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國電視劇來說,美劇像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標杆。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差異?
美劇依靠群體創作
近年來,獲得收視好評的國產電視劇有不少改編自小說,同時,一些創作過好劇本的編劇也往往形成「品牌效應」。於是「改編自某某原著」,或者「某某編劇作品」成了保證收視率的廣告。而美劇「知名編劇」卻往往以群體形象出現,創作之初也沒有成熟的文學劇本。美國編劇很難想像一個人去創作一部電視劇,群體創作是為了讓劇本更加嚴謹,將劇情細化到每一分鐘。
「先形成一個創意大綱,然後由10到12人組成的編劇團隊填空。情節如何推進、對白展開、環境設定,幾組編劇分工完成各種細節。」美國著名編劇西爾維奧·霍塔透露。專業性和情節性都十分突出的《犯罪現場調查》,2000年開播至今依舊熱度不減,編劇之一海瑞將編劇工作形容成和觀眾的「智力競賽」:「討論劇本往往是電視劇創作過程中花費時間最長的階段,編劇組匯集十幾個人的智慧,儘量消除情節漏洞。觀眾和電視劇一起成長,編劇團隊要應對數以萬計的觀眾,創作工作好像是智力競賽。」
而中國編劇表示,由於電視劇收視率倚重有知名度的編劇、導演和明星,群體創作的模式目前在國內很難推廣,因為中國人往往把個人利益看得比集體利益更重。
重經營更重事業心
與國產電視劇家長裡短為主的情節不同,美劇往往以傳奇甚至離奇的情節吸引觀眾。高投資成為美劇立足的基礎。卡爾頓·庫思透露《迷失》一集的投資是350萬美元。對比平均35萬元到40萬元人民幣一集的中國國產劇,美劇的投入幾乎是個天文數字。同時,美國電視臺播出電視劇的廣告收入中有60%用於電視劇的投拍創作,形成了良性的產業循環。而國內電視臺只有10%用於電視劇的再創作。
不過懂得經營之道的美國電視劇,更看重的是演員的敬業精神。《老友記》的主演和客串演員中不乏明星大腕,但是《老友記》始終保持著美劇室內劇的規範製作模式。「周一到周三彩排,然後匯總修改意見,周四周五錄製。」羅傑·克裡斯滕森表示,「儘管彼此已經搭檔了數季,配合很熟練,但是演員們依舊為了一次錄製而一周工作5天。」珍妮弗·安妮斯頓、馬修·派瑞、寇特妮·考克斯這樣的大牌每周彩排數次,跨度15年共事10季,這在國內的電視劇製作中幾乎是不可思議的,也足以令二三天就拍一集、同時接拍幾部戲的「明星」感到汗顏。
傳奇劇仍需真感情。
由於插播廣告逐漸增多,60分鐘一集的美國電視劇,從原來的6節變成了10節。「為了不讓觀眾轉臺,編劇不得不每6分鐘設計一個高潮或懸念,這讓電視劇情節越來越離奇。」西爾維奧·霍塔有些無奈。「但是,傳奇故事中最感人的還是人和人之間的真情,這與以家居生活為主的中國電視劇一樣。」在《醜女貝蒂》這個現代版的「醜小鴨」的故事中,貝蒂的遭遇幾乎離奇,然而在捧腹大笑之後,讓所有觀眾動容的卻是貝蒂這個其貌不揚女孩聰慧中的真誠。
把錢花在了刀把上
劇情緊湊、人物關係複雜、信息含量大且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社會現實意義……總體說來,美劇的解讀難度高於日劇和韓劇。相應地,這就要求它的受眾能夠有一定的知識結構和文化素養,思維節奏快、反應敏捷,善於思考和理性分析。
這也令美劇俘虜了大批中國高端觀眾,為數眾多的美劇迷們通過網絡迅速接觸到了大洋彼岸熱播的原汁原味的電視劇,很多看美劇的觀眾甚至看不起內地電視劇。但是如果了解過中美電視劇的成本差異,中美電視劇之間的質量差異似乎也就不太難以理解了。
350萬美元(約合2450萬元人民幣,以下均用人民幣計算)拍1集電視劇!當《迷失》的編劇兼執行製片人卡爾頓·庫斯說出這個數字時,中國電視人聽來仿若天文數字。《迷失》每集製作費1400萬元,演職人員支出1050萬元,其中就包括編劇稿酬。
而在中國,一集電視劇最多成本也才幾十萬元,演員片酬佔去大頭,難怪中國電視人總在叫窮。在美國,電視臺的廣告收入有60%是拿出來再創作的,而中國的電視臺只拿出廣告收入的10%,這就是造成中國電視劇製作費一直上不去的根源。為了節省成本,中國電視劇一般兩三天拍1集,而美國的電視劇則是10天拍1集。
美中工作模式差別
美國編劇與中國的編劇工作模式也有很大的區別。任何一部美劇後面都有一個編劇團隊,而在中國編劇基本上是個體戶,這讓美國同行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卡爾頓·庫斯直言像《迷失》這樣的電視劇,靠1個編劇是絕對完不成的,他表示在撰寫初稿時,有10個編劇共同討論劇情,必須將情節細化到每一分鐘,而且每六分鐘就要有捉住眼球的「爆點」防止觀眾轉臺,然後再由2個編劇去另一個房間撰寫具體臺詞,其餘編劇繼續推進故事。《迷失》編劇卡爾頓·庫斯說,「集體合作」是《迷失》成功的首因。
而經典美劇《老友記》除了2位核心編劇外,還有10位編劇;《醜女貝蒂》不同的播出季都有10至12位編劇加盟。《醜女貝蒂》的編劇西爾維奧·霍塔也表示,寫電視劇需要一個編劇團隊群策群力。
對於這樣集體創作的形式,《士兵突擊》的編劇蘭曉龍、《金婚》的編劇王宛平均認為在中國很難實行,因為中國編劇獨來獨往慣了合作起來比較困難。在中國,不管是隨意創作,還是命題作文,都由編劇說了算。要遇上哪位演員突然撂挑子要求加片酬,編劇就可以一筆把他「寫死」。所以說,像寧財神與妻子兩人寫成80集的情景喜劇《武林外傳》,在美國基本行不通。
編劇石康也說:「我覺得中國人不太擅長共同組織一個非常好的團隊,然後協調好利益一起向前走。中國人一旦戲做紅了,都會認為自己的工作很重要,都會分開了,我看過無數這樣拆夥的。本來力量很強的,拆夥後力量不大了。其實就是因為利益分配機制,每個人都認為現在不公平,所以大家就不容易一起把事情做下去。」
創意天馬行空和束縛重重
此外,美劇在把一個創意發展成為最終成功的劇本之前可能面對的是幾十個幾百個創意當中最後篩選出成功的創意。有創意了,然後完成文本,再進行拍攝,有一個試放的或者試播的過程,如果大家喜歡的話,他們希望繼續拍下去的話,那麼編劇會繼續寫下去。
拍攝《老友記》的時候,有時候會有觀眾在旁邊,「其實我們試看時邀請的觀眾也很重要,編劇寫的橋段如果下面看的觀眾笑了就保留下來,如果不笑編劇就要進行修改。另外我們在拍攝的過程中,也會聽取觀眾的反饋意見。所以我們在拍攝的過程當中很多人都在現場,我們的編劇,還有觀眾都會在現場,因為都是通過大家的參與來完成《老友記》的拍攝。
《迷失》編劇卡爾頓總結該劇火爆的原因在於天馬行空的想像、錯綜複雜的劇情,「唯一可能受限的就是你的想像力」。《迷失》的題材,原先並沒有成文的想法。
但類似《越獄》這樣的題材在中國根本沒法通過審查。編劇林和平表示,中國電視劇的結局要麼是花好月圓,要麼是懲惡揚善。「對於中國來講,才華和想像力並沒有匱乏和衰敗,我們只是希望我們中國的電視觀眾欣賞能力逐步地提高。因為中國觀眾沒法跟美國比,比如寫反腐,老百姓就會認為貪官多;要寫犯罪吧,又會認為社會治安差。不像美國,可以寫總統遭暗殺,人家知道那是虛擬的,不是真實的。」
(來源:易乘至尊新浪博客 整理/張釗銘)
--
編劇之家qq群:210587117
官方郵箱:jzcwhcb@vip.163.com
新浪微博:搜索「編劇之家-劇之巢」
http://weibo.com/u/3306394627
掃描以下二維碼關注「劇之巢-編劇之家」公共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