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書人,最開心的事情,就是有人讀你的書,並且足夠珍視。
而這兩點的集中表現就是——書獲獎了!
所以每當有書獲獎,不論獎項是大還是小,我們心中都雀躍不已,瞬間感覺動力滿滿。
今天給大家說道的獲獎「主角」——《寫給兒童的啟蒙經典》!
1月10日,國家圖書館,
由新閱讀研究所主辦的第三屆中國童書榜頒獎典禮在這裡舉行。
典禮由著名閱讀推廣人、新閱讀研究所研究員——李一慢老師主持。
新教育實驗發起人、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在典禮伊始發言。
新閱讀研究所所長、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梅子涵老師為典禮致辭。
梅子涵先生在致辭末尾說到,每年我們都要精心挑選好書,這些書就像一條紅地毯,兒童在上面走著、閱讀著、成長著,這是一條通往光明未來的路。
這一番話,無疑道出了許多做書人的心聲,2015已然過去,2016我們將會繼續前進,新的一年,我們將給孩子們的童年奉上更多美好的童書!
步印的《寫給兒童的啟蒙經典》最終獲得了2015「中國好童書100+」的獎項,在眾多繪本之中,它是不是更顯古典氣質~
既然已經獲獎,那我們就必須說道說道這套書~
1
這一段獻給「硬推廣」!
既然是硬推廣,那必須開門見山、簡潔明了!
《寫給兒童的啟蒙經典》是孩子讀得懂、喜歡看的傳統經典,已暢銷臺灣三十餘載。
含《詩經》《論語》《千字文》《宋詞》《朱子治家格言(附《正氣歌》)》《幼學瓊林》,包含原文、註解、譯文、故事、插圖五個部分。
臺灣著名工筆畫大師陳士侯親繪插圖,既富於傳統繪畫的神韻,又兼顧孩子活潑鮮明的審美情趣,幫助孩子於不知不覺間變化氣質,涵養性情。
硬廣結束,接下來的有故事、有方法,任君挑選~
2
為了這套書,連病都不敢生
本套書的繪者——陳士侯先生是臺灣著名的工筆畫大師,身價不菲。
「不菲」到何種程度呢?舉個詳實的例子——陳先生的畫在今天的臺灣已賣到每平尺20-30萬臺幣!
陳士候先生近期畫作
他平生只為兩套書畫過插畫,一套是這部《寫給兒童的啟蒙經典》,另一套是《通俗文學》。這兩套書,陳先生是在兩年的時間裡不間斷畫完的,他自己曾笑談,當時連病都不敢生!
這兩套書不僅成就了他的大師之路,也圓滿了陳先生的人生~
當時所有插圖由陳先生勾線稿,一名鄭姓女子輔助上色。陳先生畫完兩套書後,在臺北購房一套,娶其為妻。陳先生開玩笑說,原來以為自己賺到了,到如今才發現上了大當,因為錢全由陳夫人管著,自己倒成了打工的!
咱們來看看他們「夫妻檔」合作的插畫,看是不是線條裡有剛健、著色中帶柔美呢?
3
資料不夠,連環畫來「湊」!
畫出這些考究詳實的插畫,在資料充足的現在,尚且要花一番時間鑽研,在二三十年前的臺灣,更可謂是難上加難!
當時兩岸關係緊張,臺灣關於古代服飾、器物的資料極少,又禁售簡體字書,大陸的資料根本無法入臺,陳先生想了一個絕妙的方法:
他趁去香港的機會,購買了大量連環畫,在酒店將每頁簡體字剪掉帶回臺灣。
為了查找方便,陳先生將連環畫一張張貼在牆上,當時他的工作間貼滿了連環畫的殘片……
這段故事令人唏噓,再看陳先生的這些畫,總覺得它們染上了一種鄉愁的味道~
4
「傳統經典」與「歡樂有趣」從不衝突
說到「傳統」,說到「經典」,總是會讓人聯想到電視劇中,孩子們在私塾學堂中搖頭晃腦的場景。
似是無奈又無趣。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
字字璣珠,一語勝過千萬言,但跟孩子的生活隔著十萬八千裡,也是枉然。遠古的道理,要繼續傳承下去,就必須用孩子喜歡的表達方法!
不用詳解文字,只是翻開《寫給兒童的啟蒙經典》的目錄,你就會明白,一個既尊重經典原味,又生動有趣的表達是完全可以兼顧的~
如果只是「學而篇」「為政篇」「裡仁篇」,即使是成年人,也會一個頭兩個大!
但「孔子所追求的快樂」「子夏變胖了」「孔子是個問題老師嗎?」這樣讓人頗感趣味的標題,讓兩千五百年前的孔子,一下子變成了孩子生活中的可以觸及的真實,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
《寫給兒童的啟蒙經典02.論語》插頁
5
本書的正確打開方式
好書在手,該怎麼用呢?這又是一個方法問題!
書中原文、白話對照,學齡兒童可以自行閱讀。
當然,也宜於大人品味再三,更適合以「說故事」的方式講給小朋友聽,增進親子間的感情,共享閱讀的樂趣。
更建議師生共讀。本套書內容豐富有趣,涵蓋了文學、歷史、哲學、科學的範疇,足以補充學校課文之不足,並活潑老師教學的方式,使學生喜歡讀書,進而養成自動自發的閱讀習慣。
6
傳統經典要抓緊
莫待無花空折枝
如果身在國外,我們就會對傳統文化的感情格外濃厚。
一個朋友生活在法國,有次他們一群人中秋去爬山,爬到山頂看到月亮,鄉愁醞釀的濃烈,忍不住開始念誦關於月亮的詩詞,李白的、蘇軾的、王安石的……這些孩童時代學到的詩詞撫慰了這群異鄉的遊子。
還有一次,他給法國姑娘講起端午節屈原的傳說和《離騷》的故事,那位姑娘就無比感嘆:雖然是傳說,但中國竟然有節日是紀念一位詩人的,而且兩千多年前的詩我們還能看懂,實在奇妙!
我們似乎總是需要通過別人的視角,才能看到自己手中的珍寶!
去年的《爸爸去哪兒3》,火了劉燁和安娜一家,媒體大肆報導,來自法國的安娜如何如何的重視給自己的孩子閱讀中國傳統經典。一時之間,被外國繪本與童話染紅了眼的中國家長們,又回過頭開始正視自己千年流傳不敗的傳統經典。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無時無刻不生活在傳統的掌心裡,它賦予我們生活的價值和意義。失卻傳統,我們或許依然有吃有喝,但內心必定流離失所。
試想將來的某一天,自己的孩子登上高山,喜遇美景之時,詠不出一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誦不出一段「愛替青天管閒事,今朝幾多白雲生」,只能空喊「哇塞,太美了」,是不是太過可惜呢?!
↓↓↓ 點擊"閱讀原文" ,立即購得《寫給兒童的啟蒙經典》