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武士》和日本歷史:個人和群體

2021-03-05 閱讀培文

很多時代劇都將情節設置在德川時期(1603—1868),這是一段相對和平的歲月,一個將軍統治全國。然而,黑澤明卻將《七武士》的故事設定在戰國時代。1467年,應仁之亂(Onin War)開始,戰爭雙方細川家族和山名家族積怨已久,將軍也無法調停,戰國時代由此拉開序幕。這場戰爭一直持續到1568年織田信長進入京都,它標誌著日本開始重新統一。

戰國時代意味著群雄逐鹿,國家動蕩,永無寧日。「戰國時代」這個詞來自中國歷史,這是一段持續了一個多世紀的混亂時期,諸侯之間打得你死我活,戰火從未熄滅。黑澤明將他的故事設置在這樣一個動蕩和變革的時代,至於此後到來的統一的國家和完整的社會,黑澤明將它們作為問題懸置起來。

為了土地和權力,氏族和氏族、大名和大名打得不可開交。國家被分割成多個自治的區域,每個地區由一個戰國大名或者軍事家族統治。一個大名可能會僱幾千個武士,所謂的武士就是有著世襲的貴族身份的職業士兵,他們從屬於一個氏族或者大名,這保證了他們的合法地位。

在《七武士》的片頭,有這樣一段概述:「戰國時代是一個內戰的時期,國家沒有法律,農民對土匪山賊的肆意掠奪束手無策。」黑澤明加入了一段歷史的參照:「16世紀,法國進行聖巴多羅繆大屠殺(St Bartholomew’s Day Massacre)的那個時期,日本正處在內戰的災難中,全國各地的農民正在土匪山賊的鐵蹄下飽受蹂躪。」

黑澤明將日本的戰國時代同16世紀的法國宗教戰爭進行對照,這個對照是恰當的。隨著新教運動逐步危及王權,國家的統一岌岌可危,因此,統治者殺害了胡格諾教(法國的加爾文主義新教徒)的軍事領袖海軍上將科裡尼(Admiral de Coligny)。在聖巴多羅繆當天,三千多名胡格諾教教徒遭到屠殺。之後的三天裡,又有兩萬多名教徒在屠殺中喪命。持續了三十多年的宗教戰爭破壞了殘暴的封建統治。新教文化極大地挑戰了專制的封建統治,對個人自由的追求也因此日益強烈。

和日本的情況相似,法國在經歷了七次宗教戰爭之後,直到16世紀末,國家的管理體系才建立起來。宗教戰爭時期的法國,沒有統一的信仰作為紐帶(一種信仰、一部法律、一個國王),統一的社會秩序得不到保證;戰國時代的日本,天皇和將軍的中央集權統治讓位於各路諸侯的藩鎮割據,統一的國家的概念被懸置起來。在這個時代,幾大家族此盛彼衰,各領風騷。

《七武士》一開始就凸顯了國家政權的缺失。第一場戲中,村民茂助建議大家到官府那裡去狀告山賊。

「有什麼用!」大家反駁他,「治安官只會等山賊走了才來!」16世紀的日本,沒有一個有效的中央政權,沒有一個可靠的國家統治體系。政府官員根本不負責任。一個女人絕望地說:「我們把一切都交給山賊,然後上吊吧。這樣治安官或許才會有所動作。」在一個社會動蕩的時代,人民的疾苦根本無處去訴,此時,民間執法者成為唯一的選擇。

當一個大名最終戰敗,敵人就會燒毀他的城池,沒收他的土地。他的武士也將流落鄉野,不得不自謀生路。其中一些人會找到新的主人;像織田信長那樣的諸侯就僱著幾萬名武士。他入侵朝鮮時,軍隊有20萬之眾。有些武士就沒有這麼幸運了,他們不得不到處流浪,自力更生。進入某一支軍隊,或者獨自飄零,就這兩種命運。織田信長的很多敵人失敗以後,他們的武士都淪為了浪人。他們中最糟的就成為《七武士》中的那夥山賊,靠掠奪最弱勢的群體維持生計。

近一個世紀的內戰中,封建統治日趨分散,與此同時,正如黑澤明指出的,商人階級取代武士成為社會精英。黑澤明在《用心棒》中延續著《七武士》的主題,也進一步深化了這一想法。

正如喬治·桑瑟姆(George Sansom)在《日本史,1334—1615》(A History of Japan,1334—1615)中指出的,另一個適用於戰國時代的詞彙是「下克上」(gekokujo),它的意思是「下級壓制上級」。這種風氣可以追溯到前一個世紀,它生動地形容了這個時代的狀況:「不滿意的武士」淹沒了整個國家,他們「為自己的付出謀求回報」。這種狀況充分反應了當時「搖搖欲墜的社會秩序」。天皇和將軍的權力被分散到各路諸侯手中,這些諸侯和他們的家僕更加肆無忌憚地助長這種風氣的盛行。

黑澤明指出,這個時代帶來的意想不到的好處並不比它製造的悲劇少。社會的動蕩迫使武士們改變了他們的信念,從為主人盡忠變成為農民工作。在村民進城招募武士的那個絕妙段落中,就出現了不少的武士。從整個社會來說,這是一件荒謬的事。

對於勘兵衛的邀請,一個武士答道:「為誰打仗?哪個家族?」這是很正常的問題。「我的抱負比這個大些。」這個驕傲的——或許也是迂腐的——武士宣稱。村民們絕望了。「有實力的我們控制不了,」與平說,「那些願意的又太弱了。」勘兵衛也承認:「找到七個可靠的武士,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黑澤明極為精煉地把握了歷史,這使他可以將整個16世紀進行戲劇化處理,從諸侯間的戰爭到1590年豐臣秀吉的法令,後者凍結了社會結構,禁止階級之間的流動和身份的改變。武士不可以另擇明主,也不可以居住在鄉間;農民不可以進行商業和貿易活動。

《七武士》中的所有人物都生活在這段歷史時期。他們既是不同的個人,同時也是某個階級的成員。雖然暴力和動蕩可能預示著社會變革,但日本確實正在走向德川時期的官僚和死板,此時,每個階級都被強加了一系列行為規範。向更高的階級流動,或者超越自身的階級,都是不可能的。雖然菊千代的行為確實像一個武士,但歷史的確定性決定他沒有在決戰中倖存下來。

《七武士》的世界是一個戰爭不斷的世界。沒有一個強大的將軍統治國家,各大家族的勢力此消彼長,在這種情況下,封地上每個保衛城池和土地的武士都成為一個政治單位。然而,動蕩中的農民卻始終在爭取機會,建立自給自足的社會;在內戰的幾十年裡,他們不得不自己保衛自己。

反諷的是,這同時也是一個農民發展壯大的時代。農民不需要匯報他的土地的實際面積,也沒有一個全國性的監督體制,因此,偷稅漏稅在所難免。到了16世紀末,在織田信長的重臣豐臣秀吉的統治時期,才開始持續地徵收土地稅,然後農民就奮起反抗了。1584年,豐臣秀吉威脅農民,如果哪個村子發生偷稅漏稅現象,就把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處死。他也對到處漂泊、難以控制的浪人採取了措施,1591年之後,他禁止浪人進入村莊。

德川家康曾經是信長和秀吉的盟友,他的勢力在16世紀末進一步加強。德川家康時期,日本有幾萬名憤憤不平的浪人,關原之戰(Battle of Sekigahara,1600)中,戰場上共有23萬人在作戰,他們的努力在這次戰役中結束。

這是德川家與豐臣家一決生死的關鍵之戰,最終,豐臣秀吉的繼任者、他的兒子秀賴敗下陣來,為豐臣家效命的浪人有10萬之眾。最終的勝利屬於老武士德川家康,此前,他一直苦心經營,等待時機,這一戰,他終於一舉摧毀了秀賴的勢力。德川時期,連年的內戰終於結束,很多武士也因而變成了教師或醫生,德川家內部的情況也反映了這一現狀。

正如菊千代在影片上半部分結束時揭示出的,《七武士》中的村民謀殺了路過的垂死的武士,脫掉了他們的盔甲,把他們的食物和酒儲藏起來,這就是村民們的生存之道。

菊千代發現了村民萬造收藏的武士的盔甲和長矛,他相信其餘的幾個武士會為他的發現感到高興,因為這能夠幫助他們對付那些裝備精良的山賊。然而,事實上,另外的六個人卻十分驚駭。「我真想把這個村子裡的人全部殺光!」一貫寬厚的平八憤怒地說。

菊千代不明所以,但是勘兵衛給出了解釋:「一個從未被追殺過的人是永遠不會明白的。」在此,黑澤明揭示了即將到來的農民階級和武士階級之間更嚴重的對立。信長的繼任者秀吉禁止武士之外的任何人擁有武器;黑澤明讓村民小心地藏起他們劫持的盔甲和兵器。法律禁止農民擁有劍、短刀、弓、長矛、槍和其他幾種武器。1588年,秀吉下令讓農民上交他們的武器——他知道他們有。

菊千代哭著說,農民「吝嗇、狡猾、愛哭、卑鄙、愚蠢而又兇殘」。他發現了他們藏匿的武器。他曾經從地裡挖出米、鹽、豆子和酒!他深知農民是多麼道貌岸然,裝得像個聖人,其實一肚子謊話。「但是,是誰把他們變成這樣的?是你們!是你們這些武士!」連年的殘酷戰爭之後,武士即使殺害女人和孩子也算不上什麼了,不會因此受到懲罰。

「你們燒毀他們的村子!毀壞他們的田地!偷走他們的食物!把他們抓去作苦力!搶走他們的女人!如果他們反抗,你們就殺了他們!一個農民應該怎麼做?」這個鏡頭中,五個武士都作為背景出現,只有勝四郎不在其中,他還太年輕,沒有參與過這樣的暴行。菊千代離開眾人,和利吉一起睡在馬棚裡,此後他就一直睡在這裡。「我不喜歡他們這些人!」他這樣解釋。

因此,《七武士》首先是一部歷史電影,特別是一部關於武士的電影。勘兵衛從村子的一頭走到另一頭(西、南、東、北),在此,導演運用了蒙太奇的剪接方法,表現出他是一個出色的指揮者。他知道「守比攻更難」。

根據歷史記載,16世紀是日本戰爭形式不斷發生變化的年代。最初是武士之間的短兵相接,然後出現了手持長矛的步兵,他們面向敵軍排成隊列。這樣,到了16世紀,武士成為了軍隊中的長官,他們指揮那些被稱作「足輕」(ashigaru)的步兵。這時,就連農民也被招募入伍,上了戰場。

勘兵衛組織隊伍的方式顯現了一種民主化。農民是步兵,因為山賊搶走了所有的馬匹,所以武士也只能步戰。這支隊伍正在創造新的形式,所有新的形式都和武士的沒落相吻合。

不過,舊的形式也依然存在。武士正在退出歷史的舞臺,他們的作戰方式也一樣。然而,這些人雖然已經失去昔日的光環,卻仍然代表著傳統的武士技藝。久藏「唯一的興趣就是使自己的劍術日趨完美」,他屬於老派的武士。但是,歷史、社會變革以及身份的失落導致他被僱去保衛山村。即使他比其他人都更充分地體現了武士的理想,他也被迫成為一個浪人。

武士必修的技藝之一是箭術。在影片中,黑澤明讚美了兩位箭術家。兩名老派武士勘兵衛和片山五郎兵衛都曾經彎弓搭箭,並且都箭無虛發。因為山賊也是浪人,所以他們的箭術也很純熟。與此同時,影片中也出現了槍和火藥,沒有什麼比這個更有力地表現了武士的過時。

16世紀中期,日本人正在工廠中製造火槍。荷蘭人和葡萄牙人已經將這門新技術帶到了日本。更為複雜的火槍也在日本出現了。火槍預示著日本的西化,黑澤明讓這種新武器只是拿在山賊手中,這表達了他心中的蔑視。武士們雖然奪取了三支火槍中的兩支,但是他們卻始終沒有使用這兩支槍。戰死的四名武士——平八、五郎兵衛、久藏和菊千代,都是死於火槍之下。作為武士階級的典範——其中也包括菊千代,他們是不可能被自己擅長的技藝擊敗的。

相關焦點

  • 《七武士》和日本歷史的關係
    然而,黑澤明卻將《七武士》的故事設定在戰國時代。1467年,應仁之亂(Onin War)開始,戰爭雙方細川家族和山名家族積怨已久,將軍也無法調停,戰國時代由此拉開序幕。這場戰爭一直持續到1568年織田信長進入京都,它標誌著日本開始重新統一。《七武士》(1954)戰國時代意味著群雄逐鹿,國家動蕩,永無寧日。
  • 《七武士》武士的沒落與戰後日本電影的崛起
    ,為回報社會而獨自奮鬥,在人將死之時獲得人生意義的感悟,而《七武士》則恰似《生之欲》的反向鏡像,是黑澤明對日本全民所崇尚的武士精神的反思,武士們因信守承諾、堅持道義選擇了為農民而戰,戰鬥中脫離了群體的個人都無法活下去,最終死傷大半,結局倖存武士的無奈也消解了此前努力的意義,所以勘兵衛才會說出那句著名的臺詞:這次也算是打敗仗吧,贏的是那些農民,不是我們。
  • 《七武士》聊一聊黑澤明和他的電影
    1990 年,第 62 屆奧斯卡金像獎如期舉行,在喬治·盧卡斯和斯蒂文·史匹柏簡短的介紹之後,一位滿頭白髮的亞洲人緩緩起身走上舞臺,頓時掌聲雷動,許久未能平息。這位老人,就是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被稱為日本電影界的天皇,也是首位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亞洲人。
  • 二十部偉大的電影之《七武士》
    《七武士》中,最被中國影評人津津樂道的就是關於農民形象的描寫,在《七武士》裡面,大部分農民痛恨賊人,卻又不敢起身反抗,當武士們願意為他們效力抗敵時
  • 日本·電影·黑澤明·《七武士》
    和傳統歷史戰爭題材不同,影片的主角不是什麼大名或者將軍,而恰恰是一些平凡甚至失敗的小人物,但是導演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很清楚社會的主體最終都是由佔據大多數的普通民眾來呈現的。村莊和市集,武士和村民代表的正是社會中的絕大多數,也就更能反映出在歷史轉折點處所體現的時代本質,大的政局不穩定,但是社會的固有剝削和壓迫還在,國家這個大機器暫時失去了維持秩序穩定的作用,就導致這種由於剝削和壓迫而日漸積累的矛盾衝突,當超過某一個臨界值時,註定要尋找突破口進行傾瀉,於是生活在這個社會上最沒有能力,最弱小的農民必然成為時代苦難的最終承擔者。
  • 《七武士》上海二進宮
    日本電影大師展的開票不巧地遇上了格瓦拉和娛票的業務意外,因此原定開票日線上線下同時開售的做法被硬生生一拆為二:上海影城的《七武士》第一天只能線下購買,大光明電影院則是所有影片都只能線下購買,延期線上銷售。
  • 電影《七武士》黑澤明經典之作 在線視頻
    他對農民說至少需要七名武士,於是久藏(宮口精二飾)、勝四郎(木村功飾)、五郎(稻葉義男飾)、七郎(加東大介飾)、平八(千秋實飾)和菊千代(三船敏郎飾)等六人也加入了隊伍,七個人肩負保衛村子的任務。   整個防禦準備的過程中,武士與農民間發生許多摩擦也鬧出不少笑話。而在一次偷襲行動中,有武士為救農民被火槍打死,很快山賊的反撲隨之而來,一場惡戰即將開始。
  • 七武士
    ,尤其是飾演堪兵衛的志村喬,將這個角色的智慧與成熟魅力發揮得淋漓盡致.本片戰爭埸面採取了許多連續複數鏡頭,較一般西部片更具張力與震撼力,充分流露黑澤明運鏡功力的深厚.因此這部兼具娛樂與藝術價值,又不失日本風味的時代劇,為日本<電影旬報>雜誌標為日本影史上"十大佳片"的第一名.
  • 《七武士》七武士有感
    看完七武士我豁然開朗,終於知道潘多拉手中冥鬥士的串兒是那兒來的了。看完七武士我豁然開朗,終於知道潘多拉手中冥鬥士的串兒是那兒來的了。看完七武士我豁然開朗,終於知道潘多拉手中冥鬥士的串兒是那兒來的了。看完七武士我豁然開朗,終於知道潘多拉手中冥鬥士的串兒是那兒來的了。看完七武士我豁然開朗,終於知道潘多拉手中冥鬥士的串兒是那兒來的了。
  • 獲勝的,不是武士︱電影《七武士》
    1947年,出演個人首部電影《銀嶺之巔》,從而正式進入演藝圈。1948年,首次與黑澤明合作,出演了犯罪電影《泥醉天使》 。1950年,在驚悚懸疑電影《羅生門》中飾演男主角多襄丸 。1954年,其主演的動作電影《七武士》上映  。1958年,其主演的劇情電影《戰國英豪》上映 。
  • 這部充滿了權謀和背叛的影片,揭開了日本幕府政治的血腥歷史
    如果你翻開日本人歷史的史書,你會發現日本的歷史就是藩鎮割據之後再兼併的歷史,充滿了權謀與背叛、血腥與暴力。
  • 三船敏郎、黑澤明與《七武士》
    三船敏郎,日本演員,代表作《七武士》《羅生門》《用心棒》等。多年前看到一位號稱看了3000部電影的大俠,他發布了一個排行榜,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七武士。所以我搜索著來看看,發現導演是經常聽人提起的黑澤明。所以,我就更願意下載來看看,提升檔次。
  • 豆瓣9.2《七武士》:如果只能看一部日本電影,那一定要看
    1954年黑澤明迎來了自己的事業巔峰——《七武士》,該片獲得1954年威尼斯電影節銀獅獎、日本百部電影第一名,並於2018年登頂BBC百佳外語片。《七武士》用「無懈可擊的結構、磅礴宏大的氣勢和令人嘆為觀止的戰鬥場面」講述了日本戰國時代,7個落魄武士為保護農民與山賊戰鬥的故事。
  • 《七武士》翻拍這麼多次?《奇怪的她》還有越南版?
    日本原版《七武士》1954《七武士》德國版海報黑澤明執導的《七武士》攝於1954年,故事背景設定在日本戰國時代,一個山村面臨著山賊的威脅,村中長老決定去請武士來保護村莊的安全日本版由三谷幸喜操刀劇本,將一個嚴肅的經典戲劇文本,改成了充滿鬧劇和戲謔意味的電影劇本。陪審團制度和法律精神在這裡顯得並不重要,「怒漢」也變成「溫柔的日本人」,藉此諷刺自己國民。
  • 舉世公認的日本歷史上第一神片,它神在哪裡?
    然而,電影這種最新的藝術形式與生俱來擁有一種包羅萬象的能力,這促使藝術家——主要是1920年代的蘇聯導演們——去書寫關於全部社會和文化的歷史命運的編年史。就像《七武士》的導演一樣,他們將自己的注意力放在歷史轉折的時刻。舊的文化——一個時代——正在不可避免地走向墳墓。新的社會秩序正在建立。隨著故事的展開,我們目睹了一幅喧囂混亂的場景。舊時代和新秩序的價值觀一起被觀察、被衡量。
  • 黑澤明執導:日本高分電影《七武士 (1954)》高清中字
    黑澤明執導:日本高分電影《七武士 (1954)》高清中字導演: 黑澤明編劇: 黑澤明 / 橋本忍 / 小國英雄主演: 三船敏郎 / 志村喬 / 津島惠子 / 島崎雪子 / 藤原釜足 / 更多...類型: 劇情 / 動作 / 冒險製片國家/地區: 日本語言: 日語上映日期: 1954-04-26(日本)片長: 207分鐘 / 160分鐘(國際版) / 150分鐘(英國初版) / 190分鐘(英國1991重映版) / 141分鐘(美國初版) / 203分鐘(美國重映版)又名: 七俠四義(港) / 七劍客(港) / The Seven Samurai
  • 豆瓣9.2《七武士》:如果只能看一部日本電影,那一定要看
    1954年黑澤明迎來了自己的事業巔峰——《七武士》,該片獲得1954年威尼斯電影節銀獅獎、日本百部電影第一名,並於2018年登頂BBC百佳外語片。」講述了日本戰國時代,7個落魄武士為保護農民與山賊戰鬥的故事。
  • 神山健治 「七武士」之魂的尋殼路
    他們是支撐日本經濟高速騰飛的一批人,他們有自己強烈的願望,會更多地犧牲自己,讓個人的利益與集體的利益、日本人民的利益保持一致。但在我這一代導演裡,這樣的人已經不多了,所以我才會特別崇拜有這樣能力和境遇的這批人。」好幾次,他提到日本古代武士,這個如今被各種文學影視作品浪漫化的群體,寄託了他許多關於高尚人格的理想,「忠誠於君主,強調貴族對人民的責任和義務。」
  • 從《七武士》分析武士的本質身份及階級困境——被菊塑造的刀
    但是,歷史越是厚重,其坍塌的聲響,便越是令人心驚膽戰,這雄渾壯麗的旋律,總是被一組陰鬱的和弦籠罩,其中潛藏的,是黑澤明對武士精神與武士階層透徹的思考,哀嘆,與緬懷。電影《七武士》的一個關鍵情節,便是七位武士來到村莊,菊千代組織農民把家中藏的武器都搬出來,帶到各位武士面前的場景。見到這些閃閃發亮的盔甲和矛箭,其餘六人都眉頭緊皺,死死盯著將武器抬進茅草屋的農民,因為他們知道,這些武器,都是農民殺死落荒武士得來的。 在死一樣的沉默中,菊千代終於坐不住了,蹭的一下跳起來,說了這樣一番話:「你們把農民當作是什麼?以為是菩薩嗎?簡直是笑話。
  • 為什麼《七武士》高居BBC百佳外語片榜首?
    《羅生門》斬獲了1951年威尼斯電影節的金獅獎,使得黑澤明成為了第一位在國際電影節斬獲大獎的日本導演。在前錄像帶時代,《七武士》大概是許多西方觀眾接觸到的第一部日本電影,得到廣泛的認可似乎也是理所應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