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澤明
Akira Kurosawa
くろさわ あきら
1910.3.23~1998.9.6
日本電影導演
編劇、監製人
黑澤明一生執導31部影片
亞洲第一個打破歐美電影壟斷的導演
並引領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電影潮流
他的作品頻頻在威尼斯、坎城與柏林諸影展中得獎
80歲那年還在美國領取了奧斯卡金像獎特別榮譽獎
日本媒體評價他
在他之前
西方世界想到日本的時候
是富士山、藝伎和櫻花
從他開始
西方世界想到日本的時候
是黑澤明、索尼和本田
黑澤明使我明白
當走向外面世界時
要保持中國人自己的性格和風格
這是他給亞洲電影人上的很重要的一課
—— 張藝謀
今時今日雖然再無戰亂,觀眾再看黑澤明的電影時也許會有不同的體會與領略,但我相信,觀眾看的時候總有反應,與黑澤明的電影產生關係,相反,現在太多電影是堆砌而成,我以為創作人理應通過像這種激烈的內心震蕩,才可以產生這些感覺。—— 徐克
「如果能和一位大師一起拍電影,我寧願當一個助理。」這位大師就是黑澤明。—— 科波拉
黑澤明是20世紀亞洲最有影響力的人物。
——《時代周刊》
▼
1910年3月23日,出生於東京都荏原郡大井町1150番地(現在的品川區東大井三丁目18番附近)。父親黑澤勇,母親黑澤縞的第四個兒子,也是四男四女的兄妹中最末的一個。
黑澤明出生在日本東京的一個武士家庭,從小家教很嚴,受哥哥的影響很大,他不僅對書法而且對繪畫也非常感興趣,曾經立志當一名畫家,但是當時以畫家為職業非常困難。他經歷了日本從一個半封建王朝轉變成了一個工業大國的時期。
1923年,參加過一個稱為「無產者藝術家聯盟」的組織,該組織經常談及革命的話題。
1934年,由於受到哥哥突然自殺的影響,黑澤明進入PCL電影公司(東寶電影的前身)考取了助理導演,拜導演山本嘉次郎為師,學習導演和編劇。黑澤明稱他為一生之中最好的老師。在老師的教導和幫助下,黑澤明得到了真正的鍛鍊。後來黑澤明從第三副導演晉升為第一副導演,並能勝任B班導演。從此黑澤明踏入了電影圈。
1936年,以劇作家的身份發表了《達摩寺裡的德國人》、《寂靜》和《雪》,得到了廣泛的好評。
1943年,已有多年經驗的資深助理導演和寫了十幾個劇本的知名青年劇作家黑澤明獨立執導了處女作《姿三四郎》,該片取材於一部講述年輕柔道師的小說。一舉成名,與《海港花盛開》的導演木下惠介同被視為日本電影的新希望。
1944年,《最美》
1945年,《姿三四郎續集》
1946年,《我對青春無悔》
1947年,《美好的星期天》
1948年,黑澤明再執導,執意啟用三船敏郎擔任《酩酊天使》的男主角,從此,黑澤明和三船敏郎開啟了「黑澤明黃金時代」,成為日本最強的電影拍檔。
截至《紅鬍子》為止的17年間,由黑澤明導演、三船敏郎擔綱的作品包括《羅生門》、《白痴》、《七武士》、《生之欲》、《蜘蛛巢城》、《用心棒》和《天國與地獄》等片。
1949年,《靜夜之決鬥》
《野良犬》
1950年,電影《羅生門》在日本的首映失敗,但卻意外的在西方尤其是在法國大獲成功。在1951年威尼斯影展上獲得金獅獎,這是西方電影節第一次把頭獎給了一位亞洲導演,同時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國語片獎。
《醜聞》
從此,黑澤明聞名於世界影壇,三船敏郎也先後以《用心棒》、《紅鬍子》獲得威尼斯電影節男主角獎,兩人也因而在日本影壇建立了「國際的黑澤,世界的三船」的稱號。
黑澤明與三船敏郎
1951年,電影《白痴》
1952年,電影《踩虎尾的男人》
《生之欲》
1954年執導的第一部真正加入西片趣味的時代劇《七武士》受到廣泛關注,後被美國導演約翰・斯特奇斯重拍。
1955年,《活人的記錄》
1957年,《蜘蛛巢城》
《低下層 どん底》,根據蘇聯作家馬克西姆·高爾基的同名劇本《在底層》改編拍攝。
1958年,《戰國英豪》
1960年,黑澤明的《七武士》被約翰·斯特奇斯重拍,取名為《豪勇七蛟龍 The Magnificent Seven》。詹姆斯·考伯恩扮演飛刀牛仔,人物直接取材於黑澤明的武士劍客。
《惡漢甜夢》
1960年後半年到1970年初期,是黑澤明創作的低潮期,他和三船敏郎的關係突然破裂,從此,兩人不再跟對方說話,也沒有再合作。
1961年,《用心棒》
1962年,《椿三十郎》
1963年,《天國與地獄》
1964年,《紅鬍子》
1965年,[紅鬍子]。三船敏郎得到最高待遇,由導演黑澤明親自為他修剪鬍子。
1968年,20世紀福克斯公司委任黑澤明在一部描寫突襲珍珠港的宏大的戰爭史詩片中擔任日本部分的導演。
1970年,他根據山本周五郎的小說《沒有季節的城市》改編的電影《電車狂》在票房上失利,黑澤明甚至因而企圖自殺。
1972年,黑澤明接受邀請到蘇聯去拍一部俄語片《德爾蘇·烏扎拉》。當時蘇聯的電影公司還由國家控制,他和一大幫蘇聯人一起工作。這部影片用了兩年多時間才完成。
1975年,執導的日俄合資電影《德爾蘇·烏扎拉》榮獲莫斯科影展金牌獎。
1976年,影片《德爾蘇·烏扎拉》榮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1980年,黑澤明依靠外國的資助才得以完成《影子武士》的拍攝。弗朗西斯·科波拉在他的好友喬治·盧卡斯的幫助下籌集到了足夠的資金。《影子武士》獲得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
1985年,黑澤明著手拍攝一部根據莎士比亞名著《李爾王》改編的影《亂》。
1978年將個人經歷寫成自傳《蛤蟆的油》並於同年出版。
1990年,這位「黑澤天皇」成為奧斯卡歷史上第一個獲得終身成就獎的亞洲電影人。黑澤明執導的電影《夢》上映。該片由八段夢境組成,展現了導演對現代社會的反思和對人類種種愚行的譴責。
1991年,《八月狂想曲》
1993年,《嫋嫋夕陽情》
1993年,紀錄片《黑澤明宮崎駿對談》
映畫に戀して愛して生きて 黒澤明と宮崎駿
1995年,黑澤明已經85歲高齡,仍雄心勃勃要創作,因意外摔傷而暫別自己心愛的事業。
1998年9月6日下午,黑澤明在東京逝世,享年88歲。共有35000多人參加了他的追悼會。一代大師黑澤明的逝世標誌著大製片廠時代的傳統電影正在漸漸地退出歷史舞臺,向現代電影觀念靠攏,從此揭開了日本電影時代更遞的一幕。
(素材及圖片來自網絡,鳥人與魚整理編輯)
\ 微博:@鳥人與魚 | 微信ID:nryy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