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的《刮痧》到了美國就成了「虐待」文化差異太害人

2020-12-28 鵝組編外組鵝

現在很多年輕人都開始注重養生,「保溫杯裡泡枸杞」都是基本操作,隨著大家對中醫態度的轉變,很多人都開始利用中藥來調節自己的身體狀態,中醫文化也越來越年輕化,其實這也是近幾年才開始興起的風潮,就連外國人都開始嘗試去了解中醫文化。

不過在二十多年前還不是這樣的場景,2001年上映的電影《刮痧》是一部揭示東西方文化差異和文化衝突的經典影片,主要反映了20世紀末中美文化交流中面臨的典型困境。

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可能還不會考慮到那些問題。

《刮痧》

電影是由鄭曉龍導演拍攝,梁家輝和蔣雯麗主演,講述一個華裔家庭在美國所經歷的文化衝擊和文化差異,梁家輝飾演的許大同和蔣雯麗飾演的簡寧是一對來美國8年,事業有成、家庭美滿,在外人看來非常羨慕的三口之家,他們5歲的兒子丹尼斯很懂事聽話。

隨著中國爺爺的到來,一家人的生活才開始發生轉變,一日丹尼斯肚子疼,爺爺因為看不懂英文的藥物說明,為了給孫子緩解疼痛,就給他做了傳統的刮痧。

後來,丹尼斯不小心磕破了額頭,醫生在給他治療的過程中發現了他身上留有的刮痧痕跡,認為許大同夫妻對孩子實行了暴力,進而展開了一系列事情。

文化誤解

中國人和美國的社會,當這兩者組合在一起的時候本身就有一種矛盾效果。

而當中國人進入到美國社會後會發生什麼呢?

電影一開始給觀眾展現的是一場頒獎典禮,不過在禮堂外聚集了一群示威者,他們在反對和示威以遊戲為主的頒獎典禮,在這裡中國式與美國式的矛盾就已經產生了,而爺爺為孫子刮痧只是一根導火索。

許大同的職業與遊戲設計有關,在被指控「虐待兒童」後,律師還指控許大同把中國傳統的英雄人物孫悟空設計到了一款暴力遊戲中,而孫悟空在外國人眼中就是一隻「頑劣粗魯的中國猴子」,律師暗示許大同崇拜暴力和暴力人物。

隨後,許大同怒不可遏,他認為自己設計的遊戲和自己的家庭毫無關係,對方不懂孫悟空所代表的中國文化,由於許大同在法庭上的暴怒,繼而導致了兒子繼續被福利院看護,為了儘快把兒子接回家,他決定和妻子分居,並從家裡搬了出來。

而許大同的父親知道事情經過後,對於在中國有2000多年歷史簡單無害的刮痧,在美國是違法的覺得很不可思議,決定離開美國回到中國……

其實這部電影讓很多中國人看了非常氣憤,很多人和影片中的許大同一樣,認為孫悟空是個善良有正義感的英雄,代表的是我們傳統價值觀和道德規。在一種文化中,人們所崇拜的「英雄」的性格折射並代表了給文化裡大多數人的性格,因此,了解英雄的性格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了解英雄所在文化的整個民族性格。

電影中多次提到孫悟空,在中國人眼中他勇敢正直、愛憎分明,是中國人民飽受封建壓迫時奮起反抗的典型代表人物,但是在美國聽證會上,這個中國式英雄卻被美國律師描述為大鬧天宮、偷蟠桃、盜仙丹的危險分子,最後這場聽證會上關於孫悟空的激烈辯論以許大同的一句:「你對中國文化一竅不通」宣告結束。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中美文化之間的誤解遠沒有結束。

文化差異

每個人,每個民族,每個國家都有屬於自己的文化。

文化與文化之間存在差異,世界是個多元化的世界,當東西文化相遇時,對於某個文化現象,換位思考,我們能做出是非判斷麼?

在美國人看來,中國人打孩子,嚴厲的教育就是虐待兒童的表現,把孩子單獨留在家裡也是犯法的,其實這並不是沒事找事,只能說明美國的法律考慮的比較周全。但「刮痧」在中國盛行2000多年,可就是因為在美國沒有找到科學依據,就這樣被否定了,從而也打破了一個美好家庭,在陌生的文化環境中,我們幾千年來熟悉的文化傳統就這樣被人曲解,確實會讓人感到委屈和憋屈,特別是男主許大同在第二次聽證會上與原告律師爭辯的那一幕,讓人的心情也隨著男主的激動而激動。

在電影中,許大同去聽證會並沒有邀請擅長處理此種案件的家庭法律師,而是請了他的朋友版權法律師昆蘭,許大同還說過這樣的話:「你是最好的律師,又是我的好朋友,你不幫我誰幫我?我全靠你了!」

許大同的這些話真實地反映出中國人的處世觀。

可是昆蘭所受的教育是西方教育,他講就的不是情誼而是法律和事實,所以在最後看到許大同兒子背後淤青的照片,他的態度立馬轉變:「如果你把這個稱之為治療,我不知道什麼才叫虐待兒童。」之後昆蘭變成了對方的證人,還供出許大同當面打孩子的事實。

被朋友出賣後的許大同憤然辭職,辭職前他還和昆蘭有過交流:

許大同:我把你當朋友你卻出賣我?怎麼還能指望我和你一起工作。昆蘭:我講了事實,你不該打孩子。許大同:我為什麼打他?為什麼?我自己的兒子,我打他是對你的尊重,給你面子,你懂嗎?昆蘭:什麼亂七八糟的中國邏輯!你打孩子是為了對我尊重?許大同:不可理喻!我再送你一句中國成語:道不同不相為謀!其實中美差異在許大同和昆蘭身上也展現的淋漓盡致,最後許大同不得不選擇了放棄,接受了和妻子分居和孩子分離的判決結果,而昆蘭在親自體驗過刮痧後,得知了實情,積極的找尋證據並聯繫兒童福利院,與警方進行交涉,最終還了許大同清白。

整個事件中所有的判決和依據就是事實和證據,這也是美國法制精神的核心所在。

文化衝突

在文化衝突中沒有所謂的獲勝方,只有在文化的融合中才能達到雙贏甚至多贏的局面,電影以「刮痧」為藉口,展示了兩種文化之間的碰撞,有以昆蘭親自去體驗「刮痧」來達到兩種文化的融合,讓我們見證了一次文化碰撞、衝突與融合的過程。

中國傳統儒家文化推崇「三綱五常」。認為「父為子綱」,「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棍棒之下出孝子」,只有父母嚴加管教,孩子才能出人頭地。所以電影一開始許大同讓兒子認錯,所以當著眾人的面教育了孩子,這在中國教育中是最常見的事情。

而西方社會講究人人平等,孩子的生命權屬於上帝而非父母,所以打罵和體罰孩子被視為一種輕蔑孩子人格、虐待兒童的行為。所以昆蘭才不會理解許大同的所作所為。

電影《刮痧》以小見大,利用刮痧來探討文化差異的問題,中國文化擁有5000多年的歷史,所以非常重視過去,注重傳統和前人流傳下來的智慧,我們喜歡從過去的歷史中尋找經驗教訓來遵循現在的生活,這些都是歷史留給我們的禮物,是外國人無法理解的東西。

在聽證會上,許大同像外國人解釋:「刮痧是傳統的中國療法……刮痧只是治療,常說的家庭療法……可以治療各種疾病。幾千年來中醫認為人有七經八脈,就像無數小溪流入江河,江河又奔向大海,人體就像非常複雜但又看不見的生命網絡,就像計算機網絡一樣!人的氣發自丹田,又回到丹田,也是同樣的道理。」

這些別說是美國的律師聽不懂了,不了解中醫的中國人可能也聽不懂。

所以影片最後,許大同和妻子簡寧開始教丹尼斯學習漢語,學習中國文化,這與電影開始他們家只用英文交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體現的就是在「刮痧」風波之後,一家子對從小培養下一代對文化差異的認知能力開始重視。

文化上沒有優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別,每個人都可以試著去了解你不懂的事物,唯有如此,才能打破隔閡,消解誤會,推進交流,共創和諧交流的共贏局面!

文原創,圖網絡

相關焦點

  • 《刮痧》|跨文化差異的縮影
    《刮痧》是一部反映中美文化差異的影片,主要講述一位事業有成的電腦遊戲設計師許大同及他靚麗照人的妻子簡寧,二人在美國勤勤懇懇地奮鬥了8年,終於有了立足之地,有了一個可愛的兒子,慈眉善目的老父親也從大老遠的北京被接到美國同住,一家團聚,和和滿滿。
  • 從鄭曉龍執導的《刮痧》看中西方文化差異
    鄭曉龍孫子丹尼斯肚子疼,從北京來的爺爺給他刮痧了。在第一次庭審過程中,許大同為父親頂替了罪名,試圖向法官證明刮痧有科學依據,卻因文化差異,一時無從說起。律師朋友約翰得知丹尼斯背後的傷痕後,同樣認為他傷害了自己的孩子。
  • 從《刮痧》到《孫子從美國來》:聚焦中西方文化的衝突與協調
    堅持本土文化描述的獨立電影,才能夠提供一些文化的差異性。我越來越覺得,只有在差異中人類才能找到情感的溝通和位置的平衡。《刮痧》由鄭曉龍2001年執導的一部電影,它聚焦大同父親在美國為孫子刮痧治病反被人以虐待兒童罪告上法庭的故事,以悲劇化的內容講述了中西方文化的衝突與協調。
  • 視點:電影《刮痧》刮出的文化
    關於電影——對《刮痧》的認識與解構  看完電影《刮痧》,就有了「庖丁解牛」的衝動。是因為離開影院後,這些個情節縈繞腦際,一時揮之不去,久久回味,竟咀嚼出中滋味。  分鏡頭1:來美8年的許大同(梁家輝飾)事業有成,在行業的年度頒獎大會上,大同意氣風發:「……今天我獲得這個獎,證明美國是一個充滿機會的國家。
  • 梁家輝主演的《刮痧》深刻的演繹了中美之間巨大的文化差異!
    電影《刮痧》就講述了一個關於中美文化衝突的故事,中國人許大同為了追求美國夢來到了美國,經過多年奮鬥,有了事業上的成功,家庭的幸福。他的妻子簡寧,也是一個中國人。大同雖然在美國生活了多年,可小的文化差異在日常生活中仍然處處可見。影片主要圍繞刮痧這一事件將中西文化衝突引向了高潮。價值觀的不同,導致了一系列的誤會與衝突。
  • 從電影《刮痧》,來看中美文化的差異與碰撞!
    導語:從電影《刮痧》,來看中美文化的差異與碰撞!看完鄭曉龍導演的《刮痧》後,只有一個感覺:見微知著。從一種角度看,《刮痧》講述的是一個很小很小的事件。不同文化引起的悖論中西文化的不同,這是一句當下時髦的用語,但在許多時候,它是抽象的,並常常抽象到似是而非的地步。但在《刮痧》中,這種不同文化的存在和相互之間不可避免的碰撞,卻是實實在在,是有血有肉的。孩子不舒服,爺爺給孫子刮痧,在中國民間,這是一種治病的手段,是一種人道的表現,因為這種醫療方式,在中國已流傳了幾千年,早已成為了一種傳統,而且具有文化的意義。
  • 刮痧:東西方文化碰撞下的囧事
    最為突出的便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和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文化。影片《刮痧》講述的便是中西文化碰撞中一個家庭的遭遇。電腦動畫設計師許大同與妻子簡寧在美國奮鬥了八年,事業有成,兒子丹尼斯聰明可愛,一家人和睦幸福。許大同的老父親從中國來探親。一天,丹尼斯患感冒與爺爺一起呆在家中,爺爺因不懂英文不知道該給孫子吃哪種藥,便用中國傳統的刮痧療法為孫子治病。
  • 刮痧的方式引發出誤會,差點讓家庭破碎,一部電影講述中西方差異
    刮痧的方式引發出誤會,差點讓家庭破碎,一部電影講述中西方差異。談到中西方的醫學文化,那就是是中西醫之間的不同,而對於是中國人的我們,似乎對刮痧的治療方法都是相信並且理解的,卻不知道在美國這樣的西醫國家裡,刮痧都是不被認可且沒有文獻記載的;何處能夠體現出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呢?
  • 豆瓣7.5《刮痧》:烏龍捧腹之外、苦苦找尋的文化歸屬感
    《刮痧》是由鄭曉龍執導,梁家輝、蔣雯麗主演的一部講述中美文化差異的電影。於2001年上映,當年口碑和票房俱佳,也創下國產電影二輪放映票房迅速趕超首輪的紀錄;更早已成為教科書級別的電影。整部片以中美文化差異為主線,混雜著美式幽默,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之後,也不乏溫情。
  • 刮痧電影了解一下
    刮痧這部電影據說這是最能體現中美文化差異的電影。看了以後覺得果然是名副其實,裡面的矛盾衝突表現得淋漓盡致,能夠引起人的思考。同樣也有令我感動的親情貫穿整個電影,讓人看完之後沉浸其中無法自拔。 每個國家的歷史背景和發展歷程都不相同,因此在一些事情的處理上也就大相逕庭。刮痧在中國是和拔罐,針灸,推拿等一樣的對人的身體有好處的治療方法。
  • 面對中美文化差異,美國人不是不理解你,而是不想理解你
    如果說不同年紀的人之間形成的那種代溝就已經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的話,那麼不同的地域之間的文化差異就可能更甚。舉個例子來說,東西方文化差異是一個歷史問題,身處不同的地域,可能對於雙方所不能完全認同的事情都會有普遍的看法。東方人重情,西方人偏理。在這樣的傳統理念之下,對於某些問題雙方一定會執完全不同的結論。
  • 《刮痧》療法與美國夢,「寄人籬下」的悲愴與悽涼
    五歲的丹尼斯鬧肚發燒,在家的爺爺(朱旭飾)因為看不懂藥品上的英文說明,便用中國民間流傳的刮痧療法給丹尼斯治病,而這就成了丹尼斯一次意外事故後許大同虐待孩子的證據。法庭上,一個又一個意想不到的證人和證詞,使許大同百口莫辯。而以解剖學為基礎的西醫理論又無法解釋通過口耳相傳的經驗中醫學。
  • 以電影《刮痧》為引來談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與融合
    隨之而來的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意識形態之間的差異亦顯露出來,突出表現為各種文化之間的碰撞與融合,這種現象在亞洲尤其在中國更為顯著,中西方文化與新舊文化之間的碰撞與融合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都隨處可見。 前不久我在一本電影雜誌中看到一篇介紹電影《刮痧》文章,從中反映出中西方文化之間的碰撞與融合。
  • 可敬的"愚昧和狹隘" 由電影《刮痧》說起
    耐不住媒體對電影《刮痧》的炒作宣傳,我也借來碟片看了一看。的確不錯,導演很會選視角,從小處入手,卻展現了東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一中國老人在美國採用刮痧這一傳統中醫療法給孫子治病,被人偶爾發現孫子身上的刮痕,誤以為家長虐待未成年人而訴至法庭,從而引起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官司,最終竟鬧得一個祖孫三代家庭分崩離析。  故事就這麼簡單,所揭示的問題也很明確。
  • 《刮痧》:一個隱喻
    》講述了美國一個華人移民家庭,因為老父親(朱旭飾)為孫子用刮痧療法治療肚子疼,而陷入被警方指控「虐待兒童」的法律糾紛,由此展開一系列故事。華人移民許大同(梁家輝飾演)的兒子丹丹不小心摔倒了,許大同帶他到醫院縫合傷口,醫院的醫生發現了丹丹背後由於刮痧導致的「傷痕」,他們以為許大同在家裡虐待丹丹,於是就把這一情況通知了醫院的社工
  • 李安用這部電影告訴你,中西方文化差異,可不是中國式父子關係
    《推手》說的是一個旅居海外的兒子,接自己的父親到美國跟自己生活在一起。然而因為中西方文化差異,父親與自己的美國妻子並不能很好的相處。很多人說他拍的太過於規整,但是就是這樣的規整,甚至說是俗套,我們之後的很多導演們都不願意用。這才是悲哀。單純講中西方文化差異的電影不是沒有,我們可以看到後來的《刮痧》就是一個很好的作品。甚至說可以和本片形成鮮明對比。
  • 看蔣雯麗的故事,第一篇與香港影帝梁家輝聯袂出演電影《刮痧》
    蔣雯麗與香港影帝梁家輝聯袂出演電影《刮痧》,因為是發生在美國的關於中國傳統的故事,雖然故事平實,但是因為貼近生活,劇中幾位主演實力出演,這部電影也深受觀眾喜愛。《刮痧》是一部具有愛國情結的故事片,反映社會反映文化問題。無論是從編劇的故事大綱安排還是從導演的拍攝角度都能深刻感受到一種濃鬱的中國風情。
  • 刮痧、拔罐的致命謊言,騙了多少中國人!
    「某某女星瘦腿只靠刮痧拔罐」、「某某臉部刮痧拔罐瘦成巴掌臉」,類似的毒雞湯網絡上一搜一大把。你信,就太天真無知了。重則有「刮痧抗癌論」。2016年,演員徐婷因患癌症去世。她生前拒絕接受化療,選擇採用刮痧、拔罐、針灸等所謂理療來抗擊癌症。
  • 刮痧拔罐,病好一半!
    每當這個時候,我總會想起民間廣泛流傳的一句諺語——刮痧拔罐,病好一半。刮痧,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大概十多年前,梁家輝曾主演過一部感人至深的電影《刮痧》,背景就是因為東西方文化的碰撞,裡面梁家輝飾演的男主人公身居美國,其父因為採取傳統醫學的刮痧法來治療孫子,背上的紅痕被兒科醫院的醫生誤解其虐待兒童,提起控告從而由此一系列的戲劇性衝突。
  • 評論:意猶未盡說《刮痧》
    曉昕  看罷《刮痧》,作為觀眾多多少少會有幾次隨劇情而生的「情不自禁」,父子機場送別、夫妻旅館相會……應該說,作為一部影片,它能打動人、能「煽情」,就已成功了一半。  如當初的《北京人在紐約》一般,《刮痧》巧妙選取了一個「人在他鄉」的情境,看黑頭髮黃皮膚的炎黃子孫在金髮碧眼的老外們當中周旋,不僅多少會給觀眾一些「新鮮感」,亦幾乎開宗明義地選定了「東西方文化衝突」的主題,諸多強烈的戲劇衝突也由此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