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迷集合!這些「絕版」膠片和電影可以在廈大看到啦

2020-11-25 中國青年報

各位影迷們,注意啦!

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系列活動來襲

從今日起,連續四天

在廈大科學藝術中心

由專業團隊修復的經典膠片電影

輪番上映!

即將掀起一陣復古風潮!

這些頗有年代感的膠片電影

是如何被重新搬上大熒幕的呢?

原來,在廈大還有著

這樣一個特別的博物館

和這樣一群手藝精湛的人……

流浪數十載,終有歸處

在廈門大學翔安校區德旺圖書館八樓,有個寶地——「電影博物館」,它是在廈門大學音像文獻中心的基礎上成立的。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宣傳片《我和我的電影》,還專門到這兒取景。

關於電影博物館的成立,來源於這樣一段故事。

2010年,貴州的某電影製片廠由於倉儲租期到期,許多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電影膠片從貴州遺落到麗江,並將被當做廢品處理。當時臺灣臺南藝術大學井迎瑞教授正在貴州調研,聽說此事後,連忙趕至麗江,在一個不起眼的廢品站中,找到了這批膠片。

當時這批膠片保存狀態非常差。有的保存在破舊的原裝鐵盒中,有的甚至直接暴露在光線下,折損嚴重。井迎瑞教授不忍這些膠片就此損毀,希望能收下這批膠片,帶回臺灣珍藏。但由於膠片本身隸屬國有資產,海關方面有頗多限制,最終只有部分膠片被運往臺灣,剩餘的膠片只能滯留。

留在大陸的500本膠片拷貝,又在廣州等地流落兩年。因緣際會,2013年井老師結識廈大戲劇與影視學科兩位老師,時任人文學院院長周寧教授,和副院長李曉紅教授,兩位老師慧眼識珠,決定留下這批拷貝,並在此基礎上建立電影文獻資料館。2014年,廈門大學戲劇與影視學學科在新建的翔安校區圖書館,設立音像文獻中心,各式各樣的膠片放映機、與電影相關的老物件、電影戲服、電影膠片、海報、臺本等,陸陸續續「住」了進來,在廈大安了「家」。

隨後陸續有私人捐贈或電影製片廠將膠片交予博物館保存。從黑白到彩色,從16毫米到35毫米,越來越多的膠片被修復、收藏在這裡,帶著過去的時代印記一起。

那些年人們鍾愛的武打片,還有扣人心弦的劇情片

修復的不只是膠片,還有歷史記憶

隨著數位技術的發展,成本高、汙染大的膠片拍攝逐漸從火爆走向衰落,淡出人們的視野。如今的數位化拍攝,不再需要扛著沉重的膠片跑場和複雜的洗印操作,也不再需要擔心膠片剪接後無法恢復。單獨的留聲機、專業的電影放映員也淡出了視野。

為了能留住這些老電影、老記憶,學校組織了一些90後、00後的在校學生做起了膠片修復工作。他們用一雙雙巧手將一部又一部影片修復、整理。

「電影變得離我們不再遙遠,我們享受著便捷,卻也遺失了電影拍攝的莊重感。」修復團隊的志願者說,「膠片修復的同時,也是對歷史的回溯,對莊重感與敬畏感的重拾。」

影片的修復過程細緻且精密。首先需要在倒片臺上從片頭到片尾對受損點的位置逐一排查,仔細檢測是否有斷裂、縮短、扭曲、粘附、黴變,不可放過一點點瑕疵。長時間的排查,看不見生動的畫面,只有最原始的黑白條帶,是對眼力和耐心的雙重考驗。

對斷裂的部分用膠帶進行粘連;對發生黴變的部分用有機溶劑進行清洗。而後便需對膠片進行掃描,儲存到電腦中,利用一系列軟體進行數位化的修復。

正在進行影片數位化修復的修復人員

與電影膠片的不解情緣

此次將向大眾重現光彩的《小兵張嘎》便是由17名來自不同學院、不同的校區的小夥伴與愛奇藝公司修復團隊一起完成的。他們中有的是受井迎瑞教授選修課所描繪的膠片電影世界吸引,有的則是跟隨井迎瑞教授調研時,越發堅定了守護電影文化的信念。

影片的修復並不容易,其中困難細數不清。

「來回查看,為了一幀兩幀的畫面花費一上午的時間去修復,可能還修不好。」面對高負荷的工作強度,陳沛瑜玩笑道,「早上9點修到晚上11點才回去,他們都說很輕鬆,我說確實挺輕鬆,也就有一位同學通宵了4個晚上」。

困難從未磨滅他們的滿腔熱情,在一個個日夜顛倒的日子裡,他們從未說過放棄。一幀幀打磨修復的過程中,他們也收穫了許多。

「如今的生活節奏太快了,我們總會忘記自己需要的是什麼。在修膠片的時候,我能感覺到浮躁的心獲得了片刻的寧靜。」唐李希笑著說。她輕踩著踏板,手持膠捲,讓膠片在倒片臺上一幀一幀勻速轉動,時間也好似在這悠悠的轉動間,漸漸慢了下來。

輪盤旋轉間,過去與現在相逢

在過去,放電影是件大事。為了看場電影,有時候甚至會跑幾十裡地。那時候若有一場露天電影,總是整個村全部出動,早早就把凳子放在操場那裡,等待著電影放映員提著箱子到來,擺弄出一堆的儀器,像變魔術似的,將影像投射到熒幕上。電影放完過後,人群散開,回家的路上,大人們討論著劇情,小孩子們笑鬧著模仿。所有人都意猶未盡。

如今,在這個厚重窗簾環繞的膠片放映室裡,志願者也為我們展示、放映了一部膠片電影——《東邪西毒》。

倒片、安裝,膠片在輪盤間纏繞、旋轉,放映機吱呀呀地轉動,伴隨著嗡嗡的風機聲,一束光刺破黑暗投影到簡易的幕布之上。

那是數碼拍攝無法取代的質感,讓每一個看過的人難以忘懷。

來源:廈門大學

相關焦點

  • Robarts帶你一起穿越回到過去|無數絕版電影與上百萬絕版老照片
    想看絕版電影和將近百歲老照片膠片嗎?
  • 光影記憶 看膠片電影,了解絕版口述影像
    體驗遙遠的「那個時代」的露天電影,了解絕版的口述影像。
  • 廈大、環島路:董卿來啦!
    「朗讀者」董卿 來廈門啦!董卿奔跑在廈大上弦場↑時隔一年多,她再次來廈走過哪些地方?又會遇見誰?所有走進朗讀亭的人,都可以通過直播即時分享自己的朗讀和故事,並有機會與《朗讀者》節目製作人、總導演兼主持人董卿現場連線互動,分享感動與溫暖。邂逅書香鷺島迎接《朗讀者》第三季回歸今天上午,在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的教室裡,董卿與數十名廈大學子,正一同聆聽「百歲先生」潘懋元教授傳道授業解惑。
  • 董卿來啦!廈大,環島路…可以看見她!想參與節目?預約通道在此
    「朗讀者」董卿 來廈門啦!所有走進朗讀亭的人,都可以通過直播即時分享自己的朗讀和故事,並有機會與《朗讀者》節目製作人、總導演兼主持人董卿現場連線互動,分享感動與溫暖。邂逅書香鷺島迎接《朗讀者》第三季回歸今天上午,在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的教室裡,董卿與數十名廈大學子,正一同聆聽「百歲先生」潘懋元教授傳道授業解惑。
  • 《光影傳奇》:膠片的故事與膠片電影守護人的崇高禮讚
    第四、五、六集呈現電影膠片守護人如何讓「孤兒電影」回家;如何對傷病電影膠片進行物理修復;如何在數碼科技時代對膠片電影作數位化轉錄、修復,使其重生。電影為世人所熟知,資深影迷還能說出電影從無聲片到有聲片,從黑白影片到彩色影片的發展歷程,以及普通銀幕與寬銀幕、單面銀幕與360度環形銀幕、平面電影與立體電影等知識。
  • 300張絕版海報,你的第一本收藏級電影畫冊
    《Mondo 電影海報藝術典藏》可以成為特殊時期影迷們的宅家解饞利器。
  • 豆瓣9.5,骨灰級影迷的電影盛宴
    一本豆瓣9.5,堪稱是骨灰級影迷必備的聖經般的書,在幾經波折後,終於在國內出版了!探長第一時間入手,並帶著狂喜的心情看完了它!它,就是將300張絕版神作級海報集結成冊,讓海外影迷搶破頭的——《Mondo電影海報藝術典藏》。
  • 董卿來廈門啦!廈大,環島路 都能看見她
    「朗讀者」董卿 來廈門啦!董卿奔跑在廈大上弦場所有走進朗讀亭的人,都可以通過直播即時分享自己的朗讀和故事,並有機會與《朗讀者》節目製作人、總導演兼主持人董卿現場連線互動,分享感動與溫暖。而這些對話與思想碰撞都將在這次「一平方米」朗讀亭直播活動中
  • 2020,膠片電影還能存活多久?
    如今隨著數字電影的發展,越來越少的導演選擇膠片拍攝。膠片不僅成本更高,對於拍攝現場的要求也更嚴格,所以在電影商業化的今天,膠片無法把利益最大化。膠片的尺寸主要有8mm、16mm,35mm,super-16mm,super-35mm、65mm、IMAX 70mm等。一般的電影拍攝,通常用35mm和16mm兩種膠片。
  • 廈大籌建電影學院!要開什麼專業?什麼時候招生?
    今日廈大官方公眾號推送了一則消息廈大在籌建電影學院還請了一批人來謀劃↓↓↓校方說,11月26日上午,廈大召開電影學院建設諮詢專家委員會會議,邀請省市領導、業界知名人士、學校優秀校友和著名學者,為高標準、高質量推進電影學院籌建工作建言獻策
  • 捨棄膠片的那一刻,電影已窮途末路
    想弄清楚過去十年裡電影發生了什麼,就要追溯到上世紀的轉折點——2000年——此時好萊塢決定捨棄膠片拍攝,全面轉型為數位化。35mm膠片生產和放映產業以難以置信的速度被棄用,也迫使以此發家的伊士曼柯達破產——這是早十年前根本想像不到的事。仿佛一夜之間,電影產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膠片已經被淘汰了,為什麼有的電影還用膠片拍?
    這個是最近一直都在討論的問題。數碼幾乎都是抱著替代膠片的態度,但是我依然覺得,數碼還不夠成熟,不足以完全替代膠片。我這裡也只是介紹為什麼現在還在用膠片的原因。你用數碼,這裡也拍拍,那裡也拍拍,演員也會鬆散一些,還有些演員因為能馬上回放,而會要求觀看自己的表演,但是這樣其實會跳出角色,來評判自己的表演,這樣會讓演員的自我意識過強。而且,剪輯師在後期看到這大量的數據,他們會哭。目前喜歡用膠片的人,大部份人還是喜歡膠片那種質感,和膠片給人帶來的那種職業感。
  • 捨棄膠片的那一刻,電影還會好嗎?
    隨著流媒體漸漸取代傳統發行模式,在21世紀人們可以在電腦和手機上看電影,電影因而變得隨時隨地,無窮無盡而又毫不費力就可得到。 帶有字幕或配音的外國電影也需要找影院放映來收回投資,這從而在美國乃至世界範圍內,促使了非正式的藝術劇院影院鏈的建立。因此膠片時代的電影產業在某種程度上更加平等,每個人都關注著院線上映日期,因為這是電影頭次放映時唯一可以看到的場所。 這樣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 黑市打造72小時絕版書市,500款絕版書裡總有一本值得炫耀
    你會看到15世紀絕版古籍、拿顯微鏡才能讀得清的袖珍書、漫畫家籤名原版漫畫、昆丁私藏的B級書、8萬元起拍的中世紀羊皮卷、全世界第一本撲克牌式小說、第一本預言小說、導演原版手記、辭典小說、絕版劇本、絕版立體書……為了保證書籍是真正稀少的珍藏本,我們聯合了國內最大進口書商、各大出版社以及海外收藏家,從歐美、日本、港臺把這些原版絕版書背到黑市上
  • 最後的膠片電影?《長江圖》膠片電影絕唱
    從門庭若市到廠房拆除 膠片時代迅速終結自1960年建立至今,北京電影洗印錄像技術廠,可謂一路見證了中國膠片電影的蓬勃發展和迅速沒落。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全國上映電影一半以上的膠片拷貝都是在這裡製作,每天都有上萬米的膠片在這裡衝洗,檢查裝箱後發往全國給地影院。然而,伴隨著數字時代的來臨,膠片電影的黃金時代一去不復返。
  • 臺灣老電影膠片修復、那不為人知的一些事兒!向國之匠人致敬!
    在許多人眼裡,修復老電影膠片是一個很神秘的工作。一個月修復十分鐘?這群工作者突然讓我覺得以後看那些被修復的老電影應該更尊重更有儀式感一些。謝謝他們。有人在故宮修文物,也有一群人埋頭於工作室內修電影。聚焦影迷們很感興趣的膠片修復話題,紀錄片《數電影的人》Archiving Time 中字預告。「你眼前的這堆膠片,它們都快死了。我們怎麼能在它們死掉之前,把裡面的資訊保留下來?」現在的年輕人幾多願意做這一行的?寥寥無幾,因為做這一行不賺錢!在臺灣有這樣一群人,正參與在這場時間競賽中。
  • 你的手辦和玩具絕版了嗎?看看這些已經絕版的手辦吧!
    對於手辦愛好者來說,收集各種類型的系類的手辦可以說是最有成就感的辣,不過有些年代久遠的限量手辦早就已經停產了,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看看這些絕版了的手辦和玩具吧~1.各類小型飛機,汽車手辦。環球玩具生產的matchbox小車和飛機。2.麥當勞系列麥當勞家族,可以說是我們大家在童年時刻最喜歡看到的廣告了。
  • 電影膠片的重生路
    電影修復師們長年與電影文物作伴,他們日復一日的在其中穿梭,希望喚醒這些長年被忽略的膠捲,進而拼湊出那些不復存在的社會氛圍和遙遠的生活樣貌。而這些片庫時光,就是電影典藏與膠捲修復者們的日常。在近8年的時間裡,中國政府已撥款3.7億元,完成了近7000部電影的數字轉碼和210部電影的修復。
  • 細節太棒了,胎記男孩在《集合啦!動物森友會》中「看到」了自己
    任天堂旗下休閒大作《集合啦!動物森友會》在3月20日推出後,在玩家社群中掀起了一股「移居無人島」的熱潮。這款遊戲為什麼這麼火?有許多遊戲專家和媒體已經從很多方面進行了分析,大家在網上隨便都可以搜到相關文章告訴你《集合啦!動物森友會》好玩在哪裡。而今天,博士要從角色的代入感這個方面來談談《集合啦!
  • 中國最後一部膠片電影?《長江圖》昆明首映座無虛席
    獲得第6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提名、傑出藝術貢獻銀熊獎獲獎的藝術影片《長江圖》,日前在保利影院南亞店舉辦了昆明專場首映會。活動由中航璽樾攜手保利影院舉辦,電影主創人員導演兼編劇楊超、製片人王彧親臨放映廳,並針對電影本身展開了討論與解讀。 作為2016年唯一獲得國際電影節大獎的華語片,《長江圖》被業內人士認為可能是中國最後一部膠片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