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棄膠片的那一刻,電影還會好嗎?

2021-01-10 騰訊網

作者

Wheeler Winston Dixon

翻譯

夏木木

編輯

蘇打味

想弄清楚過去十年裡電影發生了什麼,就要追溯到上世紀的轉折點——2000年——此時好萊塢決定捨棄膠片拍攝,全面轉型為數位化。35mm膠片生產和放映產業以難以置信的速度被棄用,也迫使以此發家的伊士曼柯達破產——這是早十年前根本想像不到的事。仿佛一夜之間,電影產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此之前一部長片電影的終端產品是35mm的播放程式、海報、預告片、劇照和媒體招待會,現在電影的拍攝和剪輯完全依賴於數字科技,影院觀影體驗也開始減弱。電影不再僅存在於電影院中,更多被剪成多條並穿插進廣告出現在電視上。隨著流媒體漸漸取代傳統發行模式,在21世紀人們可以在電腦和手機上看電影,電影因而變得隨時隨地,無窮無盡而又毫不費力就可得到。

毋庸置疑的是,電影在數位化轉變過程中損失很多,這也是自媒體發明以來對電影設備最重大的改造。當所有電影都是用35mm膠片拍攝、剪輯和放映時,院線放映是必然的事,每一部電影,無論預算高低,都需要在影院上映來賺錢。因此來自美國國際影業公司(American International Pictures)在6天之內拍攝的預算為100,000美元或更少的「剝削電影」,要與來自各大製片廠的好萊塢大片在同一片陣地上競爭。帶有字幕或配音的外國電影也需要找影院放映來收回投資,這從而在美國乃至世界範圍內,促使了非正式的藝術劇院影院鏈的建立。因此膠片時代的電影產業在某種程度上更加平等,每個人都關注著院線上映日期,因為這是電影頭次放映時唯一可以看到的場所。

這樣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如今只有最貴的電影能在電影院上映——系列電影,DC和漫威宇宙電影,邦德電影,哈利·波特,星球大戰及其他類似電影——其餘電影則淪為邊緣,只能在未公開流媒體上發行,因為DVD已經是過去式,就像CD已被音樂的流媒體服務所取代一樣。這很合理,最昂貴的電影是最大的賭注,製片廠將所有廣告費用都砸在這些電影上,因為他們需要把錢賺回來。當電影預算通常在200到3億美元之間徘徊時,從投資回報上來講很說得通,在最新的漫威電影需要所有可能的曝光來收回成本時,為什麼還要花錢在有意思的獨立電影或國外進口電影上呢?

但另一個因素是,如果沒有影院「房地產」帶來的大規模上映,電影如何吸引觀眾?每年在全球範圍內會出產千上萬部精彩電影,而這些電影從未上映過。現在,在流媒體時代,你再不能走進一個影像商店,聽裡面的店員給你推薦電影,或者瀏覽架子上各種各樣的類型——現在一切都是線上的。有人可能會爭辯說,在Amazon或Netflix上也能很好地瀏覽,但這還是不一樣的。Amazon和Netflix都是依賴笨拙的算法,根據你之前的選擇來猜測接下來你可能感興趣的內容。這些算法認為,如果你喜歡一部恐怖片,那麼除了恐怖片,你什麼也不會喜歡。只要播放一部外國電影,那你就會被更多同類電影淹沒。

當然這變化也有好的一面。現在製作獨立電影比以前便宜了,之前需要視覺效果工作室完成的特殊效果現在只需按一下按鈕。獨立的發行平臺(例如YouTube,Mubi,Hulu,Kanopy等)不勝枚舉,讓我們可以即時訪問成千上萬的影片。而且,只要你知道要查找的內容,就可以合法或非法地在網上找到它。還有像Vimeo這樣專門致力於使最貧困的影迷都能獲取高清視頻的網站。作為觀眾,你可以免費觀看Vimeo上的幾乎所有電影,甚至無需登錄。作為電影攝製者,你可以免費加入(最低級別的)Vimeo,從而接觸到比一般實驗或獨立電影能接觸到的更廣的受眾。

然而不好的一面是市場難免地向青少年和孩子們傾斜,而隨著嚴肅電影逐漸成為小型影院的大本營,成年人在主流影院或多或少地處於邊緣地位。儘管有一些例外,但劇院或流媒體的絕大多數內容都是系列電影或動畫電影,而其他所有內容都被邊緣化。青少年電影佔據了主導地位,例如,在我撰寫本文時,票房主要由《蜘蛛俠:英雄遠徵》,《玩具總動員4》,《阿拉丁》,《安娜貝爾3:鬼娃回家》,《極速備戰》等電影組成——全都是翻拍、續集或系列電影。而那些現在也在放映,但不是在主流劇院放映的有趣的電影,例如《最大的小農場》,《她的氣味》,《黑洞迷情》,《雙面生活》,《紅瓊》,《風》,《紀念品》,《衰落美利堅》,《舊金山的最後一個黑人》,《野玫瑰》,《峽谷回音》 ——由於沒有廣告投入,這些電影永遠只能接觸到少數觀眾,只有最熱忱的影迷才能知曉以及找出這些電影的存在。

Her Smell (Alex Ross Perry, 2019)

向數位化的轉變讓電影製作變得更便宜可得,但與此同時,由於電影製作的速度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水平,以及新的參與者如Amazon Studios和Netflix加入專業領域並成為重要的製片商,儘管流媒體渠道激增,要吸引人們的注意仍然越來越困難。此外,公司併購,例如迪斯尼最近收購21世紀福斯(迪斯尼帝國的又一個新成員,現在其業務涵蓋了從遊樂園到電視網絡的所有事物),其即將推出的大量翻拍而非原創內容,將推動大眾媒體對當代電影的形態進一步趨向安全的,公式化的。這些公司關心的只是底線,而不是個人願景。

而且還沒有結束——遠沒有結束。在未來幾十年裡,我預計漫改電影或者系列電影的高飛猛進勢頭將不會顯示出放緩的跡象,一是受經濟環境(更高的預算,在全球範圍內進行飽和預定以收回投資,以及更多製作人和焦點小組的幹預,和更少的導演投入)的影響,另一方面則是有越來越多想要從這個生活成本高昂,充滿分裂和不公的世界逃離的觀眾。主流電影已經變得像巨無霸,即看上去很飽滿,但實際上缺乏營養或說文化價值。對於剩下的我們來說,那些更有想法的電影將繼續掉入虛無,而主流觀眾則永遠不會知道,也不關心有這些電影的存在。

所以若說發生了什麼,那就是數位化時代來臨,而電影已死(除了為少數仍在堅持做真電影的導演的發行媒介),一切都以用於影院的DCP(數字電影包),或直接發行於流媒體而告終。現在,在一個無比破碎的世界中,觀眾需要的是安全有保證的、相似的電影。他們不希望有驚喜。新的電影預告片清楚地闡明了正片裡幾乎每一個情節轉折點,正是觀眾們喜歡的,他們希望被引領,希望看到和之前看到的一樣的東西,只是外在有所不同。顯然從票房數字來看,這策略很奏效。技術並不是問題,它應該是為電影提供了廣闊的前景。

反而,它被製片廠用來生產最精心設計和預先檢驗過的產品來接觸儘可能廣範圍的觀眾,這些產品被設計為絕不冒犯任何人,並能吸引最多人。簡而言之,我認為曾經被我們熟知的電影已經被一種新型的,由CGI視覺效果,簡單的情節,薄弱的人物設定以及重複無數次的成功公式合成的電影所取代。20世紀的電影逐漸成為過去,它們也將在很大程度上被遺忘——實際上,這已經在發生——留給我們的是一個完美無缺,幾乎沒有人類存在的數字世界。

-FIN-

相關焦點

  • 捨棄膠片的那一刻,電影已窮途末路
    想弄清楚過去十年裡電影發生了什麼,就要追溯到上世紀的轉折點——2000年——此時好萊塢決定捨棄膠片拍攝,全面轉型為數位化。35mm膠片生產和放映產業以難以置信的速度被棄用,也迫使以此發家的伊士曼柯達破產——這是早十年前根本想像不到的事。仿佛一夜之間,電影產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膠片已經被淘汰了,為什麼有的電影還用膠片拍?
    這個是最近一直都在討論的問題。數碼幾乎都是抱著替代膠片的態度,但是我依然覺得,數碼還不夠成熟,不足以完全替代膠片。我這裡也只是介紹為什麼現在還在用膠片的原因。變成數碼後,整個行業都變得很匆促,沒有休息,不停拍,不停發行。諾蘭(《盜夢空間》導演)評判了數碼攝像馬上能看到數據的功能,他說:「馬上能看到素材是自欺欺人,因為觀眾會在35英吋的屏幕上面看,一個還是剪輯過的,電影,而不是一個顯示屏上面看電影。」
  • 電影膠片的魅力,你真的看懂了嗎?
    膠片還是數碼?本世紀初開始,電影拍攝的介質之爭,一直是個熱門的話題。伴隨多年討論,技術不斷進步,數碼的便利與廉價,逐漸使它成為業界的主流。儘管如此,一些大導演依然是膠片的死忠擁躉,從我做起改變行業,出錢出力為廠商續命。
  • 最後的膠片電影?《長江圖》膠片電影絕唱
    《長江圖》膠片絕響版海報 片方供圖華龍網9月6日11時57分訊(記者 董進)或許正如昆汀·塔倫蒂諾所言「電影若不能以35毫米膠片形式呈現,那人們不過是在電影院中看電視。」9月8日,一部全程採用膠片拍攝的電影《長江圖》,即將登陸全國院線。然而,想在當前國內影院原汁原味欣賞這部膠片電影,已經成為一種奢望。殘酷的現實是,如今全國7000多家影院中,能正常放映膠片電影的寥寥無幾。《長江圖》若想大規模上映,只能轉為數字格式。不知不覺間,膠片電影竟已成為過去。
  • 廈門湖裡區露天膠片電影趴,首場放映《花木蘭》
    數位技術日臻成熟看一場膠片電影越來越難得圖片來源:中國電影資料館夏末初秋膠片電影露天放映再次走進湖裡影片細膩刻畫了木蘭為了國家捨棄小我成全大愛的大義。影片裡沒有具有奇幻色彩的女巫,只有戰場揮刀熱血的慘烈和戰士的忠肝義膽。
  • 我是如何在2020年用膠片拍攝影片的?
    點上方藍字oh4k👉點右上角"菜單"👉選擇"設為星標⭐️"膠片電影還未亡。這三位電影製作人想要證明,在2020年任何人都可以拍攝膠片電影。除了情節提要和詳細列表之外,他們還會拍攝一些他們知道在剪輯中需要的東西。但是,與數字攝影相比,其他因素也需要規劃到膠片拍攝中。裝卸膠片需要花費一些時間,並且需要事無巨細,標記每個曝光卷。這需要在黑袋子裡進行,並事先進行認真練習,以學習如何憑感覺來盲裝。
  • 膠片的味道|膠片攝影入門必看,你所不知道的膠片知識
    雖然我的攝影之路是從數位相機走起的,而在拿起膠片機的那一刻,我才開始理解ISO、曝光、光圈,開始用心去拍正確的照片。膠片攝影目的不同,使用的膠捲各異。最主要的幾個分類是黑白卷、彩色正片和彩色反轉片(負片)。最常見的膠片尺寸是35mm。許多單眼相機(SLR)和旁軸相機都使用這種膠捲。這樣的底片成卷裝,每卷可成像24或36張。
  • 臺灣老電影膠片修復、那不為人知的一些事兒!向國之匠人致敬!
    在許多人眼裡,修復老電影膠片是一個很神秘的工作。一個月修復十分鐘?這群工作者突然讓我覺得以後看那些被修復的老電影應該更尊重更有儀式感一些。謝謝他們。有人在故宮修文物,也有一群人埋頭於工作室內修電影。聚焦影迷們很感興趣的膠片修復話題,紀錄片《數電影的人》Archiving Time 中字預告。「你眼前的這堆膠片,它們都快死了。我們怎麼能在它們死掉之前,把裡面的資訊保留下來?」現在的年輕人幾多願意做這一行的?寥寥無幾,因為做這一行不賺錢!在臺灣有這樣一群人,正參與在這場時間競賽中。
  • ——電影膠片的發展史
    「老式放映機」的實驗1909 根據醋酸纖維片基與硝酸鹽片基成功的易燃對比試驗,伊士曼公司首次對外公布安全醋酸纖維片基。22mm碳棒放映機1912 伊士曼向新澤西州奧林奇郡的託馬斯-愛迪生公司提供以醋酸纖維為片基的電影膠片, 應用於家用活動電影 柯達供應市場的22mm電影膠片:包括膠片上的3條有齒孔線性排列的影像。
  • 電影膠片詳解與電影機選擇
    現在說起電影膠片或者電影卷大家往往會想起那些碟片分裝的電影卷。但我們今天講的是它最原本的面貌。有時大家往往對電影卷不熟悉,容易鬧出非常多的烏龍,那麼今天我就帶來這份詳細的科普貼供大家參考。▲帶有音軌的單孔16mm膠片8mm膠捲是一種由柯達公司開發的電影膠片尺寸標準。1932年,柯達公司在本公司的16毫米膠片的基礎上推出了8毫米電影膠片格式。
  • 電影膠片工的「遲暮時代」
    除了給人封閉的感覺之外,還有一種只有洗印車間才有的獨特「氣味」。「那是各種化學藥水和膠片混合在一起的味道。」在八一電影製片廠的洗印車間,冉君戴著並沒有什麼用的口罩和白色手套,一邊忙碌著手邊待修補的膠片,一邊說,這是他們長期以來的習慣,「有時候真嗆嗓子。」冉君1993年正式轉到現在的崗位,那時電影膠片正處於輝煌時代。她早上6點鐘起床送完孩子上學,就直接來了洗印車間。「我們當時那可叫一個轟轟烈烈。」憶當年,冉君情緒有些激動,抑制不住地大笑起來。
  • 「電影膠片感」究竟有什麼好值得追捧的?
    視頻一直被看作是膠片的窮表親,因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攝像機(特別是可攜式攝像機)並不怎麼好。視頻的動態範圍完全無法與膠片相比,畫面的高光部分會白茫茫一片,陰影中的細節會丟失。然而除此之外,膠片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需要歸功於一種心理上的聯想——當觀眾看到具有膠片電影風格的畫面時,腦中會喚起在電影院觀看電影時形成的體驗。任何人無法消除這些情感內涵,它們與任何可量化的元素一樣真實。但不要忘記,膠片的許多特徵實際上都來自於它的不完美之處。
  • 《光影傳奇》:膠片的故事與膠片電影守護人的崇高禮讚
    核心主角始終是電影膠片,串聯起電影膠片的命運、中國電影資料館的誕生、電影膠片守護人堅守的故事。第一集《浴火》講述電影膠片的性質、際遇和命運。第二集《家園》和第三集《寶庫》展示電影膠片之「家」,旨在搜集保藏並不斷改善電影膠片生存環境的中國電影資料館及其影片庫。
  • 2020,膠片電影還能存活多久?
    35mm膠片形式呈現,那觀眾不過是在電影院中看電視。」70mm IMAX的影片雖然能讓電影還原最真實的場景,但其成本是無法想像的,膠片電影的成本已經很高了,更別說膠片IMAX,那真是無論從拍攝、製作到放映的每一步都在燒錢。
  • 「當年連殺人犯都不願破壞放電影」——《一秒鐘》與膠片電影記憶
    當時,用廢棄的電影膠片做成的燈罩是一件奢侈品,結婚時的豪華擺設。劉閨女自小沒有爹媽,與弟弟相依為命,弟弟不小心把別人的燈罩燒壞了,他們賠不起,劉閨女只好去偷膠片。兩個各懷目的的人在範電影放映電影的放映廳裡相遇。張九聲急切等著看的那捲《英雄兒女》膠片卻在送來放映的路上被驢車卷在地上弄壞了,變成了「一堆爛腸子」。
  • 電影膠片的重生路
    2020年,張藝謀的《一秒鐘》喚醒了大眾關於電影膠片的記憶,然而,其實在2016年底,上海電影技術廠的最後一條膠片生產線關閉,標誌著中國電影膠片時代的結束。同年上映的電影《長江圖》,也成了中國大陸最後一部膠片電影。
  • 電影《一秒鐘》:一代人的膠片記憶
    影片用一位父親為了看去世女兒的「一秒鐘」影像的故事,串起了那個年代人們對電影的熱愛,同樣也表現出張藝謀對膠片時代的情懷,可謂是他回歸初心的又一力作。目前,豆瓣評分高達7.8分,貓眼評分8.6分。據貓眼專業版統計,該片單日最高票房2500萬元,首周票房6900萬元,上映八天破億,截止至12月11日,累計票房1.25億。
  • 電影《一秒鐘》:一代人的膠片記憶
    影片用一位父親為了看去世女兒的「一秒鐘」影像的故事,串起了那個年代人們對電影的熱愛,同樣也表現出張藝謀對膠片時代的情懷,可謂是他回歸初心的又一力作。目前,豆瓣評分高達7.8分,貓眼評分8.6分。據貓眼專業版統計,該片單日最高票房2500萬元,首周票房6900萬元,上映八天破億,截止至12月11日,累計票房1.25億。
  • 數字電影泛濫,膠片反而能活得更好?
    數字能夠統治電影市場,被普遍認為的重要原因是成本問題。不說傳統的膠片攝影機要比數字攝影機貴上一倍,就說數字可以刪除錯誤的素材再重拍,幾乎不會損耗成本,而膠片一拍錯就是等於浪費成本,容錯率低。這足以令到更多的製片人首選數字。那他們完全就不用擔心有姜文這樣的導演消耗膠片了。拍《陽光燦爛的日子》的時候,姜文一共拍了25萬英尺,創下了中國導演的最高耗片比記錄。
  • 《金都》導演對談法蘭西膠片
    我確實在浸會大學念電影的時候,有很多同學都是大陸人,他們每次都會討論要不要拿那個身份證,因為他們讀了3年,留下來,4年就可以了,那時候我2012年畢業,他們也覺得先不拿,再等一下看看,過了兩年,到了2014年,好像情況好了,他們又想拿,然後又不拿,他們也是在猶豫,不知道應不應該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