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澤明導演的電影《七武士》算是我早幾年看過的最好看的一部電影啦。電影上映年代比較早,於1954年上映,上映之後就一直在世界影史上享有盛譽,被稱為是日本電影天皇黑澤明完成度最高的一部電影。
影片時長超過200分鐘,主線劇情相對來說簡單,但是卻輔助穿插許多的支線劇情,使得故事情節異常飽滿而又節奏緊湊,許多支線劇情一環扣一環,在一個大的方向上層層向前推進,敘述手法上善用留白,為觀眾留足遐想空間,能夠極好將觀眾代入到影片故事中。
當時電影的預期拍攝時間在3個月,結果卻拍了將近1年,影片拍攝中許多創新拍攝技巧的使用,以及該劇演員由主演到群演紀錄片般演技的加持,使得這部超長黑白電影,在現如今看來依舊全程無尿點,讓人一氣呵成看完後大呼過癮。
和傳統歷史戰爭題材不同,影片的主角不是什麼大名或者將軍,而恰恰是一些平凡甚至失敗的小人物,但是導演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很清楚社會的主體最終都是由佔據大多數的普通民眾來呈現的。
村莊和市集,武士和村民代表的正是社會中的絕大多數,也就更能反映出在歷史轉折點處所體現的時代本質,大的政局不穩定,但是社會的固有剝削和壓迫還在,國家這個大機器暫時失去了維持秩序穩定的作用,就導致這種由於剝削和壓迫而日漸積累的矛盾衝突,當超過某一個臨界值時,註定要尋找突破口進行傾瀉,於是生活在這個社會上最沒有能力,最弱小的農民必然成為時代苦難的最終承擔者。
影片中也沒有對恢弘壯大的歷史事件的任何渲染烘託,有的只是大時代下眾多微不足道的其中一個小村莊興衰故事的描述刻畫。
一群山賊將要在麥子成熟前洗劫村子,村民們自身沒有能力抵擋山賊,又不甘心束手就範,於是去城裡僱傭武士抵抗山賊,最終七個武士和村民一起打敗山賊。但卻能以故事做載體,在空間上穿插鄉村和市集,在社會階層屬性上穿插農民和武士,描繪出那個時代下普通民眾的生活百態,一針見血的指出動蕩時代裡複雜的階級矛盾,這種處理手法讓人在感慨小人物不幸命運的同時,又能深刻理解大時代背景下整個社會生存狀態的苦難和無奈。農民掌握生存物質資源,卻要同時承擔被掠奪被奴役的風險,他們弱小、悲慘同時又狡猾頑固。
武士在動亂年代中成功的只是少數,絕大數武士要麼是在戰場隨時陣亡,要麼是終其一生在居無定所的流浪當中度過,他們大多自恃社會地位高而心高氣傲,但在生存物資的匱乏面前又謀生艱難,在這種矛盾中飽受摧殘。在社會物質財富自下而上的輸送鏈條相對穩定的情況下,社會秩序的維持也就是壓迫往往不會真的帶來反抗,只是日復一日的奴役和馴化,但當這個鏈條一旦被切斷,普通民眾也終將在反抗中爆發出驚人的力量。
故事中非常有看點又極具戲劇性的是最後戰役的陣營劃分問題,故事中的反派是四十餘人的山賊團夥,他們在成為山賊前都是些落魄的流浪武士,而村民們曾經也在村莊殺死過這樣的流浪武士,不論是原先的武士還是之後的山賊都是以強者的姿態對農民進行剝削的統治階級,他們自身不從事物質資源生產,而是通過依附大名或者直接掠奪的方式從農民手裡獲取生存物資。
而村民陣營的幫手呢,主要也是由一群落魄的流浪武士組成,最後的戰鬥結果就是山賊陣營被全殲,武士陣營的七名武士在經過許多智慧的謀劃後,出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最後也犧牲了四名武士,所以對於武士這一階層而言,戰鬥的結果是武士雙方都沒有勝利,反倒是最弱小的農民階層最終保住了自己的麥子,成功守護住了自己的物質資源,七武士的靈魂人物勘兵衛最後在戰爭勝利後,才會說出,「贏的是那些農民,不是我們。」這一意味深長的話。
由此可以追溯到更高的層面來看,武士作為統治者進行階級秩序維持的工具,用來進行對外擴張或者對內鎮壓,他們的意志是完全不受自身控制的。如果大時代下,農民階級的悲劇在於他們是生存物資資源的產出者但卻沒有能力成為支配者上,那武士的悲劇則是在於他們與生俱來的特殊身份上。
他們比起農民階級不進行物質資源生產,比起上層統治者又不掌握實際資源分配權力,作為階級秩序維持的執行者,實際統治者的附庸,遊走在兩個階級之間,必然只能成為階級矛盾產生後的最快犧牲者。在崇高的社會地位外衣下,武士的這一特殊階級屬性早就註定了這一群體的悲慘命運。
如果說影片只是想體現階層矛盾的話,大可不必在農民階級中夾雜進來武士,又讓最終戰鬥在武士和武士中間展開,兩邊的武士雖同屬武士階層,但七武士這邊是可以為了一天三頓飯的報酬甘願付出生命的人道主義英雄,而山賊那邊則是純粹武力壓迫和獸性掠奪的象徵,從這一點來看,兩邊的武士就有了明顯區分,人道主義的一方最後戰勝了野蠻獸性的一方,標誌著人道主義精神終將取得最終的勝利。人道主義精神的本質是幫助弱勢群體,而做有損於自身利益的事情,四位武士的犧牲又升華了這一精神內核,他們因犧牲而能夠成其偉大,因生命的隕落而能夠成其精神的不朽。
我想這才是影片在剖析完一個滿目瘡痍的時代後,所提煉出來的對另一個時代所具有的真正借鑑意義所在吧。人類在漫長的生存發展長河中,和世界上所有的其他生物一樣,在為了生存和發展不斷進行鬥爭和進化。沒有任何一個階級任何一個個人可以是輕鬆的,但是人道主義的光芒卻永遠是其中最為耀眼的光芒,所有鬥爭的結果都是無謂的消耗,只有人道主義的勝利才是唯一和最終的勝利。
菊千代是電影裡我最喜歡的角色,他內心最純真善良,好勝心強又充滿正義感,但是外表卻玩世不恭,放蕩乖張。他性格的矛盾其實也是在暗合著他身份的矛盾,他對外宣稱自己是武士,但其實只是全家被殺的農家孤兒。他本來沒有名字,因為覺得第一個武士看不起自己不是武士,就跑去偷來武士家譜聲稱自己是菊千代,被識破後遭到武士們的嘲笑。後來被問到自己沒有名字時,臨時讓武士們隨便取一個,武士們半嘲笑的給他取名菊千代。
悲慘的身世遭遇令他極具共情能力,特殊的身份以及遊說能力讓他成為連接武士和村民兩個原本對立階級的紐帶。無疑在這場村莊保衛戰中,他確實發揮出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起初另外六個武士並不同意讓他加入僱傭武士團體,並一起戲弄了酒後的菊千代。而他則一路尾隨著戲弄過自己的武士們來到村莊,面對40多人的山賊陣營,他好像自跟隨武士們進入村莊時起就已經預知到了自己的死亡,卻絲毫沒有表現出恐懼,反倒是通過自己極強的共情演說能力,化解了村民對武士甚至對山賊的恐懼,並在第一次促成武士和村民統一戰線後得到了武士們的認可,正式的加入了七武士團體。
他是一個很矛盾的人物,在他身上有著諸如正義善良、勇敢堅強、樂觀上進等罕見的珍貴品質,同時又兼具諸如粗俗無禮、乖張放蕩、嫉妒炫耀等地痞無賴所具有的許多缺點。
他性格的矛盾其實根植於他特殊身份的矛盾,向外兼具武士和農民雙重身份,向內同時又兼具高尚和粗鄙雙重性格,他有過對於武士的嗤之以鼻也同樣有過對於農民的詆毀謾罵,有過對全家被殺老婦人的失望憤怒,同時又有對長老全家死後遺留孫兒的悲憫同情,有過出於對久藏的嫉妒而貪功冒進結果造成了不必要的人員傷亡,也有過眼見武功之好如久藏在被火槍擊斃後,仍然衝進小屋和持有火槍的山賊頭領決鬥,並在最後和山賊頭領同歸於盡。
在短短的數十天村莊保衛戰中,影片完成了對堪兵衛身世的揭露、諸多性格特徵的塑造,以及在最後的隕落中實現了由一個假冒武士向一個真正武士的升華蛻變。他無疑是整部作品中完成度最高,刻畫最飽滿的人物,他身上雖然小問題不斷,但在生死關頭等諸多大是大非面前,卻總能以其珍貴的品質帶給人出乎意料的震撼。如果說調戲婦女,戲弄村民的菊千代是詼諧的,那為了營救長老一家隻身犯險的菊千代一定是可愛的。如果說作為農民的菊千代是粗鄙而狡黠的,那最終成長為武士的菊千代就一定是偉岸而無私的。無論哪種時代,無論哪種國度,都需要菊千代這種捨己為人的俠客或者這種人道主義的英雄。
利吉妻子被山賊擄走,與許多年輕婦女一起被困在山賊營寨供山賊凌辱,在她們的認知裡,也許這樣的折磨根本就不會有盡頭。當她聽到響聲,坐起身四處張望,短短幾秒鐘眼神中順次閃過了茫然、恐懼、驚慌和陰險等諸多複雜情緒,尤其是當確認營寨失火後面露陰險的笑意,將這位農民婦女所經歷的折磨和經受的絕望表現的淋漓盡致。
營寨著火,她終於得救,這本來是件高興的事情。但當她迎面看到正是自己許久不見的丈夫利吉後,突然驚慌失措起來,寧願轉身一頭衝進火海也不敢和眼前的男人相認,一邊是自己朝思暮想的丈夫一邊是噴吐著火舌的火海,她竟然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後者,雖然從始至終沒有一句臺詞,但已經足夠深刻的控訴了那個時代下思想禁錮對於女性的戕害。思想禁錮要比火舌更可怕,甚至比死亡更殘酷。
一個做探報的山賊被抓後,村民們紛紛控制不住復仇衝動瘋狂的要上前打死山賊,但被武士們以山賊是個俘虜又說出了全部實情,應該從輕處理的理由阻止住,這時人群中一位老婦人舉著鋤具緩緩走過來,嘴裡細細念著給兒子報仇,她全家都被山賊殺後,一人孤苦無依,每天只想著速死,卻又在擔心即使是逃到了地獄裡還是會承受這種痛苦。
志乃跟第二個武士真心相愛,在滿是鮮花簇擁的草地裡,志乃在第二個武士面前主動躺下,見武士沒有任何行動,只是注視著自己,罵到武士竟也這麼懦弱,雙手蒙臉痛哭。明知道身為農家女的自己與武士世家的第二個武士沒有未來,哭著說到誰管未來怎樣,第一次親吻了武士。戰亂年代,物質的匱乏可以催生出各種不堪,現實中的家園如果正在被焚毀被踐踏,精神家園就會更加容易無人問津而最終變得荒蕪。在這種背景下生出的愛情算得上是亂世之中不可多得的珍寶,志乃敢於衝破階層觀念和掙脫思想禁錮,也是她所代表的獨立自主女性勇氣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