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跨文化差異的縮影

2020-11-17 穿越世界的旅行家

《刮痧》是一部反映中美文化差異的影片,主要講述一位事業有成的電腦遊戲設計師許大同及他靚麗照人的妻子簡寧,二人在美國勤勤懇懇地奮鬥了8年,終於有了立足之地,有了一個可愛的兒子,慈眉善目的老父親也從大老遠的北京被接到美國同住,一家團聚,和和滿滿。

原本歡歡樂樂,滿滿登登的生活可謂是羨煞他人,但一次意外把一切都打破了,令美好的家庭變得支離破碎:5歲的兒子生病了,老父親用中國民間傳統的刮痧幫孫子治病,留下的痕跡被醫生無意中發現,大同夫妻繼而被控告虐待兒童,面對對刮痧這一傳統中醫療法一無所知的美國法官,面對一個又一個意想不到的證人和證詞,許大同百口莫辯,因為這件事,父子與夫妻都不得已的分開了。

大同因此催肝裂膽,傷心欲絕,流寓他鄉之感分外強烈,原想不顧一切要回北京,但被父親一番話勸服,留了下來。幸而他的朋友去了一趟中國,了解到刮痧是一種治療方法,並為其作證,故事才有了完滿的結局。



在探究中美跨文化差異之前,先來介紹下刮痧,刮痧是以中醫經絡腧穴理論為指導,通過特製的刮痧器具和相應的手法,蘸取一定的介質,在體表進行反覆刮動、摩擦,使皮膚局部出現紅色粟粒狀,或暗紅色出血點等「出痧」變化,從而達到活血透痧的作用,它是中國傳統中醫療法,因其簡、便、廉、效的特點,臨床應用廣泛,適合醫療及家庭保健。還可配合針灸、拔罐、刺絡放血等療法使用,加強活血化瘀、驅邪排毒的效果。

這部影片通過刮痧為載體揭示了跨文化差異的問題,種種文化差異表現各個的細節。第一處,在禮堂內,中美文化差異所導致的矛盾爆發了,大同的兒子丹尼斯打了大同好友約翰的兒子,大同於是就當著約翰的面打了丹尼斯,這是中國式的「當面教子,背後教妻」,但這卻被認為是虐待兒童的證據之一。

影片後來約翰對大同的這一行為是這麼評價的:「給我面子?好不可理喻的中國邏輯!」而大同是這樣回答的:「我打孩子是為了對你的尊重。」並說了「道不同不相為謀。」這已經把主題體現得淋漓盡致了,在中國要顧及老闆的面子,這是常見的,而在美國動手打孩子卻又是另一回事,這是文化差異導致的。

第二處,大同因故留下丹丹一人在家睡覺,醒來的丹尼斯摔倒了,大同帶他到醫院縫合傷口,醫院的醫生無意中發現了丹丹背後因刮痧而留下的「傷痕」,他們以為大同在家裡虐待丹丹,並把這一情況告知了醫院的社工。至此影片最大文化衝突產生了,中國傳統中醫療法—刮痧被認為是虐待孩童的證據。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國單獨把孩子留在家裡是犯法的,而在中國這種事情在很多地方是司空見慣的。

最終丹丹被帶走,而大同將要在第一次聽證會證明刮痧的合法性。「據我所知,美國任何醫學書中都沒有關於刮痧的描述」這是美國醫生所說的。在中國刮痧是一種傳統的中醫療法,而在美國醫生們根本就沒有聽說過刮痧,他們要求找醫學權威來證明,可是這樣的權威在美國根本就沒有。

上法庭大同還說了謊,他把刮痧的事攬在了自己身上,頂替了爺爺。約翰在後來問過簡寧大同為什麼要這樣做,簡寧回答說:「因為他是中國人。」大同怕父親被趕出美國,就頂罪了,中國人百行孝為先,這麼做是中國人的道德觀念,早已根深蒂固,外國人卻百思不得其解,認為說謊就是錯的,實在太過絕對了。如果所有的說謊都是錯的,那麼善意的謊言又算什麼呢。後來因為大同的衝動導致敗訴,但我覺得他的衝動可以理解,畢竟他們歪曲事實說孫悟空是邪惡的化身,把中國文化詆毀的一文不值。

由於兒童福利局證據缺失等其他原因,法官決定舉行第二次聽證會。聽證會之前大同和簡寧的話值得我們思考:「我要領孩子回家,上法庭幹什麼?」「因為那是法律。」 此外大同還說了一句:「父親愛兒子,天經地義,還用得著找證據,發表聲明。」

一個深愛兒子的父親被指控「虐待孩子」,卻沒有辦法證明自己的無辜,這真是莫大的嘲諷。後來因為約翰去做證人證明大同虐待兒童導致大同又一次的敗訴,丹丹暫時由兒童福利局收養。

當我們注意大同的老闆約翰時,第三處文化衝突出現了:約翰去做證人證明大同虐待兒童,這在中國文化裡本身就是一種「背叛」,但到後來大同要走時卻又盡力挽留大同,其實美國人信奉絕對正義,在正義面前他們似乎是不講人情的。

此外還有很多衝突在此就不做一一解釋。事情直到約翰去了中國實地考證才有了轉機,他讓中國傳統中醫給他進行了一次刮痧,他的後背出現了與丹丹一樣的三道傷痕,但他並不感覺疼痛,於是他相信了大同並沒有虐待丹丹。約翰和福利局的女職員聯名要求法官撤回對大同的起訴,丹丹才重新回到了大同的懷抱。

值得一提的是大同為了實現孩子聖誕節見他的願望,在被門衛拒絕之後冒險爬上牆壁,差點因失足導致不堪想像的後果,好在有驚無險,被拉了上去。試想如此一個愛兒子的父親,以至於不顧生命危險,會是一個虐待兒子的人嗎?

孔子曾說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實是要我們懂得換位思考,要是外國人都懂得假設自己是中國人,還會不分青紅皂白把別人的觀點,文化亂駁一通嗎?

其實他們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的幸福成長,為什麼不問問孩子的感受呢?就連孩子是喜是悲都不了解,難道就因為他們年紀小就沒有話語權嗎?這又是一個文化差異值得深究的問題。

《刮痧》是一部優秀的影片,在反映跨文化差異的同時,也注了對文化交融的思考,像影片的這樣的衝突世界各地屢見不鮮,因為地域、歷史等種種因素導致的文化差異,我們應當辯證地對待,若是一味站在自身立場上,必然會使衝突愈演愈烈,導致不堪想像的後果。

因此,我希望不久的將來我們都能求同存異,理性交流,共同締造一個全新的文化交流模式,構建一個和諧安寧的社會。

相關焦點

  • 梁家輝主演的《刮痧》深刻的演繹了中美之間巨大的文化差異!
    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文化,每種文化都有其特定的特點,當兩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時,難免產生衝突。電影《刮痧》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講述了中美文化之間的一些不同。本文主要從價值觀的角度,分析電影《刮痧》中折射出來的中美文化衝突。
  • 從鄭曉龍執導的《刮痧》看中西方文化差異
    鄭曉龍孫子丹尼斯肚子疼,從北京來的爺爺給他刮痧了。在第一次庭審過程中,許大同為父親頂替了罪名,試圖向法官證明刮痧有科學依據,卻因文化差異,一時無從說起。律師朋友約翰得知丹尼斯背後的傷痕後,同樣認為他傷害了自己的孩子。
  • 從電影《刮痧》,來看中美文化的差異與碰撞!
    導語:從電影《刮痧》,來看中美文化的差異與碰撞!看完鄭曉龍導演的《刮痧》後,只有一個感覺:見微知著。從一種角度看,《刮痧》講述的是一個很小很小的事件。但這個小事件只是《刮痧》的故事切入點,透過刮痧,影片展示給人們的是一個充滿著悖論的世界,他讓你哭,也讓你笑,讓你激動,也讓你反思,讓你不得不換個角度重新審視人類社會中種種合理中的不合理和不合理中的合理給人類自身帶來的尷尬,讓你不得不思考什麼樣的秩序才是最符合人性的秩序,什麼樣的文明才是最符合人性的文明。
  • 普通的《刮痧》到了美國就成了「虐待」文化差異太害人
    不過在二十多年前還不是這樣的場景,2001年上映的電影《刮痧》是一部揭示東西方文化差異和文化衝突的經典影片,主要反映了20世紀末中美文化交流中面臨的典型困境。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可能還不會考慮到那些問題。
  • 視點:電影《刮痧》刮出的文化
    許大同在美國社會生活和工作遊刃有餘,但是對於成長中濡染著中國傳統文化觀念的許大同,這並不意味著文化背景在他身上的影響已經消散。許大同此刻這般慷慨陳詞,是因為粉碎他美國美夢的「刮痧」事件尚未發生,中西文化差異導致的衝突還未凸顯。  分鏡頭2:頒獎會的酒會上,許大同5歲的兒子丹尼斯與許大同老闆昆蘭的兒子打架,許大同「人前教子」,在昆蘭面前給了兒子一巴掌。
  • 刮痧:東西方文化碰撞下的囧事
    最為突出的便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和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文化。影片《刮痧》講述的便是中西文化碰撞中一個家庭的遭遇。電腦動畫設計師許大同與妻子簡寧在美國奮鬥了八年,事業有成,兒子丹尼斯聰明可愛,一家人和睦幸福。許大同的老父親從中國來探親。一天,丹尼斯患感冒與爺爺一起呆在家中,爺爺因不懂英文不知道該給孫子吃哪種藥,便用中國傳統的刮痧療法為孫子治病。
  • 從《刮痧》到《孫子從美國來》:聚焦中西方文化的衝突與協調
    堅持本土文化描述的獨立電影,才能夠提供一些文化的差異性。我越來越覺得,只有在差異中人類才能找到情感的溝通和位置的平衡。《刮痧》由鄭曉龍2001年執導的一部電影,它聚焦大同父親在美國為孫子刮痧治病反被人以虐待兒童罪告上法庭的故事,以悲劇化的內容講述了中西方文化的衝突與協調。
  • 刮痧的方式引發出誤會,差點讓家庭破碎,一部電影講述中西方差異
    刮痧的方式引發出誤會,差點讓家庭破碎,一部電影講述中西方差異。談到中西方的醫學文化,那就是是中西醫之間的不同,而對於是中國人的我們,似乎對刮痧的治療方法都是相信並且理解的,卻不知道在美國這樣的西醫國家裡,刮痧都是不被認可且沒有文獻記載的;何處能夠體現出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呢?
  • 豆瓣7.5《刮痧》:烏龍捧腹之外、苦苦找尋的文化歸屬感
    《刮痧》是由鄭曉龍執導,梁家輝、蔣雯麗主演的一部講述中美文化差異的電影。於2001年上映,當年口碑和票房俱佳,也創下國產電影二輪放映票房迅速趕超首輪的紀錄;更早已成為教科書級別的電影。整部片以中美文化差異為主線,混雜著美式幽默,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之後,也不乏溫情。
  • 跨文化傳播研究 | 單波:跨文化傳播的問題域
    儘管問題導向都在於如何與異文化中的個體進行交流,但是三者側重不同。這三種表述重點呈現了文化互動的「我」、文化交叉的「我」和文化融合的「我」回應全球化時代的「我」的生存圖景:全球流動不斷使人們體驗普遍交往,遇見陌生人,經受文化差異與文化壓力,進入文化適應,感受文化連接與分割的心理考驗,由此引申出「跨文化傳播如何可能」的追問。
  • 以電影《刮痧》為引來談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與融合
    隨之而來的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意識形態之間的差異亦顯露出來,突出表現為各種文化之間的碰撞與融合,這種現象在亞洲尤其在中國更為顯著,中西方文化與新舊文化之間的碰撞與融合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都隨處可見。 前不久我在一本電影雜誌中看到一篇介紹電影《刮痧》文章,從中反映出中西方文化之間的碰撞與融合。
  • 李安用這部電影告訴你,中西方文化差異,可不是中國式父子關係
    然而因為中西方文化差異,父親與自己的美國妻子並不能很好的相處。單純講中西方文化差異的電影不是沒有,我們可以看到後來的《刮痧》就是一個很好的作品。甚至說可以和本片形成鮮明對比。而刮痧則不一樣了,刮痧是傳統的中醫實踐總結出來的一種方法。西方人強調理論基礎,刮痧能說明白用途,但是在理論基礎上卻沒有權威性。
  • 可敬的"愚昧和狹隘" 由電影《刮痧》說起
    耐不住媒體對電影《刮痧》的炒作宣傳,我也借來碟片看了一看。的確不錯,導演很會選視角,從小處入手,卻展現了東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一中國老人在美國採用刮痧這一傳統中醫療法給孫子治病,被人偶爾發現孫子身上的刮痕,誤以為家長虐待未成年人而訴至法庭,從而引起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官司,最終竟鬧得一個祖孫三代家庭分崩離析。  故事就這麼簡單,所揭示的問題也很明確。
  • 評論:意猶未盡說《刮痧》
    曉昕  看罷《刮痧》,作為觀眾多多少少會有幾次隨劇情而生的「情不自禁」,父子機場送別、夫妻旅館相會……應該說,作為一部影片,它能打動人、能「煽情」,就已成功了一半。  如當初的《北京人在紐約》一般,《刮痧》巧妙選取了一個「人在他鄉」的情境,看黑頭髮黃皮膚的炎黃子孫在金髮碧眼的老外們當中周旋,不僅多少會給觀眾一些「新鮮感」,亦幾乎開宗明義地選定了「東西方文化衝突」的主題,諸多強烈的戲劇衝突也由此展開。
  • 跨文化溝通初探
    但即便如此,還是覺得收穫頗多,其中趙大維教授主講的關於跨文化溝通的話題,很多點感同身受,也願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今天的分享並非趙教授的原始分享內容,而是本人的心得和感觸,部分內容是基於趙教授分享的內容提煉。但鑑於本人的記憶力,理解力有限,如有錯漏,為本人水平問題。1、先說說跨文化溝通的現狀和困境。
  • 抖音——「速食文化」的縮影
    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一書中提到:「有兩種方法可以讓精神世界枯萎,一種就是讓文化變成一座監獄,另一種就是把文化變成一種娛樂至死的舞臺」。顯然易見,我們正在愛上這種使我們「娛樂至死,喪失思考能力」的「速食文化」,它們飛速的提升了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和敏感度,同時也降低了我們我們對文字的需求和耐心度,而這些「速食文化」已經充斥著整個生活當中,讓你去耐心的讀一本書,內心會焦躁不安,無法長時間深度思考問題,仿佛自己已經失去了這種本能的閱讀能力。
  • 刮痧電影了解一下
    刮痧這部電影據說這是最能體現中美文化差異的電影。看了以後覺得果然是名副其實,裡面的矛盾衝突表現得淋漓盡致,能夠引起人的思考。同樣也有令我感動的親情貫穿整個電影,讓人看完之後沉浸其中無法自拔。 每個國家的歷史背景和發展歷程都不相同,因此在一些事情的處理上也就大相逕庭。刮痧在中國是和拔罐,針灸,推拿等一樣的對人的身體有好處的治療方法。
  • 跨文化傳播是什麼
    跨文化傳播其實是傳播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其創始人是美國人類文化學者愛德華·霍爾,它誕生於20世紀40年代後期,至70年代末期逐步發展成為一門獨立學科。森算公司表示跨文化傳播,指處於不同文化背景的社會成員之間的人際交往與信息傳播活動,也涉及到各種文化要素在全球社會中遷移、擴散、變動的過程,及其對不同群體、文化、國家乃至人類共同體的影響。
  • 視域融合:差異文化個體日常交往的一種取向
    來源:《西部學刊》 摘要:跨文化傳播研究的詮釋學路徑認為,關注並詮釋傳播過程中「意義的產生」是其核心目標。而意義的產生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交往中對彼此差異的感知。跨文化傳播是一項日常生活實踐,差異文化個體在特定時間段內不斷進行著自發性和重複性的交往。
  • 面對中美文化差異,美國人不是不理解你,而是不想理解你
    典型的不理解就是隔代差異,父與子,老與少之間因為身處的年代不同,對於一件事情自然有著不一樣的看法。而兩種人都覺得自己的看法是正確的,都在極力為自己的看法辯護,那麼最終會產生一種難以消除的誤會。當然,這種誤會當其中的某一方真正的了解到另一方所說的觀點的時候,誤會自然會消除,但是曾經造成的傷害就不容易祛除了,傷害已經形成,即使是最後達成和解,過去的依舊是不能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