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本土文化描述的獨立電影,才能夠提供一些文化的差異性。我越來越覺得,只有在差異中人類才能找到情感的溝通和位置的平衡。
前不久,大學同學為了緩解小生之無趣生活,便傾心推薦了《刮痧》、《孫子從美國來》、《城南舊事》、《九品芝麻官》等四部電影,電影主題千差萬異,小生看了久久不能平,便思索著把《刮痧》與《孫子從美國來》加以糅合,期望呈現出其中的主題共性。
《刮痧》電影海報
《刮痧》由鄭曉龍2001年執導的一部電影,它聚焦大同父親在美國為孫子刮痧治病反被人以虐待兒童罪告上法庭的故事,以悲劇化的內容講述了中西方文化的衝突與協調。
《孫子從美國來》電影海報
《孫子從美國來》由曲江濤2012年導演的一部電影,它以皮影戲傳承人老楊頭與美國孫子布魯克斯之間的故事為主線,用喜劇化的內容來敘述東西方文化的排斥與包容。
話說北京青年許大同在美國奮鬥8年,終於實現自己的美國夢:擁有美麗的妻子、可愛的兒子以及社會地位和可觀的收入。
許大同實現夢想的演講
「我的美國夢終於實現了,來到美國經過八年的努力、拼搏,終於實現了美國夢」。
但不幸的是,因為其父運用傳統中醫療法為孫子丹尼斯刮痧治病,他頂替父親被人以虐待兒童罪告上法庭,之後更是發生了一系列如:兒子被福利局收養,他被警方列入危險人物之列,工作無望、父子相離、夫妻分居等悲劇化的故事。
對於我們來說,刮痧作為我國傳統中醫療法,爺爺使用刮痧給孫子治病本無可厚非,但為什麼會牽涉出一系列悲劇化劇情呢?根本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的衝突。
刮痧作為我國傳統中醫療法之一,它以中醫經絡腧穴理論為指導,以觀察事物經絡與命理為出發點,帶有命理精神性特點;而西方文化偏重於實證與科學,它的醫學以解剖、化驗為起點,主要偏向物質化的特點。於是,當兩者相互碰撞之時,有些事便難以說得清楚、道得明白,「刮痧在中國幾千年了,到了美國怎麼就說不清了呢?」爺爺萬般無奈地說!
在中國,法律的執行往往摻雜著人情的內容,當我們試著拋開刮痧這主要矛盾,單單以父母虐待兒童來說的話,其實法律的界限還是比較模糊、法律的效力還是有限的,甚至連青少年保障機構都缺少;但在西方,法律是公正、理性的代名詞,是不容摻雜任何人情的,而且,西方人的保護婦女兒童意識很強烈,不止有專門的保障機構與舉報特權,而且社會、政府對此的關注度也很高。
所以,當丹尼斯帶著滿背的刮痧痕在醫院被發現時,相關人員如政府人員、鄰居、好友紛紛行動起來,才會有了大同兒子被福利局收養,他被警方列入危險人物之列,工作無望、父子相離、夫妻分居等情況的出現。
許大同夫婦被阻撓看孩子
當大同經歷一系列的失望之後,他依然不減對孩子的慈愛,為了履行自己對兒子的承諾,他不惜偽裝成聖誕老人順著水管爬上八樓,所幸的是:他的好友昆拉感於他的人性,特意去颳了痧以此證明了大同的清白。
這是昆拉第一次且真正接觸到中國文化的開始,也是西方文化與中方文化衝突過後的協調標誌。
在《孫子從美國來》中,爺孫倆的跨文化交流首先直指語言上的矛盾,老楊頭操著一口流利的地方方言,一句「你長得跟小鬼樣,讓村裡人笑話我」使還曾學過漢語學的布魯克斯摸不著頭腦;另一方面,老楊頭作為地地道道的中國人,對英語一竅不通,當孫子索要「漢堡包」時,他自然一頭霧水,這便是語言的障礙。
老楊頭不知道漢堡包時的表情
為了更好照顧孫子生活,老楊頭專程跟文化站長學了「狗」和「日」兩個單詞,並在多次管教布魯克斯時說出「dog sun」,顯然,這是老楊頭在交流碰壁之後自覺性的文化交融行為。
在飲食文化方面,中國人自古講究「味」的感性享受,對食物的美味追求到了極致而缺少營養問題的關注,從老楊頭吃油潑麵配一顆蒜便可窺見一二,因為油潑麵作為陝西傳統特色麵食之一,本身就極具酸、辣口感,再配上調味的蒜,可以說,此時的味覺已然達到了極致享受;
老楊頭吃油潑麵配蒜
而西方飲食注重實用性,更多強調食物營養成分的攝取,較少注重口味的享受,從布魯克斯堅持吃雞蛋、牛奶、漢堡包等高營養食物,明顯看出他觀念上對營養的依賴,可當爺爺找不到漢堡包,如法炮製了中國式漢堡包——肉夾饃之後,他也能吃得津津有味,這說明布魯克斯已然在適應中西飲食文化上的差異了。
其一:中國傳統婚姻講究身家清白、門當戶對的家庭義務關係,這與追求個人權利與夫妻興趣契合的西方婚姻觀大為不同,當看到兒子楊棟梁帶回了洋媳婦及其前夫的兒子時,老楊頭徹底不幹了,因為這不僅違背了他心目中的身家清白、門當戶對的婚姻觀,更逃避了婚姻為家庭服務的義務與責任(兒子從未與他商量過)。
老楊頭髮火劇照
但是,在與布魯克斯的朝夕相處中,他漸漸喜歡上這小傢伙並在離開時候滿滿的不舍,這不正說明了老楊頭在這場中西方婚姻價值觀上的取捨與協調嗎?
其二,在中國傳統英雄取向上,孫悟空一直是為人津津樂道的「神化」英雄,而在西方,「人化」的蜘蛛俠更受推崇,當布魯克斯的蜘蛛俠與老楊頭的孫悟空在皮影下嬉戲,這體現了中西方文化價值觀領域的交流。
快離別時,布魯克斯問爺爺:「孫悟空真的能打贏蜘蛛俠嗎?」,老楊頭回答:「他們為什麼要打架呢?他們可以做好朋友,一起保護我們的地球」。此話一出,便直接升華與深化了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中追求協調的電影主題。
老楊頭與洋孫子幸福時刻
相比於《刮痧》,《孫子從美國來》從表現形式到故事情節,它是比較詼諧且徐緩的,但兩者的落腳點最終都走向中西方文化衝突與協調,都在引導著人們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的思考。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當前各國之間的交流與碰撞更加頻繁,這就需要我們樹立正確的文化交流意識,在交流中學習、在碰撞間交流。
經濟全球化影響了政治、文化等方面,文化的全球化又是以西方精神、文化價值觀為內核發展起來,這就要求我們在加強文化開放的同時,要樹立文化自信,因時而變、與時俱進和辯證看待中華傳統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自覺傳承和弘揚好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當代價值,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我們要以博大的胸懷去迎接外來文化,對於世界文化中的積極、有利成分,我們因地制宜地去吸收,使之內化成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一部分,為中華文化注入新生的血液,從而助推中國的發展;對於世界文化中的不利影響,我們要強化文化安全意識,堅決抵制它的不利影響。
總之,我們要保持自身文化特性的同時,堅持文化開放,理性與世界文化做好良性的互動,在交融中發展,在發展中學習,兼收並蓄,不斷提升自己,為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文:小生講史(另闢蹊徑看世界)
圖:來源於網絡,侵權即刪,謝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