直截了當的快攻動作,是近戰技術體系特點之五。
(六)近體戰時,如果敵我之間迅速互攻,無暇思考怎樣出招,拳來拳往互有擊中。但也可應敵來勢而變化,造成對手教你如何出招的局面。詠春拳就有訓練控制對手來勢的技術,因此這種稱為「 黐手 」的技術,是近戰技術體系特點之六。
總之,「詠春拳學」是根據整體的人體動態規律建立實戰格鬥的基本技術體系。 第二方面:近體實戰的理論核心 要使近體實戰打得好,其奧秘在於使對方失去平衡。例如扭鬥時視覺難以發揮,全憑肢體觸覺的條件反射,立即感知對手的重心變動而迅速反應,使其失穩而被打倒或摔倒。又例如格雷斯柔術關於猛撲的抱腰摔,利用兩側的對手,亦全憑條件反射迅速作出反扭打或反抓抱,例如以撞拳迎擊術前的頭部去抗衡失穩,又或降低重心和加大支撐而去抗衡失穩等。
詠春拳的雙 黐手 就是鍛鍊兩手的觸覺反應,可以按照設計的幾種基本動作反覆練習。當中樞神經系統建立複雜的條件反射時,兩手可以達到反應靈敏和隨機應變,在迅速千變萬化的實戰中能夠應付自如。因此,可以認為它是詠春拳根據基本技術體系總結出「無招勝有招」思想的主要依據。
「詠春拳學」則發展了這個思想,強調「無招勝有招」是近體實戰的理論核心,在任何形式的近戰中均可運用。因此,也可稱為「實戰拳學」等等,用不用詠春名稱並不重要。
用「詠春拳學」觀點去認識雙 黐手 ,其特點有四:
(一)雙 黐手鍛鍊是由雙方的四條臂膀在內外門範圍運用幾種動作循環反覆地相互粘貼翻滾,如在一個無形的圓弧和直線之中,形成活的勁力流動和前推的力度。它錘鍊雙手左右兼顧,可以最快而流暢地打圈卸除對方之力,也可以最快而流暢地轉化為直線攻擊對方之力。不但鍛鍊與對方搭橋之手接觸的感覺和反應,而且鍛鍊製造和尋找對手之空隙漏洞,達到「來留去送」和「甩手直衝」等戰術的應用目的。
(二)雙黐手可以成為雙方近體實戰時的攻防拉鋸地帶。它既是直線進攻的橋梁通道,也是內門防禦的緩衝區域。
(三)雙黐手可以成為踢打摔拿四擊之間最快接軌和轉換的編組地帶。因此,它填補了近戰領域一向存在著的空白。
(四)雙黐手是「無招勝有招」理論的主要依據。但在實戰時,誰都不會主動採取黐手形式,首要是簡單直接攻擊對手。當出手受險,湎要變化來達至目的時,才發揮平時練習雙黐手那種反應純熟練快捷機巧的零敏性,去應付千變萬化的局勢。不論對手會不會黐手都一樣對付,全憑自己的反應零敏,伺敵先機去戰勝。
總之,「詠春拳學」的近體實戰理論核心是「無招勝有招」,而雙黐手則是此辯證理論的主要依據和入門鎖匙。
第三方面:直線攻擊的最佳動作
西洋拳擊的直拳,是帶拳套直線攻擊的主要拳法。四、五十年前西洋拳很側身,到了祖路易時身已站正,上身略傾前,到阿里時上身很平正,但仍有跳步,到泰森時已壓前,兩手保持均勢,無跳動。可見不斷改變不斷變化。詠春拳的日字衝拳則是不帶拳套直線攻擊的主要拳法,後者的特點有五:
(一)按照中線理念和短距理念快速反應,拳肘沿自己中線發出,打向對手中線。
(二)利用地面反力,通過肢、腰、肩、肘、腕、拳的整體性攻擊,有時甚至加上全身射入的衝力,最大限度增加打擊速度和力量。例如近戰出拳接觸敵體的瞬間,利用腕關節的抖動加速,突然產生的爆發力,加重了出拳的力度。
(三)出拳時肘不擺幅,具有突發性和隱蔽性,近戰時對手難以預防。
(四)辯證的雙手兼顧,連環進擊,要比西洋拳擊更快捷、更頻密和更具威力,例如用兩手組成動態的三角形剛性結構,可從內門中線硬壓楔入,不論對手如何抵擋,仍然輪番強行尖劈直貫。
(五)詠春拳講究經濟原則,既然拳打出去,就在外變化,假如一擊不中,就改變方向再擊,這就是長橋發力之意(西洋拳擊不中就將拳收回再出擊),李小龍則稱之為「寸勁」。
總之,詠春拳的日字衝拳(也可用直掌標指)是近體實戰最主要的各最佳的直線攻擊技術。
從以上三個主要方面淺析,可以認為黃淳梁提出的設想,是現代近體實戰最完整的科學體系。
今日詠春拳術已傳遍五大洲,它的影響早已在世界各地確立。因此,深入研究「詠春拳學」已具備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第二部分 活用「詠春拳學」
詠春拳徒手實戰的奧秘,在於逼使對手近體格鬥,但是切忌未近體先發拳和未接觸先追手,以免徒勞無功和授敵先機。詠春拳近體戰的秘密武器就是黐手鍛鍊,近戰時反應快佔便宜。兩手兼顧的快速攻防,就是它的主要利器。
格雷斯柔術徒手搏擊的奧秘,也是逼使對方近鬥,但並不逐步逼近,而是保持對方之手接觸不到自己的距離,採用伺敵先機的突擊,全身猛衝射入 ( 兩手伸前與肩構成三角形,保護頭部,低頭前衝 ) ,其近體戰的秘密武器就是黐身抓抱,並且順勢雙手抱腰,首先摔倒對方,繼而騎上其身強攻取勝。
在美國(黑帶)雜誌上,有斯科特的《搏擊的現實問題 — 關於「危險區」》的文章,稱近體戰有「危險區」,但也承認這是不可迴避的現實問題,而且認為現實上不可能有理想完美地進入此區攻擊而又乾淨利索地退出此區,即使有好的技術也不決定一切。他還認為學習搏擊術的目的是學會怎樣贏得一場打鬥,因此,要池習在貼身近戰中能夠很快地和有效地重擊敵人的搏擊術。
以上介紹都說明「不入虎穴 , 焉得虎子」的現實,詠春強調「無招勝有招」,格雷斯柔術則強調勝負取決於地上戰,而斯科特則認為「有招勝無招」。
近體戰切忌存有過分理相,沒有全無破綻的技術。要有挨打心理準備,既然雙方都有攻擊的機會,自然也難免都要挨打,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所謂一招必殺技,在動態磁性格頭號中不過是故玄其說。
「詠春拳學」的設想,要在沒有規則限制下兩人進行近體徒手格鬥時,如何運用現代科學理論去解釋隨意對抗的規律性,例如中線理念、短距理念、精簡理念、力學理念等等,反對生搬硬套技術,提倡零活運用技術。
茲舉詠春「膀手」為例,詠春四大天王(除梁相已故外,有「尋橋王」駱耀、「念頭王」徐尚田、「講手王」黃淳梁)之一的徐尚田認為:「其實小念頭的基本動作不是以固定形態而作為基本動作名稱。例如由攤手旋上而變膀手…………的整個過程才算是膀手基本動作才能發揮原形旋轉的作用,其他的基本動作也是一樣,力求發揮旋轉的動力。
有時膀手動作可以零活變化,黃淳梁認為當前臂來不及阻截突襲來拳時,可用最近來拳的臂膀上部去化解,這就是活用「詠春拳學」的短距理念。
有人認為膀手只是作為孩守化解來拳的消極手法,其實不然,也可用於積極攻擊。黃淳梁認為近體戰時,在直拳不能發揮作有的近距離範圍內,用膀手斜向前滾動,以旋轉力量的撞擊力攻擊對方頭、頸、胸,要比用肘擊動作更精簡和速度更快捷,因為前者只有一次動作,後者常需兩次動作。
這也是活用「詠春拳學」零活變化膀手動作。
在前踢活用「詠春拳學方面,黃淳梁也強調一次動作,不要先抬高大腿再踢出小腿,要像踢足球一樣大小腿一氣呵成。前踢目標是中線的襠部要害(穿鞋時,也可踢最近的踝、脛、膝)。如果雙方距離較近和對方兩腳叉開時,除可膝撞襠部外,仍可前踢襠部(利用脛骨上踢,腳踝伸入對方兩腳叉開的空檔,仍用一次動作)。
當雙方距離較遠雙手並未接觸時,如對方運用低踢橫掃腿,也可低前踢拆招,這也是活用「詠春拳學「的中線理念和短距理念。
在對付摔跤和地上戰活 用「詠春拳學」方面,可舉格方法論斯柔術慣用戰術為例,當對方用前衝力抓抱自己腰部或雙腿而又來不及用撞拳迎擊衝前的頭部去抗衡失穩,必須降低重心和加大支撐面,否則必被衝撞失穩。必須降低重心和加大支撐面,否則必被衝撞失穩。因此不用傳統詠春馬法,例如使用中國式摔跤的架勢,降低重心使身體前傾和膝前屈以及腿後蹬,用兩手向前猛扒對方肩或頭。也可用柔道「表返」技將對方的低頭抱壓在自己胸腹之下,並以全身重量向下壓。亦可用柔術技,以一手將對方的低頭用臂抱挾於腑下。並以全身重量向後倒,使其頭頸愛扭重創。詠春則會用膀手或標指猛撞或猛插對方頭、肩、肋、脅等部位。
當自己躺在地上而被對方騎在身上時,則必須用標指攻擊要害,例如眼、喉或腋窩、肋、脅等,尤其是騎馬不易移動的固定目標——襠部、腹股溝。
當被對方擒拿時,也是用最精簡動作解脫,例如手腕被擒,利用手腕的力量與零活性之圈手,以一次動作化解。不論正反圈手,其關鍵是用旋轉的運動,壓迫對方的大拇指根瓿,必定自動鬆手,因此另一隻手就可同時承擔攻擊任務。
在近體戰時,已難於採用閃避、跳動、迂迴、假動作等,攻防亦必須精簡實用直截了當。而非近體戰時,情況會有不同,如果活用「詠春拳學」,同樣也可適用於此範疇,雖然不一定是詠春拳基本技術所能涵蓋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