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l 夏未來
來源 l 粥左羅(ID:fangdushe520)
最近,電視劇《三十而已》全網熱播。
由江疏影、童瑤、毛曉彤飾演的三位三十歲的女性,分別代表著女人未婚未育、已婚已育、已婚未育的三種狀態。
其中,由童瑤飾演的顧佳,備受觀眾好評。
為了把兒子送進國際幼兒園,她跪舔鄰居王太太,又是給人送蛋糕,又是把鞋子讓給對方,自己卻光著腳出門;
為了連結更多的資源,幫丈夫的公司引進更多訂單,她削尖了腦袋,想進入富太太圈。
終於,經過百般折騰,她如願參加了一場「富婆聚會」。可沒想到,在合影的時候,背著5萬香奈爾包包的她,被富太太們集體嫌棄,合影照片中,唯獨她一人,被無情地裁掉了。
為了徹底進入富太圈,顧佳砸出家中所有積蓄,只為買一個愛馬仕的限量款包包,獲得擠入上層社會的入場券。
當她背著價值一輛車的限量款包包出場時,富太們態度一改從前,圍著她問這問那。
這一次,她終於走進了富太們的朋友圈,合影時再也沒有被裁。
都說:藝術源於生活。
電視劇裡富太太們各種名牌包包的PK,投影到你我的真實生活中,其實就是不同圈層的刻畫。
有時候,想融入一個更高的圈層,光靠一個敲門磚,遠遠行不通。
要論今年夏天最火的綜藝,那無疑是《乘風破浪的姐姐》。
節目開播以來,話題不斷、熱搜不斷。
其中,以寧靜、伊能靜、萬茜、張雨綺等為代表的知名女星,熱度持續飆升。
而不溫不火的「小透明」海陸,則沒那麼好運。
節目第一期時,所有人經過海陸身旁時,都把她當成空氣,直接越過她,和她身邊的人打招呼。
旁邊的姐姐們聊得火熱、一旁的海陸,臉上寫滿侷促和尷尬。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另一位姐姐——張雨綺。
初次表演結束後,姐姐們按成績排名,先後組團。
結果,張雨綺排名倒數,而她想進的女團人員已滿。
這時,評委杜華直接喊話許飛:許飛,你要不要換一下?
許飛不為所動,最後還是由另一位姐姐朱婧汐出面,把位置讓給了張雨綺。
同樣是30+的兩位姐姐,在同一個舞臺中,待遇截然不同。
前者,姐姐們視而不見;後者,包括評委在內,全員寵愛。
為什麼會造成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
說白了,你不紅,誰會在乎你是誰?誰會搭理你?
真實的世界就是如此殘酷,不論是明星還是個人,所有的社交,都存在一定的功利性。
在知乎上看過一個帖子。
有一名網友,大學畢業後,參與了班級組織的高中同學聚會。
多年不見,再次見面,怎麼著都會共憶往昔、回味青春吧?
可真相是,到了酒店之後,還沒入席,所有的同學很自然地分成了兩個圈子。
其中一個圈子,大多數是朝九晚五的普通白領;而另一個圈子,要麼是創業的小老闆,要麼是企業高管。
兩個圈子之間,涇渭分明——前者閒話家常,後者高談闊論。
白領們想擠進高管、老闆圈,走近一看,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往往都佔據C位,身邊圍滿了人,想擠也擠不進去。
這是當代同學聚會最真實的寫照,也是人際交往中功利的現狀。
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不管你承不承認,人和人之間,確有圈層之分。
心理學上有一個吸引力法則:
人總是傾向於跟自己的同類待在一起;當一個靈魂人物出現,與之有相關共性的人、事、物就會被它吸引而來。
越是優秀的人,越喜歡結交實力相當、價值對等的人。
前段時間,我看了一本書——《個體崛起》,作者是著名的自媒體人spenser。
書中,spenser分享了自己與李笑來老師相識的淵源。
早年間,spenser剛開始做公眾號時,曾試著聯繫李笑來老師。
彼時,spenser只有一兩萬的粉絲量,而李笑來老師,早已坐擁百萬粉絲,是知名投資人。
結果可想而知,spenser碰了一鼻子灰。
可當spenser擁有100萬粉絲,他再次聯繫李笑來老師,想當面向李笑來老師討教時。
這一次,李笑來老師說:來北京聯繫我。
後來,spenser到了北京,親自登門拜訪李笑來老師,雙方同席而坐、侃侃而談。
再後來,spenser在自己的公眾號上,幫李笑來老師推廣;而李笑來老師,則向身邊的朋友大力推薦spenser:這小夥子寫了本暢銷書,挺厲害的。
從最初的愛搭不理,到後來的大力推薦,為什麼李笑來老師對spenser的態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因為spenser的價值變了。
正如心理學上的蹺蹺板定律:
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就像兩人踩著蹺蹺板一樣,和諧相處就要保持雙方的平衡和對等;一旦彼此的交換不對等,那麼就會像蹺蹺板一樣失衡。
當spenser只有一兩萬粉絲時,他的價值不足以與李笑來老師的價值保持平衡,利益的天平已然傾斜。
可當他粉絲量增加、影響力逐漸變大時,他的價值便逐漸向李笑來老師靠攏。
這就是成年人社交的扎心真相:凡是社交,皆有門檻。
要想踏入別人的世界,連結更多的資源和人脈,必須要有一塊與之價值對等的「敲門磚」。
就像spenser自己說的:人與人之間的親密或疏遠,說到底就是看彼此的時間價值對不對等。
前段時間,在網上刷到一個話題:窮人無社交。
剛看到這個話題時,我不服氣:這簡直是赤裸裸的歧視,窮人也可以社交!
可是冷靜下來,緩了一會兒,我才意識到:所謂富與窮,不僅僅意味著財富的多寡,而是人脈、資源等價值。
「富人」擁有大量的人脈、資源,他們可以通過社交獲取更大的價值;而「窮人」缺乏可以互換的價值,在社交上,自然處於不利地位。
須知,天下熙熙皆為利來,有了可以交換的價值,才能擁有相應的人脈和交往,互惠互利。
刷抖音時,無意中刷到一個視頻。
有一位網友,大學期間開始運營兼職社團,專為學生創造兼職機會。
為了幫社團拉到更多業務、接更多的兼職,他每周請很多公司的管理人員吃飯。
可結果,無論他設多少飯局,這些人對他總是愛搭不理,沒有業務往來的時候,打電話他們都不接。
那時,他經常抱怨別人不夠厚道:喝酒吃肉時稱兄道弟,談起生意時一推再推。
後來畢業後,他自己創業開了一家自媒體公司,有了幾十萬的用戶。之前那些笑著打哈哈,說「下回有訂單一定找你」的人,陸續找上了他。
有的人,找他幫忙推廣;有的人,希望藉助他的影響力一起合作,做更大的業務。
從前求人愛理不理,一朝壯大全民迎合。
現實嗎?
確實很現實。
因為社交的本質,其實就是價值互換、資源互換。
表面上來看,你們或許和和氣氣、稱兄道弟,可是如果沒有可以互換的價值,所謂人脈也不過是一個擺設,關鍵時刻並不能提供實質性的幫助。
前兩年,我註冊了一個自己的公眾號,想設計一個特色化的logo,於是求做設計的老同學幫忙。
原以為大家都是同窗舊友,一個logo對他來說,不過舉手之勞。
沒想到,他拒絕得很乾脆:我很忙,沒時間。
一年之後,他創業開了一家公司,主要業務包括網站設計、小程序設計等。
而我,因為工作性質,或多或少接觸了一些地產開發商。
疫情期間,一家頭部房企要做微信小程序,策劃負責人尋找合作方,他問我有沒有合適的開發團隊可以介紹。
思來想去,我把那位拒絕過我的同學,推薦給了策劃負責人。
後來,那位同學對我的態度,發生了三百六十度的變化,又是請我吃飯、又是給我發紅包。
那個時候,我就明白了:你自身的價值,決定了你在圈子裡的社交價值。
不要覺得這很功利,這就是現實,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誰都更願意與有價值的人交往。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有一檔職場節目,叫《非你莫屬》。
有一期節目中,現場有一位24歲的求職者,他聲稱自己具有天生的交際能力,認識很多牛人大佬,如董明珠、俞敏洪。
一個年僅24歲的小夥子,怎麼會認識董明珠這樣的大佬呢?
現場的老闆與主持人非常好奇。
隨後,年輕人表示:
董明珠女士,是我在中國上市企業協會上認識的,那次協會來了很多很多國內上市的企業家。
聽到這,現場老闆與主持人中午明白了:你這是蹭會。
年輕人試圖爭辯:
這不叫蹭會;我是和我朋友一起去的。
他聲稱自己在交流會上,與董明珠面對面溝通,並拿到了對方的聯繫方式。
求職者據理力爭,企業老闆與主持人半信半疑,一場拉鋸戰就此打響。
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與能力,求職者拿出手機,當場撥打董明珠的電話。
可惜,電話那頭、無人接聽,最終,小夥子只得掛斷。
後來,他又試著聯繫俞敏洪,依舊無人接聽。
尷尬、打臉。
小夥子垂著頭默不作聲,現場一位老闆卻一語道破了真相:
董總也好、俞敏洪也好,你有他們的電話,其實他們根本沒存你的電話。
你認識多少人不重要,多少人認識你才重要。
但生活中,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反而一味地以「認識多少牛人」為資本,過分吹噓、傲驕。
俞敏洪老師,就曾在他自己的公眾號上分享過一個故事。
俞敏洪參加商業聚會時,經常碰到一位年輕人:
我至少在5個不同的場合見過那名年輕人。
有意思的是,那名年輕人每次都要找他合影。
你為什麼每次都要找我合影?俞敏洪老師不解,於是便問他。
這名年輕人也很直接:
因為我想混更有用的社會關係。
醒醒吧。
有用的社會關係,從來就不是你參加過多少聚會、認識多少牛人;牛逼的人脈,也不是你有誰的電話,和誰一起合過影。
你想想,商業聚會,凡是有點名氣的企業家,每天圍著他們的人不計其數。
而你,不過是在公開場合與之打了一個照面,憑什麼妄想擠進大佬的世界?
社交媒體經濟學裡有一個詞,叫:社交貨幣。
什麼意思呢?
社交貨幣,就是支持社交活動的媒介,能夠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提供話題和談資。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小時候很多人都吃過乾脆麵,但真正討論乾脆麵的人很少。
可是如果,每袋乾脆麵中,都有一張卡牌,大家吃完乾脆麵,就會圍在一起討論:你今天抽到什麼牌啦?
這裡的卡牌,就是一種社交貨幣。
人與人之間,所有的社交,都有一個隱形的社交貨幣。
對於商界大佬來說,他們談論的是股市、市場、用戶、流量。
朝九晚五的白領,他們談論的是加班、領導、周末、獎金。
普通人要想打破壁壘,進入更高級別的圈層,那就是必須得與牛人保持同一水平,擁有能在那個圈層流通的「社交貨幣」。
不要天真地以為,只要混入了某個圈子,拿到了大佬的聯繫方式,就能獲得真正的人脈;更不要妄想,憑一張名片、一張合影,就能突破圈層壁壘,獲取更多的資源。
人脈,從來不是一廂情願的結果。
它是基於眼界、格局、資源、價值均衡的基礎上,彼此欣賞所產生的社交行為。
我們都聽過一句話:你若盛開,芬芳自來。
真正智慧的人,從來不把時間和精力花在無意義的社交上。
他們更願意專注地投資自己,修煉自己的內功,從而吸引更優秀的人,贏得更有用的社交。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與其把時間浪費在「無效社交」上,不如努力提升自己,創造個人價值。
就像查理·芒格說的:得到一件東西的最好方式,讓自己配得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