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9日電 據香港《經濟日報》報導,在香港,傳統名校轉資助成為趨勢,固然是為保住多年來建立的精英招牌,只是轉制後仍可獲公帑資助,更有絕對收生或貴族化的自由,則是否太著數(指佔便宜)了?
香港聖士提反女子中學及其附屬小學、聖保祿中學相繼擬轉直資,惹來反對聲音,校方決定押後至秋季後才投票決定學校去向,但部分學生校友要求永久擱置申請, 7日近200人聚集到校外拒絕教育商品化。另外,另一間已申請轉直資的聖保祿中學,也有學生、家長及舊生等,要求教育局否決申請。
名校轉直資成為趨勢,由22間傳統名校組成的補助學校議會,當中有7間已轉直資,以及有兩間擬轉直資。
轉直資後加學費 被指「貴族化」
名校轉直資後往往隨即提高學費水平,每年數萬元(港幣,下同),故被反對者批評窒礙基層學生升讀心儀名校機會,即使多間學校設獎助學金,但仍被指是走向「貴族化」,有違「有教無類」的教學理念。
自2001年起,升中派位組別由5個轉為3個,令傳統名校經派位取錄的學生差異距離增加,加上適齡學童人數下降,成績優秀的學生數目減少,若派來的學生並非全是精英之中的精英,隨時拉低學校的名聲。
名校的招牌,並非一朝一夕建立,加上愈來愈多名校轉直資,可自由收生搶精英學生,在此消彼長之下,對於未轉制的名校,壓力更大,愈遲加入成為直資,豈不更「蝕底」?
不經統一派位 可收最好學生
轉為直資可不經統一派位,改為全香港收學生,換言之,可保證自主收取香港最好學生,精英學校的「寶號」才可保住,難怪被形容為是名校的「逃生門」。
名校為保百年招牌轉直資,實難大力非議,但按現時制度,轉制直資後一方面仍可按學生人數獲得公帑資助,但另一方面,卻沒有限制須交出部分學額予統一派位,讓其他學生可循此渠道入學,如此是否說得過去?
學校轉直資有其利益與盤算,直資亦不一定壞事,社會可容許多元化的選擇,問題在於不可魚與熊掌兼得。
直資校獲公帑資助,就有義務交出一定比例的學額予政府統一派位。因為直資學校若維持可擁有絕對自主擇優取錄權,則無疑會令擁各項課外活動、贏在起跑線的富孩子有優勢,基層孩子隨時被排除在外,又或根本不敢報讀貴族直資校。故此,直資並非問題癥結,而是如何避免成為公帑資助「貴族學校」的不公情況。
有義務交出學額 予統一派位
從制度著手,香港教育局應考慮,規定直資校必須交出一定比例的學額,才可享相應的資助額,若校方堅持,則可選擇放棄資助,兩者必須作出取捨。
另外,針對直資的高學費問題,有報導指,直資中學的每年學費中位數在過去10年升89%,現時達到1.65萬元(港幣 下同)。
事實上,現行直資校的學費的上限為學位平均成本的2.33倍,以現時中學生單位成本約4萬元計,直資中學最高可向每名學生收取每年約10萬元學費。
連當年的直資推手之一、前教統局常任秘書長羅範椒芬日前亦指,現時有需要檢討學費上限。拉低學費上限,未必可扭轉直資的局面,但至少令小中產、較基層家庭不至於望門興嘆,較容易令社會接受。
升中統一派位今日發榜,學生、家長緊張,在不少名校已轉直資情況下,基層學童的選擇變相減少。直資制度是名校保住百年精英招牌的一道「救生門」,當局應及早審視現有對直資學校的資助機制。
註:香港的直資學校有相對高的自主權,可自訂課程、收費及入學要求,接近私立學校。由於政府給予撥款,學校在教師編制、人手安排及資源運用方面更具彈牲。學校可收取學費籌集資源,但必須向有需要的學生提供獎/助學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