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講「人有九質」,一個人體質的好壞決定了他的健康狀況。四代中醫世家傳人——效哥,從醫二十餘載,從諸多的臨床案例中驗證了「體質調理」和「體質重建」對一個人健康的重要性。效哥始終致力於體質調理的研究,力求幫助更多的人通過「體質重建」實現不生病、少生病。
昨天朋友圈有位效友提出,想了解一些關於刮痧等特色養生技能的介紹。本著寵粉精神,效哥今天立馬就安排上了。分為(上)、(下)兩篇,希望能帶給大家一些幫助。好了,話不多說,開始上課!
在家養生,刮痧和拔罐這類治療的間隔時間
效哥曰:一般情況下兩次刮痧或拔罐治療之間間隔最好不少於3~5天為宜。
刮痧和拔罐都是一種帶有輕微損傷性質的保健治療方法。所謂的「輕微損傷」就是指的它們全部是以輕度或中度皮下毛細血管破裂形成的皮下充血狀態(所不同的是拔罐是以真空負壓形式導致皮下毛細血管破裂出血,而刮痧是通過壓迫同時刮擦導致皮下毛細血管破裂出血),然後通過留存在局部穴位或是某條經絡循行走向上的「瘀血」(即皮下充血)來不斷的刺激穴位或經絡,使得那些穴位或經絡被持續不斷的刺激而起到經絡功能增強或減退而起到治療作用的。
這種輕度或中度的皮下充血狀態,需要3~5天會逐漸緩慢吸收。在這個時間段後,再進行重複治療時,可以起到較好的治療延續。如果少於這個天數限制而再次治療,將導致充血加重,則會導致吸收緩慢和離經之血過多,以及因為吸收這種「非正常」血液而造成的肝腎負擔加重的不良結果。
什麼情況下不能刮痧?
效哥曰:不能刮痧的情況主要有:經期、貧血、血小板低、毛細血管脆性較大、皮膚彈性差、身體虛弱等。
(1)經期因為經血外洩,很多人本身就會有疲勞的感覺。此時刮痧,除了會加重身體氣血的消耗尚且會導致經血量增多等問題。
(2)貧血或血小板低以及毛細血管脆性較大的人會導致貧血加重,甚至皮下出血量過大等不適反應。
(3)皮膚彈性差的人,經過反覆的刮痧治療後,會導致皮膚損害,使局部皮膚出現較為嚴重的衰老狀態。
(4)刮痧的主要作用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等。換句話說,要想通過刮痧達到這樣的治療效果,都是要以消耗人體氣血為手段的。所以,身體本身虛弱的患者不適宜刮痧療法。
第一次刮痧要注意什麼?
效哥曰:第一次刮痧,和我們做其他事情的第一次都一樣,畢竟沒有經驗,而別人身上的成功也未必會如願的出現在我們的身上。所以注意以下三點:身體狀況、油的性質、刮痧板材質,就不會出現原則性的問題。
(1) 身體狀況:詳參上個段落。
(2) 刮痧用油的性質。一般市面上常見的的刮痧用油都會使用廉價的但是對膚質損害較強的紅花油或是活血類刮痧油。建議選擇自己用的比較熟的柔和精油,既可以防止過敏,也可防止活血類刮痧油導致刮痧後導致的皮膚粗糙的問題。
(3) 刮痧板材質。刮痧板還是選擇瓷質的比較好,因為瓷的質地細密,對我們局部皮膚的膚質損害的程度最輕。而像砭石或是牛角、樹脂、玉石類的,則因為材質的質地粗糙,(肉眼即使感覺已經高度拋光,在高倍放大鏡或顯微鏡下面觀察就知道它們與陶瓷的光滑度相差多少倍了)。這樣的材質會導致膚質的嚴重受損,時間越久越明顯。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就像我們用砂紙在擦拭物體表面一樣,刮痧板材質亦很重要。
刮痧是不是颳得又疼、瘀血又深,效果越好?
效哥答:肯定不是越疼越好,不是痕跡越重越好,它們與治療效果不成正比。
中醫是個辯證醫學(此處不是辨證論治的「辨」),一切講求中,一切講求度,只有正好才是好,而「疼」和「痕跡重」則屬於「過猶不及」的意味。
一般來講,刮痧的最好表象就是被刮的局部出現較為稠密的「痧」點(皮下出血點)、顏色紅而稍暗、局部感覺微脹微痛微熱為宜。不宜濃密成片,不宜過於稀疏,不宜出血量過多而導致「痧」高於周邊肌膚,不宜感覺劇烈疼痛,不宜感覺活動受限。
哪些位置不能拔罐?
效哥曰:一般情況下,主要有三類特殊位置不適宜拔罐。它們分別是:皮膚過於薄(嬌嫩)的地方以及皮下有關節及骨骼的區域、皮下有重要大血管處、重要補益穴位。
(1) 皮膚過於薄(嬌嫩)的地方及皮下有關節及骨骼的區域不宜。因為罐口四周的皮膚會因為罐內真空的吸引力而被動的被沿著罐口「拉扯」進罐內,如果是處於過於薄的皮膚或嬌嫩的皮膚區域,會導致膚質的嚴重牽拉受損,並變得較為鬆弛,比如顏面部等。如果是皮下有關節和骨骼,則由於那種真空負壓會導致骨骼與關節被動的與罐口有較強互相擠壓,容易導致關節及骨膜的損傷,比如頸腰椎的棘突附近等。
(2) 皮下有重要大血管處不宜。拔罐時的真空負壓可以導致毛細血管破裂皮下充血而導致出現紫黑色或紅色的「罐印」。當這種真空負壓持續較高時,如果是作用在皮下有重要大血管處時,可能會導致這類大血管出現破損出血。即使不出血,也會導致這類大血管因為較長時間受到牽拉擠壓而降低彈性。
(3) 重要的補益穴位不宜。中醫很在意人體氣血能量的進出,一般,進就是補,出就是瀉。拔罐,顧名思義,就是說可以利用「拔」的力量來使得人體內的邪氣被「拔」出體外,屬於較為典型的瀉法,所以,拔罐通常用於受風、受寒、瘀血、痰飲這類有治病邪氣存在於體內的疾病。如果用這種具有瀉法的拔罐法用到了重要的穴位上,通常會導致身體不同程度的氣的損傷,這類穴位主要有足三裡、氣海、關元、命門、腎俞、神闕等。
效哥曾經給一個好朋友,治療過因為神闕肚臍拔罐導致的嚴重身體變差的情況,神闕在娘胎裡,就是生命的源頭,相當於阿拉丁神燈的那個燈。燈裡的精靈再厲害,你要毀了燈時,精靈也玩完。所以,神闕穴,決不能拔罐,大洩元氣!
頸椎痛或腰椎痛,能按摩嗎?
效哥曰:自己能按摩,而且可以肯定的說,自我按摩的累計效果會遠遠好於到按摩技師那裡獲得的效果。
隨著工作模式的改變和座椅的一味貪求舒適,導致現在很多人的腰椎和頸椎出現問題。不可否定按摩技師會對頸腰椎痛有著較好的改善作用,不過,忙忙碌碌的白領們卻是也無法保證自己能夠自己會定期抽出固定的時間去做頸腰椎按摩。這種狀況下,自我按摩,不但不用耗費寶貴的時間,而且可以在工作了一段時間後頸腰椎正處於疲頓狀態下,通過自己的雙手給它們及時的放鬆一下。即使我們的手法不如人家瀟灑和有效,但是,我們的治療常常很及時,把握戰機,而且積少成多的療效通常不容小窺。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就是最好的例子。
中醫講求經絡,所以在按摩頸、腰椎時,我們不必把穴位認的很準,如果僅僅能夠對照「經絡繪圖」上找到經絡的大致走行就好。再加上那些按摩過程中遇到的壓痛點,相信最好的按摩醫生就是我們的手。
按摩據說有治療效果和養生效果,按摩的頻率應該是怎樣的?可以天天按摩嗎?
(1) 如果是以治療為目的,建議天天按摩為佳。治療疾病的過程就是正邪互相搏擊的過程,每按摩一次,正氣就盛一些,邪氣就衰一些。此時,最好的就是一鼓作氣,天天連續按摩,爭取早點將邪氣驅逐出去,此時如果有較長時間的間隔,就會給邪氣以喘息的機會,使得去除邪氣變得更難些,甚至使邪氣重新卷土而來。
(2) 如果是以養生為目的,建議以間隔1~3日按摩一次為宜。即使用再輕柔的手法做按摩,也會因為自己的氣血循環加快而或多或少的消耗我們的氣血。如果可以每次按摩之間間隔1~3天,就能讓身體因為間隔的時間充分修養而恢復受損耗的氣血,可以達到養生的目的。
養生茶是不是天天可以喝?
效哥曰:養生茶可以天天喝,只是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酌情變換著喝。
養生茶多少都會帶一些偏性的,比如洋參茶的補性、夏枯草茶的涼性、薑茶的溫熱性、決明子茶的瀉性……它們或多或少的都有不同程度的補瀉之性、寒熱溫涼之性。所謂養生茶就是利用植物的寒熱溫涼和補瀉來改善人體在不同的季節裡以及不同的地域裡遭遇的不利於人體健康的自然界的偏性。所以,養生茶可以天天喝,但是要注意按著適合的季節(比如夏季宜清火、秋季宜養陰)和適合的地域(四川適宜祛溼、山西適宜潤燥)以及人的狀況(比如虛弱宜補、上火應清熱、情緒不良當疏肝、經期防止活血)而選擇不同的養生茶來飲用才能取得較好的養生效果。
畢竟養生茶不是藥物,治療作用亦弱,如果不能堅持長期(天天)服用,通常效果不會明顯。
醫生用玻璃罐與家用簡易的塑料罐,效果會不會不同?
效哥曰:效果是一樣的。
火罐傳自古代,古人時期,能夠製造真空使得罐子吸附於體表只能有那種利用火焰驅逐空氣的方法,那種方法雖不是最好,但在那個年代卻是唯一的技術手段。而今天就不一樣了,高科技材料日益普及,製造真空完全可以利用簡單的「抽真空」方式。所以,現在簡易的塑料罐的使用很方便,也不易破碎,更能隨意控制抽真空的程度,可以隨意的控制拔罐的效果。
再者,醫院畢竟要考慮到降低成本的問題,所以,玻璃罐更為經用,反覆消毒使用即可,而酒精棉球點火的成本也很低,而這些對於我們居家來講,反而繁瑣且有安全隱患。
王致效,副教授,四代中醫世家,祖籍山東高密,曾祖是民國時期黑龍江四大名醫王守典,祖父王明先是海倫名醫。現為中醫副教授(副主任醫師),師從國務院首批國家級名老中醫專家梁怡俊教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梁怡俊工作室傳承人,先後在北京東釣魚臺炎黃國醫館、太申祥和健康產業集團太醫館出診10餘年。先後跟隨首批國家級名老專家梁怡俊教授、肝病泰鬥謝子恆教授、肺病泰鬥方和謙教授、消化道疾病專家徐振盛教授、北京「小兒王」宋祚民教授、脾胃病專家危北海教授、腎病專家楊大綺教授等學習。
感謝您的觀看,效哥始終致力於體質調理的研究,力求幫助更多的人通過「體質重建」實現不生病、少生病。加關注私信我,加入到效哥「調理體質,健康養生」的隊伍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