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姓氏的「根」都在祖國大陸,在近年風靡世界各地的姓氏尋根活動中,臺灣同胞也表現出極高的熱情。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他們就衝破重重阻力和幹擾,不斷組團來祖國大陸尋根謁祖,典祭先賢,表達對祖地故土的思念和嚮往之情,以及飲水思源、葉落歸根的強烈意念。
現在的臺灣當局有人不願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實際上是一種數典忘祖的行徑,遭到祖國大陸人民和臺灣同胞的譴責。這些人中最有代表性的李登輝、陳水扁、呂秀蓮等人,祖籍無一不是在大陸,甚至他們自己本來也都在一些公開場合表示過。比如,李登輝是福建客家李氏後裔,祖居福建上杭,其祖先李火德的牌位就立在福建寧化石壁村百家姓祠堂內。陳水扁的祖籍在福建詔安二都鄭日堡,呂秀蓮的祖籍也在福建。他們為了一己私慾,竟不惜背祖叛宗,難怪他們家鄉有人氣憤地說:「應把這些敗類從族譜中永遠除名,以警戒後人。」
海峽兩岸人民歷來就有割不斷的血脈淵源關係,是同種同根,都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臺灣同胞的姓氏也都是從祖國大陸帶過去的。據一位叫楊緒賢的臺灣學者對臺灣1968年戶口統計資料的研究,臺灣共有姓氏1694個,其中單字姓1611個,複姓75個,三字姓4個,四字姓4個。另外,根據一種對1989年臺灣人口統計資料的研究,臺灣人口較多的姓氏共有100個,其中人口最多的大姓有10個,即陳、林、張、王、黃、李、吳、蔡、劉、楊。臺灣現有人口2300多萬,漢族約佔98%,其中80%是閩南人,20%是客家人。少數民族只佔臺灣總人口的2%,絕大多數是原住民(即高山族)。
在臺灣現在使用的姓氏中,前10個大姓人口眾多,約佔總人口的50%以上。根據上述的統計結果,我們可知陳姓,林姓分別排在第一和第二位,黃姓排在第四位,鄭姓排在第十二位,基本上與傳統諺語所說的「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吻合。此外,臺灣還有「陳林半天下,黃張排成山」、「陳林李許蔡,天下佔一半」等說法,其中所涉及到的姓氏除以上已經提到的四個外,張姓排在第三位,李姓排在第五位,許姓排在第十一位,蔡姓排在第八位,與上述統計結果也基本相同。
臺灣的姓氏除一些原住民的以外,祖根都在祖國大陸,他們的祖先絕大多數最早居住在中原地區,後來因為中原動亂而輾轉入居福建,最後由福建遷入臺灣。例如陳姓,是當今臺灣人口最多的姓氏,有185萬人(1978年統計),祖根就在今天的河南省淮陽縣。淮陽是周代陳國的故地,春秋時期陳國滅亡以後,國人為紀念故國,紛紛以陳為姓。今淮陽城南還有陳國開國君主、陳姓始祖胡公滿墓地,俗稱「鐵墓」,也是天下陳姓人尋根謁祖的聖地。另外,臺灣陳姓人所尊奉一些祖先的故裡也都在祖國大陸。如:河南省長葛市有東漢名士陳寔故裡,是穎川陳氏的發祥地;河南平輿縣城北有東漢太尉陳蕃墓,是汝南陳氏祖地。此外,廣陵陳氏、下邳陳氏祖地在江蘇,東海陳氏祖地在山東。
林姓,是臺灣第二大姓,人口有138萬,發源地在今河南省的淇縣、衛輝市一帶。淇縣古名朝歌,是殷商故都。在周武王滅商時,商紂王登鹿臺自焚的史事就發生在這裡,林姓始祖殷少師比幹當年也生活在這裡,他與箕子和微子並稱為商末「三仁」。今河南淇縣城中仍有三仁祠,內立他們三人的塑像。在與淇縣毗鄰的衛輝市北,還有一個村子叫比幹廟村,村旁有比幹祠和比幹墓,也是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各地的林姓後裔前來尋根祭祖的地方。在這些來祭祖的人中當然也包括臺灣人,他們幾乎每年都有人前來。
臺灣的其他大姓,祖根也都在祖國大陸,其中很多是在中原腹地的河南省。這些祖地主要有:張姓的發源地在河南濮陽和山西太原,郡望有清河、南陽、吳郡、安定、敦煌、武威、犍為為、範陽、沛國、梁國、中山、汲郡、河南、高平等14處,分屬今河南、河北、山東、甘肅、江蘇等省;王姓發祥地在河南洛陽和山西太原一帶,洛陽和附近的偃師市至今仍有王姓始祖太子晉和他的父親周靈王墓;黃姓發源於河南省潢川縣,該地是古黃國所在地,有黃國故城遺址。
李姓發源於河南省鹿邑縣,這裡是李姓先祖李耳(老子)的故鄉;吳姓發源於江蘇蘇州;蔡姓發源於河南省上蔡縣;劉姓發源於河南的魯山縣(祁姓劉)和偎師市(姬姓劉);楊姓發源於山西省洪洞縣,郡望弘農就在今河南靈寶一帶;郭姓發源於陝西、河南、山西三省,與周代分屬於三省的東虢、西虢、南虢、北虢等有關,它們的後代都有郭姓。至於其他姓氏,也都能很確切地中國人民人民族在祖國大陸找到自己的根源。
與那些這些別有用心的人不同,絕大多數臺灣同胞從來沒有忘記自己是中國人,對祖國、對生養過自己的故鄉一直都懷有很深的眷戀之情,有時還通過某種特殊的方式來表達這種感情。「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臺胞與祖國大陸人民的親情關係是任何人都無法割斷的,他們認祖歸宗的意願也是任何人都不能阻止的歷史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