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是從什麼時開始喜歡上了香港的電影,大概是在懵懵懂懂的十四五歲的年紀吧。那時候,一個人躲在被窩裡,偷偷地看從同學那裡借來的MP4裡的老港片,用一個從來沒有經歷過什麼事情的小孩子的眼光去看那些在香港燈紅酒綠下的男歡女愛。
雖然不懂他們的嬉戲怒罵,但是也能夠從電影裡的故事中看懂一些東西,常常莫名其妙的就流淚。這或許就是我對成年人世界最開始認知,現在想想還真是可笑啊。
在那些陪伴我度過被窩中的黑暗時光的電影中,要說印象最深的還是《阿飛正傳》。我還清楚的記得,當時我是受到《阿Q正傳》這部漫畫的影響,抱著好奇的心態點進去看了,結果,電影裡的阿飛和那個漫畫裡的阿Q完完全全兩個人。
《阿飛正傳》裡也完全沒有《阿Q正傳》的搞笑,溫暖。
張國榮都去世這麼久,還有人懷念他是有道理的。一條大褲衩,一件白背心,就在鏡子前跳舞。你看著他,你便覺得他代表了一個時代,代表了一種風格。他在電影總是什麼都不在乎,什麼都不留戀。
一分鐘的朋友
在我看了那麼多遍的《阿飛正傳》之後,我還是忘不了旭仔搭訕蘇麗珍的那段話,「十六號,四月十六號。一九六零年四月十六號下午三點之前的一分鐘你和我在一起,因為你我會記住這一分鐘。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是一分鐘的朋友,這是事實,你改變不了,因為已經過去了。我明天會再來。」
小時候看不懂旭仔這句話的意思,長大了之後才覺得這句話的厲害。人與人交往的過程當中,循序漸進才是最重要的。我到說不出這句話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可是你讀著讀著便會覺得這句話好像有魔力般,能夠引起你的注意。
或許這就是王家衛的電影吸引人的地方吧,你說不上來他哪裡好,甚至還有些無聊,但是你又不舍的離開。當你堅持著看完了之後,你甚至還覺得意猶未盡。
一分鐘的朋友,我們每天都能遇見很多一分鐘的朋友。很多就只是遇見了,然後錯過了。沒人會在意一分鐘的時間,但是如果每一天都是一分鐘久而久之就會變成每天至少一個小時。
我想起了蘇麗珍的那段獨白,「我不知道他有沒有因為我而記住那一分鐘,但我一直都記住這個人。之後他真的每天都來,我們就從一分鐘的朋友變成兩分鐘的朋友,沒多久,我們每天至少見一個小時。」
無根鳥
阿飛從小就被親生母親丟給了養母,每個月50美元的撫養費,和那些寫滿英文的信成為了阿飛對母親所有的記憶。沒有親生母親的關心,阿飛說自己是個沒有根的鳥,一直飛,一直在漂泊。所以阿飛在對待感情的時候,總是一副漫不經心的樣子。
「我聽別人說這世界上有一種鳥是沒有腳的,它只能夠一直的飛,飛累了就睡在風裡,這種鳥一輩子只能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死亡的時候。」
阿飛很難穩定下來,他就像是一隻嚮往自由的鳥,一直在飛翔。但是阿飛一直被困在了那一小塊地方,他一直飛不出去。所以他在對待生活,對待感情上就顯得自由又隨性,看上去就像個放浪不羈的浪子。
蘇麗珍很愛他,一個女人愛一個人的體現大多數都是希望和他在一起。但是阿飛並不是這樣想的,他一直和蘇麗珍在一起,他們的在一起的時光也很快樂,但是阿飛始終沒有提到穩定這個事情。
蘇麗珍隱晦的提了自己的表姐結婚,但是結果卻和蘇麗珍想的不一樣。結婚,成家這件事情對於阿飛來說就是一件從來沒想過的一件事情。其實我認為,阿飛其實是有想過的,但是結婚這件事情對於阿飛來說代價太大了。
阿飛可能不敢去想,他是一隻一直在飛翔的鳥,結婚就像是一根線拴住了他。阿飛覺得這種鳥一旦停下飛翔,就是死亡的日子。所以,就算是經歷了千辛萬苦,甚至是冒著生命危險到達了親生母親的居住點,他還是選擇了放棄。
就算他和母親相認了,然後呢?他是否就要選擇安定,開始生活?不,他絕不可能。
咪咪和蘇麗珍
在這兩個漂亮的女人裡,我更加心疼咪咪。喜歡一個人可能就是要會接受他的一切,他的好,他的壞,他的過去,他的現在甚至是愛他的和他愛的。看到漂亮的女人在愛情面前卑微的樣子,我總是很心疼,又很難過。
咪咪是個舞女,她應該是在舞臺上萬丈光芒的,她應該是接過後臺的鮮花,然後再不屑一顧的走出來。可是,她遇見了阿飛。張愛玲說過「喜歡一個人,會卑微到塵埃裡,然後開出花來。」咪咪就是,當她遇見阿飛之後,就忘記了他曾經的萬丈光芒。
我記得電影當中有一個令我印象很深的片段,蘇麗珍藉口回來拿自己曾經的東西,實際上還是想要和阿飛複合。旭仔命令咪咪將腳下的拖鞋脫下的樣子,真的令人難過。
我很難想像當時咪咪的心情是怎樣的,但是最後她還是放下了自己的光芒,脫下來那雙不屬於她的拖鞋。她很害怕離開旭仔,但是旭仔不害怕咪咪的離開。
好多人說,愛情裡面,單向喜歡最為致命。
在看完電影之後,自然而然的就會有一個問題,究竟是咪咪合適還是蘇麗珍合適,我見到最多的答案就是,女人喜歡蘇麗珍,男人更愛咪咪。
咪咪和蘇麗珍,這兩個完全不同的女人,隱晦和熱烈的兩個極端,但是在喜歡面前,不管怎樣的性格都多少顯得有些微不足道,甚至卑微。總是有人在討論,喜歡一個人,應該藏在心裡,為了自己的自尊,為了所謂的避免尷尬而閉口不談。
還是應該就勇敢的表達出來,不顧所謂的面子和大局,然後最後的結果是我喜歡。在電影當中,咪咪和蘇麗珍就是兩種特別典型的代表,他們代表的就是兩種在愛情當中不同的狀態。
我惋惜蘇麗珍,但是我更心疼咪咪。蘇麗珍的離開還會讓人覺得遺憾,因為有些沒說出的話可能還會保留最後的體面。但是咪咪,就更加讓人心疼,所有的感情都毫無保留的表達出來的時候,離開只能是無奈。或許是漂亮的女人會更加讓人心疼,但是我更加希望所有的喜歡都會有結果。
王家衛
王家衛不僅僅是一個名字,他更加像是很多人的記憶。和其他的香港導演不同的是,王家衛的電影總是用零零星星的鏡頭去講述一個有些縹緲難以觸及到的主題。
好多人都說,觀看王家衛的電影是對觀眾耐心的一種挑戰,他不會像其他的導演一樣,用鏡頭和剪輯去營造出一個跌宕起伏的故事,讓人在觀看的有一種酣暢淋漓的感覺。
王家衛就像是個懶散的說書人,故事都在他的心裡,可是他偏偏要講一段,再跳一段。至於哪一段被跳過了,那一段該被記住,就是聽書人的事情了。
年紀小的人還是不要去看王家衛,那些像萬花筒一樣零碎的鏡頭,通過光和影打造出的隱藏在那個燈紅酒綠的炫目的美麗的故事會讓人困惑,看不懂。初見時不會留下什麼好形象,再次相見時的形象也會大打折扣,就不容易從他的畫面裡看到什麼了。
每次看王家衛,不管是《重慶森林》也好,《春光乍洩》也罷,你都覺得電影的導演就像是一個坐在街頭,喝醉的詩人。他醉眼朦朧的看著眼前的人潮擁擠,車水馬龍,他心裡有許多故事,有很多想和這個世界說的話,但是,他又說不上來。
他的話總是斷斷續續,他的故事總是被他的酒打斷了。
王家衛的電影在看的時候,我總是有萬千感受,許多話湧到嘴邊想要表達。但是,當我真正想要提起筆寫點什麼的時候,卻總覺得自己的語言匱乏,不能夠將電影的精彩講述完全,甚至連自己的感受都說不清楚了。
寫在最後
最後出現在電影當中的梁朝偉,就像是之前的阿飛,這個世界就像是一個循環,一個故事結束了,總會有一個相似的故事開始,以此往復,生生不息。這樣的前後照應我特別喜歡,這樣的結局似乎是結束了,但是又並沒有結束。
不同的人,重複著相似的故事,讓這樣的故事顯得更加有代表性。雖然這樣願意犧牲很多東西去追求自由的人不多,但是並不是沒有。
最近聽到R1SE歌《YOU》,覺得裡面有一句話特別適合形容在《阿飛正傳》裡面出現的人物關係。「我們是走散了還是從來沒見過」,有的人出現在你的世界裡,最後又選擇離開,就像一隻不停飛翔的鳥沒有個停留的地方。
如果一開始就決定不停留,那還不如一開始就不要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