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
全文共2475字,閱讀大約需要6分鐘
如何培育出更多優秀的電影人才,是電影行業亙古不變的話題。8月28日,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正式舉辦國際電影學術論壇,探討新形勢下電影人才的培養。業內人士認為,在我國從電影大國走向電影強國的過程中,電影教育也要從大國走向強國,而目前我國的專業電影人才仍較為稀缺,需要增加更多力量擴大培養,並根據行業發展所需,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立足於本土特色,汲取世界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經驗,進一步完善我國的電影教育系統。
01
因需選材、因材施教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本科戲劇影視學科相關聯的專業已經涉及到近700所高校,同時設有16個博士點和60個碩士點,未來將繼續推進更多新的博士點和碩士點的建立。但相較於電影產業的發展,電影專業人才仍顯得較為稀缺。
「一方面高校在培養越來越多的畢業生,但是另一方面行業會覺得人才供求仍然失衡。為什麼會造成這種情況?主要還是因為同質化現象比較突出,從選拔到師資到培養模式,最後形成人才,多個方面的同質化現象均較多,很多是受到教育制度、教育體制、教育結構、教育環境包括學科評估的影響。如果不解決同質化問題,我們和行業之間的差異還會明顯。」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如是說。
眾所周知,影視行業具有較高的專業性,無論是劇本的寫作還是鏡頭的運用,都需要具備較高的專業性才能創作出優質的作品,這也使得影視行業存在一定專業門檻。而在業內看來,進入影視行業既需要具備一定的天賦,也需要通過前輩的指導獲得一些才能,同時也需要對行業的熱情,三者缺一不可。
然而,究竟該如何進行培養,則是擺在行業面前的首要要素。北京電影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胡智鋒認為,「在人才培養方面,未來的挑戰是行業發展急需國際型、複合型和精專型人才,但是我們現在還不能夠培養出行業滿意的和迫切需求的高端人才,這是我們面臨的新挑戰。」
在尹鴻看來,「因需選材、因材施教」是最重要的解決辦法。「這八個字涵蓋了整個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所謂因需選材,是因為現在無論是按藝術類招生,還是各個高校改革,都沒有涵蓋行業真正所需要的人才。而不同的人才有不同的需求,與之對應的是選拔標準也應不一樣,但現在我們的選拔標準太一致化,需要找到不同的人才,並根據各自的特點進行特色化教育與培訓。」
02
理論要與實踐相輔相成
不只是根據行業發展趨勢,有針對性地培養專業人才,在進行教育與培訓的具體過程中,還需要注重理論和實踐的融合,從而培育出更為全面且能夠為行業發展帶來真正價值的人才。
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創始人黃會林表示,影視教育一方面要構建獨具特色的理論體系,另一方面要設立形態豐富的實踐活動,二者相輔相成,不可或缺。而為實現這一點,則需要知行合一。「知」指代的是在理論層面確立民族文化的主體精神,構建藝術發展的民族文化,挖掘影視藝術的傳統價值、世界情懷和革命精神。「行」則是打造多元化影視實踐品牌,且影視不同於文學、史學、哲學等學科,重要特徵之一在於對實踐的強烈需求,影視專業的學生如果不能動腦、動手,必然會走進死胡同。
現階段,國內也推出不同活動或計劃來實現電影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並行,北京大學生電影節便是其中之一,並以「大學生辦、大學生看、大學生評」為特色,強調大學生的參與,同時也會對大學生自己拍攝的錄像作品進行評獎,並成為國內不少青年導演初試的舞臺。
除此以外,高校也在聯動各方資源實現更多實踐項目。以北京師範大學與與美國IDG集團聯合建立的北師大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為例,該合作便發起了一項文化實踐項目「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實現了中外師生雙語互動教學模式,讓國內畢業生通過與外國夥伴的溝通融合、碰撞創作、攻克實拍難題等,得到寶貴的鍛鍊。
北京師範大學黨委副書記、北京國際電影節第27屆大學生電影節組委會主任委員李曉兵表示,影視教育需要瞄準國家重大需求和國際學術前沿,將電影產業發展中的前沿話題與大學生的影視教育結合起來,以高質量的教學水平培養從事戲劇影視教學、創作、研究、管理和策劃等領域的高層次專門人才。
03
繼承本土優勢萃取世界精華
「當前我國正處於從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的重要時期,電影強國建設需要大批高素質專業電影人才,需要大規模具有較高電影欣賞水平的電影觀眾,這都有賴於影視教育的廣泛普及和創新發展。」北京廣播電視臺黨組成員、副臺長,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副秘書長李小明如是說。
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在今年的北京國際電影節北京市場上,也有對電影專業人才培育方面達成的合作,並給相關人才更多展示的平臺。其中,由北京覺羅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發起,聯手河北電影電視劇製作中心共同打造的「青年優秀演員培養計劃」,將聯合業內頭部資源與頂級師資,為國內影視表演培養優秀的新生力量,而該項目的投資籤約總額為1.2億元。
此外,由北京青年基金髮起,攜手中英電影節、1988文化產業集團等理事單位打造的「觀瀾計劃」,項目投資籤約總額達5億元,將在電影項目孵化、製作、營銷、發行、版權運營、電影節展等全產業鏈的運營中建立一個服務體系,每年將遴選電影項目進行全額扶持。
李曉兵表示,2020年是影視行業面臨眾多改變和挑戰的一年,一方面影視行業的發展受到一定影響,在業界探索電影發展之路的同時,學界更應對當前影視現象進行深刻地探索,另一方面,當今電影事業不同往日,新時代、新政策、新技術,給予電影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影視行業的改變也深深影響著影視教育的樣態,當前影視教育更應立足中國影視教育的實際,借鑑世界各國戲劇影視教育的先進經驗,結合新時代的背景,積極應對影視行業的改變。
這一點也得到不少業內人士的認可。在黃會林看來,「影視語言是國際化的,而影視語法卻是民族化的。中國美學傳統並未斷絕,並根植於中國影視的創作和影視觀眾的審美情趣之中,亟待發掘整理。且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進一步認識到必須以更深層次的中國文化整體價值尋找基石,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確立本民族文化的核心價值,中國的影視發展應該在繼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萃取世界文化的精華,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
記者丨盧揚 鄭蕊
編輯丨胡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