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刮痧、拔罐同為中醫外治法,為什麼民間會有「病好一半」的神奇傳說呢?這就要從刮痧和拔罐的主治作用說起:刮痧療法對人體具有活血化瘀、調整陰陽、舒筋通絡的作用;拔罐療法可以祛寒除溼、疏通經絡、行氣活血,二者配合或單獨使用,可以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治癒疾病的目的。一般來說,頭痛、肩頸痛、腰背痛、感冒、牙痛等外感性疾病,可以選用拔罐法治療;而疲勞、失眠、神經衰弱等內傷性疾病,則可選用刮痧療法。另外暑症也可選用刮痧療法。同時要注意,女性朋友,月經期腰部最好不要拔罐;不論男女,飢餓時不要刮痧;拔罐或刮痧後,24小時內不要洗澡。
各位朋友可能更感興趣的是,拔罐和刮痧具體要怎麼做,「拔哪裡」或者說「怎麼刮」呢?我們認為,拔罐的部位應該選在肌肉相對豐厚的腰背、臀、肩頸等處,有時根據需要也可以選在關節連接處,如下頜關節或者膕窩。拔罐的方法,臨床上多採用閃火法,取一根金屬棒纏上棉花,蘸上濃度高的酒精點燃,在罐內繞一圈迅速退出,立即將罐口罩在需拔的部位,根據病情決定拔罐的時間和次數。現在則發明了真空罐,更加安全方便,不過根據我自己的臨床經驗,對於寒症拔罐時用閃火法效果更好。刮痧則是使用刮痧板,有時民間也用光滑的銅錢或者勺子來代替,蘸著精油或者潤滑油,在背部脊柱兩側或者膕窩、肘窩等處按照一定方向刮動。但是要注意,如果是中暑,可以用刮痧板沾涼水。刮痧的時候,刮痧板與刮拭方向一般保持45°角。刮痧時間每個部位不要太長,一般三到五分鐘,來回推刮的頻率不易太快,快為瀉,慢為補,更多的時候我們提倡平補平瀉,控制節奏。對於一些人不出痧或痧點少的情況,不可強求,有時身體虛也會這樣。刮痧後,皮膚出現疼、癢,也是正常反應,千萬不要用指甲抓,傳統醫學認為,指甲裡有「風」,會引起感染。
這裡再糾正大家一個誤區,不是要等到生病才去刮痧、拔罐,就如同我們前文刊發的《拍打足三裡》文中所述,刮痧和拔罐同樣具有非常好的保健作用,可以調整人體的亞健康狀態。以刮痧為例,刮痧板向下的壓力會迫使淤積的有害產物從毛細血管壁滲漏出來,存在於皮下肌肉組織之間,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痧」,小點的稱為「痧點」,大些的稱為「痧斑」。祖國醫學認為,這些痧點、痧斑就是人體排出的毒素,通過刺激經絡疏導等自我調節作用,從而達到提高機體免疫力,調節臟腑機能,恢復健康活力的過程。
刮痧、拔罐就像針灸、推拿一樣,源自祖國醫學長期的經驗總結,如今歷久彌新,依舊向世人展現著它們的芬芳魅力。正是因為火罐、刮板,有這麼神奇的效力,所以民間有「刮痧拔罐,病好一半」的說法。在某些人忙於案頭工作,應付各種檢查標書的時候,在家裡方便的地方備上一套火罐或者一塊刮板,感覺疲勞或者頸椎病、腰腿疼發作的時候,請家人或者同事施以援手,既方便節省時間,又能迅速收到療效,何樂而不為呢?
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