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西四季》約翰·伯格的被觀看之道

2021-03-01 鹿鳴圖書

上周三晚八點,「和觀雲影院」攜手理想國,在碼字人書店、庫布裡克書店、鹿鳴書店、特寫書店、風雅頌書店、飛地、MONO、深焦、攝影筆的支持下,放映了新片《昆西四季》,討論約翰·伯格的思想,帶大家走近這位「西方左翼浪漫精神的真正傳人」(梁文道的評價)。

和觀放映員將本期映後交流整理如下,作家、譯者光哲btr做客影廳,暢聊《觀看之道》對他們的觸發,解讀何為說故事的人,訴說散文電影裡的伯格肖像,共同回憶這位「彪悍的」跨文體寫作者。

紀錄片 / 傳記 | 93 分鐘 | 2016 | 英語

導演 | 蒂爾達·斯文頓 / Bartek Dziadosz / 

Colin MacCabe / Christopher Roth 

製片國家/地區 | 英國

放映渠道:優酷獨播 會員免費

*本片的中國大陸地區版權由和觀映像獨家提供

1973年,備受尊敬的英國藝術評論家、作者約翰·伯格就離開了大都市,來到法國阿爾卑斯的昆西。他發現滋養人類上千年的農場生活走向衰微,即將淡出歷史舞臺,決定餘生參與鄉間生活,見證農場生活的消逝。

約翰·伯格的好友科林·麥凱布與蒂爾達·斯文頓等,耗費5年時間,將約翰·伯格置於四季輪轉的韻律之中,製作了4部散文電影。

巧的是,這些獨立的短片綴連在一起,形成了線索豐富的長片,完美呈現了這位藝術家在昆西山間的生活,以及他一生的思考和作品,也紀錄了約翰在昆西最後的時光。

《昆西四季》的電影超越了文本與藝術,刻畫了一位人文主義者的思維肖像。這不僅僅是紀錄片,而是藉助影像進行的思考訓練。

聆聽之道 Ways of Listening

時長:25分57秒

導演:科林·麥凱布

撰稿:蒂爾達·斯文頓

大雪覆蓋了昆西的村莊,約翰·伯格與蒂爾達·斯文頓在廚房聊天,溫習這份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忘年友誼。伯格的詩歌與繪畫打開了共同經驗的入口,他們從父親、歷史,聊到了代際之間的記憶傳承

春 Spring

時長:18分53秒

撰稿 / 剪輯:克裡斯多夫·羅斯

《春》把伯格對動物的重要思考,放置在他所生活的語境。在當地的農場,牛離開了冬季的草料倉,奔向阿爾卑斯山的草甸。這一部分反思了人與動物,以及各自面對死亡的理解。

政治之歌 A Song for Politics

時長:19分50秒

導演:巴泰克·茲耶多斯,科林·麥凱布

左翼知識分子來到阿爾卑斯山展開了討論,影片穿插著傳統農耕勞動的畫面以及歷史中的革命。

收穫 Harvest

時長:24分16秒

導演:蒂爾達·斯文頓

蒂爾達帶著自己的孩子再度拜訪伯格,從蘇格蘭高地的山區到昆西山區,伯格的孩子伊凡仍住在這兒,畫畫,勞作。作為最後一部短片,《收穫》不僅呼應之前的視覺風格,更是對《聆聽之道》的回應。

光哲

作家、譯者

「紙上造物」聯合創始人,「眼與心」書系策劃者,兼職譯者,有《觀看王維的十九種方式》《觀看的技藝:裡爾克論塞尚書信選》《朝聖者的碗缽:莫蘭迪畫作詩思錄》等作品。

btr

作家、譯者和當代藝術評論人

生活在上海,出版有《迷你》、《意思意思》等,譯有保羅·奧斯特《孤獨及其所創造的》及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櫻桃的滋味:阿巴斯談電影》等。2014年起創辦微信公眾帳號「意思意思」(petite mort)。

btr:我是2017年上海國際電影節看的這部紀錄片,它的英文片名叫「Four Portraits of John Berger」,影片通過昆西的四季變化(冬、春、夏、秋)來展現約翰·伯格的肖像。我認為中文翻譯漏掉了一個很重要的點,即四個肖像Four Portraits。影片的四個部分是由四位不同的導演拍攝完成,大家可以清晰地體會到,導演的風格各不相同,導演或鏡頭本身如同鏡子一般,反映出約翰·伯格的多個側面,即影片中四幅不同的肖像。因此我覺得「肖像」是理解這部影片最為關鍵的詞眼。

如果讓我給這部影片取名字,我會聯想到約翰·伯格早期的作品《觀看之道》,並將其取名為《約翰·伯格的被觀看之道》。

光哲:這部電影的散文敘事手法特別好,在於它表面散漫但內在嚴謹。四位導演帶來各自的拍攝視角,影片看似散漫,但其中的散漫卻是自然、真實且不造作的。

影片的嚴謹則體現在每個篇章主旨鮮明,影片初始,導演選擇正面講述伯格的身世,她選用了二人父輩的相似經歷切入話題,直接體現了他們的人生基調。第二篇章,導演側面拍攝伯格,他幾乎沒有入鏡,再到第三、四篇章,主要講述伯格與政治、大自然之間的關係。因此這部紀錄片是很嚴謹的,所謂形散神不散。

Q:光哲老師看過約翰·伯格的書,再來看這部影片是什麼感受?

光哲:我是懷著八卦的心思看這部影片的,因為我非常好奇約翰·伯格是一位什麼樣的人。他在我心裡,是位非常剽悍的寫作者,跨文體寫作的傑出者,且每一樣都有聲有色。他的小說《G.》曾獲得布克獎,他的《觀看之道》在世界範圍內推廣,他的攝影理論是現代重要攝影理論之一,他寫的短短一篇《論動物的凝視》,就直接成為該領域的先驅者之一。

所以當我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看到了一個人如其文的約翰·伯格。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伯格非常有力量,儘管拍攝時他已經快90歲了,但他身體依舊健朗。第二個感受是他有力的眼神,因為《觀看之道》太有名了,所以我一直在關注他的眼神,他觀看事物時的眼神實在有力。

Q:有人說《昆西四季》是一部散文電影,老師能不能講一下散文電影的特色?

btr:散文電影由來已久,並有很多流派,通常是指由導演拍攝的較為私人的、帶有個人風格的影像,比如克裡斯·馬克,我非常喜歡的一位法國導演,他一般用影像和文字作為媒介進行自我表達。另一位我很喜歡的導演是亞歷山大·索科洛夫,他被認為是塔可夫斯基的精神繼承人。

《昆西四季》是很特別的散文電影,我覺得它更接近多媒介敘事,既有歷史資料的引用,也有時下狀態的拍攝,還加入了討論與採訪的畫面,整體而言是非常豐富多彩的,但又不失一種秩序感

我建議大家不必太糾結這些概念,因為概念本身並沒有太大的意思,而是找到新角度去理解影片。比如大家可以從肖像的角度來回顧:想像影片中的每一篇章都是一幅肖像畫,那導演選用了哪些內容作為筆觸來填充呢?

btr:以秋天的收穫作結,很重要的一點是讓電影在相對明媚、輕快的節奏中結束。而開頭段落最為沉重,提到了蒂爾達與伯格的緣分,兩人的父親,過往的歷史。從風格上來看,第一段落出現了多次長時間的黑屏,這並不太常見。如果我們用散文作比喻的話,黑屏是分段,是一次喘息,否則片子就太沉重了。

另外,伯格在片子裡坦言「如果我是一位講故事的人,那是因為我懂得聆聽。」他也曾開玩笑地說過「所謂講故事的人就是跨過邊境去獲得某些違禁品」。我覺得他講得很有意思,也突出了「聽」的重要性,那麼把《聆聽之道》作為開篇似乎也順理成章。

btr:第一個鏡頭留給我非常深刻的印象,字幕之後,很快就有聲音出現了,仿佛是一輛汽車開過的聲音,畫面是由透視法比例延伸至遠處的冬日馬路。如果大家讀過伯格描述鄉村生活的書:《豬的土地》,其中約翰·伯格對鄉村生活做了非常簡略的圖示,他認為鄉村生活偏向於「生存文化」,好比把一根線穿過針眼一樣,這根線就叫傳統。

與之對應的是「進步文化」,他在書裡畫了一幅圖,與傳統的透視法對道路的視角相關。如果把書橫過來,這幅圖直接對應了影片的第1個鏡頭。

約翰·伯格他有多重的身份:作家、畫家、藝術評論家、劇作家,並且他有超強的視覺化能力,經常會畫一些圖表。在《豬的土地》這本小說集裡,就有大量的畫以及圖釋。另外一本書《理解一張照片》,雖然他只用了一些箭頭、圓圈等簡單的符號,卻能把相對複雜的概念視覺化。這種能力只有熟練出入各種媒介的藝術家才能夠做到。

btr:第四章《收穫》,這部分的風格和基調較為輕快,且豐收季節比較適合用大全景展現。另外在《豬的土地》裡有張明信片,是勃魯蓋爾畫的《收割者》,視角往往是有一點點全景的,再有一點點高的。

光哲:一方面,人類殺戮動物;另一方面,人類將動物當神明敬奉。我們的凝視,即我們對動物的態度。換句話說,動物對於人來說是一面鏡子,它永遠能折射出人對自我的觀看。

btr:有一段伯格說「在地獄裡團結才重要,而不是在天堂」,他講完之後,其他幾位在場的嘉賓都沉默了,我覺得這一段沉默很好玩。約翰·伯格是一位非常博學的人,對於他而言,知識並不是按照電影、小說、詩歌來劃分,他非常自由地出入於各種媒介當中

這讓我想到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裡一段著名的話「免遭痛苦的辦法有兩種。對許多人第一種很容易:接受地獄成為它的一部分,直到感覺不到它的存在;第二種有風險,要求持久的警惕和學習:在地獄裡尋找非地獄的人和物,學會辨識他們,使他們存在下去,賦予他們空間。」

Q:請問談一下對於影片中「Prose is  inadequate, but song is shareable」的理解嗎?

btr:西方對此有兩分法:prose和poem。prose指散文,包括小說和散文;與之對應的是poem,指詩歌。伯格在片子裡說,prose這種散文已經不足以描述人類的生活了,反而是歌曲是能夠表達的、被翻譯的。因此在這個段落出現了很多歌曲,如《Bella Ciao》、《大海航行靠舵手》等。

其實在去年的威尼斯雙年展,義大利館有個作品,是多語版的《Bella Ciao》,正是中文版《老朋友,再見》那首歌!這說明伯格很有洞察力,他在拍片子時已經想到了歌曲的表達力,這是我們未曾想過的。

Q:約翰·伯格對「vertical continuity垂直性連續」的理解?

btr:在網際網路的時代,我們所處的地域背景變得非常寬,它象徵著橫面。而對於昆西這一相對較小的地方而言,「垂直性連續」更多是指對歷史繼承性的思考。而對歷史的繼承,也在呼應影片第一篇章中父親的沉默,因此也可以理解為收尾的呼應。

Q:請問老師怎麼看待第一段蒂爾達提到的「為人父母后才明白有些經驗不想傳遞給子女」,而又認同伯格所說的「歷史從不自斷喉舌」,這種情和理的矛盾人類是否永遠無法避免?

btr:第一篇章,伯格和蒂爾達的交談,是一個有關沉默的段落。雖然題目叫《聆聽之道》,但是講到了父輩的沉默。影片有一處細節,孩子們在說「人沒有死得那麼快」,爸爸隨即補了一句「you don’t」。雖然沒有說出很多話,但是沉默裡包含了巨大的信息,因此沉默也是需要去聆聽的。

光哲:就像辛棄疾的一首詩,年輕的時候「為賦新詞強說愁」,年紀漸長「卻道天涼好個秋」,雖然什麼都不說,但有些東西還是傳達下去了。

Q:btr老師能談談第三部最後的那段旁白約翰·伯格的《第七人》嗎?

btr:約翰·伯格說「如果自己的著作只留下一本的話,他最想留下的是《第七人》。」《第七人》是他跟瑞士紀實攝影師讓·摩爾的又一次合作,他們合作過很多有名的書,包括《另一種講述的方式》、《幸運者與一個鄉村醫生》等6本,《第七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本。

至於為什麼叫《第七人》,書裡說「在德國或者在英國,每七名體力勞動者裡就有一名是移民,在法國和瑞士,這個比例大約1/4。」所以在影片第三篇章結尾處,引用了《第七人》開頭的一首詩,詩的作者是阿蒂拉·尤若夫,一位匈牙利的著名詩人。

Q:片子以伯格的作品和觀點為主線串聯,請問對人物的作品理解會成為觀看片子的難點嗎?

btr:當你讀過更多約翰·伯格的書,那麼理解這部片子就越容易。但反過來,可能這部電影也是促成你去閱讀他的作品的重要線索。

光哲:看這部電影時,先不必想那麼多,先體會約翰·伯格作為活生生的人的感受,之後你再去了解他提到的書、他的發言,逐一展開。

光哲:約翰·伯格最出名作品之一就是《觀看之道》。這本書其實很短,只有100多頁,但非常重要。這本書本身的爭議也很大,很多朋友對這本書推崇備至,也有人覺得寫得太散。

英文書名是Ways of Seeing,中文翻譯成《觀看之道》,在這裡「ways」翻譯成「道」,「道」在中文裡很抽象。如果將原名翻譯成《觀看之路》,這個路是「條條大路通羅馬的路」,則可以理解為有多種觀看方式,那麼這本書可以非常散漫。比如他講到機械複製對世界文化的影響,我們應如何觀看被機械複製的世界文化,也談到油畫的經濟學意義。

儘管這本書的內容很散,但有一條觀念一以貫之:你看到的是你一直希望看到的東西。在古典時代,觀看是純粹抽象的概念,科學發達之後,甚至強化了這種觀念。但約翰·伯格認為,純粹抽象的眼並不是你的眼,你的眼從屬於心,而傳統的觀看隱去了主語。

約翰·伯格的厲害之處就在於把隱藏的我顯現出來,即「每一個觀看都是我在觀看」,無數的觀看就是無數的我的觀看,那麼無數的我加起來就是社會的觀看,所以伯格的觀看之道是在講社會學意義上的觀看,這是約翰·伯格最核心的觀看。

他所有的觀看理論,包括攝影理論、觀看動物,皆可一言以蔽之:他把「我」永遠地提取出來了,不再是純粹的觀看。他在自己的實踐中,比如說他的素描、小說、贍養理論,都留有一個「我」在觀看。因此他的素描是一種修正,是和「我」有關的不再純粹的藝術。

btr:《觀看之道》的重要不僅僅表現在歷史的時間點上,它與現今時代仍然相關。我覺得這部影片其一優勢,在於它讓人意識到潛意識裡的觀看行為

光哲:我自己本身是做出版的,當時很想做約翰·伯格的書,他的觀看主題啟發了我,後來我們以「觀看之道」為主題,挖掘更多的關於「觀看之道」或者更多的觀看方式。這兩年我在做「眼與心」的書系,主要是詩人談畫家,已經出版了《寂靜的深度:霍珀畫談》《觀看的技藝 : 裡爾克論塞尚書信選》,以及《朝聖者的碗缽 : 莫蘭迪畫作詩思錄》。

btr:約翰·伯格說過「當一個人拍一張照片的時候,是從外觀中進行引用;但是一個人畫一幅素描的時候,是從外觀中進行轉譯。」這兩者之中有非常微妙的關係。

光哲:約翰·伯格認為攝影是對世界的引用,所以出現一個問題:攝影是很飄忽的動作,換句話說,原本拍攝的內容是有上下文的,但當攝影這個舉動完成之後,這張照片的內容就從整個上下文中抽離開了,因此它會有很多斷裂。一幅照片的危險就在這裡,人們隨時可以斷章取義,但它的機遇也在這裡,人們可以利用這些鴻溝,通過藝術創作,脫穎而出。

觀看的模型是「我」、「觀看」、「對象」。我在攝影時,由於機器的原因,攝影變得客觀,「我」就被抑制了,所以攝影是一個被動的過程。同樣這個模型,在素描的時候我是主動性的,所以我是不斷在轉譯的,可以不斷的變換、翻譯、再創作。

光哲:他坦言自己是一名馬克思主義者,是反對資本主義的。換句話說,他和城市天然有仇,因為城市是資產階級的基地,所以他要回到鄉下,回到無產階級的歸屬地。這正是桑塔格對其有很高評價的原因,她是英語界另一名很出名的寫作者,她認為伯格是為世間真正重要之事寫作,而非隨性所至。

btr:約翰·伯格出名非常早,1972年BBC放了《觀看之道》之後,他就非常有名了,後來他的小說《G·》獲得布克獎,算功成名就。那個時候他可能想要做出一點改變,他在影片裡也說「他並不理解大部分農民的生活,並且不可能通過跟他們喝酒聊天,就能夠理解的,而是要親自去參與體力勞動。

95分。從前只是在大量的攝影書籍中關注到約翰伯格,亦或是攝影課上被老師提及,對於《觀看之道》和《豬的土地》並無感知。而這部紀錄片以多重引用的方式,將伯格的肖像與畫內畫外音連結,使人物更為立體地呈現在面前,真實冷靜,從其反映的人生觀中了解伯格、反觀自我與世界的關係,對於「看與被看」有了新的角度的理解。這是伯格的魅力,也是紀錄片的魅力,希望自己也能在紀錄片的實際拍攝中有所長。@旭🎼    

95分。頭一次看電影做了筆記,喜歡裡面很多臺詞,給我留下了非常多的思考。@宅小靖    

95分。和流水一般娓娓道來,很舒服的紀錄片。@阿飄    

90分。很喜歡通過探討歷史延續、人類與自然、環境、空間的關係,以及政治,藝術 ,家鄉為基底繪出的一幅充滿人文主義光輝的肖像。@YIMEI    

90分。欣喜和感動,John 讓兩個年輕人摘樹莓後拿出他妻子的照片,然後品嘗樹莓,說道:你們開心了,她也會快樂的。@佩玖 Chloe    

90分。冬之沉默,春之生靈,夏之濃烈,秋之收穫。@水晶球 🔮    

90分。昆西的四季,更是伯格的四季。春去秋來,昆西還是那個昆西,但伯格的形象卻在四季的流轉中逐漸豐滿起來。隨之變得鮮活的,還有伯格一路走來留下的一顆顆思想的明珠:在冬季撿拾他前半生埋藏的回憶;在春季跟著牛羊感悟生與死的意義;在夏季為勞動者的浪漫情懷歌唱;在秋季梳理情懷,收穫希望。一路走來,跟著伯格的思緒與斯溫頓的指引,把昆西也讀成了一本書~@Lanny李小豆    

89分。兩人同生日同是軍人之後的家庭背景,使開始變得娓娓道來;政治部分嚴肅的討論及穿插其中的歌曲相得益彰;父親的開始,接著兒子的講述,使這部分輕鬆而愉快。四個部分都有伯格的詩篇,繪畫,政治觀點,使得這個紀錄片很好得反映出伯格的各個方面。@ing    

87分。自然的鏡頭加上多樣的手法記錄下約翰·伯格的生活和思想,不僅涵蓋了他在政治文化和藝術等多領域提出的重要概念,也啟發了對自己人生的思考。@Echo Mao🐱☀️    

相關焦點

  • 活動實錄 | 《昆西四季》,約翰·伯格的被觀看之道
    影片的四個部分是由四位不同的導演拍攝完成,大家可以清晰地體會到,導演的風格各不相同,導演或鏡頭本身如同鏡子一般,反映出約翰·伯格的多個側面,即影片中四幅不同的肖像。因此我覺得「肖像」是理解這部影片最為關鍵的詞眼。如果讓我給這部影片取名字,我會聯想到約翰·伯格早期的作品《觀看之道》,並將其取名為《約翰·伯格的被觀看之道》。
  • 《昆西四季》:約翰·伯格在隱居地
    伯格在上世紀70年代以一部《觀看之道》顛覆了人們對於傳統西方美學的認知,這之後便隱居法國南部小鎮昆西長達40餘年。電影由4個獨立卻又相互關聯的紀錄短片組成:《聆聽之道》《春》《政治之歌》和《收穫》,分別由蒂爾達·斯文頓、英國影視文化學者柯林·麥凱布,以及克里斯多福·羅斯和巴泰克·茲耶多斯執導。今天我們再次回看電影《昆西四季:約翰·伯格的四幅肖像》,以追念約翰·伯格。
  • 約翰·伯格 | 觀看之道
    在約翰·伯格的《觀看之道》中,或許會給你些靈感!約翰·伯格,英國藝術史家、小說家、畫家。1926年生於倫敦,1944年至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英國陸軍服役,退役後進入切爾西藝術與設計學院以及中央藝術學院。
  • 我們終將在此處相遇|紀念約翰·伯格
    在藝術評論方面,他主創的BBC電視節目《觀看之道》極大地影響了此後西方視覺藝術的觀看方式,同名圖書也成為藝術史必讀經典,在虛構寫作方面,他的小說《G》獲得了堪比諾貝爾文學獎的布克獎。《觀看之道》的導演 Simon McBurney 在推特上發文紀念:約翰·伯格今晨離開了我們,但現在他將無處不在。
  • 約翰·伯格,那個教會我們如何觀看世界的人走了 逝者
    從德國哲學家瓦爾特·本雅明流傳至今的《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到法國哲學家羅蘭·巴特的《明室》,再到天才批評家蘇珊·桑塔格的驚世之作《論攝影》,無一不對人們理解世界與自我起到振聾發聵的作用。相較而言,約翰·伯格的《觀看之道》(Ways of Seeing)更是改變了西方一代人觀看藝術的方式,成為藝術批評領域的經典之作,也是談論視覺文化時無法繞道而行的裡程碑。
  • 「講故事的人」離世:約翰·伯格和他最後的寫作
    約翰·伯格生前最為人所知的是1972年在 BBC 播出的4集電視系列片《觀看之道》(Ways of Seeing),這部影片融合了包括瓦爾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在內的視覺文化及藝術理論,並藉由電視及配套的圖文冊傳播給廣泛的觀眾和讀者,成為藝術批評的經典之作。此後,伯格便隱居法國南部小鎮昆西(Quincy)長達40餘年。
  • TANC|「講故事的人」約翰·伯格90歲了
    11月5日,英國藝術批評家、作家、畫家約翰·伯格(John Berger)迎來90歲生日。
  • 「加戲」的紀錄片有哪些觀看之道? | 《他們已不再變老》
    約翰·伯格在《觀看之道》中寫到:觀看先於言語。他所提出的觀看並非字面意義上的「看」本身,而是要求觀者置身於世界之中對事物進行一種視覺判斷。在我看來,觀看這一行為代表了觀者的感知,而言語則是表達。感知在前,表達在後。在審視物我關係之間,約翰·伯格選擇了從視覺到思維的研究路徑,進一步明確了觀看方法之於影像欣賞的重要性。約翰·伯格認為,每一種影像都體現一種觀看方法。
  • 案例|《他們已不再變老》:「加戲」的紀錄片背後的觀看之道
    約翰·伯格在《觀看之道》中寫到:觀看先於言語。他所提出的觀看並非字面意義上的「看」本身,而是要求觀者置身於世界之中對事物進行一種視覺判斷。在我看來,觀看這一行為代表了觀者的感知,而言語則是表達。感知在前,表達在後。在審視物我關係之間,約翰·伯格選擇了從視覺到思維的研究路徑,進一步明確了觀看方法之於影像欣賞的重要性。約翰·伯格認為,每一種影像都體現一種觀看方法。
  • 「講故事的人」約翰·伯格:一場註定不會白頭偕老的婚禮
    撰文丨李瑋璐英國作家約翰·伯格最為中國讀者熟知的形象,是《觀看之道》裡離經叛道的藝術評論家,但伯格在晚年為自己所做的定義,則是「講故事的人」。伯格的晚期作品《到婚禮去》,為其虛構小說的中文翻譯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到婚禮去》的故事本身並不複雜。
  • 理解一個瞬間:關於約翰·伯格的閱讀筆記
    ——約翰·伯格《觀看之道》看和看見不同。看是一種本能,抬眼及目,走馬觀花,一睜眼都在看,人不在其中。看見是一種能力,見微知小,能見一瞬間的熱鬧,亦能於熱鬧處感受寂寞。「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落、鳴二字,有動作有聲音,可見詩後有人有意境。「看見一朵白花,仰著臉落入花園。」妙在那仰著臉的樣子。
  • 攝影的史詩性 | 約翰·伯格訪談
    ——約翰·伯格&尚·摩爾《另一種影像敘事》「沒有一張照片可以被否定。所有照片都具有事實性。需要加以檢驗的只是照片以何種方式能夠或不能賦予事實以意義。」寫下這些話時,我們時代兩位深刻而雄辯的視覺探索者,約翰·伯格和讓·摩爾,對一種似乎是最直截了當的藝術形式的歧義性,提出了最為獨特的思考。
  • 王延松:四季劇團的經營之道
    本文作者王延松和淺利慶太在日本合影你只要走近「四季」,你立即會被它的經營之道所吸引。你只要深入「四季」,你會明白四季劇團的經營之道就是淺利慶太的經營之道。 一、劇目,四季劇團的核心競爭力 劇目始終是劇院經營的核心,這當然是常識。那麼,好的劇目指什麼? 僅從我們這次「四季之旅」的訪問行程中可見一斑:·2月26日在東京四季·海劇場觀看音樂劇《媽媽呀!》
  • 紀錄片不可超越的巔峰之作:BBC《觀看之道》
    小編:今天給大家介紹一部英國BBC在1972年拍攝製作的紀錄片《觀看之道》,影片全篇透露出一種嚴謹的浪漫主義色彩,可以說在同類型的紀錄片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 約翰·伯格:在一次溫柔的相遇中,將我的毛筆送給她
    遊泳之時,你可以在泳池裡透過玻璃牆看到高處的柳樹。泳池上方的天花板鑲了嵌板,現在四十年過去,有些嵌板已經掉了。有多少次,我在仰泳的時候注意到了這點,同時也意識到了泳池的水正託起我和我在苦苦思索的故事?照亮每樣東西的光線不是來自上方而是來自下方,這是由於兩個泳池水面反射之故。聲學效果與眾不同:每個聲音都有輕微的回音。水平線而非與之相反的垂直線支配著這裡的每個地方。大部分人都在遊泳,從大泳池的一端遊到另一端,一遍接著一遍。那些站著的人,要不就是剛剛脫下衣服,要不就是剛從水裡上來,因此這裡幾乎沒有階層或等級的感覺。相反,到處都是這種奇怪的水平平等的意味。
  • 音樂家昆西·瓊斯傳記
    昆西·瓊斯是最著名的作曲家和傳奇音樂家的唱片製作人,如弗蘭克·辛納特拉,麥可·傑克遜,席琳·迪翁和艾瑞莎·富蘭克林。昆西·瓊斯是誰?昆西·瓊斯昆西·瓊斯很小的時候就被他十幾歲的朋友雷·查爾斯說服了去探索音樂。在50年代,他在不同的樂隊演奏,60年代中期開始為電影和電視作曲,最終創作了50多張樂譜。
  • 麥可傑克遜的家人朋友終於站出來反擊昆西瓊斯了!
    包括他連總統川普的女兒伊萬卡也沒放過,約之。以及他知道誰謀殺了甘迺迪,馬龍馬蘭度和黑人喜劇之王Richard Pryor滾過床單。披頭四是「世界最爛樂隊」。曾經的好友和合作夥伴麥可傑克遜「剽竊音樂」等等。他沒有作為一個老人、一個傳奇人物、一個模範人物應該有的智慧與慈祥的模樣,而是憤懣,酸澀,傲慢,埋葬著他最後的榮光。
  • 昆西·瓊斯在訪談裡炮轟了一切神聖的東西
    昆西·瓊斯:不。我們現在是有史以來最糟糕的,但這也是我們會看到人們試圖讓它變得更好的原因。女權主義:女人說她們不會再忍受了。種族主義:人們正在與之鬥爭。上帝把壞的東西堆到我們面前,好讓人們反擊。記者:我們最近很明顯地了解到了,娛樂業對女性的腐蝕有多大。
  • 傑克遜的家人對昆西·瓊斯的言行感到憤怒
    昆西·瓊斯曾有過幾次大獲成功的經歷——麥可·傑克遜的《Billie Jean》、《Beat It》、《Thriller》以及無數其他的經典歌曲
  • 昆西的番劇安利—《妖狐x僕ss》
    昆西的番劇安利之《妖狐x僕ss》大家好這裡是一隻昆西請多指教!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這個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