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不可做絕,不預留後路,就是把自己逼進了死胡同,沒有變通的餘地。日後即 使想變、想通也無路可走了。而且,世事無常,誰都不能預料前方會發生什麼,趁早給 自己留條後路,出現變動時不至於束手無策。《紅樓夢》中的平兒,是鳳姐兒的心腹和左右手,但在待人處事方面,她並不唯鳳 姐兒馬首是瞻,或者倚仗鳳姐,把其他人統統不放在眼裡。
她始終注意為自己留餘地留 退路,卻沒有犯鳳姐兒所說的「心裡頭只有我,一概沒有別人」的錯誤,更不像鳳姐兒 那樣把事做絕。平兒對下人從不依仗權勢,趁火打劫,而是經常私下進行安撫,加以保 護。一方面緩和化解眾人與鳳姐的矛盾,另一方面順勢做了好人,使眾人在鳳姐和她的 對比之中,對她更有感激之情,為自己留出了餘地和退路。
鳳姐死後,大觀園一片敗 落,本是鳳姐「黨羽」的平兒卻多次獲得眾人幫助渡過難關,終得回報。在待人處事中,萬不可把事做絕,要時時處處為自己留下可以周旋的餘地,就像行 車走馬一樣,一下子走到山窮水盡的地方,掉頭就不容易;留有一些餘地,掉頭就容易 多了。
正如常言所說:「過頭飯不可吃,過頭話不可講。」與人相處也是如此,事情做「絕」了時,對方是善良人還好,對方若是惡人,反身 一撲,自己就完全無路可走了。而在貓與老虎的故事中,貓就聰明得多。傳說貓曾做過老虎的老師,教它諸般發 威、怒吼、卷尾、剪、撲之技,但貓思慮老虎比自己龐大,若日後它欲反撲於我該怎麼辦,遂保留了一手爬樹的技巧,果然老虎不久就翻臉了,怒欲撲食貓老師,貓老師 「嗖」地躥上樹頂,老虎抬頭張望無計可施。
「凡事留一線,他日好相見」這句老話,也體現出為人處世的中庸之道。做事情不 可做得太極端,話不可說得太滿。就如,我國古代有個叫李密庵的學者,寫過一首《半半歌》,詩云:「飲酒半酣正好,花開半時偏妍,帆張半扇免翻顛,馬放半鞭穩便。半 少卻饒滋味,半多反厭糾纏。
百年苦樂半相摻,會佔便宜只半。」就是凡事要留有餘地,不要不給自己和別人退路。凡事留有餘地,則自由度就增加。進也可、退也可,親 也可、疏也可,上也可、下也可,處於一種自由的境地,體現了一種立身處世的藝術。因而,做事之前考慮一下退路,說話之時留點迴旋的餘地,受益最多的人將是自 己。
物極必反,極端、絕對的為人處世方法可能會傷人害己。中國人辦事講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不左不右,折中調和,不走極端。在為人處世 時,嚴格要求自己,辦事知道節度,不走極端,可以通行無阻,馬到功成。世事無常,萬事多留些餘地,多些寬容。這是一條重要的做人準則。
在你留有餘地 的同時,別人也會因此而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