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自古以來被人們稱作是勤勞的代表,從表面上來看,的確蜜蜂是非常勤勞的,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觀察和實驗蜜蜂有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和更加豐富的材料,導致我們對蜜蜂的很多行為有了新的認識,客觀的說,其實蜜蜂的勤勞,無非也是為了應對危機,一旦危機解除,蜜蜂也有可能變成「懶鬼」,這點曾經有科學家通過蜜蜂區域性的遷移得到了答案。
在蜜蜂的現代化養殖中,我們都知道人工育王是現代化養蜂的必備技術,而人工育王的原理,其實來源於蜜蜂的級型分化,而蜜蜂的級型分化的發現,來源於蜜蜂的自然分蜂,其實除了蜜蜂自然分蜂之外,還有一個情況是觀察蜜蜂級型分化更加有利的補充證據,那就是蜂群失王,如果說蜜蜂自然分家是研究人員發現蜜蜂級型分化的源頭,可以說蜂群失王則是不同日齡的蜜蜂發生級型分化補充的最有力的證據。
由於過去的時候蜜蜂養殖技術和研究技術都相對落後,但是養蜂技術是在不斷變好的,所以養殖蜜蜂的數量在不斷增加,人們發現的蜜蜂行為也在不斷增加,其中關於蜂群失王后的研究成了養蜂人和蜜蜂研究人員關注的一個重要話題,也從中發現了很多過去沒有解決的問題,其中一個就是失王群出現王臺的現象,這裡面有兩個蜂部落小編多次提到的問題,那就是蜜蜂偷卵造王和工蜂通過自我克隆的方式產生受精卵。
雖然到目前還沒有確定失王群中不再具備培育蜂王的時候出現的王臺是哪種情況產生或者兩種情況都有可能, 但是大量的實踐證明,失去蜂王的蜂群中,哪怕沒有蜂卵和幼蟲,的確有可能產生正常的蜂王。
近日,深圳網友在培育蜂王的時候,神奇的發現了在採用無王群育王的時候,蜜蜂竟然沒有新造王臺,而是在沒有接受的王臺中移入了蜂卵,可以說這是在蜂群中還沒有工蜂產卵的情況下,工蜂移卵育王的新發現,也給蜜蜂培育急造王臺提供了新的參考,蜜蜂不但會利用幼蟲培育新王,還會移卵培育新王,不僅會利用自己建造的王臺,也會利用蜂群中現成的王臺,那麼蜜蜂的這種行為是好是壞呢?我們具體來看一下。
理解本文內容,我們首先要了解幾個問題,一是蜜蜂級型分化、二是自我克隆、三是失王群蜜蜂培育蜂王方式。
蜜蜂級型分化原理
對於一群蜜蜂來說,裡面也是一個大家庭,除了分工之外,還分成了蜂王、工蜂、雄蜂三種蜜蜂。在蜜蜂的世界,蜜蜂的性別是由染色體決定的,蜂王的交配方式是通過短期交配,存儲大量精子終身使用的方式,而具體蜂王產下的蜂卵是受精卵還是未受精卵,是在產卵的時候蜂王通過巢房的大小來決定的,遇到較大巢房,蜂王產卵的時候就直接產卵,這種卵就是未受精卵,將來發育成雄蜂,如果是較小的巢房,蜂王就臨時的讓卵子和精子發生受精,產下受精卵。
也就是說,一枚蜂卵是雌性蜂卵還是雄性蜂卵,主要是看這枚蜂卵是不是發生了受精,如果受精,則發育成工蜂或者蜂王,如果沒有受精,則發育成雄蜂。
這樣下來我們不難發現,蜂王和工蜂其實都是受精卵發育而成的,因為蜂王的幼蟲,也是根據巢房的大小來產下的,只是這個巢房是蜂群中最大的一種,只有在特殊的時間產生,我們把這種巢房叫做王臺,蜂王只在裡面產受精卵,而且這個受精卵和產在工蜂巢房裡面的並沒有區別。
既然蜂王和工蜂都是受精卵發育而成的,那麼為什麼最後又有了蜂王和工蜂之分呢?其實這個問題主要出在營養上,根據上面的介紹,蜂王成長的位置在王臺裡面,還有一個問題是王臺裡面的幼蟲,出房前都是吃蜂王漿,但是工蜂只是在幼蟲期前3天吃蜂王漿,於是出現了蜂王和工蜂之分。
這裡有個有趣的問題,如果我們把一枚受精卵放在王臺裡面只要工蜂接受,這枚受精卵就會發育成蜂王,而且這枚受精卵孵化成幼蟲以後,在幼蟲期前3天同樣還具備發育成蜂王的能力,只是這種能力越是到後面越弱,超過3天以後,哪怕我們把雌性蜜蜂幼蟲移到王臺裡面,幼蟲也只能發育成工蜂,養蜂人就是利用了蜜蜂的這個特點,發明了人工育王和生產蜂王漿,可以說是給養蜂業帶來巨大的突破。
自我克隆
根據上面的介紹我們可以發現,雖然說工蜂沒有蜂王那麼完善的功能,但是工蜂實際上就是生殖器發育不完善,從根源來說,工蜂和蜂王都是受精卵發育而成的,而蜜蜂的是否產卵,與是否交配並沒有直接關係,蜜蜂交配只是決定產下的蜂卵是受精卵還是未受精卵,但是就算不交配,蜜蜂也是可以產下未受精卵的。
對於蜜蜂來說,一個蜂群中的蜜蜂以信息素來相互控制,比如蜂王的信息素擁有抑制工蜂卵巢發育,抑制工蜂建造王臺以及抑制工蜂分家、蜜蜂幼蟲的信息素擁有促進工蜂採蜜和分泌王漿等等作用。
其實上面的這些說法,都是針對一些正常的蜂群,但是並不是說蜂群一直都是正常的,一個蜂群裡面沒有蜂王,也沒有幼蟲的情況也是有可能的,那麼這個時候,其實工蜂就不受控制了,加上工蜂本來是分泌蜂王漿的主角,這個時候在內外作用下,工蜂卵巢就會發育,出現工蜂產卵現象,一般在失王群中沒有卵和幼蟲的情況下,很快蜂群就會出現工蜂產卵。
很顯然,工蜂是沒有經過交配的蜜蜂,只能產未受精卵,這和沒有交配的蜂王產卵並沒有區別,但是這裡有個特殊現象,那就是產卵的工蜂,有可能產下一定概率的受精卵,這種受精卵的產生,並不是這些工蜂經過了交配,而是這些工蜂在產卵的時候,利用自己的基因進行了克隆,工蜂本來就是受精卵發育而成的,所以屬於含有雄性和雌性基因的蜜蜂,而它的克隆體,也含有雄性和磁性的基因,於是在沒有經過交配的情況下產下「受精卵」,其實就相當於工蜂進行了自我克隆。
假設這些自我克隆產生的「蜂王」可以進行正常的婚飛和交配,那麼就完全有可能出現一個蜂群中已經沒有了幼蟲的情況下,工蜂通過產下受精卵的方式,讓蜂群培育出正常的蜂王。
失王群蜜蜂培育蜂王的方式
對於一個正常的蜂群來說,一般蜂群中產生蜂王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蜂群在壯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發生自然分蜂,另外一種方式是在蜂群中的蜂王即將死亡的時候培育一隻新的蜂王,但是並不是說每隻蜂王都是有始有終的,很多蜂王會意外死亡,這就導致蜂群中經常會出現一種現象,那就是蜂群失王。
當蜂群失王以後,如果蜂群中有幼蟲和蜂卵存在,工蜂就會改造蜂群中的蜂卵的巢房或者小雌性蜜蜂幼蟲的巢房,把這些滿足條件的幼蟲或者蜂卵,當成蜂王一樣培育,培育出新的蜂王,讓蜂群恢復正常。如果失去蜂王以後蜂群中沒有幼蟲和蜂卵,那麼蜂群時間長了就出現工蜂產卵現象,如果沒有辦法產生新的蜂王,那麼蜂群中最後就只剩雄蜂,蜂群滅亡。
蜜蜂偷懶的事實
通過上面的介紹我們可以發現,過去我們認為的蜜蜂會偷卵或者工蜂產下受精卵來培育蜂王,都是在失王群工蜂產卵的情況下發生,對於蜂群中還有幼蟲或者雌性蜜蜂卵的情況下,工蜂就會採用改造巢房的方式來培育蜂王。
很顯然,上面我們提到的深圳的蜂友是採用無王群育王的時候,發現沒有被接受的王臺中,被工蜂移入了蜂卵,根據這位蜂友的介紹,蜂群中還殘留有上一隻蜂王的蜂卵,因為蜂群失王時間才2天的時間,而且蜂群中滿足改造王臺的條件,並不會出現工蜂產卵。
很多朋友這裡可能有個疑問,會不會是我們觀察的蜂友弄錯了,蜂卵是移蟲的時候移入的?這是不可能的,一般來說,如果想要把幼蟲移入到人工的王臺中,都要選擇大一點的幼蟲,所以養蜂人是很難把蜂卵移入到人工的王臺中的,如果人工建造的王臺中出現蜂卵,在排除蜂王在裡面產卵的情況下,只可能是工蜂把蜂群中的其他蜂卵移入到了這個人工王臺中,這樣工蜂就可以不用建造王臺了,算是偷了個小懶。
工蜂移卵造王的意義
通過上面的介紹我們可以發現,這個發現有別於過去的工蜂偷卵造王,在於這個蜂群中的蜂卵就是本群的蜂卵,而且蜂群並不是一個沒有蜂卵和幼蟲的無王群,而是一個有幼蟲和蜂卵的無王群,這個發現補充了我們認為工蜂只會改造巢房不會移動幼蟲和蜂卵的認識。
如果這個發現屬於蜜蜂常規處理有幼蟲和蜂卵的蜂群的方式,這對於我們蜜蜂養殖來說意義是巨大的,甚至可以作為人工育王的一種新的方式也未必可知。
根據上面的介紹我們不難發現,移蟲育王蜂王的質量與幼蟲日齡有關,原理上來說採用蜂卵培育的蜂王質量最好,但是人工育王的時候根本移不動蜂卵,所以採用的是移蟲育王的方式,而這裡我們蜂友發現的是工蜂移卵,這比人工育王培育的蜂王質量好的概率更大。
當然,這裡還有一個問題是我們應該注意的,那就是如果蜂群中沒有蜂卵,工蜂會不會也移蟲育王,幼蟲的日齡是不是不受控制,這是我們有待更進一步觀察的,倘若失王群中工蜂只會移卵育王,我們可以更進一步的對比新王的質量,培育的數量,或許能夠找到新的人工育王方法,其質量也有可能比我們現在的人工育王培育的蜂王質量更好,從上面的步驟來說,其實我們只需要提供人工王臺,相對來說操作簡單,新手也能操作,對養蜂業的意義將是巨大的,但是具體情況如何,還需要我們的養蜂人和蜜蜂研究人員的更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