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娶妻先看娘,嫁夫先看爹」,是什麼意思,有參考價值嗎

2020-12-24 照見古今

我國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之中,有太多習俗與文化得到傳承。而就今天來看,有些古人俗語也變成經驗之談,比如關於婚姻的這句俗語:娶妻先看娘,嫁夫先看爹。看上去沒什麼深意,但哪怕是在今天,對於擇婚論嫁的男女依舊有著經驗的借鑑作用。

娶妻先看娘,母親的個性裡藏著孩子的成長

我們將這句俗語分成兩句來看,首先,"娶妻先看娘",這顯然是對新娘子的了解與看法。那為什麼看一個新娘子的時候,要先看看她的母親呢?這可不是無稽之談,它有一定的實用性,而且從心理學上來講,還具有一定的經驗總結之意。

心理學家認為,母親是一個家庭的風向標,她的個性、習慣、行為等等方面直接影響著這個家的發展與走向。女兒作為母親的小棉襖,就更加容易被其影響。

這也就是說,母親的個性很容易對女兒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當然,有些男孩子也會被母親的個性影響,但因為男女不同的思維方式,這種影響的表現又有所不同。

與此同時,母親作為在家帶孩子最多的人,她有著長期薰染孩子習慣的特點。一個母親平時如何處事,如何對待孩子,又如何和周邊的人打交道,這些無疑都會被孩子看在眼裡。女孩子在某種程度上要比男孩子成熟較早,而在她過早懂事的生長前提下,母親當然會是其最早的"老師"。

所謂耳濡目染,差不多就這樣潤物細無聲地"遺傳"到女兒的身上。其實我們常說言傳身教,這事實上就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言傳身教,母親將女兒視為小孩子,可能會不那麼在意她的感受,但事實上她行為所產生的結果都會投射在女兒的心裡。

其實,只要我們稍加留意一下,就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一個強勢的母親養育出來的女兒,很多都不會是弱勢的。她們可能會在很大程度上膽小,但這膽小只是針對相對害怕的人,相反,在她認為的理所當然的地方,就會暴露出強勢這一個性。比如母親在丈夫、孩子跟前強勢,那女兒長大之後通常不會受到老公的壓制。

相反,強勢的母親所培養出來的兒子卻會更加懦弱,這大概就是性別不同而產生的個性形成。女兒更多的是學習母親的一行一動,兒子則是受領導於母親的行動之中。而且,女孩兒因為個性中的早熟,會看更早地看到母親強勢個性所得到的結果,從而她會產生認同,並且學習,甚至樂於收穫自己強勢所獲得的結果。

另外,通常來說,母親會非常清楚,女兒未來是會出嫁的,所以在培養女兒的時候,她會過於將自己的人生經驗傳承給女兒,比如與丈夫、婆家相處的經驗等。而女兒則會通過母親的方式來反抗母親對自己的壓制,這就是學習,就是女兒像娘的說法。母親對此往往無計可施,因為她們會說:這孩子太像我了。

這種行為習慣在古時候早就被古人所了解,他們常說:看娘的腳後跟,就知道閨女有幾分。這種說法雖然過於專橫了些,但卻非常形象地表現出女兒像娘的現實:女兒會學習母親的行為習慣,甚至是母親的行動、語言。

這是基因的力量,雖然有些女兒會在後天因為知識等方面的改變而有意脫離母親的影響,可有些說話方式、待人接物上還是無可奈何地在第一時間展現出來。

其實這很容易理解,所謂家風、三觀這些東西,都是母親最早種在孩子心裡的種子,一個好母親會時刻找自己的不足,從而將優秀的一面展現給孩子,而一個專制的母親則會視孩子為無物,或者是為自己的作品,盡情去塑造。這樣一來,女兒像母親就非常現實了,連鄭淵潔都說:母親的含義是影響。

可見,年輕人在為自己選擇未來的妻子之時,多了解一下準丈母娘,多看看她個性中的優點與缺點,這可能會讓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妻子,從而有益於未來的婚姻生活。

嫁夫先看爹,因為父親對兒子影響最大

既然母親對女兒的影響如此深遠,那父親對於兒子的影響又是什麼呢?可能很多人不相信:父親對兒子的影響遠遠大於母親。

母親在小的時候,是孩子最大的依賴不假,但當兒子長到三歲之後,他開始有自己的主見,於是會在十歲之前為自己找一個偶像來崇拜。而這個偶像多以就近選擇的方式誕生,比如父親是大多數兒子的偶像,就是這個道理。

而且,父親與母親對於兒子來說有著鮮明的對比,哪怕是愛也不一樣。母親的愛總是那樣嘮叨又管天管地,而父親就不一樣,他相對漠然,孩子的成長被他視為一種必然,所以不會介入太多。這個時候,兒子會在父親那裡獲得更多的尊重,自然就更為重視父親的意義、建議等。

雖然不能說父親讓兒子更積極,但父親從個性中自帶的粗獷與愛玩,則會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兒子學習的榜樣。可以這樣說,母親對於兒子更多的是瑣碎,是語言上的沒完沒了,但父親就不一樣,他更多地是用行動來表達。

這對於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而且兒子會像女兒學習母親一樣,向自己同性別的父親靠近,學習其沉著、不露聲色的個性與行為。

也正是因為如此,父親的個性在很大程度上會變成兒子未來的個性發展。可能在小的時候,孩子的個性不會那樣穩定,但長大之後,小時候很多小個性都會顯示出來,比如自信、安全、暴躁、強悍等特點,都會變成自己父親相似的樣子。有人說這是遺傳,不無道理,它是基因之中的一種個性遺傳,不能避免。

在這種情況下,那句"嫁夫先看爹"就變得非常有依據了。試想一下,一個幸福家庭中的丈夫是疼愛妻子,尊重老人,疼愛孩子的形象,而他的兒子必定會自信、陽光、會疼人,因為這是他生活中所學到的責任與習慣。如果女孩子能從男方父親的身上看到孩子的這一方面個性,那顯然是對未來的婚姻有所助益的。

當然,我們只能說在大多數情況下,兒子的成長是這樣一個過程。但在今天外界的影響也變得多渠道且寬泛,父親的影響就沒有母親那麼細緻。所以,嫁夫要嫁什麼樣的男人,除了看看他的父親是什麼人之外,他的朋友、母親包括成長過程、所處現實都很重要。

說到底,婚姻是一件嚴肅且重要的事情,我們需要參考外界的條件,也要看內在的因素。兒子與父親之間的關係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聰明的姑娘肯定不會迷信別人的說法,但卻也不會忘記借鑑他人的意見。像"娶妻先看娘,嫁夫先看爹"的俗語,我們當然不能完全照搬照用,但用作參考還是很靠譜的。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話:『娶妻先看口,嫁漢先看手』,啥意思?有道理嗎?
    在古代農耕時代,女子的地位相當低下,向來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不然視為不貞,而男子多耕種為主,男婚女嫁時,為了考察這個人的品行,往往通過看這個人的身體一部分,即可知曉其性情品行,有句農俗『娶妻先看口,嫁漢先看手』,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 古人為啥說「遇良人先成家,遇貴人先立業」?這種說法你認同嗎?
    關於先成家還是先立業,這一直以來都是一個不解的問題。有人認為應該先成家,有了家心就定下來了,可以安心搞事業了。也有人認為應該先立業,事業穩定,有了一定的積蓄,也可以給另一半更好的生活。對此,古人早已給出了答案:「遇良人先成家,遇貴人先立業」。古人為什麼會這樣說?這其中又有什麼深意?
  • 古人講「男看女看膘、女看男看毛」,什麼意思?男人毛越多越好?
    由於古代社會可以說大多數都是窮人,無論男女在婚配的時候,都希望可以找一個身強力壯,亦或是頗有家資的另一半,這樣婚後的生活才好過。 俗語「男看女看膘、女看男看毛」,什麼意思呢?男人毛越多越好?這句話實際上說的是選擇伴侶的參考標準,男女都要擦亮眼睛。 第一、女看膘,家境殷實又能生 在現代社會中胖女人並不受歡迎,而那些身材苗條、婀娜的女人,才是廣大男性追逐的對象。這皆因生活條件越來越富足,以及審美觀念的改變。
  • 我爹的幸福,泡在娘的眼淚裡
    你說不就是接打個電話嗎,至於非跑到人多的地方去嘚瑟嗎?說起俺爹,我都有點不敢恭維。我說這話,你一定會覺得我是個大不孝之子。俗話說「子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我怎能在大眾面前說我爹的壞話呢?其實,我只是實事求是,實話實說罷了。論身材俺爹有一米七六,在男人群裡不算矮,可俺爹左上肢不太靈便,胳膊老架著。
  • 農村俗語:「娶妻嫁漢全看手,糴谷糶糧全看鬥」是啥意思?
    這位老農說:古代男女相親,可是有諸多講究的,其中有一條講究就是男女青年的家長會互相仔細打量一下對方孩子的手,如果雙方家長對「手」不認可,婚姻就成不了。「什麼?男女雙方的家長怎麼會互相打量對方孩子的『手』呢?其用意何在?」我不解地問老農。
  • 俗語:男看女看膘,女看男看毛!啥意思?老祖宗智慧有道理嗎?
    現在人們找對象都是先看臉,畢竟這是一個看臉的時代,但是在古代,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娶妻或者是嫁人,還要看各個方面。在曾經那個封建社會,相親可以說是一錘子買賣,一旦相上了,女子過了門就再也沒有反悔的餘地,除非夫家一紙休書,但這基本上是少之又少的情況,就像在眾多曲藝當中唯有《竇娥冤》一曲肝腸斷,其他的可憐女子少之又少。今天我要說的是這樣一句俗語:「男看女看膘,女看男看毛」。
  • 農村老話說:「買豬看圈,娶妻看院」是啥意思?對嗎?
    說句實話,農村的一些老俗話確實都含有一些道理,都是前人的一些經驗,但是從題中這句老俗話,也看到了前人對婦女的不尊重。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以前民間比較重的,重男輕女的思想。不過,這裡我們不去說,這樣的問題,只說說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
  • 古人說:「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是什麼意思?又有何講究?
    每次回老家,總能聽到村裡的老人在說俗話,有些我能聽懂,有些明白不了是什麼意思。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這句話,最初我就是弄不明白是啥意思,直到後來問了村裡的老人,我才稍微懂了那麼一點。
  • 農村老話:「娶妻不娶仰臉婆,嫁人不嫁低頭漢」,是什麼意思?
    不得不說農村俗語對一些事情總結的還是很到位的,對生活有很大的指導意義。「娶妻不娶揚臉婆,嫁人不嫁低頭漢」的意思並不是指頭部的姿勢,而是有其它深層次的含義。那麼這個揚臉、低頭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下面就給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供大家參考。
  • 「男看鼻子女看嘴,一生富貴少是非」,古人的識人經驗有道理嗎?
    導語:我們平時經常說"相由心生"這四個字,意思是說,一個人的內心如何,可以由他的面相反映出來。所以才會有長輩去請當地的先生,讓大師通過看面相來算家裡小孩的命運如何。"男看鼻子女看嘴,一生富貴少是非",這句民間俗語正是從看面相的角度總結出來的結論,那麼古人的識人經驗真的可以相信嗎?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 《知否》告訴你:娶妻當娶盛明蘭,嫁夫當嫁盛長柏
    01最近一直在看趙麗穎、馮紹峰主演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完全被劇中的人物設定所吸引。雖然拍的是古裝劇,但是展現的家庭氛圍以及人物形象放在現代生活也不為過啊。《知否》雖然講的是古代女子的艱難生存,在娘家、婆家努力奮鬥的故事,但是和現代女性的社會地位、生活情況完全無異。女子的生存在哪個時代都是不容易的。
  • 看了電影《誤殺》後,我想說:嫁夫當如李維傑
    而我在看完電影《誤殺》後,最想說的就是:嫁夫當如李維傑!影片中的李維傑,極其普通的一個男人,學歷不高,長相也不算很帥,經濟也不富裕,出身的家庭環境就更別說了,是個孤兒。可是,正是這樣一位極其普通的男人,在面臨家庭的劫難時,他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動保護著妻子和女兒,把責任扛在了自己的肩上。他所做的一切,無非就是希望家人平平安安,不再受到傷害。
  • 農村老話:「遠看美女近看郎,先瞧田地後瞧房」,是啥意思呢?
    導讀:農村老話:「遠看美女近看郎,先瞧田地後瞧房」,是啥意思呢?農村的俗語老話有很多,這些俗語老話是村民茶餘飯後的談資笑料,有的因為具有很深的道理存在,直到現如今依然被參考使用。所以俗語也被叫做十句俗語九句真。
  • 俗語「爹死守孝兩年半,娘死守孝三年整」,老祖宗為什麼這樣說?
    而在眾多的民間風俗當中,其中不乏一些禁忌和講究,就比如這句民間俗話「爹死守孝兩年半,娘死守孝三年整」,其描述的不僅僅是一種現象,更是民間喪葬習俗禮節和規矩的體現之一,那麼這句俗話講的是什麼意思呢?你們那裡有沒有這種喪葬習俗呢?且聽我一一道來。爹死守孝兩年半,娘死守孝三年整喪葬習俗流傳至今,已經有幾千年歷史。
  • 冬至上墳,墓碑上的「故、先、顯、考、妣」,到底是什麼意思?
    還有一些比如寫在姓名前面的「故、顯、考、妣」等,終究是沒有搞明白什麼意思。不僅自己不明白,問父輩等也是少有明白的,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待我慢慢道來,學習一下,可以在上墳的時候解釋給晚輩聽聽。二、冬至的來歷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我們的古人憑藉他們的聰明才智,根據觀察體會到的太陽、月亮、星星、溫度變化總結出這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不僅是節氣,更是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耕作的重要參考指標。
  • 俗語「家有滴淚屋,三年兩個哭」,是什麼意思,有科學依據嗎?
    今天筆者就和大家說一句關於房屋的俗語——「家有滴淚屋,三年一場哭。」關於這句俗語,其實有一首民謠:「建房若成滴淚房,爹哭兒來兒哭娘」。為什麼這樣的房子會給人帶去災禍,這裡面有什麼說道?這句話其實總結來說有點太片面,太誇張,尤其是三年一哭。放在科學的角度去解釋,這句俗語也能解釋通。
  • 「不嫖莫轉,不賭莫看」,這句俗語什麼意思?古人真是大智慧!
    那麼為防止自己泥足深陷上,在物慾之中喪失自我,最好的應對方法是什麼呢?古人有云:「不嫖莫轉,不賭莫看」,這句俗語早就告訴了我們答案。「不嫖莫轉,不賭莫看」到底是什麼意思?先讓我們看看這句話的出處。事實上,這句俗語出自《增廣賢文》,全文的思想,就在於勸導人們,無論活到多大歲數,都要保有內心的善良,而且還應從善如流,時刻要記住修身養性。
  • 看古人如何描述庚子年
    每本黃曆裡面都有「春牛圖」和《地母經》,《地母經》通常附載於「春牛圖」一頁內。《地母經》是以六十甲子循環排列,每年一詩一卜,主要預測該年農作物生產情況,也附帶當年的時運。《地母經》對庚子年的描述如下。更看三冬裡,山頭起墓田。詩詞的意思不用解釋,大家應該都能了解大概說的是什麼。先來看一下前幾個庚子年。1960年正處自然災害時期,1900年庚子賠款,關中饑荒。從這些來看,好像庚子年確實是描述的那樣,難道真的是「天運預言」嗎?
  • 俗語「晚不梳頭,早不說夢」,說的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
    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句俗語,就是關於人們早晚的兩種行為,它就是「晚不梳頭,早不說夢」,老祖宗為什麼流傳這麼一句俗語,它有什麼道理嗎?眾所周知,梳頭在古代一直都很有講究,什麼年紀應該梳什麼樣的髮髻,古代都有著嚴格的規定。「晚不梳頭」這句俗語,就是古人關於梳頭的建議。我們從文字表面意思來看,就是晚上的時候不能夠梳頭。
  • 「好男有毛不鞭春,好女有膘不看燈」,啥意思?古人的經驗之談
    「好男有毛不鞭春,好女有膘不看燈」就是古人的經驗之談,這句俗語有濃厚的地方特色,今天我們就來說下這句俗語表達的是怎樣的意思,又道出怎樣的道理呢?可以說,很多俗語都不僅僅是字面的意思,還有更多的引申含義在裡面,用最精煉的語言道出日常生活中的人或事,小小的語句滲透著大智慧,印證著文明發展中人類思維的進化,讓人們從中領悟到人生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