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在眾多如日中天的文化名人中,餘秋雨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存在,但是同樣,餘秋雨也是爭議最大的一位。
餘秋雨,1946年出生於浙江省小橋頭村一個普通農民的家庭裡。他說,「餘秋雨」這個名字原本就是真名,儘管總給人筆名的感覺。
「我出生在下著秋雨的季節,我媽媽識字,就給我取了這個名字。」
1985年他在從未擔任過一天副教授的情況下,被破格提升為教授,並以39歲的年紀成為當時我國最年輕的文科正教授。
賈平凹稱其是百年難得的人才,金庸把他和魯迅相提並論。
餘華稱在散文領域他堪比朱自清和錢鍾書。
所謂樹大招風,名氣大了也會招來種種非議,餘秋雨便是如此,圍繞在他身邊的非議也是多如牛毛。
餘秋雨在文學作品上的美譽和批評我們暫且不提,他的情感生活仍是受到不少網友的關注,不僅僅因為他當初用23封辭職信裸辭,還因為他在46歲的時候與原配妻子離婚,迎娶了相差16歲的嬌妻,引來了眾多異樣的眼光。
23封辭職信「裸辭」
從小到大,他極強的寫作天賦就表現出來了。在7歲那年,他就可以給村民寫信和記帳了。
後來只是為了完成自己的學術心願,完成了《世界戲劇學》的專著。誰知這本書一經出版,受到國內外高度評價,至今仍是全國在這一學科的唯一權威教材。
1986年3月,因國家文化部在上海戲劇學院舉行的三次民意測驗中均名列第一,被任命為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院長,為當時全國最年輕的高校校長。
在先後共遞交了23次辭職報告後,終於辭去一切行政職務,包括多種榮譽職務和掛名職務。辭職後,孤身一人從西北高原開始,系統考察中國文化的全部重要遺址。
二婚迎娶小16歲的小嬌妻
兩人相差16歲,不過餘秋雨在和馬蘭結婚之前有過一段婚姻,那就是前妻李紅,兩人婚姻持續了13年。
李紅認識了當時已經名聲在外的餘秋雨。年輕、漂亮、活躍的李紅,被這個老實而有學問的老夫子似的男人吸引住了。
1979年,相戀整整5年的餘秋雨和李紅,終於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他們在大連路的一間陋室裡安了家。
一個嬌弱的女子,一個從小受寵的乖乖女,一夜間成為一個家庭主婦,李紅似乎還未適應這角色的轉換。
令她感動的是,餘秋雨對她很是體貼,她不會用洗衣機,而餘秋雨就把洗衣的事包攬了。
那一段日子,餘秋雨事業上遇到挫折,又患肝炎,可謂「屋漏偏逢連陰雨」。
李紅特意將娘家那在天井裡搭建的五六平方米的小房子,布置成一個書房,讓餘秋雨吃住在那裡,並在那兒安心寫作。
就這段關係而言,馬蘭說:「如果有來生,我還是會嫁給他。」
一本書養起一家出版社
餘秋雨辭職後只為穿越百年苦難,尋找千年輝煌,《文化苦旅》之所以轟動,是因為他所尋找的每一個廢墟裡都埋藏著輝煌,餘秋雨點燃了中國讀者內心廢墟裡的火。
令人沒想到的是《文化苦旅》成為一本頂級暢銷書,不但連續暢銷20多年,而且至今還有多個版本在銷售。
《文化苦旅》依然是東方出版中心賣得最好的書。發行人員告訴我,《文化苦旅》還能搭賣其他書。光一本《文化苦旅》的利潤,完全可以養一個出版社,最多的時候每年可發行數十萬冊。」
但不得不說餘秋雨先生的文字很美,情感表達也十分到位,就像是精美的繡品,針線穿心。讀《文化苦旅》,是讀行走的哲學。在遊歷山水之間,去感悟出一些人生的真諦。
高一那會,語文上課前要每個同學上講臺介紹一本書,遺憾的是我並沒有機會推薦《文化苦旅》,因為前面已經有同學推薦過了。
我極其震撼於餘秋雨先生的深度解讀,而我也隨著進行了深刻的思考,這貌似是古代文人都具有特徵,生於文化,為文化而死。
文人,我認為是文化所化之人,與文化擁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剪不斷,纏得緊緊的。
《文化苦旅》不僅是全國中學推薦次數最多的課外讀物,還是中國家長郵寄給國外留學子女最多的一本書。
他邊走邊寫,把自己觀察思考到的觀點,親身經歷感受記寫下來,行遊中堅守著中華文明進步理念。做成《文化苦旅》
這本《文化苦旅》現在售價為38元,不過是兩頓午飯錢,就能把這本書帶回家,何樂而不為呢?
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