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傲慢與偏見》
簡·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大多數人應該都聽說過。
一個小鎮上的五個貝內特姐妹到了出嫁的年紀,紛紛開始尋找結婚對象。
大姐簡溫柔美麗,很快得到了多金帥氣的賓利的青睞。
二姐伊莉莎白俊俏灑脫,與男主角達西相愛相殺。
三姐瑪麗是個書呆子,戲份很少。
四姐凱蒂是五妹莉迪亞的跟屁蟲,兩個人輕浮放蕩,使家人頭疼不已。後來莉迪亞一度與人私奔,差點毀掉了整個家庭。
劇情看起來有些瑣碎,可是就是這樣一本書,風靡了整整兩百年,直到現在都是英語文學中最受歡迎的前三名。
第一次讀《傲慢與偏見》時,我在念初中。跟著網上「考SAT必讀的英文原著」攻略,我從圖書館借了這本「經典中的經典」。可是它並沒有打動年幼的我,而是在一頓囫圇吞棗後被拋之腦後。
第二次讀它,我已經在高中。
這一次,我喜歡上了角色們之間的感情。雖然伊莉莎白的活潑、達西的沉穩、簡的善良、貝內特夫人的膚淺都躍然紙上,但是最讓人興奮的還是男女主角打破層層誤會結為連理的過程。
今年夏天,我又看了一遍這個故事。
對劇情已經熟稔的我注意力集中在了作者對社會的描寫與文字的把控。在她筆下,各有特點的人物讓人忍俊不禁,語言流暢詼諧卻不做作。
我也注意到了一些小角色。他們既沒有甜甜的戀愛,也沒有在主角團的婚姻裡扮演什麼重要的角色。
比如貝內特姐妹們那博覽群書卻連自己女兒都管教不了的父親。
比如伊莉莎白的好友,平凡又現實的夏洛特·盧卡斯。
又比如三姐瑪麗。
《傲慢與偏見》不同電影版本中瑪麗的形象。圖片來自Jane Austen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
瑪麗·貝內特是個一直被忽視的角色。奧斯汀在描繪她時只有寥寥幾筆,我們對她最深的印象也許只有書呆子的形象和她在舞會上令伊莉莎白羞愧的引吭高歌。
然而我們一旦帶入瑪麗的視角,就可以看到她的處境其實很艱難。
作為女孩,她既無法繼承父親的遺產,自身又沒有美貌和活潑的加持。
五個姐妹中,二姐伊莉莎白與大姐簡親近、四妹凱蒂與五妹莉迪亞成天嬉戲玩鬧。
而瑪麗是落單的那個。
父親只寵愛二姐,母親又最愛大姐和小妹。一家七口人,她卻在說話時都沒人搭理。
都說簡·奧斯汀最擅長的是對當代習俗及人性的描寫,瑪麗卻有些格格不入。
作為一個人,她並不是像莉迪亞和凱蒂那樣沒有深度,只是奧斯汀沒有把瑪麗的精神世界描寫出來。
而作為一個當代女性,瑪麗又與其他忙著跳舞結婚的年輕人完全不同。換句話說,她仿佛站在了社會的邊緣。
這種不合群讓她在這兩年成為了改編《傲慢與偏見》的熱門角色。
今天我們要分享的書,就是從瑪麗入手,講述了一個女生從自卑中自愈並最終嫁給愛情的故事。讓我們一起翻開《另一個貝內特姐妹》,探索瑪麗·小透明·貝內特的內心世界。
貳. 少女瑪麗
故事開始時,五姐妹都只是孩子,可是瑪麗已經察覺出了母親對自己的區別對待。
母親寵愛大姐簡和小妹莉迪亞,也認為二姐伊莉莎白與四妹凱蒂俊俏得很。只是看向自己時,她眼裡總是有些失望。
瑪麗長得很平凡,而對於一個自身就是靠著美貌翻身的母親來說,最差不過一個平庸又貧窮的女兒。
母親的失望讓瑪麗感到壓抑。她漸漸不願意跟姐妹們玩了,因為在一起就代表會被互相比較。
在此之前,瑪利與伊莉莎白的關係最親近,因為她們喜歡一起看書。可是伊莉莎白不懂瑪麗的煩惱,漸漸與她失去了共鳴。
As her sisters drifted away from her, books became less a link between them than a solace for their loss.
當她與姐妹們漸行漸遠,書也從紐帶變成了失去她們的慰籍。
少女瑪麗相信自己可以通過努力讓父母為自己感到驕傲。於是她努力練琴,音樂卻呆板無神。她潛心閱讀,卻不懂融會貫通。
沒有伊莉莎白的聰穎,也沒有簡的美貌,瑪麗的一切努力都只是東施效顰。
父親冷漠,母親膚淺,姐妹淡薄。
瑪麗在吵鬧的家中,只覺得孤獨。
她也不是沒有嘗試過像姐妹們一樣,與少年們在舞會上嬉笑作樂。可是唯一一個主動接近她的人,因為身份卑微,被周圍人認為不配與她共舞。
瑪麗不敢忤逆社會期待,只能將心門緊鎖。那個被認為是「侮辱」的男生也很快就離開了當地,再也沒出現過。
懵懂的好感被扼殺在搖籃中,瑪麗不再敢對愛情抱有任何期待。
所以當那位即將繼承自己父親所有財產的表哥柯林斯先生出現時,瑪麗決心要嫁給他。
瑪麗看向柯林斯先生。
畢竟,她不想變成一個「老剩女」。對於沒有財產可繼承的當代女性,婚姻將是她中老年時期唯一的避難所。
再說了,柯林斯先生沒有大家所認為的那麼差。在她的指導下,他說不定還可以成為一個合得來的同伴。
只可惜落花有意,流水無情。柯林斯接連被兩個姐姐的美貌衝昏頭腦,瑪麗在吸引他注意的路上節節敗退。
她試圖與他討論文學歷史,他卻只想去找她的姐姐們。她在舞會上一展歌喉,換來的只是他的漠視與外界的嘲笑。
伊莉莎白的好友夏洛特最後成功拿下了柯林斯。她倆其實一樣長相平凡,只是年紀較長的夏洛特更懂得怎麼得到一個男人。
很多年後,夏洛特會向瑪麗道歉,說自己明明知道瑪麗也需要這段婚姻,卻依然下手。
說到底,夏洛特也只是一個為自己打算的可憐人罷了。
夏洛特(左)和伊莉莎白(中)與簡(右)的對比。
叄. 未婚的迷茫
時光飛逝,姐妹們都出嫁了。
瑪麗終於成了家裡唯一的孩子。她本以為失去了可比較的對象,父母就會對她更加關心,結果並沒有。
就在她不知所措時,父親突然去世了。繼承貝內特先生遺產的柯林斯和夏洛特搬進了瑪麗與姐妹們從小長大的房子中,於是瑪麗與母親只得搬去大姐簡和姐夫賓利的家。
寄人籬下的日子並不好過。雖然簡待她不錯,兩個人總是有種距離感。再加上賓利妹妹卡洛琳的譏諷以及母親的嘮叨,瑪麗決定去二姐伊莉莎白那裡住一段日子。
在伊莉莎白那裡,瑪麗找回了些許兩人孩童時的親近。
但是她有些嫉妒姐姐與達西妹妹的親密,覺得她倆更像是親姐妹。
再加上達西在外人面前拘謹得很,瑪麗不好意思鳩佔鵲巢,就接受了夏洛特·柯林斯的邀請,打算去故居小住一陣。
2005版電影中貝內特一家居住的房子,後來作為遺產給了柯林斯與夏洛特。
只是夏洛特與柯林斯的婚姻並不幸福。
夏洛特雖然因為現實與柯林斯結合,卻一直瞧不起、也懶得理解丈夫。
碰了壁的柯林斯便越發忙碌,回到家後也獨自一人。
在瑪麗出現後,柯林斯對熱愛閱讀的表妹產生了興趣。他們一起探討亞里斯多德,柯林斯也開始教授瑪麗希臘語。
雖然兩人並無曖昧,知道瑪麗曾經想嫁給柯林斯的夏洛特卻有了危機感。
終於,柯林斯按捺不住悔意,向瑪麗坦白了娶錯人的感想。
已經見證過父母和姐姐們婚姻的瑪麗卻告訴他,感情是需要磨合的。
原著中的柯林斯先生是個體型高大的男人,但是2005電影版為了醜化他,把他變得身材矮小。
與此同時,夏洛特給瑪麗下了逐客令並開始試圖使自己的丈夫回心轉意。瑪麗離開了,可是也開始反思只有現實考量的婚姻到底會不會幸福。
畢竟,如果連理智的夏洛特都無法在無愛的婚姻裡幸福,她自己好像更不會。
可是就算想通了也沒用,現在的她能去哪呢?
瑪麗想到了自己的舅舅和舅媽。
舅媽是個通情達理的女人,曾在簡失意時收留了她,也在伊莉莎白困惑時開解了她。
面對她的詢問,舅媽表示很願意她來住一段時間。
瑪麗忐忑地搬去了倫敦。殊不知,這才是她一生真正的開始。
肆. 文筆分析
《另一個貝內特姐妹》這本書非常的長,因為她貫穿了瑪麗人生的前二十多年。
書可以分成兩半,前半段從瑪麗的角度講了《傲慢與偏見》之前與期中的劇情,後半段則是介紹了許多新角色,做了大量的劇情延伸。
從這本書的第一頁,我就知道我會愛它。
首先,雖然最近讀了幾本《傲慢與偏見》的改寫和續寫,沒有人的文字能像奧斯汀的那樣詼諧又流暢。
有的作家文筆不錯,但是風格與奧斯汀的大相逕庭,熟悉的角色被陌生的文風搞得不倫不類。
還有的作家前幾章裝得還可以,但是不到百頁就露了馬腳。
《另一個貝內特姐妹》中的語言完全就是奧斯汀的翻版,溫柔幽默又隨和。哪怕有人說這是奧斯汀的曠世遺作,我也會覺得有幾分可信的。
(當然,這只是我一個普通愛好者的感受,專門研究奧斯汀的學者應該還是能看得出來區別的。)
但是無論如何,這本書都透著一股濃厚的19世紀英國文學風,因為它的作者詹妮斯·哈德洛是BBC的歷史學家,研究的就是19世紀的歷史。
《另一個貝內特姐妹》的作家,詹妮斯·哈德洛。
詹妮斯·哈德洛也沒有愧對她的專業,顯然為這本書做足了功課。
改編中瑪麗與友人經常談起他們正在閱讀的一些文學作品。我查了,它們確實都出版於19世紀初或之前。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恰好在聽另一本分析簡·奧斯汀的書。
那天早上我開車外出,聽到作者分析簡·奧斯汀通過《諾桑覺寺》中主角說過的一句話也代表了作者本身的觀點:
[A novel is], in short, only some work in which the greatest powers of the mind are displayed, in which the most thorough knowledge of human nature, the happiest delineation of its varieties, the liveliest effusions of wit and humor are conveyed to the world in the best chosen language.【一本小說】,簡單來講,只是一部展示大腦最偉大的能力的作品,在其中對人性最深刻的了解、對性格種類最細緻的描述、對才智與幽默最生動的表達都用最精挑細選的語言描述出來。
而當天晚上,我就在《另一個貝內特姐妹》中伊莉莎白的嘴裡發現了近乎一樣的觀點:
[Novels] are works in which the most thorough knowledge of human nature is displayed, the greatest powers of the mind described.
【小說】擁有對性格種類最細緻的描述和對大腦最偉大能力的展示。
這是一個巧合嗎?我覺得不是。從用詞到觀點,我認為這是哈德洛在向奧斯汀的其他作品致敬。
我喜歡寫小說之前會做調查的作家,也喜歡文風像原著的改編。
但是我最喜歡的是,新作者在改編時埋下了彩蛋,讓它既是一部獨立完整的作品,又能為原著粉帶來更深的含義。
當晚,我合上書,反問了自己一個問題:雖然我去年剛讀過《諾桑覺寺》,卻是因為機緣巧合才發現這顆彩蛋的,也就是說作者在寫這本書的時候面對的不只是普通的簡·奧斯汀愛好者,更包括了她最忠心的讀者。
那麼,除了這個因為幸運而知道的彩蛋,這本書裡還有多少細節是我沒有發現的?
《諾桑覺寺》2007電影版。
伍. 劇情分析
除了文筆與深層的細節,《另一個貝內特姐妹》本身就是個非常棒的故事。
瑪麗因為缺愛投入書籍的海洋,又由於缺乏與真人的交流而陷入了迷茫。
一方面,她認為只有冰冷的邏輯可以保護自己不再受傷;另一方面,她的內心又羨慕周圍人的自由與隨性。
這個衝突也體現在了在奧斯汀文學的核心主題:婚嫁。
就像其他奧斯汀筆下的女主角一樣,瑪麗面臨著成婚的問題,也遇見了分別代表著「約束」與「隨性」的兩個男人。
因為奧斯汀推崇理智與情感的結合,熟悉她的人一開始就知道瑪麗一定會與前者在一起,但是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依然為瑪麗感到揪心,也被她未來的結婚對象深深吸引。
除了這個核心衝突,這也是一本有關於成長和發現自己的故事。從一開始對別人的模仿到最後找到自信卻不自傲的自己,瑪麗跨越了原著女主角伊莉莎白想都想不到的障礙。也是,伊莉莎白一生下來就幽默俊俏,怎麼會懂得妹妹的起點有多低呢?所以說,這本書不僅擁有優秀的劇情,也做出了對原著的批判與理解。木納內向的瑪麗從穿衣上就能看出來與他人的不同。
可是如果這本書只跟隨了《傲慢與偏見》的劇情走向,我也不會覺得它如此厲害。
可能因為哈德洛已經到了退休的年紀,她比從未結過婚又早逝的奧斯汀對婚姻多了許多理解。
所以在瑪麗探索自己對婚姻的期待時,她也花了更多時間分析了姐姐們、父母、夏洛特·柯林斯甚至舅舅舅媽的關係。
這種分析在書中的比例比奧斯汀小說中任何一部的都要多,但是同時劇情也停在了瑪麗結婚的時刻,算是哈德洛在加入自己的思考的同時也遵守了奧斯汀一貫的風格。
而瑪麗最終拒絕代表「隨性」的有錢男二的求婚、「下嫁」給地位低於她的男主的結局,又給這本書添加了一絲打破社會束縛的味道。
年輕時,她因為階層不同失去了了解一個可能合適的對象的機會。這次,她終於有勇氣把握住自己的幸福。
換句話說,《另一個貝內特姐妹》雖然用的是《傲慢與偏見》中的人物,中心思想卻是致敬了《理智與情感》,也要用了更加現代的世界觀。
不得不讚嘆奧斯汀留下的遺產豐富多樣,哪怕將其打亂重整於二百年後的今天,也是一部新的經典。
尾聲.
這篇書評的第一稿有將近六千字,不僅是因為《另外一個貝內特姐妹》本身就近五百頁,也更是因為它是我2020年最喜歡的書。
這本書是2020年新出的,因為疫情問題並沒有什麼水花,所以目前也沒有中文譯版。
但是它那樣好,我希望推薦給所有喜歡《傲慢與偏見》或者其他奧斯汀作品的讀者。
我也要感謝麥克米倫出版社送了我這本書,順便也送了我他們出版社獨有的《傲慢與偏見》精裝版。
過兩周,我會與大家分享最近閱讀過的《傲慢與偏見》周邊,給喜歡這本名著和更想了解奧斯汀作品的同學們一個方向。
好啦,那這次就分享到這裡啦,感謝所有看到結尾的人。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的話,可以在後臺戳我,也不要忘記點右下角的「在看」喲。
我們下次見。
你們2020最喜歡的書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