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澳大利亞特派記者 李鋒 環球時報記者 李天陽 崔傑通 任重】「上月華人社團發表聯合聲明後,一族黨令人驚奇地保持了沉默。現在看上去,這不是為林珊如背書,而應該是對其私下施壓。」雪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他認為,理解林珊如事件必須閱讀澳大利亞的政治背景變遷和大勢。
目前澳大利亞華裔約100萬人左右,大概佔澳大利亞總人口的5%。華人最初赴澳是在澳大利亞開發的「淘金時代」,以廣東人為主,墨爾本成為「新金山」,與美國「舊金山」相呼應。那時華人最多時候超過4萬,而當時澳大利亞人口不過百萬。但澳大利亞之後採取的「白澳政策」使一些華人被迫離開。上世紀70年代中期,澳大利亞修改憲法,廢止「白澳政策」,此後出現幾次華人移民澳大利亞浪潮,上世紀90年代中期之後主要轉向技術移民和投資移民。
據雪珥介紹,澳大利亞華人從政的不多,聯邦一級的只有1名華人議員,而澳大利亞聯邦參議院有76席,眾議院有150席。目前最大反對黨工黨中的黃英賢是馬來西亞華裔,負責外交事務。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華裔有近百人在地方議會任職,「因為來源地、語言、習俗、政治信仰等不同,華裔的政治主張也不盡相同,但像林珊如這樣連自己是中國人都不認的,還是第一個,絕大多數華人對她都持強烈批評態度」。
去年的選舉加劇了澳大利亞政壇兩大政黨勢均力敵的局面,小黨開始扮演「關鍵砝碼」的角色,捲土重來的「一族黨」在聯邦參議院最終佔據3個席位,成為重要的政治角色。
「一族黨」是澳大利亞的一個極右翼政黨,主要活躍於昆士蘭州。其黨首漢森早年間經營一家小餐館,主要賣英國傳統食品炸魚和薯條。據說後來她的生意受到一家華人餐館的衝擊而倒閉,漢森由此開始仇視中國人和亞裔。漢森曾是澳大利亞自由黨議員,由於發表種族主義言論被自由黨開除,後自組政黨。該黨的政治綱領類似於20世紀上半葉的「白澳政策」,即反對有色人種(特別是亞裔)移民澳大利亞,反對澳大利亞土著人。支持該黨的選民多是澳社會的底層,這些人對社會現狀不滿,並將主要原因歸結為有色人種。
漢森率領她的政黨2016年捲土重來,此時已在淡化其「反亞裔」的種族主義色彩,轉向「反穆斯林」,利用全球反恐局勢和公眾對社會安全的憂慮。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林珊如的華裔背景具有了利用價值。澳大利亞實行的是強制投票政策,如果選民不投票將被罰款。爭取華人選票變得愈發重要。但林珊如可能理解錯了主子的意思,反而頻頻發表更極端的「反亞裔」言論,撕開「一族黨」的歷史瘡疤。
事實上,隨著中澳關係尤其是經濟關係的日益密切,澳大利亞的政壇人士對澳中關係遠比媒體更為謹慎。據澳媒報導,林珊如承認,自由黨、國家黨和工黨此前也曾邀請她參加選舉,但最終都因她對中國的觀點而撤回了支持。
有一個事例耐人尋味,去年中資公司與澳大利亞女首富吉娜合作收購澳大利亞基德曼公司。創立於1899年的基德曼公司,堪稱世界第一「牛帝國」:擁有11個牧場,面積超過10萬平方公裡,佔澳國土的1.3%。其中,「安娜溪牧場」是全球最大牧場,面積為2.37萬平方公裡,它的一部分還位於軍事要地、全球最大的火箭試射場「烏麥拉禁區」。引人矚目的是,前兩次收購均被以含糊的國家安全關切為由遭拒,但這一次收購卻得到「一族黨」黨首漢森的大力支持。據澳媒透露,吉娜是「一族黨」的重要金主。
閱讀更多內容請參見今日出版的《環球時報》或下載登錄新版「環球TIME」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