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居然有一家經常上錯菜的餐廳火了。
倒不是因為特別好吃,而是因為特別好哭。
餐廳名叫「忘不了餐廳」,5位老員工全部都是阿茲海默病患者。
有女兒專門帶著媽媽來餐廳吃飯,夾了一筷菜,看著對面的媽媽流眼淚。
她說:我怕我媽忘了我。
「忘不了餐廳」的店長是黃渤。
你可能記得他在《極限挑戰》裡的「雞賊」,卻不記得他在節目裡談到自己爸爸時的落寞。
他的爸爸也是阿茲海默症患者,他的爸爸只記得「我從來沒有過兒子」,而不記得這個站在眼前衝他笑的人是誰。
黃渤說,多希望他能再打我一頓,那該有多高興。
可能很多人直到現在才明白,愛的對立面不是恨,而是遺忘。
貧窮與苦難都不能將我們分隔開,可是遺忘卻可以。
《伊莉莎白不見了》就是這樣一個解讀「遺忘」的故事。
「初次失憶,請多多關照」
莫德患上了阿茲海默症,連魚的記憶都稱不上,幾秒前剛剛發生的事情也難以留住。
就連自己的女兒和外孫女,她也會笑眯眯地打完招呼,客客氣氣地問一聲:「你是誰?」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她的衣服口袋裡永遠少不了一副紙筆。
可是她經常發現,在自己口袋裡莫名出現一張寫著「伊莉莎白不見了」的紙條。
伊莉莎白是誰?
她去了哪?
為什麼我要在意伊莉莎白的去向?
莫德感覺自己被一個巨大的謎團包裹住了,年邁的她開始顫顫巍巍地四處收集蛛絲馬跡,想要找到真相。
伊莉莎白其實是莫德的好朋友,但她沒有失蹤,只是身體不適,去住院休養了。
日子在臉上「一刀刀地劃」出痕跡,陪伴莫德與衰老融洽相處的,正是伊莉莎白。
可由於阿茲海默症,第二天她根本不記得自己前一天在做什麼,還是會在口袋裡發現「伊莉莎白不見了」的紙條,還是要經歷同樣的訝異與好奇,還是要按同樣的路線去重新尋找。
甚至還報了四次警,可唯一的線索只有口袋裡這張皺巴巴的紙條。
女兒海倫和警察都不肯幫莫德尋找,使得這張寫著」伊莉莎白不見了」的紙條更像是一個惡作劇。
女兒海倫也已經56歲了,也因為莫德的身體狀況而不得不像照顧學前班小朋友一樣,時刻盯住她。
為了轉移莫德的注意力,海倫經常安排莫德來擺餐具。
看到莫德擺錯之後,她一邊誇獎著「擺的不錯嘛」,一邊又偷偷迅速把擺反的刀叉更換位置。
其實,海倫甚至一度失去耐心,把莫德送去養老院。
可總是又立刻後悔,再把她帶回家來。
「伊莉莎白沒有失蹤!」海倫經常糾正莫德,大家都知道伊莉莎白沒有失蹤。
可伊莉莎白的確從莫德的生活中消失了。
莫德想起自己最愛的那些人,好像那些長情的陪伴連同阿茲海默症之前的記憶一起消失了。
她想起了自己的爸爸媽媽,想起來派屈克,想起來最親愛的蘇姬。
蘇姬?
莫德茫然地吃著吐司——自己的姐姐蘇姬也消失好久了。
七十年前,蘇姬總是俏皮地喊莫德「毛普斯」,再捂嘴偷笑看她的反應。
小時候的莫德是個瘦嘰嘰的小丫頭,卻長了一張饞嘴,看見好吃的就走不動路。
而姐姐蘇姬開朗可愛,一直是「別人家的孩子」,人人都喜歡她,莫德也是。
莫德總是像個跟屁蟲一樣黏著蘇姬,因為蘇姬對她最好,在被爸爸媽媽批評的時候,也總是站在她這一邊,暗暗地捏她的小手,給她擠眉弄眼地加油鼓勁。
莫德最喜歡和蘇姬玩「埋人」遊戲。
可是小莫德身體弱,沒有那麼多力氣去搬移沙土,所以蘇姬「倒黴」的總是扮演被埋的角色。
蘇姬就像一陣夏天的風。
「夏天的風,正暖暖吹過,穿過頭髮穿過耳朵」,溫暖而輕柔地令人愜意。
可蘇姬在有一天出門之後,再也沒有回來。
莫德問了好多人,找了好多條街,都沒有尋到蘇姬的蹤跡。
她穿著蘇姬的舊衣服,梳了和蘇姬一樣的髮型,甚至恍惚地和蘇姬地丈夫度過了一天。
蘇姬,為了尋找你,我把自己變成了你。
可是無論怎麼費力氣折騰,莫德心裡都明白,自己成為不了蘇姬,真正的蘇姬不見了。
蘇姬去了哪裡?
伊莉莎白去了哪裡?
在每一個頭暈眼花的隻言片語中,都關於著你的無聲離開。
《伊莉莎白不見了》正是圍繞著尋找展開:不只是關於伊莉莎白的尋人啟事,也是在尋找蘇姬,更是在尋找懵懂而惴惴不安的莫德自己。
阿茲海默症像是衰老為自己尋找的一個恰如其分的藉口,縱使年華匆匆逝去,皺紋爬上面龐,只能依靠紙筆記住你的名字。
唯一無法遺忘的是你曾分享給我的愛。
就像女兒海倫找出莫德在童年時用了一百個小火柴盒做的箱子。
打開一瞧,裡面擺著各式各樣的紐扣、舊牆紙、貝殼和碎瓷片,甚至還有掉落的小鳥羽毛和死掉的蟲子。
「你留這些幹嘛?」
海倫答不出來,她不知道,就像不知道伊莉莎白和蘇姬究竟去了哪一樣。
美女作家初試水
《伊莉莎白不見了》的作者艾瑪·希莉,是「英國最美女作家」。
人家不靠臉吃飯,才華就餵的飽飽的。
4歲的艾瑪寫了人生中第一個短篇故事,而我的4歲好像還在看《小蝌蚪找媽媽》。
8歲,艾瑪想成為一位鼎鼎有名的作家;12歲,她又換了理想,看了電影《獨領風騷》之後,反而想當一名律師。
但是,命運和緣分這個事兒就是一門不分中西的玄學,十年後,她又回到了這條寫作之路。
2011年,艾瑪獲得了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的文學碩士學位,主修書籍裝幀藝術。
隨後,她在多家圖書館、書店、畫廊甚至大學工作,兜兜轉轉收藏了一大兜經驗。
《伊莉莎白不見了》是艾瑪創作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包攬及入圍的獎項一隻手都數不過來,同時還是2015年英國各大暢銷榜TOP1圖書。
同時,《伊莉莎白不見了》還被BBC改編上映,由70年代兩屆奧斯卡影后格蘭達·傑克遜來飾演身患阿茲海默症的莫德。
在此之前,影后已經息影了25年,仿佛就在等待莫德這個角色。
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記憶本身就是混沌而零碎的,而為了心中一直惦念的愛人,仍努力在破碎中尋找答案,試圖用殘缺來補齊圓滿。
阿茲海默症帶走的的是記憶,而不是智識。
生命中的兩個重要的愛人不見了,在尋找她們的過程中,過去與現在慢慢交匯在一起。
慢慢地,伊莉莎白不見了,蘇姬不見了,那個一直在尋找她們的莫德也不見了。
遺忘不是疾病,是愛的代價。
而在藝術作品背後,我們更應該看到殘酷的現實——每10個老人中就有一位患阿爾茲海默症的人。
「初次失憶,請多關照。」
也許有一天我們也會向他們一樣老去,忘掉那些曾經熱愛的人,忘掉我們和親人,朋友,愛人一起共度過的珍貴的歲月。
希望每一個人都能愛護身邊患認知障礙的親人朋友,多包容他們,照顧他們的內心感受。
就像當年,他們照顧我們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