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魄的鳳凰不如雞,落魄的皇帝也好不到哪裡去!陳理這個皇帝從開始就有名無實,後來更被朱元璋發配到了朝鮮,和草頭百姓無異。不過對於陳理來說,這已經是不錯的結局了,畢竟他的父親陳友諒,曾經是朱元璋最大的競爭對手!
在元末亂世之中,陳友諒也是一位傳奇人物。他和朱元璋一樣,也是先投奔義軍走上造反之路,然後一路拼搏脫穎而出,成為威震一方的雄主,勢力最強盛之時擁兵百萬,「包饒、信,跨荊、襄,幾天下半」,甚至建國稱帝,成了陳漢的皇帝。
歷代對陳友諒的評價,我認為以史學家蔡東藩的點評最為中肯:友諒之勇略,雖或未及項羽,而剽性狡悍,出沒飄忽,大困而不餒,屢躓而復振……亦一時之雄也。陳友諒在成就事業的過程中,雖然也屢次遭受坎坷,但卻堅忍不拔,最後終於成為對朱元璋威脅最大的勢力之一,而且在朱元璋心中,雖然敵手眾多,但「惟友諒可慮」。
形勢使然之下,朱元璋和陳友諒之間,難免要來一場終極對決,決定成敗的就是歷時三十六天的鄱陽湖大戰。這場戰役被稱為「中世紀世界規模最大水戰」,雙方投入兵力將近百萬,期間廝殺慘烈之極,最後雖然陳友諒被流箭貫穿頭顱而死,朱元璋其實也險些被陳友諒的兒子陳善兒幹掉,幸虧身邊的侍從手疾眼快,朱元璋才躲過了利箭穿身的厄運。
陳善兒是陳友諒的長子,也是陳漢朝廷的太子,這傢伙名字中雖然有個「善」字,但卻是兇悍之輩,勇猛無敵又擅長射擊,的確是個硬茬子,朱元璋手下大將趙德勝,就死在了他的弓箭之下,老朱能逃過一劫,絕對是運氣爆棚。不過鄱陽湖大戰之後,陳善兒也做了朱元璋的俘虜,史書上沒有關於他結局的記載,但我估計他應該是被老朱送上了黃泉路。
下面開始重點說說陳友諒的二兒,也就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陳理。這哥們當時才13歲,在亂軍之中被陳友諒手下大將張定邊救了出來,並在武昌登上了帝位,繼承了陳友諒的事業。說到這裡,我們必須講講張定邊。這位狠人是陳友諒的結拜兄弟,一生多疑的陳友諒唯一能信得過的就是張定邊。
張定邊被稱為明末第一猛將,朱元璋手下的那些能徵善戰的將領們,無一人能和張定邊比肩。在鄱陽湖大戰中,張定邊獨立船頭勇猛無匹,帶領部隊直奔朱元璋而去,路上連殺朱元璋陣營數員大將,同樣差點要了朱元璋的性命,後來還是常遇春在危急時刻放冷箭重創了張定邊,才解救了朱元璋。
張定邊眼看戰局不利,而陳友諒又送了性命,最終只能奮起餘勇,在黑夜中冒死駕小舟裝載著陳友諒的屍體,掩護這陳理突圍。陳理在武昌當了皇帝之後,朱元璋自然要痛打落水狗,派部隊圍攻武昌,這時又是張定邊堅守城池兩個月,讓朱元璋一籌莫展。
不過此時大勢已定,張定邊的勇猛頑強也無法回天,年幼懦弱的陳理在手下人的勸誘之下,選擇了出城投降。張定邊堅決不降,帶領一支部隊突圍而出,在荊襄一帶打遊擊。在大廈將傾之下,最後張定邊也是英雄氣短心灰意冷,後來遣散了隊伍隱名埋姓浪跡天涯,一代英雄最後終老於林泉之下。
我們回頭再說陳理。或許是朱元璋認為他年紀幼小,對大局不構成威脅,或許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大度,所以在陳理投降之後,老朱不但沒送他上路,反而當面對他說:吾不汝罪也。意思就是說:放心吧,我不會殺了你的。不僅如此,老朱還給他了一個「歸德侯」的爵位,陳友諒府庫中的財物,也任由陳理挑選。
客觀地說,朱元璋對陳理還是不錯的,不過陳理畢竟年紀小,有些事情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甚至有些時候還口出怨言。他這樣的舉動自然逃不過朱元璋的耳目,但朱元璋知道這種情況後,也沒有過度追究陳理,只是擔心陳理再住在京城,難免受小人的蠱惑犯更大的錯誤(比如說成為某些人造反的棋子),所以在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把陳理送到了高麗,讓他遠離京城這個大染缸。
這時候陳理已經22歲了,高麗王接到這個燙手山芋之後,顯然不會給陳理好日子過,只是象徵性地送給這位「陳王」麻布九匹,就當是天大的恩典了。陳理於是在高麗開始了自生自滅的艱苦生活。
朝鮮的史書上記載,在建文帝時期和明成祖時期,高麗王曾賞賜過陳理一些田地還有一名婢女,還有米、酒等物。從這些記載看,陳理在高麗的生活,基本就是草頭百姓的日子,親自耕種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每天忙乎著填飽肚子,自然也就把當年的帝王身份拋到了九霄雲外。
陳理後來活到永樂六年去世,時年58歲,過往種種就此風流雲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